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同轨,在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
车同轨:全国
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马车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在放在硬地车道上,行走平稳,能够显著减少
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就如同现代车辆走在柏油马路上一样。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能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
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所以,车同轨是
秦国统一的重要战略举措。
《
礼记·
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的“一”和“同”同义,就是“统一”。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从原文的内容看,从
周朝建立,统一的国家形成的时候,文字、车的
轨距、
道德规范统一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经过春秋战国的分裂和混战,各国在各自地域独立发展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偏离了周朝订立的各项制度,也即所谓“礼崩乐坏”。
孔子及其创立的
儒家,核心思想就是认为各种
社会问题的产生源自人们对周朝制度——周礼——的偏离,只有人人努力致力于复兴周礼,君臣父子各按
周公制定的周礼行事和生活,一切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秦王朝建立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种种措施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原七国在实质上的融合和统一,对于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功绩无可比拟。
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陆续修建了以
咸阳为中心的三条
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
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
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
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
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
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
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
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