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
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 和
针刺技术的
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自我调节。
平衡针灸简介
平衡针灸学是由
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
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
生命科学发展的
自然规律;通过针灸
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
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靶点靶位
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
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
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
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理论来源
阴阳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由多个
系统组成的
有机整体,维持着正常的阴阳
动态平衡祖国医学早在《 内经》 中就有“
脏腑相关”、“形神合一”、“人体
小天地”等论述,这就构成了人体自身的
整体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破坏了阴阳动态平衡所形成的
病理过程,必然会出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反应原理,人体各个渐部的病变实际上是整体病变的一个局部表现。因为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与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从中探索和掌握体内的
病理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平衡针灸学就是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悄失归结为把平衡失调达到重新恢复平衡的功能动态变化。
神经交叉
神经系统包括了
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是调节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
组织结构,在功能和形态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体的各个器官,
系统功能的整体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人体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肢体的运动.平衡针灸学主要取决于神经交叉
支配原理和神经
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的自身调整、完善、修复、自我治愈疾病的目的。
生物全息
生物全息学是
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1980 年创立的一个生物学新学科。它的贡献揭示了一个与经络对等的一种穴位分布的普遍规律― 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休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身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全息单位,部分等于整体,在人体分布的全息律与经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错着支配穴位的分布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互相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这就是作者运用全息
针刺疗法达到整体平衡消除疾病的方法之一。
经络
经络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
肢节百骸,贯穿上下左右,沟通表里内外,将机体的各个
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同时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人体的
经络系统― 即为现代医学的信息系统,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取穴原则多为交叉取穴、远道取穴、
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等.此源于《 内经》 的
巨刺针法,
远道刺法与缪刺法。
疗法特点
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
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
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
病理状态下的良性
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
头痛医脚,脚痛
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
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
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
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
补法、
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
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
一条线。
穴 名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安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 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 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
临床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先有
临床实践,后有
科学理论,再根据平衡针灸疗法的调控理论指导运用于临床。国内外已有4000多家医院、万余名平衡针灸医务人员采用平衡针灸疗法医治患者,是深受病人欢迎的简单、方便的实用疗法。
取穴原则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
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平衡针灸穴位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
前发际正中 10cm(5寸),后
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
帽状腱膜和左右
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
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
额神经分支出现的
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
骨膜外向前
平刺4cm(2寸)左右, 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
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
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 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
泌尿系统,
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
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
肠风相当于
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
三叉神经的
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
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
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
急性炎症及
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
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 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
臀痛穴,膝痛穴,
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
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
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 急救穴
局解:下有
口轮匝肌和面神经
颊支,
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
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
晕厥,
晕车,晕船,
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
中暑,小儿急,
惊风,
癔症,
癫痫,
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
痔疮,低血压,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
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
胸痛穴,腰痛穴,
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 急救穴居
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
斜上刺,休克昏迷与
中风。
(1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 ,45度角)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
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
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
平衡心理,
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
溃疡愈合。
主治: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消化道溃疡,急性
胃痉挛,
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 ,晕船,晕机,
小儿消化不良,
原发性痛经,
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
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
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
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
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
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
晕船与痛经,
消化不良服为尚。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
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
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 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
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
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 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
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按语:是治疗中风
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
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
恢复期机体出现
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
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
鼻炎,
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
关节炎,
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
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副鼻窦炎应配合
头痛穴,
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
鼻翼,三叉鼻炎与
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定位:此穴位于
耳垂前正中处(耳前
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
咬肌中,布有面神经
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
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 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
龋齿,
牙外伤,
牙齿过敏,
急性牙髓炎,
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
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
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
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
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
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
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
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皮下有
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
浅静脉,布有
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主治:
近视,
白内障,
青光眼,花眼,
沙眼,
电光性眼炎,
急性结膜炎,
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
神经性耳鸣,
耳聋。
按语:是治疗
眼疾的
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
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纸早期
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
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
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
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定位:位于
胸锁乳突肌与
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
翳风与
风府之间1/2处。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
椎动脉,环枕后膜,
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
延髓下端,以及
枕小神经分支,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
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
胀痛为主。
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
功能紊乱。
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
颈肩综合征,
高血压症,低血压,
神经衰弱,糖尿病,
白血病,
慢性肝炎,
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眼所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
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
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 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
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
肋间神经,深层为
桡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
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
1 上下提插手法;
2 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
肘关节,
腕关节放射。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
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
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 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
臀肌损伤综合征。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 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
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
肌腱之间。
局解:布有指浅
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 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及
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
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 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主治:
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咳血,鼻纽,
痔疮便血, 还可用于
末梢神经炎, 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 故止血穴。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 ,吐血痔便血。
12 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解:在指掌侧和
拇长伸肌起端之间, 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
内痔,
外痔,
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
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
爆震性耳聋。
按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 具有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 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
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
通便穴,泻火穴。
歌诀:痔疮穴位前臂上, 肛裂便秘与痔疮,前臂背侧皮神经, 肋间神经腰扭伤。
13 胸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局解: 挠侧为
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扩张
冠状动脉,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 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 肋间
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
胸膜炎,
心绞痛状
动脉供血不足,
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
肾病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按语: 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
胸痛穴位前臂下, 骨间神经需交叉, 心率不齐心绞痛, 带状疱疹肋间拿。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身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益气提神,
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 扩张冠状动脉, 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酯,
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
软骨炎,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硬化,胃炎,胃痛,
胃癌,
胃溃疡,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
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
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祛瘀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
平衡火罐,平衡推拿,
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
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
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
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
(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15 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
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
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
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
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
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
主治: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
踝关节扭伤,
跟骨骨刺,
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
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1寸毫针,0.3~0.5寸直刺)
16 咽痛穴
局解:浅层为第一掌骨背
侧肌,深层为
拇收肌横头皮下组织,分布右手臂静脉网,
头静脉起始部。在第二掌骨
桡侧原有的
掌背动脉和
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
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
特点:以针刺之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惑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 。
主治:
急慢性咽炎,及
慢性喉炎,及
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
急性乳腺炎,
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按语: 咽痛穴是以功能主治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为主。特别对
咽炎,
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更为确切,但在治疗期间,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
刺激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
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
扁桃体,三叉甲腺
难产灵。
17 颈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
尺神经手背支(
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
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
肌腱炎,颈性
头痛,
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
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
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
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18 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
局解: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掌肌腱起点处,有指背动静脉,
手背静脉网,分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同侧取穴。
特点:针刺尺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直刺手法或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的酸麻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止麻。
主治:
末梢神经炎引起的
手指麻木,还可用来治疗中毒昏迷休克,糖尿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落枕,急性腰扭伤。
按语: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穴位。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对手指抹抹的病人为巩固其疗效,治疗的同时必须减少冷水刺激。对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炎,还需配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进行综合治疗,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歌诀:指麻穴位透咽痛,同侧取穴效果好。布尺神经手背支,休克昏迷落枕。
(与咽痛穴对称)
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与中指与
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局解:布有
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
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
感冒,
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轻病人可采用左右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
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桡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上感。
(刺法同颈痛穴)
20 痛经穴
定位: 在
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四肋间隙。
局解::在
胸骨体中段,不由
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及第四肋间神经前皮的
内侧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
肋间静脉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
针刺法,代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功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通经,继发痛经,
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临床还可用于
盆腔炎,阴道炎,
附件炎,非特异性
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按语: 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临床还可用于治疗
妇科病。特别对
经前期综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终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取穴不方便,第二可以胃痛穴代替。
歌诀: 痛经穴位与膻中,定位取穴四肋经。向下平刺三厘米,经前紧张痛经灵。
(三寸毫针向下平刺二寸)
21 面瘫穴
局解: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
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
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 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 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
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按语: 曾用于治疗早期
周围性面瘫的
特定穴。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
一针治愈率可达70%。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
虾蟹,及辛辣之物。此穴因为位于
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可以不用面瘫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
压痛腮腺炎。
(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局解:分布部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深部为小肠。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
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1 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
2 用掌心贴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与手背上,随
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针感: 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 健胃消食
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则:神经衰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
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 此穴为中劳年人的保健学之一,每周调节一~二次,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
延缓衰老,保健长寿的作用。对慢性疾病可以作为
辅助治疗穴位。
歌诀: 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23 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解:
棘间韧带和
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
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
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原则:定位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法:
点刺放血疗法。局部
常规消毒,采用
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
1
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2 一线三点
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
痤疮,
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
毛囊炎,
湿疹,
寻麻疹,急性结膜炎,
口腔炎,副鼻窦炎,
扁桃体炎,
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
歌诀:痤疮七八椎体间,
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
皮炎。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
肩胛提肌与
冈上肌和
锁骨上神经,
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 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
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
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节中即为此穴。
歌诀: 保健疲劳于肩中。指针锁骨上神经。调节神经于免疫,各种
疲劳综合征。
定位: 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局解:在
冈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
旋肩胛动脉静脉肌支及肩胛上神经。
特点: 以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 急性乳腺炎,
乳腺增生,产后缺乳,
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按语: 对急性乳腺炎效果最好,化脓期还需配合其它疗法。此穴临床还称通乳穴。
歌诀: 乳腺穴位肩中央,对应取穴肩胛经 。胸部疼痛颈皮炎,乳痛乳炎腺增生。
(3寸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同侧取穴)
解剖:布有
臀大肌,梨状肌下缘,
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
臀下皮神经,
臀下神经,
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 颈肩综合征。颈间
肌筋膜炎,
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 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
腓肠肌痉挛。
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局部解剖:在
阔筋膜下,
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特点:以针刺
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1
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
功能: 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
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
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
皮肌炎,
急性荨麻疹,
丹毒。
按语:
歌诀: 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
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
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
(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 肩痛穴
定位: 位于
腓骨小头与
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
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
腓骨长肌与趾纵
伸肌之间,深层为
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
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
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
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 血压,胆囊炎,
胆石症,
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
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 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 肩痛穴称
中平穴,
外丘一寸片
腓侧。交叉取穴
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
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阳陵泉处)。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视,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
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
通经活络。
主治: 急性胃炎,
急性肠炎,
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
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
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
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
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 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急腹症,但对
胃穿孔,坏死性
肠梗阻,
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 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 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
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定位: 位于屈膝位的
髌骨上角上2寸处,
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解剖:布有
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感: 局部针感。
功能: 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
抵抗力。
主治:
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
风疹,湿疹,
皮肤瘙痒,
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以经不调,痛经,
闭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 主治
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过敏穴为血海选,
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
股部外侧皮神经。
31 肘痛穴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
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
关节疼痛。以及偏瘫,
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 在取穴原则上,内
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 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 肘痛穴为膝双眼,
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
对应点。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解剖: 在
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
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
理气和中。
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主治
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 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3 精裂穴
定位: 位于
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
腓肠肌腹下正中之
凹陷的顶端。
局解:在腓肠肌两
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
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 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 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 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 ,胸痛穴。
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 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定位: 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解: 在
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 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
急慢性肾炎,
肾盂肾炎,临床
膀胱炎,
尿道炎,
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
疝气。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 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为主。特别对
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 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
清肝明目,
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腕关节扭伤,
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
睑下垂,
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
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
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
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学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36 头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局解: 在
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原则: 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
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
偏头疼,神经性痛疼,
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
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
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
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 临床用于治疗
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
足三里,阳陵泉。
歌诀: 头痛穴为脚趾中,趾背足底内神经。交叉取穴来取穴,头痛病变用之灵。
37 降压穴
解剖: 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
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 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 局部酸麻胀
功能: 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 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
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
癔症性瘫痪,
神经性头痛,瘫。
38 膝痛穴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解析
平衡针灸是在继承传统
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针刺
中枢神经分布在
周围神经上的特定靶穴来调节、修复大脑基因程序,使失调、紊乱、破坏的中枢
管理程序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间接地激发病人应激能力的治疗方法。
平衡针灸学理论来源于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
神经调控学说。心神调控来源于《
黄帝内经》的
脏腑学说,特别强调“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心脑同源”。心为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中医的“心”不但包括了生理上的心还包括了大脑中枢。现代医学认为,
心理失衡可以改变
遗传基因程序,提前启动、激发
重大疾病的发生;心理失衡是引发
功能性疾病与
器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大脑按照遗传基因程序,负责对
子系统的管理和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再调整。平衡针灸学理论正是建立在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的基础之上,将两者
有机结合,吸收中西医理论精髓,创新发展而来。
突破传统的新针法
平衡针灸
持针采取
酒精棉球固定针体法,取穴遵守特异性取穴原则,如感冒穴、过敏穴、降压穴等;区域性取穴原则,如腰痛穴、腹痛穴、颈痛穴、胸痛穴等;交叉性取穴原则,如偏瘫穴、肩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肘痛穴、踝痛穴、腕痛穴等;对应性取穴原则:如乳腺穴等。
平衡针灸的针刺手法多样,因人因病而宜,如提插针刺法,主要针对肩痛穴、降压穴、降脂穴;一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1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牙痛穴;两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2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头痛穴;三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3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升提穴。如对小儿患者用飞针法,即快速点刺法;对成年人患者用
速刺法,即快速针刺法,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将针刺穴位后患者的感觉进行分类,如针刺肩痛穴、降脂穴的触电式针感;针刺降压穴、踝痛穴的放射性针感;针刺胃痛穴的强化性针感,亦称混合性针感等。
独特的治疗穴位
王文远在外周神经上发明了大脑中枢调控下的38个平衡穴位,可治疗临床多种疾病。中枢镇痛平衡穴位有位于上肢的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位于下肢的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位于前额的腰痛穴;位于手部的颈痛穴;位于脚趾的头痛穴、明目穴;位于下颌的胃痛穴;位于前臂的胸痛穴;位于下肢的腹痛穴。中枢调控五脏平衡穴位:
心病穴、
肝病穴、
脾病穴、肺病穴、肾病穴。五官平衡穴位:明目穴、耳聋穴、鼻炎穴、牙痛穴、咽痛穴。
另外还有急救平衡穴位:急救穴、醒脑穴、过敏穴、偏瘫穴、面瘫穴;
三高平衡穴位: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妇科平衡穴位:乳腺穴、痛经穴、宫
病穴;增强免疫平衡穴位:升提穴;促进
代谢平衡穴位:痤疮穴、痔疮穴;调节
心理平衡穴位:调神穴;解除
不良信息平衡穴位:癫痫穴、指麻穴;调节睡眠平衡穴位:失眠穴。
王文远介绍,这些穴位不但部位安全,而且针刺手法方法安全。比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
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已迅速退出。
突显的特色优势
神经系统是人体生命的指挥系统,中枢神经通过外周神经完成对机体的
程序化管理。王文远说,平衡针就是通过对外周神经针刺产生
生物电信息传入中枢神经,在中枢靶轴的整合作应下,再通过
传出神经达到对病变部位的
应激性调整。
针刺过程中常见的
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可有效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并充分体现了中医上病下治,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中医治疗理论。平衡针必须采用一次性
无菌针灸针,3秒钟90%以上病人即可见效,尤其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年龄小、体质好的病人治疗效果良好,而且价格低廉,一个人治疗成本投入就是一根针,加一个棉球,是一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易学实用的治疗技术,已被列为国家973项目、
卫生部向农村和基层推广
适宜技术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社区适宜
技术推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