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名称。心脏的各种病证。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
气滞血瘀,或心气
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定义
心病 --通俗下指心中之病,乃心中之结,无法释解,终成一疾,非心脏病也,然发作严重之时,其破坏程度可与心脏病一拼。
《
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心藏神为
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
瞀瘛惊惑,
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
自汗,诸痛痒
疮疡。标病,肌热,
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
赤目黄,手心烦热,
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
《诸病源候论·心病候》:“
心气不足,则
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
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
《太平圣惠方·心脏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夫心实则生热,热则
阳气盛,阳盛则
卫气不行,
荣气不通,遂令
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
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
手心热,满汗出,
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心病的治疗有
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清心豁痰、
滋阴降火、
养心安神、益气补血及
活血化瘀等法。参见心病各条。
症状
发病机理
哲学家、
精神病学家时效波在《需求斗争奖赏与精神疾病》一文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科学地论述了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摘录如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生命与环境长期进行矛盾斗争的产物,
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形成了“需求—斗争—奖赏”这一人类特有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作为个体的人,其一切为满足需求的斗争活动和相应情绪,都是在脑的指挥、控制和感受下产生的,都遵循着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1.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是:人为了满足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这一规律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需求—斗争—奖赏”,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正常人的“需求—斗争—奖赏”总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即便偶尔有所偏激,也是应急状态下的应急行为。而“需求—斗争—奖赏”这三者一旦长期分割,中间环节出现不协调,即说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不是在遵循着这一规律,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从原始生命到动植物到人类的发展进化,是有需求的生命主体与客观环境长期斗争的结果。“心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是生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生命漫长的矛盾斗争历程,进化出了能够识记、思维、体验情绪的物质器官──人脑。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意识和潜意识的本能协同协作下,遵循“需求—斗争—奖赏”这一规律,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成为正常人。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就像人的胃这一器官,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满足生命体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厌食症患者那样毫无食欲、味同嚼蜡地进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
抑郁症),或专门吃些生鱼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
神经质症),违背了作为生命进化发展结果的胃的活动规律,当然要受到惩罚。
再进一步形象地比喻:斗争就像撞钟,情绪就像钟声。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撞击钟的正确位置(钟体的下沿处),钟才能发出铿锵优美的正常响声。如果毫无心劲、有气无力地撞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抑郁症),或固执地去撞击钟的中部或中上部(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神经质症),自然产生不了正常的钟声。钟声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撞钟方式和撞钟部位,只要撞钟的方式和部位选对了,就能发出正常的声响;同理,情绪的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向和斗争方式,只要遵循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就能体验感受到自信、愉悦等积极健康的正常情绪。
“需求—斗争—奖赏”是人类正常生存发展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求,没有斗争,没有奖赏,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同理,进化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如果迷失斗争方向,丧失了需求动机和斗争热情,不愿再进行斗争;或者违背规律,选错斗争对象,斗争了而毫无进展,不能获得愉悦奖赏,就必然要产生副面的
消极情绪,乃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2.需求斗争奖赏与人类精神疾病
(1)有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状态)
正常的生存生活方式是:为满足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是一个奋进的过程,只有追寻需求目标,从事自己热爱并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才能获取维持生计的报酬,才能感觉充实和幸福,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劳动创造了人,人不能脱离劳动。脱离现实和行动,有需求,无斗争,那是空想,是做“白日梦”,这样的人生会迷惘困顿,生活会贫困潦倒;没有压力和动力,无需求,无斗争,那是懒散,是碌碌无为,这样的人生会空虚无聊,生活会苍白索然。因此,无论是从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还是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角度,都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现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遵循规律,脚踏实地,为满足需求而斗争。
(2)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
抑郁症)
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患者没有了更高层次的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迷失了斗争的方向;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
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这种消极麻木、浑浑噩噩的斗争方式同样违背了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因此,这种没有主导需求、没有动机兴趣的斗争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斗争。
作为在生存斗争中进化发展的人类,其活动要遵循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当某一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上升到主导地位,从而进一步激发斗争的热情,以使人能够按照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更好地生活下去。从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人成长的顶峰期。这时,我们已摆脱由基本需求和
匮乏性动机带来的忧患,但它不是终点,而应该是完成充分发展的一种动力和渴望。同时,也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程度上发掘自身潜在的天赋、能力和趋势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就应该为更高层次的超越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所驱动,成为存在价值的积极追求者。这种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包括创造力、睿智、情感的自发性和对工作的热忱等。超越性需要是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外的更高层次的
心理需要,这是对存在价值的需要,在某些人身上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或“灵魂病态”。超越性
精神疾病是长期丧失超越性需要,
超越性动机(渴求存在价值的动机)不能满足而引起的存在于精神上的疾病(即
抑郁症),它包括玩世不恭、冷漠、厌烦、缺乏热情、失望、无助感、虚弱和虚无感等。
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人生就是一场满足需求的斗争过程,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通过斗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一个人不再有能够激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需求时,他的生存空间也就被剥夺了。抑郁症患者,或者极为孤独,或者疲于应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着的价值所在。比如,当抑郁症患者说出了钓鱼的想法。治疗的目的则不是让他用钓鱼来打发时间,而是挖掘钓鱼背后的意义,让他意识到,喜欢钓鱼是因为钓鱼意味着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可以置身大自然……总之,就是帮助患者找出对他的个人而言所有关于钓鱼的一切意义所在(
认知疗法的侧重点)。因此,
抑郁症患者应致力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理想目标,增强志趣和竞争理念,以提高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
神经质症:包括普通神经质症、强迫神经质症和焦虑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观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向,选错了斗争的对象,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演讲,会感到紧张;经过辛苦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会感到自卑;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心不下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则会主观上把那些正常的反应和感受视为逆端,会威胁到自我个体的成长发展,因此,总想拼命消除之,否则就会心理不安,就会有危机感;而这种无能为力、无进展奖赏的斗争,只能进一步产生焦虑和自卑,使人更加注意不适情感,更加过敏,从而形成
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恶智),使这种不安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形成
神经质症。因此,神经质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结果却是不断地创造着神经质症状,并使其迁延不愈。
(4)虽有主导需求,却逃避斗争,奖赏自然也无从谈起(
癔症)
遇到所谓的危机或压力时,癔症患者也有趋利避害的主导需求,但他们却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斗争的方式,轰然倒地,听天由命。试想,在远古,这种人要是遇到了虎、狼之类的猛兽,自然要一命呜呼,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
因此,假如人类仍生活在那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癔症患者是要被淘汰的,能够遗传下来则是稀之又稀,乃至要绝迹。之所以没有被环境淘汰,并且能够遗传下来,则是得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患者有了越来越多被照顾的机会和机遇。
意识是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出现了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正常的认知、感受、思维,也就不存在遵循规律,因而也无法正常斗争。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从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的角度阐明了
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为解除人类的困惑心理,拯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规律也将永远主导着人类个体的精神健康。
治疗
心病属心理疾病
现暂无相对应中、西药可治疗,唯一良方,乃心药也,古人云,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病这玩意儿,确实很麻烦,去想吧,难受;不去想吧,老在心里痒痒,抓不了,挠不着。一件事,可以成为心病,因为这件事没做好,或者,没有希望做好,其最后的结果离当初设想的结果相距甚远,于是成为一个心病;一个人,可以成为心病,一个仰慕的人,一个倾心的人,一个喜欢的人,可遇而不可求,相见恨晚,
有缘无分,都很容易形成一个心病,相思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句话,也可以成为心病,一句无关痛痒的话、无心之话、玩笑之话,都有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种情况,极易形成急性心病,其后可能很快缓解,或者,转为慢性...
心病特征
心病可以使人烦恼,也可以使人甜蜜,或者痛并快乐着。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有了心病,心灵的旅程便多了一个去处,心中也便多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心病,是一只可爱的猫咪,随时挠动不安的心。
心病,是一只缤纷的蝴蝶,永远飞舞在脑海。
心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劳累时成为心灵的慰藉。
心病,也是一种庸人自扰,也许流水无意,但落花有情...
其他意思
心有病;心脏病
《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
曹禺《日出》第二幕:“我有心病,你不信,再摸摸,你听听,扑腾扑腾的。”
心中忧虑而引起疾病
亦指心中忧虑引起的疾病。《易·说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其於人也,为加忧,为心病。”
孔颖达疏:“为心病,忧其险难,故心病也。”《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唐 孔颖达 疏:“既久而不来,每有所言,思此伯也,使我心病。”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十八:“多日以来, 潘区长 受的刺激太多太深,遂成心病。”
特指相思病
元 吴昌龄 《
张天师》第二折:“这的是心病,还从心
上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司户不遂其愿,成了相思之病。自古说得好:‘心病还须心上医。’眼见得不是 盼奴 来,医药怎得见效?” 清
李渔《蜃中楼·寄恨》:“我害的是心病,岂是饮食药饵调剂得好的。”
指隐私
《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只一句话,正中了 法轮 的心病,如何应承得?”
精神病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狱成,知
谏院 张择行录问,驳 繁用 非心病,诏复騐,定 繁用 配
广南牢城。”
相关俗语:Habit cures habit. 心病还需心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