陇右
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地区
陇右,又称“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人以“东为左,西为右”,故名。
名称由来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溯其渊源,“陇右”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
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甘肃省酒泉市)的地域始设陇右道。陇右道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指唐朝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地理位置
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自然条件独特。
历史文化
历史上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有较多联系和相似之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一区域既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域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并由当地各族人民创造、传承的陇右文化,就其渊源之久远,成份之复杂,内涵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和作用之独特,地位之重要而言,是同其他地域文化齐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陇右,因位于陇山之西而得名,与陇西黄土高原大体重合。从地图上看,陇山山脉从北端的六盘山“出发”,向南蜿蜒200多公里,与自西向东流淌汇入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相会,交会点正是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
古代的陇右,大致包括甘肃天水定西,以及平凉、陇南、白银和宁夏固原市的一部分。
发展历史
秦国
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史记.匈奴列传》记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时陇南有西戎八国,即緜诸(今甘肃东部)、绲戎(今甘肃东部)、翟獂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洛川之间)、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东)、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於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又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
月氏乌孙
月氏与乌孙曾在陇右西部居住过。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质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年—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年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后来月氏攻击乌孙,乌孙族大败,昆莫难兜靡被杀害。《乌孙研究》提及虽然大多学者相信汉书所载月氏杀害乌孙昆莫难兜靡,但是有关事件有可疑之处,有需要进行深入的论证。据记载,难兜靡被杀时,猎骄靡还在襁褓中,被遗弃荒野。乌鸦找肉喂养猎骄靡,狼又为他哺乳。匈奴冒顿单于感到奇怪,认为猎骄靡是神,于是决定养育他。难兜靡之子猎骄靡长大后「自请单于报父怨」,并得到匈奴单于的帮助,赶走伊犁河流域的月氏,约在西汉文帝后元三年至后元四年(前161年-前160年)举族西迁至那里复国。
汉代
汉武帝断匈奴右臂,设置河西四郡,陇右纳入汉朝版图。
魏晋
魏晋时期陇右属曹魏西晋
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陇右属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秦后秦、西秦。
魏与北周
南北朝时期陇右属北魏西魏北周
唐代
唐朝时期,陇右道管辖18个州和两个大都护府,包括秦州(今甘肃秦安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武州(今甘肃武都区)、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县)、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漳县)、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宕州(今甘肃宕昌县)、临州(今甘肃临洮县)、成州(今甘肃成县)、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廓州(今青海化隆县)、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甘州(今甘肃张掖市)、肃州(今甘肃酒泉市)、沙州(今甘肃敦煌市)、瓜州(今甘肃瓜州县);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同属陇右道管辖。
安史之乱(755年—762年)以来为吐蕃所占据。
陇右道
突厥州三,府二十七。
兰州贞观二十二年以阿史德特健部置,初隶燕然都护,后来属。兴昔都督府
右隶凉州都督府
特伽州,鸡洛州开元中又有火拔州、葛禄州,后不复见。
蒙池都护府贞观二十三年,以阿史那贺鲁部落置瑶池都督府永徽四年废。显庆二年禽贺鲁,分其地,置都护府二、都督府八,其役属诸胡皆为州。
吐蕃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唐朝将朔方、河西、陇右边军大量内调,平息叛乱,于是边防力量虚弱,吐蕃趁着唐朝的内乱攻略陇右诸州。至德元年(756年)八月,回纥葛勒可汗、吐蕃赤松德赞相继遣使,“请助国讨贼”。十二月,吐蕃陷陇右所辖的(今青海湖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军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时又陷鄯、武、叠、宕4州。宝应元年(762年)至广德元年(763年),先后取秦、渭、洮、临、成、河、兰、岷、廓9州。十月,吐蕃吐谷浑党项20万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入据15天而退,期间一度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为帝。唐朝太常博士柳伉向皇帝上疏“吐蕃军队进犯大震关(今甘肃张家川),越陇山,刀上没沾一滴血,便占陷长安。”
此后,吐蕃军队开始向西行,取黄河西北地区的陇右诸州,亦称河西道。广德二年(764年),吐蕃陷凉州;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因攻仆固怀恩不成,军队丧失殆半,以孤城无援,出奔甘州,被沙陀人所杀。永泰二年(766年),陷甘州及州境的居延海(今内蒙额济纳旗),吐蕃北边界拓至回纥,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十一年(776年),由东而西攻克肃州瓜州。同时,吐蕃也开始围攻沙州;大历元年(766年),杨休明继任河西节度使,徙镇沙州,后有刺史周鼎,大历六年(771年),因欲弃城东奔而被都知兵马使阎朝杀,此后阎朝领州人保城抵抗,建中二年(781年),在粮械皆竭的情况下,以勿徙它境为条件而开城出降,沙州遂陷。吐蕃西进陷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袁光庭自天宝末年坚守累年,后粮尽兵乏,城陷而殉城。至此,东西阻绝,西陲四镇沦为分隔飞地。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遣使假借回纥道(今蒙古)至长安,二人被提为北庭、安西都护。贞元六年(790年),回纥援军与吐蕃初战失利,又不断勒索庭州(即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州人举城降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次年(791年),以5万人与杨袭古又攻庭州,被吐蕃所率的葛逻禄及白服突厥打败,杨袭古遂被回纥于牙帐暗杀。同年,西州亦陷,陇右道全境入吐蕃,历35年。据唐朝僧人悟空于贞元五年(789年)所见,此时西域尚有疏勒镇守使鲁阳、于阗镇守使郑据、钵浣镇守使苏岑龟兹镇守使郭昕、焉耆镇守使杨日祐。
会昌二年(842年),吐蕃朗达玛德赞卒,佞相与王妃綝氏拥立3乞离胡赞普,自己摄政,大臣不服,而大宰相结都那被杀,吐蕃帝国崩溃。论恐热洛门川(今甘肃武山),起兵反叛,讨伐篡位的乞离胡,遂于渭州败走宰相尚思罗,不久尚思罗以苏毗、吐谷浑、羊同8万军队反攻不利被杀,论恐热并其10万部众。会昌三年(843年),论恐热自称国相,以20万军队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遭4万人埋伏而败,次年(844年),退守薄寒山(今甘肃陇西)。会昌五年(845年)十二月,又集结军队攻尚婢婢大败,尚婢婢遂向河湟一带发布论恐热的罪状,支持唐人后裔归唐。大中三年(849年),屯军河源军(今青海西宁)的尚婢婢轻敌,败于论恐热,兵驱甘州,留拓拔怀光居守鄯州。事后,论恐热欲投靠唐朝,求作河渭节度使,唐朝不许,不久因乏粮食奔廓州。咸通七年(866年)十月,论恐热为鄯州城使张季颙打败,随后沙州归义军西州回鹘仆固俊共杀论恐热,将其首级送至长安
归义回鹘
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别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今叶尼塞河上游的盆地)10万军队灭回鹘汗国,杀阖馺特勒可汗与宰相掘罗勿,焚烧牙帐。会昌二年(842年)十月,阿热可汗遗使,告知已攻占安西、北庭之地(今新疆),唐朝黠戛斯索要其地,遭李德裕反对。会昌四年(844年)三月,唐朝利用吐蕃诸部的甘青内乱,拟复河湟四镇十八州,派刘蒙为巡边使,命令他储备粮饷、军械,探听吐蕃兵力的虚实。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唐朝先后收复秦、安乐、原3州、原州所属的7关。此时,沙州人张义潮已起兵接管州城,遂遣使到吐蕃势力未曾深入的北境军、守捉,绕道漠北天德军(今内蒙乌拉特前旗)降唐。其后,又发兵攻克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0州,于大中五年(851年),遗其兄张义泽至长安,献陇右诸州地图,唐朝置归义军于沙州,以张义潮为节度使,河湟之地入唐。咸通二年(861年),归义军又克凉州,后年(863年),置凉州节度使,领凉、洮、西、鄯、河、临6州。
咸通三年(862年),散居于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10州之间的嗢末部,向唐朝进贡,嗢末本是河西、陇右后裔,沦为吐蕃奴部,以凉州作根据地。同时,回鹘残部逐渐入居河西道,咸通七年(866年)与咸通十三年(872年),西州、甘州先后为回鹘所并,为后来的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张义潮至长安后,其侄张淮深继任为归义军节度使,曾两次讨伐并打败回鹘,大顺元年(890年),张淮深猝死,归义军内乱,实力遂衰,辖地缩为瓜、沙2州,自开平五年(911年)后,张氏与曹氏节度使先后奉称甘州回鹘可汗为父,实为傀儡政权。黄巢之乱至五代时期(875年—960年),西、甘、肃、沙、瓜5州分别投于回鹘,而凉、临、河、岷、洮、叠、宕、兰、廓、鄯10州逐渐被吐蕃六谷部唃厮啰等诸部占领。宋朝时,党项族西夏兴起,控制了河西5州。
西夏
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党项攻占灵州(今宁夏吴忠),宋朝留守裴济战死,改灵州为西平府宋真宗遂遗张崇贵、王涉议和,向其割让银、夏、宥、绥、静5州(今陕北)。此后,党项向西部进军。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党项陷凉州,逐出吐蕃部,杀宋朝殿直丁惟清,然而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诈降,引六谷部及者龙合击党项军队,李继迁中矢出逃,不久身亡,其子李德明继位,夏州政权虽遥领凉州,却时时受到凉州附近的吐蕃诸部威胁。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出兵攻凉州,被潘罗支以兰州、龛谷、宗哥、觅诺诸族打败。六月,潘罗支遣使至宋朝,告知愿率其部落及回鹘精兵与宋朝共讨李德明,会师于灵州。李德明遂离间凉州吐蕃诸部,事后潘罗支为部属所杀,者龙十三族中的六族叛,潘罗支弟厮铎督率军平乱,继任为首领。九月,六谷部援结回鹘李德明屯其境而不敢出兵攻讨。
此后,又与回鹘结怨,屡次出兵攻甘州。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遗张浦抄掠甘州境,被回鹘打败,次年(1008年)三月,党项军队进攻凉州,见吐蕃部兵盛,不敢攻讨,惧而转攻甘州回鹘,又为其伏兵所败,被宰杀殆尽,几乎全军覆没。八月,回鹘屡败其军,乘胜长驱直入黄河。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李德明因愤其兵屡败,又遣张浦率2万精骑攻回鹘,被袭击大败而还。十二月,李德明亲自出兵进攻回鹘,以常星昼见,惧而退兵。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九月,遗凉州人苏守信领蕃骑袭击凉州的吐蕃诸部,为六谷部首领厮铎督大败而归。大中祥符九年(1015年),派苏守信带兵7千、马5千,把守凉州;次年(1016年),苏守信死,其子罗麻领凉州,不能服众,甘州回鹘袭击,凉州遂陷。事后,罗麻企图夺取凉州,向李德明求援,又遭回鹘与六谷部大败,将党项势力逐出了河西李德明与回鹘休兵十余年。天圣六年(1028年),遗其子李元昊袭击回鹘,一举攻陷甘州,置兵戍其地而还,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又派李元昊从回鹘手中收回凉州。十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继位,景佑三年(1036年),李元昊再举兵攻回鹘,一连攻克瓜、沙、肃3州,遂于景佑五年(1038年)建立西夏政权,都兴庆府(今宁夏)。至此,经西夏李氏三代人33年的讨伐,最终从回鹘吐蕃诸部手中夺取了河西5州之地但由于西夏政治中心兴庆府,与西北边缘相隔遥远,瓜、沙2州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仍是沙州回鹘王国,直至1070年前后才并入西夏
宋代
宋朝立国之初,西北地区仍沿五代岐国疆界,西部只及秦、渭、成、武(阶)4州,此时陇右大部分地方仍由互不相统一的吐蕃各部占据。至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朝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6州,史称熙河开边,由王韶主持;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宋朝军队进攻蒙罗角、抹耳水巴部族,袭击武胜(今甘肃临洮),守将瞎药等弃城夜遁,首领曲撒四王阿珂出降,宋朝遂在武胜设镇洮军,十月改为熙州;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攻吐蕃首领木征所统治的河州,木征遁走,不久集结诸部复入河州,八月,王韶分兵两道,一部围河州,一道击木征,连战皆胜,木征败走,守将以城降,宋朝再次收复河州;九月,王韶进军至马练川,降木征弟瞎吴叱,又率军攻克宕州;其后,开通洮河路及熙州路,于是岷州守将木令征、叠州守将钦令征、洮州守将厮郭敦皆以城投降王韶。至此,宋朝尽得产良马之地。
宋朝平定了陇右东南的吐蕃残部后,开始向其核心地区河湟(今青海湖边)进军。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西使城(今甘肃榆中)吐蕃首领禹藏花麻,因与宋朝不和,把西使城及兰州献给西夏。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西夏内乱,宋朝纳种谔的议题乘机大举攻西夏,同时,又请唃厮啰首领董毡共同出兵,随后调集32万大军,诏李宪、王中正、高遵裕刘昌祚、种谔5路出师;八月,李宪所统领7军和吐蕃兵3万进军至西使新城,败走西夏2万骑,斩2千级,夺马5百匹,九月,攻克西夏兰州;其余4路撤退时损失约16万人,仅冻溺死者约14万人。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董毡卒,养子于阗人阿里骨继位,因非唃氏家族,一直遭到部族的不满。元佑二年(1087年),阿里骨与西夏合攻宋朝,相约以熙、河、岷3州归吐蕃,兰州及西使城(定西城)归西夏。四月,阿里骨攻破洮州,遂与西夏会军,同围南川寨,大肆焚掠。又在西使城击败宋朝军队,杀都监吴猛。八月,以10万军队围攻河州,令鬼章引2万众驻常家山。
不久,因鬼章被俘而退兵。绍圣三年(1096年),阿里骨卒,子瞎征继位,随后角厮罗政权发生内讧,势力日衰。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宋朝乘河湟混乱之际,派王赡由河州北上渡黄河攻邈川城(今青海乐都),八月,入宗哥城(今青海平安);瞎征等趋宗哥城投降,族人遂立陇拶为青唐主,九月,进军至青唐城(今青海西宁),陇拶同西夏回鹘三公主及诸族首领出降,鄯、湟、廓3州之地入宋,改邈川为湟州,青唐为鄯州。不久,吐蕃部反叛,宋朝被逼放弃河湟,于崇宁三年(1104年)再次收复失地,置陇右都护府。其后,金人南下,灭唃厮啰政权,结束了自会昌年间以来,吐蕃回鹘势衰,归义军,回鹘及吐蕃残部于陇右各州所建立的割据势力,再度归中央政权统治。
历史名人
上古先秦
伏羲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故地在古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史记》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1992年8月,江泽民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应在古成纪范围内。《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 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其《渭水篇》云:“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
姬弃:(今甘肃省庆阳市人)。乃神农后稷。系黄帝嫡系,周始祖,中国农耕始祖。其母亲为邰氏之女姜原炎帝后裔。
秦非子秦国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人)。是秦国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在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襄公:(?—前766年)嬴姓,名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秦国真正的开国之君。
秦汉三国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甘肃省礼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西汉名将。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甘延寿:字君况,西汉名将,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肃省庆城县人)。与副校尉陈汤共同诛灭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
段会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西汉著名外交家。四出乌孙,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隗嚣:(?~公元33年),字季孟。陇右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西汉末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
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
赵壹文学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省礼县)人,东汉著名辞斌家,作品有《刺世疾邪赋》等。
秦嘉:字士会,生卒年不详。东汉陇西郡平襄县(今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人)。据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记载: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掾”。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613——1616年)《重修通渭县志》依“旧志”(按:明弘治《通渭县志》及更早的县志)载:“汉秦嘉,字士会,为上郡掾,博学鸿词,驰声先汉,今城川铺东,是其故里,祀乡贤”。“桓帝时,秦嘉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后赴洛阳,被任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代表作为《赠妇诗》。秦嘉是一个才华卓著的诗人,但他误入官场,年近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为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历代研究者对其作者、作品的考据已十分充分,但对秦嘉、徐淑作品自身的研究与评价并不十分到位。他们不仅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秦嘉徐淑用自己的人生、爱情经历,为腐朽不堪的东汉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在钟嵘诗品》,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明代胡应麟诗薮》,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均有所收录和评价。近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第12213号(上海古籍出版社)《后汉秦嘉徐淑夫妻往还书》,更加详尽地说明这对“夫妻诗人”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一个侧面。秦嘉是一个有建树的诗人,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清醇文学之士。他虽身为上计掾、黄门郎,却不沉溺于名利,个性张扬,放荡不羁,彰显着名士风骨。从他的《与妻书》中看出,秦嘉的理想、志趣不在风尘利禄之中。“不能养志,当给郡使”“ 当涉远路,趋走风尘,非志所慕,惨惨少乐”(《与妻徐淑书》) 他之所以过这种离别孤单的生活,只因为“随俗顺时,僶俛当去”。(同上)据徐淑对秦嘉 “策名王府,观光上国”(《答夫秦嘉书》)的评价,秦嘉不仅是有名诗人,更是一个执“高素浩然之业”(同上)的淡泊名利之徒。秦嘉不看重浮华,而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关注真实的自我。他在《述婚诗》里写到:“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美其言”,“ 神启其吉,果获好逑”。毫不掩饰对妻子的赞美、钟爱和感激之情,这在以含蓄、自谦的中国古代诗文中,是非常罕见的。另一个方面,秦嘉率性自然,返璞归真,在名教鼎盛的东汉末年,他的作品取材于夫妻生活、感情琐事,并能真情真性,情致博雅,实属难能可贵。但他的思想并非拘泥于此不能自拔,而诗歌境界宏阔,寄喻深远,把夫妻情爱放在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达与穷等矛盾,用以探究人生的哲理。
张芝: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人)。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人。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人)。东汉末期名将。
盖勋:(生卒年不详),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人)。东汉末期蓍名的清官。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西凉军阀。
韩遂:(?-215),字文约。金城(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人)。东汉末年割据西凉一带的军阀。
张济:(?-196),武威祖厉(今甘肃省靖远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张绣的叔父。官至骠骑将军、平阳侯。
张绣:(?—207),武威祖厉(今甘肃省靖远县人)。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郭汜:(?-197)又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人)。东汉将领。原为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杀后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封衡:字君达,号青牛道士。生于公元116年左右,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武山县人)。汉末名医,善医药、针灸,自幼习道,与华佗左慈齐名。向曹操传授了气功养身术。曹依法习练,收效显著,大喜,乃召见封衡,欲留朝中任职,衡坚辞不受;又以重金相赠,衡亦委婉谢绝,就跨青牛飘然而去。曹叹曰 :“封衡乃神医也 !” 后人评曰“陇上医圣是封衡”。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四门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两晋隋唐
王嘉:(?-390),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人)。东晋志怪作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小说家,王嘉的主要作品有志怪小说拾遗记》(一名《王子年拾遗记》)。
索靖:(239一303年),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
阴铿南朝著名诗人,五言律诗的先驱。祖籍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
李冲:(450-498),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太和十年(486年)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提出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采纳,北魏国力大增。杜预早生李冲150多年,二人并称'李杜'。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人称西凉王。
苻洪:(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南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姚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宋繇:生卒年月不详,字体业,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北凉的政治家,著名学者。
吕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杨大眼:北魏名将。世居仇池(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人)。生卒不详,其祖父杨难当,为氐豪,先称蕃于南朝宋,封冠军将军、秦州刺史、武都王,因与宋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护不和,遂投北魏,拜征南大将军、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薛举:(?~618), 其父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人)。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
李世民:(566年~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朝大将,杰出画家。字健。汉族,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以战功闻名于时,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世称“大李将军”。
李益:(746-829), 唐朝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南),诗文中常自称是陇西人。
李贺:(790~816) ,唐朝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朝著名传奇作家。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
李公佐:生卒年不详,唐宪宗元和年间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唐朝小说家,代表作有《南柯太守传》。字颛蒙,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人)。
李复言:生卒年不详,唐朝小说家。名谅,字复言。陇西(今甘肃省人)。所著有《续玄怪录》。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唐朝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梁肃:(753-793),唐朝散文家。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人)。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代表作有《过旧园赋》、《兵箴》、《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等。
董庭兰:(约695年—约765年),陇西(今甘肃省人)。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名满天下,高适的《别董大》就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善吹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几十年之后,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称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祖父王义甫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甘肃省礼县石桥乡斩龙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一生著述之多,流传之广,唐以来少有其比,被时人誉为“诗窖子”。
两宋元明
张俊:(1086—1154),字佰英,凤翔府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南宋将领,出身贫庶,自小弓马娴熟,十六岁时以三阳弓箭手投身行伍,征南蛮、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与刘光世岳飞韩世忠并称“南宋中兴四将”。授武功大夫,逝后追封为循王。人生污点在于陷害了岳飞。与当时主战派宰相张浚不是同一个人。
刘锜:南宋抗金将领,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去世后,谥为武穆。亦有人称为“中兴四将”。
吴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县人)。迁居水洛城(今甘肃省庄浪县)。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亦有人称之为“中兴四将”。
汪世显:(1195—1243),金朝及蒙古国大臣。字仲明。巩昌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元朝加封“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义武陇右王”。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的六世孙。宋朝大词人。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寓居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贺元希:元朝著名道人,陇西人,开凿华山栈道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明朝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胡缵宗:(1480年~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明朝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传世。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存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曲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
金銮:(1506?~1595?),明朝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甘肃省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胡釴:字鼎臣,号静庵,清朝甘肃省秦安人。以贡生主讲秦安书院,时甘肃巡抚黄廷桂陈宏谋、杨应据等人皆器重之,王太岳人倾倒尤甚。後出任高台训导,三十五年兼署肃州学正。同年以病辞归,病故于家中。一生作诗4000馀首,词200馀首,散文100馀篇,编为诗文集20卷。并主纂《秦州直隶新志》14卷。尤以诗著名,风格刻意沉博,赋物言事,必肖其形,不苟为藻饰。诗篇流播于秦陇间,与临桃吴镇、潼关杨鸾并称“关陇三诗杰”,为“西州骚坛执牛耳者”。民国著名学考张维《甘肃人物志》中谓:秦安有三大诗人,唐权德舆,明胡缵宗,清则釴也。
张澍:(1776年~1847年),清朝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一生著书颇丰。清朝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
安维峻:(1854年~1925年),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省秦安县人,清朝著名的谏官。光绪(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
刘尔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学者。字又宽,号果斋、五泉山人。甘肃省兰州市人。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1 18:58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