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指上部病变从下部治之,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
解读
上病下取指上部病变从下部治之,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上病,指病证表现、部位偏于上;下取,即用药物或针灸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下的脏腑或体表进行调整和治疗,多指滋肾阴、温肾阳、补肝肾、清肝火、温脾肾、摄纳肾气、通利二便等治疗手段。
中医应用
本法是本着整体观念,结合人体脏腑、经络、九窍、表里上下,以及气血运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而确立的治疗大法,指导药物或针灸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内治、外治,有补、有泻。如肾精亏损或命火不足引起头痛、眩晕、耳鸣,可用填精、温肾类方药,如左、右归丸治疗;肾水不足,水不上承,相火上炎之失音,可予滋肾清火方药治疗;胆胃失于和降而见脘胁作痛,呕恶,口苦,则“上壅者疏其下”,予利胆和胃通腑类方药治疗;脾肾两虚或肾虚不能纳气而出现咳喘,可用温补脾肾或纳气归肾类方药,如人参蛤蚧散、黑锡丹等治之;肝火上炎,迫血妄行而衄血、木火刑金而咳血、肝火犯胃而吐血,予清泻肝火类方药,使肺胃上逆之气火渐平,血证自已;热毒邪火上冲引起的目赤、口臭、齿龈肿痛、咽喉肿痛等,予泻火解毒通下方药,如承气类方、凉膈散等,使大便通畅,上部诸证得愈。有报道,本治法也用于治疗高热、昏迷、急腹症、黄疸、上消化道出血、上呼吸道感染、脑血管意外乃至三衰等危急重症。据1985年《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研究进展》载:用“上病下取”法抗三衰:心衰用四逆、参附、真武等益气温阳,利水化瘀;呼吸衰竭属实喘腑实者,用承气类方釜底抽薪;肾衰用大黄类药物通下排毒等。外治方面,如用吴茱萸和细辛二药研末,以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治疗复发性口腔炎,也是上病下取法。
“上病下取”也是诊治疾病的一种配穴方法。当疾病表现的症状与症结所在不一致时,如病本在下而病的表现却在上。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采用“上病下取”远道刺,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通过针灸“下取”而治疗上部病症的方法,称为“上病下取”。如:心肾有阴阳水火上下升降关系,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可致心阳偏亢出现心悸、怔仲、失眠等心肾不交的症状,取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以养心安神,滋阴潜阳,壮水制火。肺与大肠相表里,两经脉气相通,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致肺气不利而胸满咳喘,取足阳明经的合穴足三里及手阳明经的络穴偏历以导热下行通便,达到泄下清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