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至东北流向,隋、唐以前,为南北往来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江东之称始于汉初。《
史记·项羽本纪》载:“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指此地。三国时江东为
孙吴根据地,故当时又称孙吴治下全部地区为江东。
历史发展
西汉时期,江南和江东是独立存在的地理名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一带是南楚地区。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浙江南则越,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历史上,自东汉起,江东发展为富庶之地,同时也成为汉地的财赋重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但是江东地区极早就被
孙策、
孙权控制,建立了
孙吴政权保持了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至280年西晋攻吴,
东吴投降,又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的损害。北部
中原地区十年后再次发生
八王之乱等大规模战事,三十多年后
西晋灭亡。在此一百多年间,江东地区享受了基本太平的年代,南北经济对比由此扭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的
东晋迁都
建康城(今江苏省
南京市),中原士族随之
衣冠南渡,而北方大部分则被外来胡族占领,江东第一次取代中原成为本土汉族政权的核心长达273年,直至
隋灭陈之战。
因
长江在九江以下是
江南地区的东部。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在
秦汉、
三国时期,以安徽长江两岸划分,江北又称江西(三国时部分江北地区属于
江东六郡之地区)。
唐宋时期今
江浙沪皖闽之长江以南地区为
江南东道,治所在苏州。有宋一代,上海归属
两浙路。两浙路于至道三年(997年)置,辖区基本继承唐末的两浙地区,大致包括
浙江省全境、江苏省南部的
苏锡常镇四市和
上海市,治所
杭州,是
北宋经济和人口最发达的一路。
宋代的江东(
江南东路)专指
皖南、
赣东及
江宁府等地区,宋代的两浙路指
苏南、
浙江、
上海。
即今
皖南、
皖中、今
苏南、
苏中,今
浙江、今江西东北部、今
上海这片地区称作江东。
江东六郡
三国时
江东六郡指:
吴郡(郡治
江苏省
苏州市)、
会稽郡(郡治浙江省
绍兴市)、
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
南京市)、
豫章郡(郡治
江西省
南昌市)、
庐陵郡(郡治
江西省泰和县西北)、
庐江郡(郡治
安徽省庐江县西)。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混战,吴郡
富春孙氏孙坚因镇压
黄巾起义有功,升任
长沙太守,拥兵自居,成为割据首领。孙坚长子
孙策,年轻有为,领其父部下千余人,渡江削平江东,占据江东六郡而被封为
吴侯。孙坚次子
孙权,秉承父兄遗志,在
周瑜、
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下,稳定江东局势,战败
曹操、
刘备,于公元229年称帝,定国号为吴,成为
三国鼎立中的
吴国。
东汉
永建四年(129年),分原
会稽郡的
钱塘江以西部分设
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
吴县(今
苏州),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县(今绍兴)。
吴郡所辖属县:
吴县,
娄县(今昆山东北),
由拳(今
嘉兴南) ,
海盐(东汉治所在今平湖东南),
余杭(今
余杭镇),
钱唐(今
杭州),富春(今
富阳),
乌程(今湖州),阳羡(今
宜兴),
无锡,
毗陵(今
常州),曲阿(今
丹阳),
丹徒(今
镇江)。
会稽郡即今
江浙地区,秦置,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
越国故地。汉初为
韩信楚国所领,后属
刘贾荆国、
刘濞吴国。
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
汉成帝时领二十六县,人口逾百万,为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
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回
山阴(今
绍兴市),领十五县。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
临海郡(今
浙江省东南部)、
建安郡(今
福建省)、
东阳郡(今
衢州市、
金华市一带)。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
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
汉治宛陵(今安徽
宣城市
宣州区),三国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汉辖今江
苏南京市,
常州市,
无锡市,浙江
杭州市、
湖州市、安徽宣城市、
芜湖市、
马鞍山市、
铜陵市、
池州市、
黄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
皖南、苏南、
浙北地区。东汉
建安后,辖境慢慢减少。
三国初,孙权以
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从宛陵移至
建业(今南京市)城东部。223年,孙权又任命丹阳太守吕范为
扬州牧。
楚汉之际置。治
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权厘豫章郡置庐陵郡、
彭泽郡、
鄱阳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吴置豫章郡,治南昌,辖16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
上蔡、
永修、建昌、吴平、西安、
彭泽、艾、
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
公元733年
唐玄宗设
江南西道,“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江西又被称为
江右,与江东呼应。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
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
吉安市辖境。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
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辖西昌、高昌、
石阳、巴丘、南野、东昌、新兴、吉阳、兴平、旧城10县。
迁西昌县治于今江西泰和县城西1.5千米。
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
庐江郡设立,境内设
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
元狞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
衡山郡东部与
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
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
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
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庐江县
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
潜山县城
梅城镇)、
居巢侯国(巢湖市区东北)、
临湖侯国(
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
龙舒侯国(
舒城县龙河口)、
六安侯国(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
安风侯国(
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
阳泉侯国(霍邱县
临水镇)、
襄安县(
无为县襄安镇)、
潜县(
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
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
皖城(今
潜山县梅城镇),改
六县为
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
阳泉(今
霍邱临水镇)。
出处
《史记·
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以及
顾炎武《
日知录》等。
历史政区
江南东道
唐代地方监察机构,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758年)以
江南道分置,其地辖为今江苏省
苏南、上海、浙江全境、福建全境及安徽
徽州。临时治所在
苏州,领原江南道润、常、苏、湖、杭、睦、歙、明、衢、处、温、婺、越、台、建、泉诸州,加上从
岭南道划来的福、漳、汀三州,共计19州。
江南东路
北宋时期, 今天
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南大多数土地属于
江南东路,江南东路置一府(江宁府)、7州、2军、68县。在宋代,江南东路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无论是
人口总数、
粮食产量,还是在
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与
淮南东路,
两浙路相当,明显领先于附近的
淮南西路、
江南西路等。
江东建康道
集庆路:上。宋
建康府为江南东路治。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四年(1277)升建康路,
天历二年(1329)更名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
朱元璋改置应天府。
上元县:中,倚郭[城东北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徙治淳化镇,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复徙旧治。
江宁县:中,倚郭[城西南偏]。
溧水州:中。宋
溧水县。
元贞元年(1295)升溧水州。
本 辖:
溧阳州:中。至元十四年(1277)于
溧阳县置
溧州,十五年(1278)升溧州府,十六年(1279)升
溧阳路,二十七年(1290)省府入县,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
溧阳州。
本 辖:宋溧阳县。元初为溧州、溧州府、溧阳路倚郭,至元贞元年(1295)升溧阳州。
宁国路:上。宋
宁国府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宁国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
宣城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
宣州府,二十七年(1367)复名宁国府。
录事司:宋设四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泾 县:??。
太平县:中。
徽州路:上。宋徽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兴安府,二十七年(1367)更名
徽州府。
录事司:宋设四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二十九年(1292)废。
歙 县:上,倚郭。
黟 县:下。
婺源州:下。宋
婺源县。元贞元年(1295)升婺源州。
本 辖:有惠洽乡巡司。
饶州路:上。宋饶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饶州路,十九年(1282)改属
江西行省,二十年(1283)复属
江浙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
鄱阳府,寻更名
饶州府,改属江西行省。
录事司:宋设三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馀干州:中。宋馀干县。元贞元年(1295)升馀干州。
本 辖:
浮梁州:中。宋
浮梁县。元贞元年(1295)升浮梁州。
本 辖:乐平州:中。宋乐平县。元贞元年(1295)升乐平州。
太平路:下。宋太平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路。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改置太平府。
录事司:宋设四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池州路:下。宋
池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
九华府,寻更名
池州府。
录事司:
信州路:上。宋信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置
广信府,改属江西行省。
录事司:
广德路:下。宋广德军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广德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广兴府。
录事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废。
铅山州:中。宋
铅山县属信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铅山州,为
直隶州。至正二十二年(1262)朱元璋改属江西行省。
本 辖:至元二十九年(1292)割上饶县乾元、永乐二乡、弋阳县新政、善政二乡来属铅山州。
相关典故
霸王别姬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和
刘邦各自拥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文臣武将,本来刘邦实力并不比项羽强,怎奈,项羽刚愎自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就连被他尊为
亚父的谋士
范增最后都哀叹“竖子不足与谋”。他与刘邦决战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被刘邦用四面楚歌彻底地瓦解了军心,身边的宠妾
虞姬拔剑自刎,而他则带着残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
安徽和县乌江的
长江岸边,后面追兵渐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乌江
亭长驾一叶小舟欲渡他过江逃命,想起随他多年的将士到如今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在这江边拼死,真是愧对江东的家乡父老,他无论如何也不愿一个人过江,只是托付亭长把他的乌骓马渡过江,随后自刎于江边,幻灭了他的一番宏愿和本来可能成就的霸业。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
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
并尊他为项王菩萨。时至今日,在乌江,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
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总是香烟缭绕,四乡八镇的村民们都赶来参加一场小型庙会,人们或
以物易物,或说唱游乐,在喧嚣中,伫立着的项羽似乎也多了几分欢愉,少了些许威严。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品介绍】
《江东》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
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72首。
【原文】
江东
作者:唐·李商隐
【注释】
②拨刺:鱼跳水掉尾声。翩翾:飞貌。
③谢家轻絮:用
谢道韫以柳絮
咏雪事。沈郎钱:指
榆荚。《晋书·食货志》:“吴兴
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汉代有小钱名榆荚钱。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
玉溪生,又号
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
怀州河内(今河南
沁阳市),祖辈迁至
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
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
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
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
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
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
博爱县交界之处)。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
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
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夏日绝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