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冲(450年—498年),字思顺,
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
北魏时期大臣。
西凉武昭王
李暠的曾孙,北魏
镇北将军李宝的幼子,
陇西李氏仆射房始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冲是
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氏。他的父亲是敦煌公
李宝。李冲少年时便成了孤儿,被兄长荥阳太守
李承养育长大。李冲深沉高雅,有大气度。李承经常说:“李冲这孩子气量不凡,未来必将成为家族的希望。”后来,李冲跟随李承赴任。当时的
牧守子弟多骚扰百姓,动辄索求财物,但李冲和李承的长子
李韶却高洁寡欲、光明磊落,因此当时的百姓都赞美他们。
皇兴五年(471年),李冲成为了
中书学学生。李冲善于交游,不随意和人游戏厮混,所以同辈的人都很敬重他。
延兴初年(471年),李冲升为
秘书中散,掌管宫中文书事务。因李冲行为严谨、灵敏聪慧,他逐渐受到孝文帝
元宏的喜爱优待。后来,李冲升任
内秘书令、
南部给事中。
设立三长
北魏建立之初,在地方施行
宗主督护制,因此北魏隐瞒户口的现象十分严重,五十或三十家才立一户。
太和十年(486年)二月,李冲鉴于以三正治理百姓,由来久远,于是创造了
三长制。
冯太后看完了李冲的奏书后,忍不住连连称赞,并召集公卿大臣商讨。
中书令郑羲、
秘书令高祐等人说:“李冲请求设立三长制,是为了统一天下的法令。但是,三长制乍一看似乎可以采用,实际上却难以推行下去。”郑羲又继续对冯太后说:“如果您不信我的话,就试着推行它,等到失败之后,就会知道我的话没错了。”
太尉拓跋丕说:“我却认为,如果推行了三长制,于国家于百姓都有好处。如今是农忙之月,如果现在就核查民户,新旧未分,百姓必定会劳苦怨恨。我请求等过了秋天,到了冬季农闲月份,再慢慢派人去推行三长制。到那时,推行起来也会更加顺利。李冲说:“民者,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让他们按照命令办,但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如果不在征收赋税之时推行三长制,百姓便只看到了设三长查户口的辛苦,发现不了平均徭役、减省租赋所带给百姓的实际好处,他们心中必然对国家产生怨恨。三长制就应该趁着征收赋税的月份进行,这样百姓就能知道赋税平均带给他们的好处。让百姓既理解了这个措施,又得到了它的实质好处。我们只要顺应百姓的利益和想法,就很容易推行三长制。”
著作郎傅思益上前说道:“民间的风俗不同,治理的难易不同,实施九品征调时日已久,一旦突然做出改变,恐怕会引起乱子。”冯太后说:“设立了三长制,百姓的赋税就有了固定的标准。租赋有了固定的数量,包庇的户口就可以轻易地被查出来。大家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也只是认为变法困难而已,再也没有其他的主张。”于是,冯太后听从李冲之言,设立三长制,使得国家和百姓都得到了好处。
李冲升为
中书令,加
散骑常侍,仍旧出任
给事中。不久后,李冲转为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李冲被冯太后宠幸,受到的恩宠与日俱增,每个月被朝廷赏赐钱财多达数千万。李冲进爵为陇西公。冯太后暗中给李冲送了很多珍宝和御用物品,外人无从知晓。李冲家向来清贫,从这时开始成为了富豪。但李冲十分谦逊,约束自我,既能聚财,又能散财。李冲的亲戚、甚至与他同乡的百姓,没有人不分到李冲的财物。李冲谦虚待人,怜悯漂泊贫寒之人,同情门第衰败而沦落的旧人,朝中依靠李冲而晋升任用的官员也有很多。当时之人因此而称赞他。
北魏建立后,历代皇帝遵循旧俗,对王公大臣都直呼其名,但孝文帝常称李冲为中书而不称呼其名。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在守丧期间对李冲的礼遇接待更胜于前。无论是讨论礼仪律令,润色辞藻,还是更改语言轻重,孝文帝无不是在征求了李冲的意见之后再做决定。李冲尽忠侍奉君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勤劳忧国。即使是朝中旧臣、皇亲国戚,也没有人比得上李冲,无人不佩服李冲的明白果断,审慎周密。于是天下归心,境外的人也把李冲看成天下少有的奇才。孝文帝也深深地信赖李冲,亲近敬重他,君臣之间情义不二。太和十年(486年)十二月,朝廷改设百司,制定
五等爵制度的时候,孝文帝让李冲参与制定典礼,进封他为荥阳郡开国侯,食邑八百户,出任
廷尉卿。不久后,李冲封
侍中、
吏部尚书,担任咸阳王
元禧的老师。太和十七年(493年)六月,孝文帝立
元恂为太子,李冲拜为
太子少傅。孝文帝依照《
周礼》在后宫设置了夫人、九嫔的名号,封李冲的女儿为夫人。
参与南迁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南征,封李冲为
辅国大将军,让他率军跟随自己左右。南征的大军从京城出发,向洛阳的方向奔去。九月,大雨连绵不绝,孝文帝却坚持命令大军前进。孝文帝全副武装,手持马鞭,驰马而出,群臣在孝文帝的马前叩头劝阻他。孝文帝说:“长驱南伐的策略已经制定,大军正在向南方前进,你们还想说什么?”李冲进谏说:“我们这些人不能制服四海,从而使南方出现了僭称皇帝的人,这都是我们的罪过。陛下因天下还没有统一,亲自奔波劳累,我们这些人也确实想为您尽力,在军中奉献生命。但是,自大军离开平城时,天气就阴雨绵绵。如今我军人马疲惫,前面路途遥远,雨水又多。洛阳一带的小河流尚且能对我们的前进形成阻碍,更何况长江浩瀚,远在南方境内。如果我们现在修造舟船,必定停滞不前。现在军队疲惫,粮食缺少,进退两难。您如果哀怜死丧的人,不妨掉转军旗,返回平城。”孝文帝说:“我已经说过要统一天下。夏季炎热,所以秋天就会雨水多,冬季就会变得晴朗。等到了十月,如果雨还不停,那这就是天意了。如果到那时还是晴朗天气,再继续进军南方就没问题了。古代不讨伐有丧事的敌人,一般是诸侯国之间的约定,并不适用于天下统一的情况。我们都走到这个地方了,又怎么能停滞不前呢?”李冲继续进谏道:“您现在的做法,所有人都不赞同,只有陛下自己想这样做。汉文帝
刘恒曾经说过:‘如果我是独自一个人,哪怕骑上了千里马,又能走多远呢?’我词不达意,只是斗胆以死劝阻您不要继续前进了。”孝文帝大怒:“我正要经略天下,统一全国,你们这些儒生多次怀疑我的远大计划,你不要再说了!”孝文帝说完,就要骑马出发。安定王
拓跋休、任城王
拓跋澄等人都哭个不停,劝阻孝文帝不要南征。孝文帝对群臣说:“我们此次兴师动众,规模不小。如果行动了却一无所获,后人会怎么看待我们?魏朝的远祖世代都居住在遥远的大漠中,我违背众人的意愿坚持南迁,后人才能享受到无穷无尽的好处。难道我就不留恋故土了吗?难道我是一个轻易抛弃祖宗陵墓的人吗?如果无法南征,就应当迁都到中原。现在,迁都洛阳的时机已经成熟,你们认为如何?想迁都的站左边,不想迁都的站右边。”虽然有不少朝臣不愿意南迁洛阳,但他们的心中更害怕继续南征,所以最终无人提出反对意见。
孝文帝最开始的计划就是南迁洛阳,但他怕有人反对自己,于是就假装攻打梁朝,在南征途中完成了迁都。谋划迁都计划之前,李冲曾私下对孝文帝说:“陛下想要效仿周公,定都成州故地。但是您总不能一直等着洛阳的寝宫筑成;您也不能在马上等着洛阳城廓完工。希望陛下暂回旧都,等臣建造完毕,完备了礼乐制度,再找个时机南迁。”孝文帝说:“我将巡视各方山岳,到邺城稍作停留。”于是,孝文帝再也没回过平城。不久后,朝廷以李冲为镇南将军,照旧担任侍中、少傅。太和十七年十月一日(493年10月26日),孝文帝委任李冲、董爵营造洛阳宫室。后来,孝文帝改封李冲为阳平郡开国侯,食邑户数照旧不变。
建言献策
太和十九年(495年)四月,孝文帝南伐齐朝,以李冲为
左仆射,留守
洛阳。孝文帝的车马渡过淮河后,诏令
安南大将军元英、
平南将军刘藻征讨汉中。孝文帝还计划征召雍、泾、岐三州兵六千人戍守南郑,等攻下梁国的城池后,就派他们前去镇守。李冲上表进谏说:“秦州地势险要且接近羌人居住区,自从西路军队出动之后,朝廷连续增援粮饷支援他们。但由于氐人叛乱,百姓奔走逃命,粮食和铠甲至今没有送达。如今,朝廷准备征调戍守士兵,把他们远派到山外去,虽然陛下使他们免除劳役,但他们恐怕还是惊骇不安。假如陛下最终没有攻下南郑,则会白白的动摇民心而毫无收获。陛下不如等到攻克南郑后,再差派戍兵。而且,陛下只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西部道路险要,一条小路有千里长,假若有敌人进攻,恐怕我们是没办法立刻救援的。戍守士兵的粮食吃完后,我们也无法向他们运送粮食。古人认为:鞭子虽长,但碰不到马腹。南郑对于我国来说就是马腹。现在陛下的美名已经流传到远方,您又何必急于夺取远方一座城池呢?我国在九州之中已占领八州,统治人口超过了百分之九十。没有臣服大魏的地方只剩下大漠以北与长江以南,这些人迟早都是要臣服于大魏的,您又何必操之过急呢?您应该大力开拓疆土,多夺取城池堡垒,多积累资材粮食,等到食物多到足以应付敌人的时候,再设立机构,委任将领,准备吞并敌人。钟离、寿阳临近我国边界,我国依然没能攻下来;赭城、新野只离洛阳几步远,也没降服我国。东部的土地我国尚且还不能坚守住,西部的边远地区难道就能守的住?如果陛下非要置兵防守西部地区,恐怕最终还是会被敌人轻易夺走。陛下应该大力招募敢死的勇士扫平江南。如果陛下轻率地派遣孤军深入西部地区,最终也只能使他们落入敌手。我很担心以后再有军事行动,大家都会害怕留守敌境,到那时陛下再想让他们卖命,可就难了。由此推论:不戍守南郑才是上策。”孝文帝同意了李冲的意见。
孝文帝从邺城回到京城,在洪池泛舟,对李冲说:“我想从这里通渠到洛水,南伐的时候,不就可以从这里入洛水,从洛水入黄河,从黄河入汴水,从汴水入清水,一直到淮河吗?一下船就可以战斗,就像出门去搏斗一样,这是军国的大计。如果挖这条沟渠只需要不足两万人,六十日之内就能完成的话,就应该去修建它。”李冲回答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士兵就没有了长途跋涉的劳苦,战斗时就可以拥有加倍的战斗力。”李冲升任
尚书仆射,仍然兼任少傅,改封清渊县开国侯,食邑户数不变。太和二十年(496年)十二月,太子元恂被废黜,李冲解除了少傅之职。孝文帝在清徽堂接见公卿,说:“圣人最重要的是地位和功绩。南方还有未臣服的势力,附近还有凶恶的蛮族,所以我对此感到忧虑。我已经决定攻打南梁。最近,占卜的术士都说我亲自出征必然会获胜。既然这是国家大事,我们就应该一起商量,不能因为我已经下了决定,而使你们迟疑不决,从而出现其他的意见。”李冲回答说:“征战的办法是先观察人事,然后
卜筮。虽然卜筮的结果是吉利,但恐怕人事还不完美。今年秋收,收成比往年少,现在又刚刚迁都,人们的生计还没有稳定,所以现在并不适合南征。您应该等到来年秋天,再决定是否南征。”孝文帝说:“李冲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担心的是国家有危险。敌人近在咫尺,所以我没有理由按兵不动。李冲说人事不顺,那也不一定如此。我曾在前年的时候,率领二十万人马出征,没有走出京郊就原路返回了。这是由人事决定的,而不是天时。往年出征,天时还可以,但缺乏人事的具备,所以不能获胜。假如等人事具备,天时又不顺了,又该怎么办呢?如果照李冲的说法,那就始终没有出征的道理。如果非让我等到明年秋天出征,但最后没有获胜,你们这几位大臣就都得被处罚。”于是,孝文帝宣布停止讨论,让大家都出了宫。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中尉李彪告发废太子元恂与左右密谋反叛,孝文帝下令赐死元恂。同年,
元恪被立为太子,孝文帝在清徽堂设宴庆贺,孝文帝说:“立皇太子是一件协调天地人三才、光照七祖、万人喜悦、天人同庆的好事,所以请你们到这里参加宴会,以抒发欣喜之情。”孝文帝又说:“天地的法则,一盈一虚,哪有永远的好事。天道尚且如此,何况人事呢?所以人的地位有升有降,自古就是如此。悼惜往事,欣慰于眼前,这可真让人感慨。”李冲回答说:“太子继承储位,天下百姓都深感荣幸。但我以前有辱做师傅的职责,不能辅佐元恂走正道,愧对皇上,承蒙陛下的慈爱宽容,让我参加了这个宴会,我既高兴又惭愧。”孝文帝说:“我尚且不能改变元恂的昏庸,你又何必惭愧道歉呢?”
李冲机敏而有灵巧的构思,平城的明堂、圆丘、太庙、太极殿以及洛阳划定基址、太庙之地、新修的宫殿是李冲设计的。他勤奋努力,孜孜不倦,白天处理文件,兼管建筑设计,各种文件堆满几案。李冲纸笔在手,始终不感到劳累厌倦。
狂怒逝世
李冲四十多岁时,鬓发开始变白,但他姿貌丰美,亳无衰老的迹象。
李彪入京后,孤单卑微,缺少靠山,却自立不群,因为李冲喜好人才,所以李彪倾心敬仰李冲并依附他。李冲也看中李彪的才华,对他很是礼遇并接纳了他,还经常向孝文帝推荐李彪。李冲与李彪在公事、私事上都互相帮助。直到李彪出任了
中尉兼
尚书,受到孝文帝的知遇,李彪便认为自己不是依赖李冲而得升迁,开始轻视背离他,最多只在公开场合对李冲略表敬意而已,对他不再有敬仰之意。李冲很讨厌李彪。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孝文帝南征,李冲与吏部尚书、任城王元澄都认为李彪傲慢无礼,所以拘禁了他,并向孝文帝上奏他的罪状,奏章是李冲亲手写的,他家中人都不知道这事,奏章中的语辞非常激烈率直,李冲还作了自我检讨。孝文帝看了李冲的奏表,感叹了很久,然后说:“李彪可以说太不检点了,但李冲的行为也太过分了。”当时,李冲极为愤怒,多次数落李彪的过错,瞪起眼睛大呼,砸碎了几案,他又把御史都抓起来,让他们叩头,把他们两手反绑在身后,任意辱骂。李冲一直都性情很温和,但是由于他这次太过愤怒,所以突然发病,思维紊乱,精神失常,言语错乱。李冲还扼腕叫骂,称
李彪是小人。医生给李冲用了药之后也不见好转,有人认为这是肝脏破裂了。十多天后,李冲去世了,时年四十九岁。
孝文帝在玄瓠为李冲举行悼念仪式,悲痛地哭出声来,下诏说:“李冲生性坚贞温和,以德义修身,从家庭中接受教诲,在国事之中很有道德品行。太和初年,我还年幼的时候,早就把机密大事托付给了李冲,他把政务处理得很好。迁都洛阳以后,朝廷选任清要之官,李冲的职位升到尚书省之首,掌管出纳之事。李冲忠诚恭敬,柔顺聪明,足以成为睿智的典型,他还仁慈恭敬,守信施恩,团结民心,可以说是国家的贤臣,朝廷的表率。我刚想再提升李冲的职位,表彰他的功绩,报答旧人,他却突然逝世了。对此我心中十分悲痛。他留守洛阳有功,本应该被加以奖赏。而且李冲是优秀的老臣,应该得到表彰。今追赠李冲为
司空公,赐给
东园秘器以及朝服一套、衣服一套、赠钱三十万、布五百匹、蜡二百斤。”有司给李冲议定的谥号为“文穆”。李冲被安葬在覆舟山,邻近
杜预墓,这都是孝文帝的决定。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正月,孝文帝从邺城回到洛阳,途径了李冲墓,于是,孝文帝带病去看李冲,掩面哭泣了很久。孝文帝下诏说:“司空、文穆公李冲,他的道德被人敬仰,他的功勋铭记在我心中。李冲不幸逝世,安葬于邙岭,我回驾时经过覆舟山,亲自去看他的坟墓怀念旧人,心中很悲痛。遂派人以太牢去祭奠他,来表达我的心情。”后来,孝文帝与留守洛阳的百官相见,提到李冲去世的原因,大家都流泪了。孝文帝得到留台的奏报,得知了李冲患病时的情状,对
右卫宋弁说:“李冲掌握我的国家大权,总管朝政,自身清正简朴,我了解并信任他很久了。我因为他仁慈聪明,忠诚正直,授予他台司之职,使我出境后无后顾之忧。但他却忽然得了这种病,我心中很伤感。”
主要影响
议行三长制
总体而言,三长制不仅负责户籍的管理,徭役的征发,其职能还包括教育与治安,这些职能几乎涵盖了基层组织的大部分活动,严耕望先生评价它是“无异一自治组织”。李冲将拓跋政权的民政“周礼化”,并将其财政的处理赋予“李悝式”的体制,给中国以后几百年的政治制度留下了长远的后果。
实施三长制之后,北魏掌握的人口在全盛时期,增长了一倍左右。三长制的实施目的,最为首要的,就是把原先散落在豪强手中的依附人口夺取过来,重新作为国家的“编户”,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基层土地的分配,以保持赋税的正常收纳,维护正常的徭役征发。
三长制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管理基层人口。在发生饥荒和自然灾害时,三长有救恤贫者和赈济饥民的义务。《魏书·食货志》中有提到太和年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再加上牛疫爆发,困窘至用马、驴和骆驼耕地,所以朝廷下诏“听民就丰”。同时,三长负责“道路给粮康”,等到了目的地,三长还要担负起赡养的义务。”被三长所养食的孤弱者,既包括本地人民,也包括因逃荒而来的流民。
与此同时,三长作为本地较为有声望的人,他们一般也会组织百姓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其中包括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而修建水井,如共造一井,用以供给行人饮用。
三长制担负着地方的行政管辖的作用。如将之前因为兵荒马乱而游离于国家基层控制体制之外的百姓,纳入到政府管辖之内,同时构建起北魏的编户齐民制度,梳理民政、户籍、所有权等,以期加强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
在基层的社会治安当中,三长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担当起一个地方的司法解释、协调矛盾和法制维护的职责。在早期,有的老百姓因流移日久,以至于卖掉田宅,最终流离失所、漂居他乡,等到三长制设置之后,因为早期的行政组织被破坏,秩序重建之时便易生假冒,再加上地方豪门望族鱼肉乡里,即便“群证虽多”,却不知道何所依据,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三长制的价值所在,因为三长多为本地豪门望族,地方威望大,对于本地的情况较为了解,所以能起到调节器的作用。其二是因为恰逢乱世,所以土地所有权纷争不断,尤其是在流民返乡之后,三长可以对纠纷进行仲裁调解,减少矛盾、维护地方稳定。三长的职责涵盖了维护地方稳定的绝大部分活动,所以学界对于三长制的基层治理作用一般给予积极评价。
在移风易俗方面,三长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化乡里,促进家庭和睦方面。一些有文化素养的三长在提高当地学生的教育水平方面贡献巨大。如北魏高祐曾说,郡国虽有太学,但是县级以下的教育比较落后,所以县党宜有庠序。高祐在县里推行讲学事宜,并且在每一党设置若干教学,每一村设置若干小学。
三长制实施后,北魏政府控制的自耕农数量激增。以冀州为例,张彝的曾祖张幸时期,河东设立州治,才有一千多户人家。三十多年后,发展到了几万户。前后对比就可以看出三长制在扩大税源上的作用。
北魏通过三长制,引导老百姓本土劳作,防止流民落草为寇。同时通过户口检查,析出荫苞之户,将其变成自耕农,以扩大税源。 孝文帝太和十年推行三长制之后,由国家掌握的户口数有巨大增长,到北魏全盛时增长了一倍。另外,三长制是在保证税收的过程中是区分个体劳动量的,鼓励拥有较多生产生活资料的人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开发荒芜土地,以实现相对公平。三长制可以调动地方豪门望族所拥有的劳动力积极从事劳动生产,使人尽其力,地尽其利,以此谋求社会、政治、经济上的安定。
赞同迁都洛阳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欲迁都洛阳,因担心有人反对,故假借南征梁国之名率军南下。途中大雨连绵不断,行路艰难,随行官员与军队皆苦不堪言,都想让孝文帝放弃南征。孝文帝与李冲、元澄等人便趁机在众人面前演了一出戏,以所有人都同意迁都洛阳为条件,放弃了南征。
规划洛阳城
平城的明堂、圆丘、太庙、太极殿是李冲设计的。迁都洛阳后,李冲划定洛阳基址、设置太庙、营造洛阳宫室。
洛阳城在李冲的规划下,改变了曹魏时期洛阳城格局分散中心不明以致交通不便的特点。经过重新设计的洛阳城在宫殿整体布局上依然延续了汉魏时期长方形的特点,南北之间,由外及里,宫、城、郭依次分布有条有理。这种布局有开一代风气之效,改变了汉朝时期“面朝后市”的传统居民区与皇室区域分开,市场被搁置于各处方便生活起居。而苗圃、寺庙也都星罗棋布分布其间。整个洛阳城以中轴线形式对称分布,中心为皇宫,体现了皇权至上。而外郭城外还分布有大量村庄,以里等行政单位管理有效地维护了京城周围的治安拉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此后的历代都城,均对洛阳城的建筑特点有所借鉴,洛阳城也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作。李冲在北魏洛阳城的修建上功不可没。其高超的建筑才华及统筹调度能力都无不彰显其身为一代建筑家的光彩。
历史评价
王夫之《
读通鉴论》:三长之立,李冲非求以靖民,以覈民之隐冒尔。……非商鞅其孰忍为此哉?……若李冲之法,免其赋役,三载无过,则升为党长,复其三夫,吾知奸民之恣肆无已矣。
轶事典故
爱憎分明
李冲身居要职而对待自身严厉,不计爱憎,处事公正。当初,李冲的兄长
李佐与河南太守来崇一起从凉州来归附北魏,二人平时有些小矛盾,李佐罗织来崇的罪名,把他饿死在狱中。后来,来崇之子来护检举李佐的贪污罪,李佐被囚禁。李冲和其他家人虽然无罪,但受到了兄长的牵连,亦被囚禁。一直等到朝廷大赦天下,李冲等人才被放出来。李佐很记恨来护。等到李冲受宠显贵,统管内外时,来护为南部郎,很担心被李冲陷害,于是对李冲退避三舍,但李冲却经常安慰他。后来,来护亦被一桩贪污案连坐了,李冲主动向朝廷上奏,称来护与此案无关,使得来护没有被牵连。
公正严明
李冲的
从甥阴始孙孤苦贫穷,故李冲善待他,对他就像自家子侄一样好。但李冲却从不纵容包庇他的罪行。有人想做官,便通过阴始孙向李冲贿赂马匹。阴始孙自己私下里接受了马,却根本不敢向李冲提起此事。后来,阴始孙借给了李冲这匹马。马的前主人见到李冲骑上了自己的马,自己却没有得到官位,就跑去询问李冲到底是怎么回事。李冲听到后,大吃一惊,将阴始孙假借的自己的名义卖官受贿的事一字不落地向朝廷上奏。最终,阴始孙因私自卖官受贿被朝廷依法处死。
家门和睦
李冲兄弟六人分别由四母所生,所以他们之间常发生争执。等到李冲飞黄腾达之后,李冲慷慨大方地把自己的封赏爵禄与朝廷恩赐都与兄长们共享,李家逐渐变得内外和睦。等到父亲李宝去世后,李冲与兄长们同住了二十余年,一直等到迁都洛阳后,他们才分开居住。但是,李家人却变得更加相互友爱,亲密无间。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冲的恩德。
人际关系
李冲为
陇西李氏仆射房始祖。李冲兄弟六人后裔均被
唐高宗李治列入禁婚家“
七姓十家”。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
全后魏文》录有李冲的文章七篇:《谏预召兵戍南郑表》《答诏有》《表弹李彪》《又表》《上书言宜立三长》《奏录刘昞子孙》《奏养子不从坐》。
史料索引
艺术形象
2013年电影《
北魏传奇之百草情恨》:
蒋昌义饰演李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