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
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
对外贸易、
资本流动、
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定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
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
依赖性增强”。
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
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
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
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
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
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
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
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
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
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
公平性和
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
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
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发展历史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
物质技术基础。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
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四、国际贸易和
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概念提出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
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
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
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
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
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
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
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
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
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
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
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主要表现
贸易自由化
随着全球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
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
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
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
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
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
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
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
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资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
证券发行和
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
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
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国
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
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
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
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
超额利润。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发展因素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
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
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
全球化进程。
最后,各国
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
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
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
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范围内,随着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
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
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成果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
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
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
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推进效果不佳,少数发展中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政府破产,社会动荡,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受挫。
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来看:
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进行销售,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提高
经济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促进国际分工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
规模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可以弥补各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实现产业演进和
制度创新,改进管理,提高
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
国际竞争力。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
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
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
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出让或放弃部分主权,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
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
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
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
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
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安全已从
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
非传统安全领域。
恐怖主义、
经济安全、
环境恶化、
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
跨国犯罪等非传统
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
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
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
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
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
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促进国家主权转移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
实施者、
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
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
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
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
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
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
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
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
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
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俄罗斯、印度、
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
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
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
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
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
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
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
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
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
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
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
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
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
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会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使
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
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
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
不确定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
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种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
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
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
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16世纪—18世纪。
工业革命以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
现代工业、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代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其主要表现为:
国际分工从过去以
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
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
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
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
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
第一: 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
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
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 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主要影响
由于世界各国在
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
经济制度和
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一,
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
高新科学技术,在
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
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
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
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
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
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主宰
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
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
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
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
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
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
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2.47%。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
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
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
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
发达国家进行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
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
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
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
后发优势,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
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
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跨国公司产生的影响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
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
经济活动的主要
组织者。跨国公司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
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投资、贸易、金融、
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发展机遇
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将迈入新的
发展阶段。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中国的最大国家利益。
至少到目前为止,不少分析都表明,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收益并未在各个国家
均匀分配。南北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但是,从
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绩效来看,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世界银行(World Bank,1997)认为。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与
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国内
高储蓄率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2)扩大国际贸易。
(3)
技术转让和
技术许可证。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按
PPP法计算的人均GDP
美元值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国之所以能有效地实施追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主动地参与了世界经济
一体化进程,通过积极
引进外资。促进
出口贸易增长,充分利用和享受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好处,使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成为创造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参与全球化,取决于它如何学会参与,并从中把握主动权。对于世界经济的
游戏规则,中国正在研究、承认、遵守、利用、参与,并逐步过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中国必须学会在变动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制定规则。
另类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
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
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2008年美国的
次贷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欧洲地区以及
东南亚,从而形成严重的
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
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
国际游资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
制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BIS,1997/1998)。60年代的
美元危机,70年代初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
债务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
墨西哥汇率危机,1997年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
游资的巨大
破坏力。到2008年的
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衍生的
欧债危机。自60年代起,尽管各国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对国际游资实施控制和监管的方法,许多深受游资冲击之苦的国家也曾努力加强
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收效并不明显。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局部地区的经济震荡很可能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