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是
阿多诺和
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们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必须和
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
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至少说是彼此互通,它们被置于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的和管理的集中化,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
历史由来
中国文化产业于1998年普遍兴起。为进一步向国内外全面客观展示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充分发挥
统计数据客观性、
简洁性、权威性特点,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预期目标为2.4万亿元左右,约占同年
国内生产总值的4%。为达到此目标,“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
增长速度要达到19%,高于GDP
年均增长率(10%)9个
百分点,因此各省市均在大力上马文化产业项目。
《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
文化系统所属及管理的文化单位共有28.74万个,比上年末减少0.55万个;从业人员204.02万人,比上年减少11.47万人。
公共图书馆3117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人均
藏书量0.58册,比上年增加0.03册;全年总流通人次53036万,比上年增长7.7%。群众
文化机构44423个,比上年末增加163个;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47.20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3.8%;服务人次50668万,增长14.7%。
艺术表演团体8769个,比上年末增加589个;全年演出173.91万场,比上年增长5.3%;国内观众91020万人次,增长1.1%;赴农村演出114.04万场,增长8.5%,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65.6%,比重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文物机构8418个,比上年末增加681个;年末
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4063.58万件,比上年末增加222.77万件,增长5.8%;全年接待观众84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截至2014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全国
文化事业费583.44亿元,比上年增加52.95亿元,增长10.0%,占
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38%,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42.65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长9.4%。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年末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1893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9个,总流通112668万人次;文化馆3508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2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93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全年生产电视剧156部4632集,电视动画片93811分钟。生产故事影片792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79部。出版各类报纸258亿份,各类期刊18亿册,图书119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8.40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154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3827万卷(件)。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
文创企业
北京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
领头羊。早在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就实现增加值2826.3亿元,占
地区经济比重达到13.2%,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
标杆效应。2015年上半年,新
三板市场挂牌的文创企业中,北京辖区达到16家,占全国同行业挂牌企业总数的43%,位列全国第一。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来看,北京在全国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2013年,北京
图书出版种类达到19.2万种,占全国的52%;2014年,北京期刊出版种类为3053种,占全国的30.6%;2015年,北京
电影票房收入31.5亿,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按
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3人次,为全国最高;平均2.1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人均银幕居全国第一;北京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总数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占65%;票房超过
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北京的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等细分领域也均处于全国前列。
主要三类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
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
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
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
文化旅游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
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
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
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
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
旅游等,他们称之为
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2003年9月中国
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
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
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
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
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
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相关统计
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统计工具,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文化
产业政策,它带有很强的导向性。而我国
文化产业统计使用的是2004年文化产业统计分类
指标体系。时至今天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指标统计分类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本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
相关产品的
生产活动的集合。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
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
文化产品(包括
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
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
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文化创意
在原分类标准实施8年之后,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
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10个大类,其中“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分类首次在《分类》中被提出: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类别名称和行业代码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与2004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相比做了哪些修订
与2004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相比,修订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
社会公众提供
文化产品和文化
相关产品的
生产活动的集合”,并在范围的表述上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内涵)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外延)做出解释;
二是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原有的类别结构和具体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文化创意、文化新业态、
软件设计服务、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的生产等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删除旅行社、休闲健身娱乐活动、
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其他文教办公用品制造、其他
文化办公用
机械制造和彩票活动等;
三是由于我国
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新突破,
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许多文化生产活动很难区分是
核心层还是
外围层,因此本次修订不再保留三个层次的划分。新分类用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
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替代三个层次。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其他三个方面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补充。
创新合作
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企业走向联盟,依托联盟开展
组织创新合作,整合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必然趋势。联盟将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
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企业和相关成员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
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
在
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对文化
产业联盟产生了新的认识: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对
市场垄断的担忧。由于
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政府开始重新认定市场垄断中“
相关市场”的范围,市场范围的扩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对
合作创新的垄断管制,产业联盟的发展限制条件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关注本国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政府从提高本国
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重视支持产业联盟,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特别是
产业创新中的共性问题。
中国创意产业联盟(英文China Creative Industry Alliance,缩写为 CCIA)是由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支持、全国政协有关委员会和国家多部委指导,全国知名文化创意机构发起成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意产业化协作发展联盟,共同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以实现文化强国创意兴国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的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全国性文化产业合作联盟。联盟的宗旨是“创新、合作、发展、共赢”,本着促进发展、友好合作的原则,团结全国从事文化创意、
文化服务、影视、动漫游戏开发、创作、制作、技术、运营等创意产业的团体和个人,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新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7月14日在乌鲁木齐成立,疆内外文化
创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抱团”发力,重点围绕新疆文化演艺、
民族音乐、旅游、动漫、
工艺美术、创意园区等
主导产业的发展环境、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等共性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推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新疆文化产业整体水平。
专业设置
推出《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评榜》
TOP 2: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TOP 3: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
TOP 4: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TOP 5: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系)
TOP 6: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
TOP 7:复旦大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
TOP 8: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开设高校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
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
发展趋势,同时具备
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为文化企事业、政府管理部门和
教育培训部门培养能够从事
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传播等工作的
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经济学、创意经济、文化产业
项目管理、文化
产品创意与营销、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
消费心理学。
研究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是研究和实践
东方文化的非实体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l997年4月。
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有:
印度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日本文化、韩国文化,
越南文化等。中心主要
工作内容有:编辑出版东方
文化研究丛书,举办各种类型的
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
讲习班、研修班,提供有关的咨询与建议,开展与国内、外的
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心聘请院内外、国内外有关著名学者为特约研究员,
黄心川为名誉主任,徐远和、李甦平曾任中心主任,现任主任为孙晶,副主任
卞崇道,秘书长王青。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四川大学所属从事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
基础理论、应用理论、
管理决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跨院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11年获批成为首批全国版权
示范基地,中心主任是
蔡尚伟。
中心的宗旨是发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文学艺术、工商管理、历史文化、软件工程、外国语言等学科的综合优势,主要运用现代化的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的社会
科学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
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
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
专门人才,集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为一体,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是中国人民大学直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研究所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整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相关科研院所及产业链相关的优秀资源,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
课题研究、标准制定、战略规划、决策咨询、园区建设、
人才培训、
品牌推广、
投资促进等系列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金元浦被誉为中国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之父,是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等8省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为多个国家部委,省市级城市和数十家
文化产业园区提供过咨询服务,是国内文化创意领域成功实践案例最多的文化创意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
国家为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2004年5月,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批准,学校以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信息学院等7个与文化
产业研究相关的实体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校级跨院系的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有一支多学科权威学者和高层行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和非物质经济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国际学术声誉,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
熊澄宇。
中心将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以在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
特殊地位的文化
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
创新能力为宗旨,面向市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一个设备先进、机制灵活、人才荟萃、成果丰富、研 学产管一体化的国家基地,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
学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设立和领导的专业研究机构,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智库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规划应用为重点,以决策服务为特色,长期从事文化产业、
创意经济、
城市战略、
企业文化、
体育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和
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为
花建。
专家学者
1.
陈少峰,1964年出生于
福建省
漳浦县。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任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部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史、正义的公平、新中道的
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
商业模式等。
2.
向勇,
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副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英国
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
伦敦Metropolitan大学商学院
访问教授。兼任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
动漫产业发展
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韩国文化院顾问委员会文化产业组委员。
3.
金元浦,男,汉族,1951年1月生,浙江
浦江人。1987年于陕西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
钱中文先生学习,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2000赴韩国讲学。现为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4.
范周,男,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全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主席,《
中国文化产业》杂志社总编辑。历任山东省
曲阜市文化顾问、中国金牌
形象大使等大型活动总策划,参与了许多著名企业的整体经营策划和营销活动。在北京市
朝阳区、
河北省
承德市挂职期间,主抓文化产业工作并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运用到科研教学中。
5.
叶朗,浙江
衢州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
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
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市场效益
中国文化产业特点中国本身
文化底蕴丰厚,且文化没有
排他性,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后都能取得不错的市场效益。
中国的文化产业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由政府提出,重点
文化企业由政府扶植或是经营。
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
市场发育度低,没有健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流动和奖励机制。
现行
教育制度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懂文化的不懂技术,学技术的轻视人文,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规模小,
管理方式滞后。
演艺业:建设10家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形成1至2个国际知名的演艺
产业集聚区,为实现从演艺大国到演艺强国的跨越奠定基础。
娱乐业:打造5至10家具有较大
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实力的娱乐业品牌,使国产
娱乐设备、国产原创娱乐内容占据
国内市场60%以上份额。
动漫业:力争到2015年,动漫业增加值超300亿元,着力打造5至10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和骨干动漫企业。
游戏业:到2015年,游戏业市场收入规模达到2000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使
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
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艺术品业:到2015年,
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2000亿元。
工艺美术业:到2015年,全国工艺美术业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
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
文化
会展业:形成3至5个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
创意设计业:举办1至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会和赛事活动,支持打造3至5个世界知名的“
设计之都”。
网络文化业: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
数字
文化服务业:形成一批采用
数字技术提供制作、传播、营销、推广等服务的文化服务企业,为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随着文化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大文化产业企业间并购整合与
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文化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
企业发展环境和
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
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在政策协调和在基层调研中掌握的情况出发,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趋势:
一是我国
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经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
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造成了地区的封锁,还造成了行业的垄断,最终对文化企业非常不利,表现为现文化企业非常弱小、同构化非常严重。中国和德国的
出版业相比,我们全国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产值都在600亿左右徘徊,而德国
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39亿欧元。我们
产业集中度低,低到什么程度。全国所有的图书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国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们的演艺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应该是打破这种旧体制,让
市场机制更多地在文化
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在推动它整合。
二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以前把文化细分成“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这三个领域,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今后将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行业界限将不再明显。比如,广电的两张网,即
有线电视网络和无线移动网,随着技术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将成为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出现
电视图书馆、
电视互联网、电视报刊、电视剧场以及
手机电视、
手机电影、手机报刊、手机图书等新业态,到时就很难说是属于上述哪个领域中的。
三是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今后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也就是
深度旅游必将会在中国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
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
附加值。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但是市场机制也有弊端。为了充分发挥
文化产业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强规划及调控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当务之急是研究和制订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
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成熟的现代
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
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
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并完善我国的
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
自由流动,实现
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例如,
资金市场、设施市场、人才
劳务市场、
中介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等急需建设和发展。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
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
总统制、
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
计划经济到
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
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
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
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
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制定文化
市场管理法,以解决当时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
市场立法滞后的问题。但由于
部门利益纷争、职能严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场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当前,根据
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早推出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
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在发展在法律层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
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体制不顺、管理不畅等问题。
只有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大部制改革尝试中,考虑组建统筹管理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机构或部门,集中力量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既可以考虑对现行的宣传文化
部门设置体制进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合,形成一个整合现有各部门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职权和职能的新的综合性部门。如果组成一个负责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部”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成熟的话,现阶段至少也要建立一种部际联系
会议制度,尽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金融支持
在2012年12月15日举行的“2012年中国文化
金融创新峰会”上,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识已经开始形成,这对产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他还透露,正和
财政部门一起研究
财政资金来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与各银行机构部行合作的机制下,实现重点
信贷融资项目97项,累计余额210.96亿元,部行合作带动了文化产业
信贷余额的新高。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已有77家文化企业登陆
资本市场。已有64家文化企业注册发行了1449.5亿元各类债券,为保证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参与
文化产业投资的基金是135个,资金总规模超过1795亿元,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向极大的拓展了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为文化企业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刘玉珠表示,将进一步的探索文化与金融结合的新规律、新渠道,扩大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打造文化产业
金融服务的全链条,鼓励各类机构积极参与文化企业在建融资试点,文化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文化类
无形资产的评估、流通工作。打造银行、保险、证券等多方面参加的文化产业
投融资全链条建设,在拓展延伸
文化产业链的同时来顺畅文化金融服务的链条。同时,注重于扶持
小微企业,鼓励
民间投资、
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依托文化金融工作的实施来推动文化企业的
财务管理、
资产评估、
公司治理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投融资高潮
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各地继续加大投资兴建文化产业园;文化与资本领域对接推陈出新,文化基金仍层出不穷。展望2013年,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支持的宏观
政策环境不会改变,文化产业投融资高潮或将再现;文化与科技结合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主题,各地有望出台相关落地政策,促进新兴
文化业态强势发展。
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的对接进展迅速。4月27日,
人民网[微博]在上交所上市,这是第一家在
A股上市的
新闻网站。此外,
新华网、
华声在线、
央视网等50家中央、地方新闻网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大潮。同时,2012年下半年以来,文化产业基金再度大规模集中设立,其中,中诚腾龙
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和西安曲江
影视投资基金在9月设立的基金目标总规模高达202亿元。
资本之所以青睐文化产业与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2012年年初,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
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预计2013年这样的宏观
政策面将得到延续,文化产业投融资高潮或将再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文化及
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
增长速度4个
百分点。我们预计,得益于宏观层面的支持和资本的介入,2012年、2013年文化产业可望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
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舞台成为“主角”。多部门联合出台《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重点围绕演艺、
工艺美术及新闻出版
全产业链等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服务示范,同时促进
广播电视网升级换代及
新技术推广”等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方向;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文化
消费领域,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以
电影产业为代表的
大众文化消费持续强劲,毫不理会经济的“寒意”;而以
艺术品拍卖为代表的高端文化产品消费则打了个“寒颤”,未来的发展还有赖于实体经济增长的回暖。
2011年,
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31亿元。《“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已经征求意见一年多的《中国电影产业
促进法》预计在2013年初即可出台。
广东省广电局电影管理处处长黄昌宁说,在广播电视这个大领域里面,电影将是国家从法律层面进行扶助的首个产业。在《促进法》的推动下,2013年的电影产业必将有突破性的发展,与大众文化消费的“旺”势相比,高端文化消费明显遇“冷”。
业内人士观察,艺术拍品市场减少3至5成,拍卖成交破亿元
人民币的藏品近35件,但2012年却屈指可数。
展望2013年,因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快速“回暖”,高端文化产品的消费或将继续“走冷”。
湖北省博物院研究员蔡路武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
拍卖市场正处在深度
调整期,体现为激情回归理性,投资与收藏统一,发展策略调整以及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发展模式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刀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
金元浦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三种模式。总体上看,这三个阶梯分别是东部阶梯、中部阶梯和西部阶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作为东部模式或东部阶梯的代表城市,文化产业已经占据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
支柱产业之一,其占GDP比例已经连续数年超过12%,北京已经形成了这种以文化产业为
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
产业形态或者产业格局。相比之下,西部某些县市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仅有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与
东部地区差距非常之大。因此,东部应有东部的
发展模式,中部应有中部的发展模式,西部应有西部的发展模式。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讲,东部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中的高端形态,要率先实现文化产业走向国际,作为中国的国家队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
西部的这一阶梯的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来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使得文化旅游成为这一阶梯模式中起到领头作用、带有
全局观念的文化产业形态。对于西部9省区来讲有着以下几大优势,第一、有丰富独特的
少数民族的
民俗文化风情。第二、
第二产业(指工业)不是非常发达,
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保留了原生态的山川美景,拥有众多美好的风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独特的
地形地貌吸引无数人向往。第三,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加上民俗风情、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大的旅游基础。比如云南的
丽江、
西双版纳,还有贵州、新疆、
宁夏、
青海、
西藏等省区,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鲜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因此,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去发展和带动文化产业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据各地具体情况,实事求是,适度的、有前瞻性的发展,发展模式要符合整个国家国情的现实和未来发展。
产业事件
2013年是中国
文化品牌多元发展的一年,文化产业享受了转变
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
改革红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建设”的
战略目标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改革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立健全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文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发展的
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下,确立了新目标,采取了新措施,形成了改革发展的正能量。2013年,中国文化
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约占
GDP比重的3.77%。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稳定发展时期,文化品牌呈现出多元化壮大发展态势。
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报告已连续发布九年。过去的一年有哪些品牌事件和品牌亮点,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又进行了一次精心的梳理和总结。
产业峰会
2014年12月20日,
中国文化产业峰会在
吉林省
长春市召开。本次峰会主要围绕“
东北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主旨报告及论坛演讲。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院长洪相杓和百度董事长、中国民营文化商会会长
李彦宏,分别以“韩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和“文化产业
垂直整合:繁荣与共赢”为议题作了主旨报告。
国外产业
美国
美国文化产业概况文化产业头号强国,拥有1500多家日报,8000多家周报,1.22万种杂志,1965家电台,1440家电视台,
美国广播公司,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全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号称“三片”文化(薯片,大片,芯片)。文化产业大概占全国GDP的10%,拥有全世界56%的广播和
有线电视收入,85%收费电视收入,55%的票房收入。以其强大的
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为背景,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走向。美国不设文化部,采用
间接管理的方式。设立
国家艺术基金会,人文基金会用以扶持公益性
文化发展。对非盈利性的文化产业免税。
美国文化产业特点市场化程度高。因为美国本身历史较短,自身没有
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所以容易接受
新事物,也容易创造新事物,美国文化产业一开始走的就是市场化的道路,文化产业产品都是商品。
实用主义倾向明显。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国家,文化产业重实用性,以娱乐和服务大众为主,受众接触文化产品以获得娱乐为主。“对大多数公众而言,看电影不是一种定期习惯,只有当影片是场面宏大的巨片时他们才会观看”。
以强大的科技为后盾。文化产品科技含量高。以电影为例,美国人将电影从戏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以自觉使用大量的科技特效为特点的电影也大多受
美国模式影响。
多样化传播手段。将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数字化,通过美国强大的传媒机构,瞬间渗透到世界各地。
外向型。瞄准
世界市场制作文化产品,不具有太多本地特色,产品可以迎合世界各地的大众。
美国文化产业分类采用“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主要有三个大类
娱乐与电子传媒业
电影,电视剧,光盘,有线电视,广播印刷与出版业。
报纸,杂志,书籍的
出版印刷,以及其他商业品的印刷旅行与
旅游产业。
包括30个和旅游有关的部门,如住宿等。
英国
英国文化产业概况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并以此为理论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为1125亿英镑,年
增长率9%。由
布莱尔倡议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英国文化产业特点重视创意,举办“世界创意产业论坛”,02年举办“伦敦设计节”。
文化艺术产业
彩票业
日本
日本文化产业概况日本文化产业统称娱乐观光业,强调文化的内容属性。02年产值11万亿日元,是日本汽车业的一半。以音乐,动漫,广告,设计为主的“
酷文化”市值1300亿美元。以音乐,游戏和信息出版为主的
数字内容产业,2000年产值2.0573万亿日元。
日本文化产业特点拥有成熟的文化企业队伍。如,演艺界有四级剧团,
宝冢歌剧团;影界有
松竹公司,东映公司;出版业有大日本印刷等。这些大型产业大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保证了日本文化产业的运作。
多种文化产业综合经营。一种文化产品取得成功后,立即就会被制作成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或是文化服务,创造综合的
经济效益。例如一部轻小说成功出版后,短时间之内就会被动画化,随后搬上荧幕,制作出大量的周边。
成熟完善的文化
中介组织和
管理制度。几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
行业协会,这些组织可以制订行业规则,审查文化产品,维护成员利益,发挥政府无法提供的作用。同时,演员,歌手,画家都有自己的经济人,签约和相关法律问题都由经济人代理。
消费方式
从创造作品到提供体验,从
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体验式
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天地。
统计数据
2023年末,全国共有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93.4万个,从业人员2109.9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50.6%和10.3%;资产总计316330.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7.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8738.1亿元,比2018年增长37.3%。
社会评价
文化产业是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自贡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