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
甘肃省辖地级市
平凉市,古称渭州,甘肃省地级市。地处甘肃省东部,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平凉市辖1个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截至2022年末,平凉市常住人口182.25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参《文物》)。
相传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成纪(今甘肃静宁南部),教民佃渔,始画八卦。
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辖境为獯鬻戎狄居地。
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
商末境内东南部有密(今灵台县境)、阮(今泾川、灵台二县之间)、共(今泾川县境)等方国先后建立。
西周
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
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国归顺周,周文王筑灵台于今灵台县境。
春秋
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
战国
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置泾阳、乌氏(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治所未详)3县。
更元十年(前315年),秦攻义渠,取25城,秦之势力日盛。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治今临洮),今静宁、庄浪县属陇西郡。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义渠”,置北地郡(今宁县境),今平凉、泾川、灵台、崇信4县(市)及今华亭北部属之。其后境内分属乌氏、阴密(今灵台县境,原密国改之)(阴密县,史多以为汉县,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作秦县,故从。)、朝那(治今宁夏彭阳县西,今平凉市西北境属之)、泾阳(治今平凉市安国乡)4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区除华亭、崇信南部属内史,其余分属陇西、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建鹑觚县(治今灵台县邵寨原)。另有成纪县(治今静宁县南)、卤县(治今崇信),设置时间无考。
西汉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二级。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十一月,置阿阳县(治今静宁城南)。
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析陇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县)。
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陇山以东各县,除鹑觚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华亭东南部属右扶风所领汧县外,多属于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陇山以西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凉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辖。
天水郡领16县,今辖境内有成纪、阿阳2县。
安定郡领21县,今境内有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今泾川)、阴槃(治今泾川县与陕西省长武县交界处)、安定(治今泾川县东北部及镇原县东南部)、爰得(治今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及月氏道(治今平凉市白水乡与崇信县黄寨乡一带),计10县(道)。
北地郡领10县,辖今境内鹑觚1县(自汉始,政区划分的记载较为完整,但置县时间缺载。另据郦道元《水经注》及范文澜《中国通史》,今华亭境曾于元始二年(2年)置安民县,《资治通鉴》注作“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永初五年(111年)废,时达百余年,惜无旁史佐证,只能备考)。
新莽
天凤元年(14年),改天水郡为填(镇)戎郡。又分置阿阳郡,治成纪。另将乌氏县改名乌亭、月氏道改名月顺,不久即复原制。
东汉
初,政区调整,将原北地郡的鹑觚划归安定郡。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安定、阴槃、爰得、月氏道、安民等县统辖于安定郡。
建武六年(30年),废安定、爰得2县,其地并入临泾。
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名汉阳郡,辖境内陇山西部成纪、阿阳2县。
永初五年(111年)三月,安定郡迁寄于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
永建四年(129年)九月,安定郡恢复原制,迁治于临泾(今泾川县城西北水泉寺)。原高平县也迁至现今泾川县境内。是年,废泾阳入朝那。乌支侨置于今泾川县东。朝那县由今彭阳县地迁至郡治临泾一带。三水县侨置于今灵台县梁原境内。卤、月氏、安民、阴密等失载。
中平五年(188年),阴槃县移至京兆的新丰(今西安市东北临潼县境),其地并入鹑觚县。
兴平元年(194年),于鹑觚县置新平郡(支郡)。
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成纪、阿阳属雍州汉阳郡。三水、临泾、乌枝(原乌氏)属安定郡。其后,废三水县。
三国
今辖区属魏国雍州。
魏景元三年(262年),今泾川辖区的乌氏、临泾、朝那及今灵台辖区的阴密(何时复置待考),皆属安定郡,今灵台境的鹑觚则属新平郡;今华亭境属扶风郡;今静宁县的阿阳和成纪分属广魏郡和天水郡。
西晋
晋初,今辖区仍属雍州。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都卢,新置,一说在弹筝峡水的源头。《晋书·地理志》有此县名,废弃时间无考。)(今平凉市都卢山附近)、阴密、鹑觚(移属),属安定郡。
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3州置秦州。
太康三年(282年),罢秦州并入雍州(复置时间待考),成纪属秦州天水郡。广魏郡改称略阳郡,治临渭(现今的天水市东北部),省阿阳县,其县境及今庄浪境属略阳郡。
十六国
今地区辖境主要由前赵(汉)、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统辖。今静宁曾一度受西秦、前凉所辖。
前赵初,安定郡尚存,治鹑觚,属雍州,辖今泾川和灵台、崇信、平凉以及华亭北部。
东晋大(太)兴二年(319年),分安定与扶风郡之汧置陇东郡(治今陕西省陇县与今华亭县区域),今华亭县和崇信县南境属陇东郡。成纪仍属天水郡。
前凉张茂在位时,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复置秦州,统天水郡成纪县。
前赵光初十年(327年),今全境分属天水郡、陇东郡、安定郡及略阳郡所辖。
前秦苻坚移雍州治于安定,于永兴二年(358年),“置赵平郡于鹑觚”,今灵台县部分区域属之。
前秦甘露二年(360年),分司隶置雍州,复爰得县;阴密县属雍州,鹑觚属赵平郡。
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灭前凉,随后置平凉郡,治今宁夏彭阳县境,今平凉市大部分区域和华亭、崇信北部皆属之。
成纪仍属秦州天水郡;今庄浪境仍属略阳郡;西秦更始元年(409年),攻占略阳郡,并攻克水洛城。
后赵时,天水、略阳、安定3郡所属各县,大致同前赵。后秦时,秦州统略阳郡,雍州领安定、平原、平凉3郡。大夏时,原安定、平凉2郡所领县属凉州天水郡。
夏胜光元年(428年),赫连定即皇帝位于平凉,次年于今平凉市东境置平原郡,阴槃县由今陕西省临潼迁至今平凉市四十里铺镇曹湾,郡、县治于一地,平原郡领阴槃。
南北朝
今辖区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
北魏初,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置石塘郡,无属县。
北魏神麂三年(430年),置泾州(治临泾)辖6郡。安定郡领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等县。今华亭、崇信南部属陇东郡,爰得县与高平县属新平郡,赵平郡(治今灵台县与陕西长武县交界处)辖鹑觚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废郡为县,属安定郡。同时复置阿阳县(领有今庄浪县境),属秦州略阳郡,成纪县失载。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今平凉市境至今灵台县境,属平凉郡。阴密仍在今灵台县境。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于今华亭县境置华亭镇。
西魏时,在今地区辖境设总府(亦称总管府),治安定,先后辖泾州等5州。安定郡(治安定县)和平凉郡(治阴槃县)属泾州。今庄浪县境属北秦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境)。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省临泾县,将安定县从高平城移至泾州城内,并新置安武县(在泾川北,原临泾县境)与安武郡,郡治朝那,又将鹑觚县移至今灵台县东南,属赵平郡。
废帝元年(552年),东阴槃县改为宜禄县,今灵台县东南部属之。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新置平凉县(治阳晋川),今平凉市境大部属之,隶于原州长城郡。废赵平郡,以鹑觚县属安定郡。
开皇三年(583年),全国废郡置州。
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置郡。
大业元年(605年),曾析鹑觚置灵台县,旋即又省灵台并入鹑觚;又析安定县与鹑觚县置良原县(治今灵台县西梁原乡),同时置华亭县于今华亭县境。
安定郡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辖安定、鹑觚、阴槃、良原、朝那、临泾(移今镇原县治)、华亭7县。
义宁二年(618年),复置灵台县,与鹑觚县同属麟州。安定郡改为泾州,良原县属之。今崇信县境分属于阴槃县与良原县。平凉县属原州。
开皇初省阿阳入成纪,至大业三年仍属秦州,废秦州后复隶属于天水郡;今庄浪县境分辖于成纪县和陇城县(原略阳郡属地)。
唐初,改郡为州。太宗即位后,全国划为10道。今地区辖境多属于关内道。今平凉县和崇信县境偏北部分属原州;阴槃、安定、良原属泾州;今崇信境多分属阴槃和良原。华亭属陇州,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及庄浪一部分辟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管辖。
贞观元年(627年),灵台省入麟游,属岐州,麟州废;鹑觚县划属泾州。朝那县在此前后省并入安定和临泾。贞观二年析新平(今陕西彬县境)、安定、鹑觚3县各一部复置宜禄县,属泾州;以华亭改属陇州。
垂拱二年(686年),改华亭为亭川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改为华亭县。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四月,以朔方节度使兼关内道和采访处置使,增领泾、原等12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今地区辖境改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郡。灵台县从麟游析出复置;废鹑觚县,其境并入灵台县。改阴槃县为潘原县,皆隶属于安定郡。
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定县为保定县,仍属安定郡。
乾元元年(758年)改安定郡为保定郡,随后改郡为州,原属县未变。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泾州属彬宁节度使。此后取消郡建制,置州,州以上道由监察机构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广德元年(763年),陇山东、西两侧皆没入吐蕃,但今灵台县境仍属唐管辖,省潘原县并入良原县。
大历三年(768年),唐收复泾州城,由泾原节度使马麟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百里城。
贞元四年(788年),恢复平凉县建制,筑崇信城,置崇信军。
贞元十一年(795年),又复置潘原县于原治。
贞元十九年(803年),将侨置于灵台县百里城的行原州移至平凉城。
元和三年(808年),又将行原州移至临泾(今镇原县),华亭并入汧源县。
元和四年(809年),置行渭州于平凉,省平凉县。
广明元年(880年),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
中和四年(884年),行渭州改称渭州,仍治平凉。
至唐末,今地区辖境原泾原军节度改为彰义军节度,辖泾州、渭州、武州(从今武都境徙治潘原,即今四十里铺镇曹湾),县制有良原、灵台和保定,皆属泾州。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吐蕃所据。
五代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泾州、渭州、武州属后梁。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置义州于华亭。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除今静宁、庄浪境仍为吐蕃所据外,地区全境隶属于后唐。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以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县(治今崆峒区),属泾州。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改属渭州。后汉时,建制未变。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废武州,复置潘原县于旧址,属谓州。渭州领平凉、潘原2县。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复置华亭县,与义州同廊。
五代末,今地区由彰义军节度使统领,辖泾州、渭州、原州、义州;今境内泾州领保定、灵台,渭州领平凉、潘原,义州领华亭。今静宁、庄浪县境仍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据。
宋初,沿旧制,至太宗时,于州上设路。彰义军节度改称彰化军节度。今地区辖境初属秦凤路,至庆历元年(1041年),改属泾原路。
乾德元年(963年),置崇信县,初属秦凤路凤翔府。
乾德二年(964年),割陇山三镇置安化县,治今华亭县之西北(安化县,新修《华亭县志》:“析华亭县西北部置”。对其治所,另有宁夏泾源、庆阳等二说)。属仪州。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义州为仪州。
淳化年间(990—994年),崇信改属仪州。
熙宁五年(1072年),废仪州,其属县归渭州统辖。
咸平四年(1001年),设长武县,治长武寨(今泾川县泾明乡)。
咸平五年(1002年),降县为砦。
大观二年(1108年),复升为长武县,属泾州。大中祥符年间,曹玮收复陇山西境,于今静宁城南置静边寨,今庄浪、静宁县境纳入宋之版图。
庆历三年(1043年),置德顺军于陇干城(治今宁夏隆德县西境)。
元佑八年(1093年),德顺军移至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置陇干县。
泾州,初领保定、灵台、良原3县,后亦辖长武。
渭州,初领平凉、潘原2县。
仪州,原领华亭、安化、崇信3县,仪州废后划归渭州统辖。
北宋后期,渭州领平凉、潘原、华亭、崇信、安化5县。泾州领有保定、灵台、良原、长武4县。
政和七年(1117年),上述州县,皆隶属于以渭州升格的平凉军节度。至此,今静宁、庄浪境与今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成为一个政区。
元初,泾州属都元帅府(曾在泾州设总司,兼辖邠州),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至元后期改属陕西行中书省。
泾州初辖泾川(原长武县并入泾川)、灵台、良原3县,至元七年(1270年),并灵台县入泾川县。至元十一年(1274年),又析出复置灵台县,同时将良原县并入灵台县。
平凉府辖平凉(原潘原县并入平凉)、华亭(原由安化县改称的化平县并入华亭)、崇信3县。
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在今庄浪县境设庄浪路,其辖境位于巩昌府辖区原通边、威戎属地,不领州县,隶属于甘肃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属陕西省。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泾州为直隶州。
大德八年(1304年),庄浪路降为庄浪州。原水洛、治平县于元初复并入陇干县。同年后期又并陇干于德顺州,不久又改德顺州为静宁州,辖原静边寨和水洛、治平、隆德3县,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初,仍袭元行省制。
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洪武三年(1370年),省泾川县入泾州。
洪武八年(1375年),降庄浪州为县,属静宁州。
洪武九年(1376年),废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镇原)、开成州(今固原)为县,隶属于平凉府。
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开成县为固原州。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辖3州7县,即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华亭、崇信、镇原、隆德、灵台(属泾州)、庄浪县(属静宁州)。
平凉县城内有明初所置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另有韩王府。
清初沿明制。
顺治三年(1646年),曾置平(平凉)庆(庆阳)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
康熙二年(1663年),易名为平庆道。
康熙三年(1664年),废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同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1667年),改名为巩昌布政使司(治今陇西县城)。
康熙七年(1668年),改称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
康熙八年(1669年),平凉改属甘肃。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升泾州为直隶州,领灵台、崇信、镇原3县。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将庄浪县省入隆德县。平凉府领有固原、静宁2州及平凉、华亭、隆德3县。
咸丰九年(1859年),改为分巡平庆泾固道,辖平凉、庆阳2府、泾州直隶州和固原州、静宁州(系“散州”)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原6县(庆阳府所辖县从略)。
同治八年(1869年),改称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
同治十年(1871年),析平凉、固原、华亭、隆德所属边地,置化平川直隶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易名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所辖府、州、县未变。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改分巡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时领17县,裁府,州皆改为县,并复置庄浪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陇东道为泾原道,治平凉,辖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17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置行政区,次年撤销,改为省、县两级制。
民国二十年(1931年),甘肃省政府厘定一、二、三等县,平凉、静宁、泾川、灵台为二等县,华亭、崇信、庄浪为三等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平凉行政督察区,辖平凉、泾川、灵台、华亭、崇信、静宁、庄浪、隆德、化平、固原、海原11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
民国三十年(1941年),省政府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各县等级,今地区辖境平凉县为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增设西吉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甘肃省政府再次厘定县等级,平凉仍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民国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
1949年7月26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在华池县悦乐镇置平凉分区。
1949年8月3日,徙治平凉县,辖平凉、华亭、灵台、泾川、崇信、静宁、庄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12县。
1949年8月6日,静宁、西吉、海原划归定西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
1950年5月25日,静宁、海原、西吉3县由定西分区划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
1950年10月18日,化平县改名泾源县。
1951年4月,平凉分区更名为平凉区。
1953年5月11日,泾源县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3月24日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
1953年6月14日,平凉市改为(省)直辖市仍由专署监督领导。
1953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从平凉析出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专区级)。
1955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改设专区,作为省政府派出机关。
1955年10月10日,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
1961年11月25日,恢复庆阳专区,原所辖7县一并从平凉专区析出。
1964年6月5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
1969年10月1日,改专区为地区。
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至此,平凉地区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7县(市)。
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平凉县辖“四乡,安国、耀武二镇,瓦亭寨”(《元丰九域志》)。潘原县辖“二乡”。
因之。
初,瓦亭寨随化平县一并划归华亭。
至元七年(1270年),潘原县并入平凉县后,全县辖二镇、六乡。
平凉县辖城南、城西、圣女上、圣女下、由延上、由延下、西名上、西名下、大芦、小芦、东桥、西桥、佛堂、草峰、卓村、大岔、小岔、大统、昭阳坊、太平厢、新街厢、儒学厢、税务厢、湫洛厢等24里。
中华民国
初,县辖6区(区名无考),区下辖合芦上,合芦下、双桥上、双桥下、名村上、名村下、南岔上、南岔下、西统上、西统下、圣化上、圣化下、上佛上、上佛下、西延上、西延下、义由蛟龙、归化、来仁、更名、慕德、武安、崆峒、平阳等25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县共编5个区。第一区辖东十里铺至西门外;第二区辖四十里铺及南部山区;第三区辖白水、花所;第四区辖草峰、什字、梨花;第五区辖安国崆峒。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元月,全县开始编保。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底,查编联保。撤销区建置,改设乡、镇。全县辖高平镇、政和乡、白水乡、绥定乡、安国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又复改乡镇为4个区.第一区辖城区、四十里铺及南部山区;第二区辖酈岘、白水、花所;第三区辖安国、崆峒;第四区辖盘龙、什字、梨花安定。区下设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设6个区,辖51个联保,下编236个保。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组织人力对全县进行了编户整理。整理后,县辖区及各区所辖区域依旧。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
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全县撤销区、联保行政建置,划分4个指导区,编设16个乡、镇。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县辖16个乡、镇,140个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10月10日,平凉专区辖平凉市及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隆德、泾源、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16个县(市)。
1956年1月,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
1958年3月,隆德、泾源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4月4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
1958年12月20日,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华亭县,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
1961年12月15日,恢复华亭、灵台、庄浪和崇信县建制。
2002年6月,撤销县级平凉市,设县级崆峒区。
2018年8月,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华亭县,设立县级华亭市,以原华亭县的行政区域为华亭市的行政区域,华亭市人民政府驻东华镇东大街529号。华亭市由省直辖,平凉市代管。
区划现状
截至2023年6月,平凉市辖1个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平凉市人民政府驻崆峒区西大街14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介于北纬34°54'—35°46',东经105°20'—107°51'之间,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太统山至大台子复背斜
是由一系列走向为南北或北偏西的褶轴和冲断面组成,有许多走向北东东或北东向的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把褶轴、冲断面切断,构成复背斜核部的震旦系硅质灰岩、白云岩和寒武系石英砂岩、灰岩及奥陶系块状灰岩、钙质页岩等,组成太统山、大台子构造的主体及本区山地的主峰。
大台子背斜
轴向330°,北起二、三道沟,南东止于小湾子南,长达8千米。轴线在山口子大庄附近向北东突出,呈“弓”形。轴心部分为震旦系,翼部由寒武系、奥陶系组成。两翼平缓,倾角仅23°至35°,平行褶轴的仰冲断层发育;东翼陡,倾角约65°左右,局部具倒转现象,东翼压性或压扭性断层发育,如大台子铁矿仰冲断层,北起山口子大庄东,向东延至东台窝附近,微呈反“S”形分布,全长约5千米,冲断面倾向西,使震旦地层向东冲覆于寒武纪和二迭纪地层之上。
太统山背斜
北端从安国镇南开始,经银洞官庄延至甘沟窑一带,长达20多千米,由两个背斜、一个向斜所构成的复式背斜。核部由奥陶系块状灰岩组成,二迭系含煤岩系明显地不整合其上,但从含煤岩系总体发布上看,与下伏岩层褶轴走向吻合。背斜两翼不对称,北东翼陡,倾角达50°局部有倒转现象;南西翼较缓,倾角在30°以内。两翼压性或压扭性断层发育,如太统山西仰冲断层,此断层发生于奥陶纪和二迭纪地层中,冲断面走向平行褶轴,总方向呈北西至南东向,西北端距韩家沟约3千米,向南在华家沟附近被淹没,全长约15至20千米。冲断面倾向南西,向北东方向仰冲。
崆峒山复向斜
从地貌上看,属贺兰褶带与鄂尔多斯地台西缘南北脊梁南端这两个正向构造相同的相对凹陷地区。其中分布着褶轴北北西或北西向的三迭系砂砾岩,于宋庄南策底坡及邻县华亭、安口等地见有侏罗系碎屑岩及含煤层系,这些地层褶轴展布方向与下伏岩层褶轴基本一致。如宋庄向斜,主要由三迭系砂砾岩组成,轴向近南北,但向北渐变为北北西,并向北北西倾没。两翼对称,岩层倾向一般为46°至54°。在新店和崆峒北西一带,广泛出露白垩纪地层,构造走向线多呈北西向,岩层倾角较缓,一般在30°以下,局部在断层附近达40°至50°,为三迭系、侏罗系等均呈明角度不整合。白垩纪地层褶轴与三迭纪、侏罗纪地层褶轴呈斜交。
据物探资料证实,太统山至大台子一带为一南北向重力高带,磁力变化弱,其异常均呈近南北向分布,这说明市境基底岩系应属前震旦系。从地形上看,南北脊梁北段较本区南段、太统山至大台子一带高,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长期风化剥蚀后,古老岩系易于山露。
地形地貌
平凉市受六盘山、陇山、华家岭等山脉隆起的影响,形成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中南部中山山脉地貌、西部梁峁丘陵沟壑地貌三大地貌单元。
气候特征
平凉市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又根据物候反映和农事活动划分四季,则把0℃以上至15℃以下定为春季,15℃以上定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为秋季,0℃以下定为冬季。四季按此标准划分,平凉市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平凉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
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雨少,6月下旬进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结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达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现一个枯水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枯水年过后一般都紧接一个丰水年(降水量为600毫米)。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国、大秦、西阳一带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泾河川区及北部塬区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凉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
水系水文
泾河与主要支流市境地段属泾河中上游,在八里桥以上分南北两源。南源是泾河的主干,在庙底村以上又分为前峡、后峡两支。前峡一支发源于泾源县和庄浪县交界的湫头山北麓,是泾河的源头,于大阴山附近流入市境;后峡—支发源于泾源县瓦窑沟,经严川子流入市境。北源又叫颉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刺沟门西的六盘山区,在蒿店以东进入市境,至八里桥与南源汇合。
泾河横贯全境,长75千米,在庙川一带为峡谷地段,河谷深切。至庙川以下,河谷骤然开阔,最窄处有1.5千米,最宽处达3.5千米。至花所以下又变窄。河床坡降八里桥以西约9%,八里桥以东约为5—6%。
泾河虽属常年河流,但受降水季节影响,迳流变化较大。据八里桥水文站1974至1979年资料,汇集有南北两源的水流,集水面积1305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5.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1.767亿立方米),各年的变化幅度很大,如1974年年径流量为0.883亿立方米,1976年年径流量为2.924亿立方米。径流模数为4.29升/秒平方千米。
泾河径流量在年内分配极不平衡,8、9、10三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4.7%。河流的洪峰量最大达404立方米/秒(1978年7月18日),而主要农作物小麦需要灌溉的4、5、6三个月的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1.4%。1979年旱期时还出现过短暂的断流现象。
泾河输沙量1975年为95.7万吨,1976年为206万吨。侵蚀模数分别为33吨/年,平方千米和1579吨/年,平方千米。平均输沙率为47.7公斤/秒,一日最大断面含沙量达715公斤/立方米(1976年6月4日)。
泾河在境内共有大、小支沟154条,其中北侧支沟80条,有常流水的40条;南侧支沟74条,有常流水的40条。两侧共计常流量1.05立方米/秒左右。
植被条件
平凉市属温带南部草原亚地带的黄土高塬东部草塬区。
天然乔木林植被·松栎混交林
仅分布于崆峒山,海拔1600至2123米,树种以辽东栎为主,华山松多见于陡崖峭壁之上,呈零星分布。材积生长率9.31%,林相较整齐。
辽东栎林
分布于南部海拔1600至2200米的山地,多在阴坡、半阴坡呈小块状分布,面积占天然乔木林面积的50.4%,树种蓄积量占50.8%,是主要的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
山杨林
是仅次于辽东栎林的森林群落,分布遍及整个西南天然林区,生长在海拔1600至2000米处。
灌木植被·沙棘灌丛
遍及整个天然林区,覆盖度30一60%。
山桃灌丛
分布于低山阳坡、半阳坡地带,生长在海拔1500至1700米处,群落覆盖度40一80%,灌木层高1至2米。
黄花柳灌丛
分布于沟谷地带,与其它灌木混生。沟谷纯林常见沿集水线方向呈带状分布,覆盖达90%。
草地植被
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带的阴坡、半阴坡和南部山区一线,分布坡度在25°以上,总面积53.25万亩。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优势成分是长芒草、白羊草、蒿类等。南部山区常与胡支子等花木混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3年,全年全市水资源总量4.91亿立方米。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0.8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下降11.6%。全年总用水量2.56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8%。其中,生活用水量6229万立方米,下降2.6%;工业用水量3616万立方米,下降9.2%;农业用水量1.49亿立方米,下降12.3%;生态用水量852万立方米,增长24.6%。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平凉市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348131.56公顷(522.20万亩)
其中,水浇地15422.63公顷(23.14万亩),占4.43%;旱地332708.93公顷(499.06万亩),占95.57%。静宁县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24.86%。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57863.83公顷(86.80万亩),占全市耕地的16.62%;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3398.6公顷(50.10万亩),占9.59%;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07874.12公顷(161.81万亩),占30.99%;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34656.23公顷(201.98万亩),占38.68%;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4338.78公顷(21.51万亩),占4.12%。
(二)种植园用地71483.49公顷(107.23万亩)
其中,果园69628.82公顷(104.45万亩),占97.41%;其他园地1854.67公顷(2.78万亩),占2.59%。静宁县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市园地的44.01%。
(三)林地466687.66公顷(700.03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305166.14公顷(457.75万亩),占65.39%;灌木林地49536.09公顷(74.30万亩),占10.61%;其他林地111985.43公顷(167.98万亩),占24.00%。灵台县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22.82%。
(四)草地68572.19公顷(102.86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9414.79公顷(14.12万亩),占13.73%;人工牧草地89.56公顷(0.14万亩),占0.13%;其他草地59067.84公顷(88.60万亩),占86.14%。草地主要分布在灵台县,占全市草地的30.03%。
(五)湿地5810.19公顷(8.72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其中,全市湿地中只涉及内陆滩涂一种地类。湿地主要分布在泾川县,占全市湿地的21.99%。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3464.08公顷(110.20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3541.32公顷(5.31万亩),占4.82%;建制镇用地4890.06公顷(7.34万亩),占6.66%;村庄用地63357.07公顷(95.04万亩),占86.24%;采矿用地1394.36公顷(2.09万亩),占1.90%;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81.27公顷(0.42万亩),占0.38%。
(七)交通运输用地18856.87公顷(28.29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616.36公顷(0.92万亩),占3.27%;公路用地5007.55公顷(7.51万亩),占26.55%;农村道路13229.8公顷(19.85万亩),占70.16%;管道运输用地3.16公顷(0.01万亩),占0.02%。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62.72公顷(8.19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3013.18公顷(4.52万亩),占55.16%;水库水面1009.44公顷(1.51万亩),占18.48%;坑塘水面425.56公顷(0.64万亩),占7.79%;沟渠218.23公顷(0.33万亩),占3.99%;水工建筑用地796.31公顷(1.19万亩),占14.58%。静宁县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的27.46%。
生物资源
平凉市境内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31种。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150多种。
矿产资源
平凉市境内已探明的有煤、铁、石灰岩以及石油、铝、磷、油页岩、黄铁矿、石英砂、白云岩、耐火、粘土等11种。
人口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8.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8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09 %,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37万人,出生率为7.59‰;死亡人口1.83万人,死亡率为10.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4‰。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平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8.5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98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90.98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313.60亿元,增长6.6%。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平凉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6.2%,降幅连续两月收窄,较1—10月、1—11月分别收窄3.7、2.3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7.8%;受天平、庄静等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2.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7.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0.9%;第二产业投资(全部为工业投资)增长61.0%,工业项目投资连续四个季度保持58%以上的增速;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6.6%。除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4.9%。
财税收支
2023年,平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34亿元,同口径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23.75亿元,同比增长12.9%;非税收入13.58亿元,下降3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3.97亿元,增长5.3%。
人民生活
2023年,平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56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3元,比上年增长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9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2023年,平凉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四涨四降”。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9%,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2.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4%;衣着价格下降0.3%,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7%。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农业
2023年,平凉市粮食播种面积435.13万亩,同比增加3.81万亩,增长0.9%。粮食产量达到116.77万吨,同比增加1.14万吨,增长1.0%。其中:夏粮产量31.92万吨,下降4.8%;秋粮产量84.84万吨,增长3.4%。园林水果产量207.97万吨,增长8.8%。蔬菜种植面积48.82万亩,增长8.2%;蔬菜产量79.03万吨,增长9.2%。
畜牧业
2023年,平凉市牛存栏59.02万头,增长5.0%;牛出栏44.11万头,增长6.5%。
生产条件
2023年,全年全市农村用电量5.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5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02万吨,下降1.66%。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平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0.7%,制造业增长1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7%。2023年,平凉市原煤产量2335.88万吨,增长1.3%;水泥产量340.14万吨,增长11.1%;铁合金产量37357吨,增长43.8%;发电量186.89亿千瓦时,下降8.0%;甲醇产量56.10万吨,下降1.9%。2023年,平凉市规模以上工业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正增长,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3.3%。8个行业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9.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3.8%,金属制品业增长34.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1%。
建筑业
2023年,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8.04亿元,比上年增长0.4%。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93个,比上年末增加15个。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平凉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7%、17.0%、9.8%和7.0%。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4.21亿元,同比增长14.1%。
国内贸易
2023年,平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22亿元,比上年增长9.1%。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2.62亿元,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61亿元,增长14.4%,乡村增速高于城镇5.8个百分点。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198.15亿元,增长8.2%;餐饮收入17.08亿元,增长21.2%。
对外经济
2023年,平凉市进出口总值2.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出口总值2.81亿元,增长32.0%;进口总值0.02亿元,增长136.8%。
招商引资
2022年,平凉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03项,到位资金2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2%。其中,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220项,到位资金225.00亿元,增长67.44%。
房地产业
2023年,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01项,到位资金414.72亿元,比上年增长60.0%。其中,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462项,到位资金398.21亿元,增长77.0%。
邮电通信
2023年,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4532.21万件,增长8.0%。其中,邮政函件业务7.76万件,包裹业务1.0万件。快递业务量1539.79万件,增长35.8%;快递业务收入2.23亿元,增长25.6%。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7.27亿元,增长18.3%。年末电话用户217.6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1.7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5.90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92.70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8.62万户,其中移动宽带用户137.08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2.66亿GB,比上年下降18.4%。
旅游业
2023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900.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0%。国内旅游收入190.47亿元,增长25.0%。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平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93.57亿元,同比增长11.2%;各项贷款余额929.44亿元,增长11.5%。
保险业
2023年,全年全市保费收入26.45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财险收入8.96亿元,增长8.1%;寿险收入13.44亿元,下降1.4%;健康险收入3.53亿元,下降9.4%;意外伤害险收入0.51亿元,下降9.1%。全年赔付额11.28亿元,增长21.8%。其中,财险赔款5.96亿元,增长6.1%;寿险赔款2.80亿元,增长55.9%;健康险赔款2.53亿元,增长37.7%;意外伤害险赔款0.16亿元,增长17.9%。
交通运输
交通
公路
截至2020年6月底,平凉市共有各类公路1010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82千米,一级公路10千米,二级公路661千米,三级公路923千米,四级公路5720千米,等外公路2612千米。
截至2020年6月30日,G8513平凉至绵阳高速公路平凉(华亭)至天水段(平天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97.75亿元;G85彭阳至平凉至大桥村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88.52亿元;S25静宁至庄浪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57.60亿元;S11华亭至泾源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2.04亿元;G312线凤翔路口至平凉东段改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56亿元;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08亿元。
高速公路
福银高速公路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福银高速、平天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平宝高速及连接线(规划建设)
铁路
航空
平凉机场性质为新建军民合用机场,按军用二级永备机场、民航4C级标准建设,近期(2025年)规划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设置等长、宽23米的平行滑行道,跑滑间距176米,航站楼面积10000平方米,设置5个C类飞机民航站坪,估算投资8.1亿元(不含征地拆迁14亿元)。
2020年5月14日,西部战区空军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订《甘肃省人民政府投资迁建空军平凉机场的框架协议》。
运输
2023年,全年客运量111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8%;客运周转量10.76亿人公里,增长88.0%;货运量614.89万吨,下降0.04%;货运周转量3.15亿吨公里,增长11.3%。
2023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9.4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7.05万辆,增长3.2%。民用轿车保有量14.47万辆,增长3.3%,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3.94万辆,增长3.3%。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全市争取国家和省上科技项目63项,资金66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1项,落实资金138万元,省列项目62项,落实资金523万元。安排实施市列科技项目97项,经费739万元。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90项,增长119.5%。专利授权量973件,比上年下降6.2%;发明专利授权量43件,增长43.3%;有效发明专利168件,增长34.4%。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60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66.2%。
截至2023年末,全市气象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505所。其中,幼儿园764所,特教学校4所,小学561所,初中107所,九年制学校31所,完全中学13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独立高中15所,普通高校2所。
2023年,全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5964人,在校生19403人,毕业生5540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522人,在校生18077人,毕业生6114人。普通高中招生14594人,在校生43305人,毕业生13992人。初中招生25687人,在校生75959人,毕业生23131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6.2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5.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68%。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7个。全市有广播电台8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8500公里,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0座。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9.29%,电视综合覆盖率98.61%。有线电视用户5.47万户。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9768个,体育场地面积461.3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赛事获得奖牌78枚,其中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29枚。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诊所)227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66个,妇幼保健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所8个,乡镇卫生院102个。卫生技术人员1807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908人,注册护士7912人。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091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技术人员829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技术人员68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术人员342人,卫生监督所技术人员57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892人。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1.73万张,全年总诊疗865.3万人次,出院人数54.87万人。
社会保障
截止2023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09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6.76万人,减少2084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8.77万人,减少31153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1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8.63万人。全年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23万人,医疗救助102.26万人次。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17万人,增加6770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62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58万人,增加8043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2.72万人,减少4083人。参加生育保险14.80万人,增加8024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9.83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60.74亿元。
截止2023年末,全市共有2.41万城镇居民和13.30万农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904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2.8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1.54万人。
截止2023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9个,床位894张,在院供养人数581人。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582个,其中社会服务中心111个,社区服务站1541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32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98个。
基础建设
2023年,全年农房抗震设防改造828户。
环境保护
2023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达标率为89.3%。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6%。大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下降3.3%。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8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增长14.3%。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下降6.3%。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其中水洛河、葫芦河全年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泾河、汭河、达溪河全年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昼间52.0分贝,夜间43.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昼间63.9分贝,夜间59.2分贝。
安全生产
2023年,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8起,比上年下降5.3%;死亡16人,下降5.9%。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4人,下降7.7%。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043人,下降50.8%。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起,下降11.1%;死亡6人,下降14.3%;受伤5人,下降28.6%;直接经济损失53.88万元,增长641.1%。
历史文化
综述
平凉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历史上曾孕育出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等人物。
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出土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盒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崆峒武术等10多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平凉市有各级各类野外文物点2262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两部分构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遍布陇山两麓和泾河流域;马家窑类型、半坡类型遍布平凉西部;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在泾、渭河流域分布广泛。位于平凉市西20千米处的安国东沟遗址,是寺洼文化安国式的重要发现地,在中国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平凉市有国有博物馆7家,馆藏文物总量22985件(实际数量47584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灵台的西周铜器、静宁的史前玉器、华亭的石刻造像、泾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县区的历代陶瓷都各具特色。出土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盒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特别是泾川县近50年间相继3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地”。
非遗保护
平凉市有泾川西王母信俗、华亭曲子戏、庄浪高抬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皇甫谧针灸术、崆峒派武术、平凉剪纸等29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平凉民歌等170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泥塑、面塑等428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8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78人。建成崆峒文武学校、崆峒笑谈、皇甫谧针灸术、安口窑陶瓷等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传习所28个,基本构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非遗保护框架。
成纪文化
静宁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古成纪所在地,是“人文初祖”伏羲的降生地,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养育出了李广、隗嚣、吴玠、吴璘、刘锜等众多英雄人物。
《史记》载,汉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水经注》最早明确记载了成纪县的地理位置:“瓦亭水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源导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羲所生之处也”。这里的瓦亭水即葫芦河,成纪水即发源于通渭县流经静宁新店、治平、李店、仁大四乡的治平河,今静宁治平乡刘河村东南的故城与郦道元所述的汉成纪县城位置完全吻合。《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今静宁县治平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今秦安县显亲川)”。大中年后,成纪迁入秦州(天水)。清道光十八年,严长宦、张思诚等在撰修《秦安县志》中明确提出:“成纪县治初在今静宁州西南八十里之治平川,继在今秦安北三十里之显亲川,最后入于今秦州”。并感叹道:“不知成纪之在治平,则并大圣人里居而失之矣!”全国著名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西汉、三国时期的成纪县城,约东经105.35°,北纬35.18°,就在今治平河南岸。复旦大学地理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简要记述:“(成纪县)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古成纪遗址现位于治平川刘河村东南一华里处,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60米,总面积33.6万平方米。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该遗址西北和东北残存部分城墙,其中文化堆积以秦汉文化层最厚,在塌陷断面上发现五口深约16米的竖筒状井,其中四口为汉代,另一口早于汉代。城址内地表上散见无数秦汉时期的建筑残件,如板瓦、筒瓦、瓦当、回纹铺地砖等。城周围还出土了大量战国到秦汉的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地湾文化时期(前5850—前5400年)已有先民在此定居;到仰韶文化时期(前5000年—前3000年),这里的原始村落已具相当大的规模;到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前2000年左右),这里已是商品交换和文化中心,并出现了一定的防御设施如城堡等。为此,作为羲皇故里的成纪古城遗址,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文化
崆峒山位于平凉市崆峒区西11千米处,面积84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5米,泾河、胭脂河交汇环抱,古迹、胜景遍于层峦叠翠之间。历史上轩辕黄帝、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临,自古为宇内名山圣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题咏作画,盛赞崆峒山。雄秀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孕育并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崆峒文化,其中作为特有崆峒文化现象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名载《尔雅》,形入《山海西经》,古籍中有过“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名定“崆峒山”始于唐代。经发掘考古鉴定的崆峒山四处史前齐家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3600—4000年前(夏代),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他们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征程,同野兽作过生死搏斗,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武器,有过氏族部落之间野蛮和激烈的战争,使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已初见端倪。历史还作证,从周秦、西汉到唐宋,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兵家必争,世为用武之地,迄今崆峒山一带仍留存有关寨城堡和古战场遗址多处。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长期战争环境影响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习、吸收、掌握了那一时期内容朴素实用,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诗人李白诗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诗人杜甫诗曰:“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表明崆峒山是中华武术早期的发祥地之一。
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而创,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大武术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创造和继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结晶。《庄子·在宥》是一篇记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山广成子的战国时代的文献资料,它详实记载了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所传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身习武之道。它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它揭示演绎出的是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进退等阴阳变化的互转互补在崆峒武术理论指导上的内涵体现,强调的是生命的运动和延续,追求的是崆峒武术演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的是身体与精神、精神与自然的协调。故有广成子“形将自正”、“乃可长生”、“物将自半”的“至道”论语。
广成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预测阴阳变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集崆峒武术之大成的技击家。《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演绎的神话小说,抛其神话的一面,他在“殷”和“周”两个氏族部落战争中能征善战,他擅长“雌雄剑”、“落魂钟”,善使“番天印”。是广成子为崆峒武术的形成注入了哲学养料和技击的内涵。根据中国武术形成的条件理论,殷周前以广成子“至道论”和“雌雄剑”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已形成并成为崆峒武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代战争是崆峒武术萌芽的种子,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和“雌雄剑”为其形成提供了营养和水份,崆峒山则是他生长壮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传于海内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所以说,崆峒山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广成子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
崆峒山武术是崆峒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在崆峒山历史的长河中,摄取广成子“至道”学说思想和老子“自然”之义而产生的崆峒山道教和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在崆峒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业绩辉煌。隋唐时期,崆峒山道、佛两教发展较快,都拥有一定的田亩、道观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于崆峒山当时地处边荒,又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而遭到殃及的道、佛两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不测,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参禅诵经修行之余,将武术列入一项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他们强身借以习武,练剑弄棒用以防卫,多尚武节,威名远扬。
商周文化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泾渭之间,东拱关中,南依千陇,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灵台境内曾建立姞姓密须国,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须且筑灵台,县因此而名。西周初分封姬姓密须,延至密康公时,周共王灭密,发生了“三女丧国”的历史事件。此后,灵台一直是周王朝的军事要塞和西屏门户。
据考古发现,灵台境内遍布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西周文物。1969年考古发掘的西屯白草坡西周墓共清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及车马坑一座,出土了大量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共计1800余件。1972年以后,相继在百里乡洞山出土46公斤重的甘肃最大西周青铜鼎,蒲窝乡郑家洼出土西周早期“光作父戊”铜鼎,什字镇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铜鼎,吊街西岭出土了“吕姜作殷”铜簋,百里乡寺沟和中台镇红崖沟出土了西周中期回首夔纹铜鼎,新集崖湾出土了“并伯作宝尊彝”铜甗以及独店镇景村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这些西周时期的墓葬和一大批西周文物的发现,揭示了周文化在灵台域内的深厚积淀和历史底蕴。
商周时期发生在灵台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当属文王伐密筑灵台。周人同殷商一样崇敬祖宗,迷信上天,每遇要事都必先进行卜问,以了解天意,抉择吉凶,求得祖宗保佑。周天子经常举行繁琐的祭祀活动,最主要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这“五礼”。为此,周朝还专门设立了最大的祭祀官“太祝”和专门卜筮的官“太卜”,说明占卜和祭祀在周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周文王讨伐密须取胜后,在今灵台县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军礼”祭祀。为了进行这项祭祀活动,他们驱使密须国的大批奴隶赶造了一座祭坛,称“灵台”,以祭天慰民,广播德化。古“灵台”历经两次重修,1986年重修后的“灵台”耸高33米,环绕“灵台”两侧的碑林,镶嵌碑石192方,其中民国政府大员及各省、区军政要人题碑系民国时期珍贵的历史遗存,唱和《诗经》,书遵颜柳,洋洋大观,台有碑衬,碑随台名,成为陇上名胜。
商周文化是灵台现代文明的源头,其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物态、人的心态、行为均深刻影响并构筑了现代灵台人的精神世界,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无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区域性。灵台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亲友造访,必殷勤招待,酸汤长面是款客常宴。遇婚丧娶葬,必置办成套有序的佳肴酒宴。“吃”是一种地方风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灵台的饮食中酸汤长面是周饮食文化的传承。灵台民间现行的葬礼“三献礼”堪称周礼葬仪的活化石。
西王母文化
平凉市泾川县境内,有一座回山。山“人”字形,正视如“天之柱”,侧看则显西方白虎之相,背依天池,面临高峰、夸父峰,泾、汭两河环抱瑶池交汇山前。山脚下,一处是建于北魏永平年间的王母宫石窟,一处是一天门和回屋;回屋山崖上存留着“回中降西王母处”七个大字,字下是一幅巨大的摩崖壁画。
回山的路呈“之”字形,山腰处有直柱高擎、重檐翘角的二天门。上至山巅,有晓钟亭、三天门、西王母大殿、玉皇殿、穆王殿、汉武帝殿等风格独特的古式建筑群。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宫正殿,坐西向东,高数十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殿内外51根仿大理石柱上镌刻着名诗名联和捐资者大名,二层琉璃瓦殿顶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殿廊左右是两通巨碑,一通是宋陶谷所撰,一通为今日重修王母宫碑记。殿前两侧,两尊巨大的墨玉石狮昂首欲吼,威武庄严。殿中央的龙椅上坐着雍容华贵、端庄典雅、慈祥秀丽的西王母,塑像高达4.6米,白虎侍者与青鸟侍者分立于两旁,表情庄重。殿内两侧大型壁画恢宏壮观,记述了穆王西巡、王母夜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动人传说。殿前南北两侧是配殿,乃周穆王殿和汉武帝殿,展现出道教建筑及中国皇宫建筑的布局和规格品位。整个王母宫大殿聚居了西王母的非凡事迹,浓缩了天地生成万物演化的哲理,展列了中国道教关于天体形成的主体学说。
清光绪七年(1881年)遗存的《共成善果》上记载:泾川回山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前107年左右)”,是汉武帝给西王母建造的神庙所在,已有2100多年历史。回山曾有王母宫、三清楼、玉皇殿、穆王庙、汉武帝庙以及亭台楼阁数百座。可惜,古西王母部族生息的这个地方,毁于清同治三年的战火之中。据传西王母姓杨名回,是形成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与东王公分别主理造化万物的阴、阳二气,回山是她的降生地。现幸存的省级文物《王母宫颂碑》中,记述了古代西王母在回山上会见周穆王、汉武帝的全部细节。除此而外,遗存古人登回山拜谒西王母、称颂西王母业绩的宋碑极丰,晚唐诗人李商隐、宋代以重修岳阳楼著名的滕子京都在这里留有诗文和碑石。农历三月二十日,曾是宋朝重修回山王母宫的日子,所以后世沿传为朝山盛会。如今到了这-天,四方信徒不避风雨路遥,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1991年,台湾同胞通过对史料和遗存考查论证,认定泾川回山是西王母发祥圣地,于是纷纷组团前来朝圣。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和西王母业绩,开发大陆西王母旅游资源,扩大两岸交流,在台办、旅游部门、社会团体及泾川县“重修王母宫经理会”民间组织等共同努力下,于1992年古历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诞辰之时破土动工,开始了对回山王母宫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当时,台湾松山慈惠堂西王母信众在郭叶子女士倡导下,数回大陆寻根朝圣,见王母宫重新修葺,倍感亲切鼓舞,回台后遂热忱为重修工程募捐180万元,可谓同心助力,共成善果。
风景名胜
平凉市境内有“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和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隐寺、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截至2022年末,平凉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地15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平凉市是道源圣地。
书画之乡。
武术之乡。
针灸之乡。
围棋之乡。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宜居城市。
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
2005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2007年12月,入选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
2018《魅力中国城》优秀魅力城市。
2018年4月,获“2018畅游中国100城”称号。
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第40。
2018年12月,2018年度魅力中国城十大魅力榜单发布,平凉荣获“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
2019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
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23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2年5月,入选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名单。
2022年6月,平凉市成功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2022年11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