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法官、检察官和
公证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
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
法律伦理的法律事务岗位从业人员所构成的共同体。
基本含义
它有两个基本涵义:第一,法律职业与其他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工作一样,是一种专门的行业,是专业化的工作;第二,从事法律职业的人需要拥有专门的法律知识和技能。
从业人员
中国法律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未获得上述
执业资格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的人员。其中在企业从事法律事务岗位工作的人员数量占绝大多数。
社会作用
法律工作者是在
社会服务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德特征
法律职业道德与一般
社会道德相比,法律职业道德具有主体的特定性、职业的特殊性和更强的约束性的特征。
(一)主体的特定性
主体的特定性是指法律职业道德所规范的是专门
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
(二)职业的特殊性
职业的特殊性是指上述主体由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
法律制度的实施和保障,对于这些职业的道德规范就应该体现职业的特点,这样才有可能保持职业的
先进性和树立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职业的政治属性。
第二,法律职业的法律属性。
第三,法律职业的行业属性。
(三)更强的约束性
更强的约束性是指,法律职业道德相对于一般社会道德而言,具有更强的约束性。违反职业道德的法律从业人员要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
基本准则
相关规定
文 号:法发〔2010〕53号
发布日期:2010-12-6
执行日期:2010-12-6
现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重新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
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发布,2010年12月6日修订后重新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保证法官
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正、廉洁、为民。基本要求是忠诚司法事业、保证
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
第三条 法官应当自觉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和业外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形象和
司法公信力。
第二章 忠诚司法事业
第四条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
第五条 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司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崇和信仰法律,模范遵守法律,严格执行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第六条 热爱司法事业,珍惜法官荣誉,坚持
职业操守,恪守法官良知,牢固树立
司法核心价值观,以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认真履行法官职责。
第七条 维护
国家利益,遵守
政治纪律,
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
工作秘密,不从事或参与有损国家利益和
司法权威的活动,不发表有损国家利益和司法权威的言论。
第三章 保证司法公正
第八条 坚持和维护人民法院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客观公正
审理案件,在审判活动中
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敢于坚持原则,不受任何行政机关、
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不受权势、人情等因素的影响。
第九条 坚持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查明案件事实,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正确适用法律,合理行使
裁量权,避免主观臆断、
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确保案件裁判
结果公平公正。
第十条 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坚持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格按照
法定程序执法办案,
充分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诉讼权利,避免执法办案中的
随意行为。
第十一条 严格遵守法定办案时限,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及时化解纠纷,注重节约
司法资源,杜绝玩忽职守、拖延办案等行为。
第十二条 认真贯彻司法
公开原则,尊重
人民群众的
知情权,自觉接受
法律监督和
社会监督,同时避免司法审判受到外界的不当影响。
第十三条 自觉遵守司法
回避制度,审理案件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平等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当事人,不私自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
第十四条 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依法行使,除履行
工作职责或者通过
正当程序外,不过问、不干预、不评论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
第四章 确保司法廉洁
第十五条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
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廉洁底线,依法正确行使
审判权、执行权,杜绝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行为。
第十六条 严格遵守廉洁司法规定,不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不利用
职务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谋取
不正当利益,不违反规定与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不正当交往,不在执法办案中徇私舞弊。
第十七条 不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的
经营活动,不在企业及其他
营利性组织中兼任法律顾问等职务,不就未决案件或者
再审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咨询意见。
第十八条 妥善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不利用法官身份寻求特殊利益。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教育督促家庭成员不利用法官的职权、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五章 坚持司法为民
第十九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理念,强化
群众观念,重视群众诉求,关注群众感受,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
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注重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积极寻求有利于案结事了的纠纷解决办法,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
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
二十一条 认真执行司法便民规定,努力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必要的诉讼便利,尽可能降低其
诉讼成本。
第二十二条 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人格尊严,避免盛气凌人、“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尊重律师,依法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权利。
第六章 维护司法形象
第二十三条 坚持学习,精研业务,忠于职守,秉公办案,惩恶扬善,弘扬正义,保持昂扬的
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二十四条 坚持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礼仪,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行为规范、
着装得体、语言文明、态度平和,保持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司法作风。
第二十五条 加强自身修养,培育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康
生活情趣,杜绝与法官职业形象不相称、与法官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不良嗜好和行为,遵守
社会公德和
家庭美德,维护良好的个人声誉。
第二十六条 法官退休后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利用自己的原有身份和便利条件过问、干预执法办案,避免因个人不当言行对法官职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期间,应当遵守本准则。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
参照执行本准则。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负责督促实施本准则,对于违反本准则的行为,视情节后果予以诫勉谈话、批评通报;
情节严重构成违纪违法的,依照相关纪律和法律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九条 本准则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同时废止。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以下基本原则:
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忠于事实和法律。
⒊严明纪律,保守秘密。
⒋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⒌恪尽职守,勤勉尽责。
⒍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⒎为人表率,注重修养。
法律职业责任包括纪律处分、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和
刑事责任。
概念特征
法官职业道德,是指法官等从事审判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
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国现行法官职业道德的规范基础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发布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这一准则对于规范和完善法官职业道德标准,提高法官
职业道德素质,维护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法官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征:
⑴法官职业道德适用的主体具有
广泛性。其适用的主体包括法官、人民陪审员、法院
行政人员和法警。根据
法官法第2条的规定,
法官是指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
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
军事法院等
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
助理审判员。《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48条规定,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期间,应当遵守本准则。人民法院的行政人员和法警,参照执行本准则的有关规定。因此,法官职业道德适用的主体并不限于法官。
⑵法官职业道德的
调整时间具有后续性。《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46条规定,法官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因此,法官职业道德在法官退休前后都应当适用。
⑶法官职业道德的
调整空间具有广泛性。《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不仅适用于法官的业内行为,也适用于法官的业外行为。
主要内容
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规定,法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即保障司法公正、提高
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和约束业外活动六个方面。
司法公正
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切实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通过自己在
法庭内外的言行体现出公正,避免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在保障司法公正方面法官应当遵循的
道德原则主要有:
⑴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坚持和维护
审判独立的原则,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不受来自法律规定之外的影响。
⑵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应当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⑶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独立行使,并做到:a.除非基于履行审判职责或者通过适当的程序,不得对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发表评论,不得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案件提出处理建议和意见;b.不得擅自过问或者干预下级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c.不得向
上级人民法院就二审案件提出个人的处理建议和意见。
⑷法官除履行审判职责或者管理职责外,不得探询其他法官承办案件的
审理情况和有关信息。
⑸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受到
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不当影响。
⒉中立原则。
⑴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除了应当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外,如果认为自己审理某案件时可能引起公众对该案件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的,应当提出不宜审理该案件的请求。
⑵法官应当抵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或者案外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的说情,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⑶法官不得违背当事人的意愿,以不正当的手段迫使当事人撤诉或者接受调解。
⑷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⑸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平等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得以其言语和行为表现出任何歧视,并有义务制止和纠正诉讼参与人和
其他人员的任何歧视性言行。
⒊避免偏见原则。
⑴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应当避免主观偏见、滥用职权和忽视法律等情形的发生。法官应当充分注意到由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民族、种族、性别、职业、
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居住地等因素而可能产生的差别,保障诉讼各方平等、充分地行使诉讼权利和
实体权利。
⑵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过言语、表情或者行为流露自己对裁判结果的观点或者态度。
⑶法官调解案件应当依法进行,并注意言行审慎,避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对其
公正性产生合理的怀疑。
⒋职业廉正原则。
⑴法官在公众场合和新闻媒体上,不得发表有损生效裁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评论。如果认为生效裁判或者审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可以向本院院长报告或者向有关法院反映。
⑵法官不得向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辩护人泄露或者提供有关案件的审理情况、承办案件法官的
联系方式和其他有关信息;不得为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辩护人联系和介绍承办案件的法官。
⑶法官根据获得的情况确信,其他法官有可能或已经违反法官职业道德,或者其他
法律工作者有可能或已违反职业道德,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向有关部门或者有关机关反映。
提高效率
法官应当勤勉敬业,全身心地致力于履行职责,不得因个人的事务、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为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法官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⒈遵守时限。
⑴法官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在法定期限内尽快地立案、审理、判决。
⑵法官必须杜绝粗心大意、无故拖延、贻误工作的行为,认真、及时、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做到:a、合理安排各项审判事务,提高
诉讼效率;b、对于各项司法职责的履行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所承办的案件都给予同样审慎的关注,并且投入合理的、足够的时间;c、在保证审判质量的前提下,注意节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时间,注重与其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共事的
有效性。
⒉勤勉管理。
⑴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应当监督当事人遵守
诉讼程序和各种时限规定,避免因诉讼参与人的原因导致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延误。
⑵法官在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时,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执结。
清正廉洁
在保持清正廉洁方面对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⒈不滥用法官身份。
⑴法官在履行职责时,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职务和地位谋取任何不当利益。
⑵法官应当妥善处理个人事务,不得为了获得特殊照顾而有意披露自己的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的声誉和影响为自己、亲属或者他人谋取
私人利益。
⒉清正廉洁。
⑴法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款待、财物和其它利益。
⑵法官不得参与可能导致公众对其廉洁形象产生
不信任感的商业活动或者其他
经济活动。
⑴法官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水准,应当与他们的职位和收入相符。
⑵法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申报财产。
⑶法官必须向其家庭成员告知法官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并督促其家庭成员不得违反有关规定。
⒊不得执业。法官不得兼任律师、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的法律顾问等职务;不得就未决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提供咨询意见和法律意见。
司法礼仪
法官应当严格遵守各项司法礼仪,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在遵守司法礼仪方面对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⒈尊重他人人格。法官应当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并做到:a、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除非因维护法庭秩序和庭审的需要,开庭时不得随意打断或者制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发言;b、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语言,不得对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
⒉遵守法庭规则和司法礼仪。法官开庭时应当遵守法庭规则,并监督法庭内所有人员遵守法庭规则,保持法庭的庄严,并做到:a、按照有关规定穿着
法官袍或者法官制服、佩带徽章,并保持整洁;b、准时出庭,不缺席、迟到、早退,不随意出进;c、集中精力,专注庭审,不做与审判活动无关的事。
自身修养
法官应当加强修养,具备良好的政治、
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忠实地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方面对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⒈法官应当具有丰富的
社会经验和对
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法官应当具备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良知,正直善良、谦虚谨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
⒉法官有权利并有义务接受
教育培训,树立良好的学风,精研法理,汲取新知识,提高驾驭庭审、判断证据、制作
裁判文书等各项司法技能,具备审判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⒊法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严格自律,行为检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楷模。
业外活动
法官从事各种职务外活动,应当避免使公众对法官的
公正司法和清正廉洁产生合理怀疑,避免影响法官职责的正常履行,避免对人民法院的
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在业外活动方面对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⒈避免不当行为。
⑴法官必须杜绝与
公共利益、
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相违背的,可能影响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
⑵法官应当谨慎出入
社交场合,谨慎交友,慎重对待与当事人、律师以及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人员的接触和交往,以免给公众造成不公正或者不廉洁的印象,并避免在履行职责时可能产生的困扰和尴尬。
⑶法官不得参加带有邪教性质的组织。
⑷法官可以参加有助于法制建设和
司法改革的学术研究和其他
社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应当以
符合法律规定、不妨碍公正司法和维护司法权威、不影响审判工作为前提。
⒉保守审判工作秘密。法官在职务外活动中,不得披露或者使用非公开的审判信息和在审判过程中获得的
商业秘密、
个人隐私以及其他非公开的信息。
⒊法官不得参加营利性社团组织或者可能借法官影响力营利的社团组织。
⒋言论自由的限制。法官发表文章或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得针对具体案件和当事人进行不适当的评论,避免因言语不当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
职业责任
法官的职业责任,是指法官违反法律、法规和法官职业道德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考生应当重点掌握《法官法》所规定的纪律处分。
《
法官法》第33条规定,法官有该法第32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法官法》第34条规定,对法官进行处分,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工资和等级。
⒉应受纪律处分的行为。
《
法官法》第32条规定,法官不得有下列行为:⑴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⑵
贪污受贿;⑶徇私枉法;⑷刑讯逼供;⑸
隐瞒证据或者
伪造证据;⑹泄露
国家秘密或者审判工作秘密;⑺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⑻玩忽职守,造成错案或者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⑼故意拖延办案,贻误工作;⑽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
谋取私利;⑾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⑿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⒀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检察官
为贯彻落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2年3月出台了《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确立了“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八字职业道德标准。
⒈忠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人民检察事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
⒉公正。崇尚法治,客观求实,依法独立行使
检察权,坚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
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⒊清廉。模范遵守法纪,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徇私情,自尊自重,接受监督。
⒋严明。严格执法,文明办案,刚正不阿,敢于监督,勇于纠错,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
职业责任
检察官的职业责任中重点掌握纪律处分。
《检察官法》第35条规定:检察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
(二)贪污受贿;
(三)徇私枉法;
(四)刑讯逼供;
(五)隐瞒证据或者伪造证据;
(六)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检察工作秘密;
(七)滥用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玩忽职守,造成错案或者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
(九)拖延办案,贻误工作;
(十)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十一)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十二)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
(十三)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检察官法》第36条规定:检察官有本法第35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37条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工资和等级。
回避制度
《法官法》第16条规定,法官之间有夫妻关系、
直系血亲关系、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
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
(一)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
(二)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和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三)同一
审判庭的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四)上下相邻两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第17条规定,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法官所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检察官法》第19条规定检察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
(一)同一人民
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
检察委员会委员;
(二)同一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员、
助理检察员;
(四)上下相邻两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第20条规定,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检察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检察官所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职业责任
道德界定
⒈概念。
律师职业道德,是指律师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时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⒉律师职业道德的适用对象。《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2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本规范。”第46条规定:“
实习律师、
律师助理参照本规范执行。”因此,律师职业道德的适用对象包括律师以及在律师事务所中辅助律师开展业务活动的实习律师和律师助理人员。
⒊律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中国的律师职业道德具体包括律师职业道德
基本准则和律师执业纪律规范两个组成部分。二者是互补的关系。
道德特点
中国的律师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点:
⒈职业性。
律师职业道德的适用对象是特定的,调整的是律师及其辅助人员的执业活动,因而其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律师职业道德是律师
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自律性规范,目的在于在行业的
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律师行业独立性。
⒊现实约束性。
律师职业道德的现实约束性是指在律师在违反有关律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后,会受到职业性的惩戒。
所谓内部的互补性,是说中国的律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比较概括、原则,但是涵盖面广,而执业
纪律规范则比较明确、具体,但是范围相对狭窄。二者的结合则能实现互补。
规范内容
中国律师的职业道德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规定中,重点掌握两个内容:
《
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8条规定:“律师应当严守
国家机密,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及委托人的隐私。”根据上述规定,中国律师职业秘密问题有关规则在适用上具有以下特点:
⑴律师应当保守的秘密范围包括国家秘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当事人的隐私。A.所谓国家秘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2条的规定,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
密级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级。上述两个规定中,《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规定为“国家机密”,范围比《律师法》的规定要狭窄,从理论上讲,应当采取范围更广的《律师法》上的规定;B.所谓商业秘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
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
保密措施的
技术信息和
经营信息。”C.所谓当事人的隐私,一般是指与当事人的声誉有关,本人不愿意公开的个人
生活事件。
⑵律师的保密义务具有后续性。《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第39条规定:“律师对与委托事项有关的
保密信息,
委托代理关系结束后仍有保密义务。”这是因为有关事项的
秘密性并不因委托代理关系的结束而消灭,为了保证委托人能够坦率、全面地向律师披露案件的有关情况,律师在
委托关系结束后也仍然要承担保密义务。
⒉律师的法律援助义务。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第10条规定:“律师应当自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法律帮助。”《律师法》第41条规定:“公民在赡养、工伤、
刑事诉讼、请求
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
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帮助。”根据有关规定,法律援助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案件
法律援助对象和特殊案件的法律援助对象。
⑴一般案件法律援助对象
国家建立
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帮助权,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法制原则。作为法律援助制度的对象,应当是具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一般的法律援助对象,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中国公民:
①确有经济困难,无能力或者无完全能力支付
法律服务费用。
②申请人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③申请人所申请的必须是需要法律专业人员提供帮助才能解决的法律事项。
⑵特殊案件的法律援助对象
特殊案件的法律援助对象,主要是指
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的几种情形。
①一般法律援助对象。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②特殊法律援助对象。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机构纪律
律师在其工作机构应当遵守的纪律重点掌握两个内容:
⒈律师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律师事务所执业。
⑴律师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14条规定,律师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律师事务所执业,首先有利于律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果一名律师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各律师事务所可能将同一案件指派同一律师办理,违反律师不得同时代理同一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规定;其次,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大量的工作。
⑵律师也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和
法律服务所执业。
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在
业务范围上基本相同,从法律服务的角度看,可视其为性质相同的
法律服务机构。因此,《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14条也明确规定:“同时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和一个法律服务所执业的视同在两个律师事务所执业。”
⒉律师不得私自接受委托承办法律事务,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额外报酬或财物。
《律师法》第23条规定:“律师承办业务,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与委托人签定书面
委托合同,按照国家规定向当事人统一收取费用并如实入帐。”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律师乱收费现象的发生,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
不正当竞争行为。《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15条也明确规定:“律师不得以个人名义私自接受委托,不得私自收取费用。”
诉讼纪律
这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⒈维护法律职业廉正性的义务。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20条规定,律师不得以影响案件的审理和裁决为目的,与本案审判人员、检察人员、
仲裁员在非办公场所接触,不得向上述人员馈赠钱物,也不得以许诺、回报或提供其他便利等方式与承办案件的执法人员进行交易。
⒉律师对裁判庭的真实义务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22条规定,律师应依法取证,不得伪造证据,不得怂恿委托人伪造证据、提供虚假证词,不得暗示、诱导、威胁他人提供虚假证据。第23条规定,律师不得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或者其他人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借职务之便违反规定为被告人传递信件、钱物或与案情有关的信息。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裁判庭能查明案件真相,做出正确裁判。
双方纪律
这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⒈律师的忠诚义务。
⑴律师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心尽职地根据法律的规定完成委托事项,最大限度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
⑵律师不应接受自己不能办理的法律事务。
⑶律师应当遵循
诚实守信的原则,客观地告知委托人所委托事项可能出现的
法律风险,不得故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不恰当的表述或做虚假承诺。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21条规定,律师不得向委托人宣传自己与有
管辖权的执法人员及有关人员有亲朋关系,不能利用这种关系招揽业务。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有关律师
服务信息的纯正性,避免因不当信息的传播损害公众对司法活动的信任,避免委托人对律师能够取得的结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⒊律师工作权限的划分原则。
⑴为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有权根据法律的要求和道德的标准,选择完成或实现委托目的的方法。
⑵对委托人拟委托的事项或者要求属于法律或律师执业规范所禁止的,律师应告知委托人,并提出修改建议或予以拒绝。
⑶律师应当在
委托授权范围内从事代理活动,如需特别授权,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的书面确认。律师不得超越委托人委托的
代理权限,不得利用委托关系从事与委托代理的法律事务无关的活动。
⑷律师应当恪守独立履行职责的原则,不因迎合委托人或满足委托人的不当要求,丧失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得协助委托人实施非法的或具有欺诈性的行为。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31条规定,律师应及时告知委托人有关代理工作的情况,对委托人了解委托事项情况的正当要求,应当尽快给予答复。
⒌不得任意拒绝代理和转委托义务。
⑴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为委托人代理。
⑵律师接受委托后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擅自转委托他人代理。
利益冲突规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⑴委托人之间的
利益冲突。《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28条规定,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同一律师事务所不得代理
诉讼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偏远地区只有一律师事务所的除外。这些规定的基本理由是:律师如果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或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担任代理人,将会导致律师保守职业秘密的职责和忠诚于委托人的职责发生冲突。以律师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为例子,如果律师同时为
民事诉讼原告和被告担任代理人,则律师与原告存在秘密信息的交流,也同被告存在秘密信息的交流。按照忠诚于委托人的职责,律师应当利用从被告那里了解的秘密信息来为原告服务,但是这样将违反其对被告的保守职业秘密的职责,损害被告的利益,同时违反了忠诚于被告的职责。反之,按照忠诚于委托人的职责,律师应当利用从原告那里了解的秘密信息来为被告服务,但是这样将违反其对原告的保守职业秘密的职责,损害原告的利益,同时违反了忠诚于原告的职责。
⑵律师和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A.《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36条规定,律师不得从对方当事人处接受利益或向其要求或约定利益。B.《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37条规定,律师不得与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的权益。C.《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35条第2款规定,律师不得挪用或者侵占代委托人保管的财物。
同行纪律
这部分重点掌握律师的不正当竞争规则。
⒈不得以贬低同行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等方式,招揽业务;
⒉不得以提供或承诺提供回扣等方式承揽业务;
⒊不得利用新闻媒介或其他手段向其提供
虚假信息或夸大自己的专业能力;
⒋不得在名片上印有各种学术、学历、非律师业职称、社会职务以及所获荣誉等;
⒌不得以明显低于同业的收费水平竞争某项法律事务。
职业责任
律师的职业责任,是指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在执业活动中,故意或者过失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所应承担的各种责任。
律师的职业责任具体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和纪律处分。
法律责任
律师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因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律师法》第49条规定:“律师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律师事务所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
过失行为的律师追偿。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因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17条规定:“律师因执业过错给律师事务所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二)律师民事法律责任的特征
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律师的民事责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是律师事务所。律师法第23条规定:“律师承办业务,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照国家规定向当事人统一收取费用并如实入帐。”律师和委托人的委托关系,是通过律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的委托
合同形式表现的,并且律师事务所对律师具有管理上的义务。因此,律师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首先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律师事务所的设立,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资本,因此较律师个人而言,
经济基础更加雄厚,承担
民事赔偿的能力更强,更易使律师责任赔偿制度得到具体落实,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事务所在赔偿以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的律师追偿。
考试分值
法律职业道德考察分数历年都是与
法制史为伍,是最少的科目,08年考试一共考了13分,分值与以往基本持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卷第五题的第6问居然考到了一个法律职业道德的问题,按照案例分析题的评分标准,一个小问应该是3分左右,其他的10分就分布在第一卷的
单选题和多选题中了,其中单选题第47题到第50题共考4分、多选题第88题到第90题共考6分。
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4、
地方性法规:直辖市、省级及个别城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小于10周岁)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大于或等于10周岁)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者16-18周岁但以自己的
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1、事件(能够引起
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⑴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
主体资格的产生和消灭,也可能引起
人格权的产生和
继承的开始)
⑶时间的经过(超过
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将丧失
胜诉权)
2、人的行为⑴
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
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如订立合同)
⑵
事实行为(与意思表示无关的行为,如创作行为、
侵权行为)
【解释1】甲公司和乙公司因订立
有效合同(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发生
合同关系(
法律关系)。
【解释2】因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侵权行为(事实行为、法律事实),甲公司应当对乙公司承担
民事赔偿责任。
【解释3】因甲死亡(事件、法律事实),其继承人乙继承了
房屋的所有权。
【
相关链接1】
诉讼时效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P27)。
【相关链接2】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和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P342)。
【相关链接3】由于
发明创造属于“事实行为”,不属于法律行为,因此,不论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是否具备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只要其完成了发明创造,都可以被界定为发明人(P547)。
第二节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的
合法行为。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如果行为人具有内在意思而不表现于外,则不构成意思表示,法律行为不成立。
2、以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自觉自愿行为,而非受胁迫、受欺诈的行为,否则就达不到行为人的目的。
3、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二、意思表示(P12)
1、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是区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重要标准。
2、意思表示可以分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例如单膝跪地求婚)和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将自己关在密室中立遗嘱),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必须当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才能生效,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
3、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可以分为
对话的意思表示(例如单膝跪地求婚)和
非对话的意思表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采用
到达主义,即当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相关链接1】订立合同过程中的
要约和承诺自“到达”时生效(P371)。
【相关链接2】当事人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P392)。
【相关链接3】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到达”对方时生效(P392)。
4、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由于传达人没有转达或者推迟转达意思表示的风险,由表意人承担。
5、向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3岁的小孩)发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小孩的父母)时才能生效,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作出的法律行为除外。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⑴单方法律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需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如
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
无权代理的追认等)。
⑵多方法律行为则必须行为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四、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
【解释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益的民事行为时,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该行为无效。
【解释2】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的,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
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2、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
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经接受的,视为进行了意思表示(一方单膝跪地求婚,对方已经接过戒指,并开始向路人分发
喜糖,大局已定,但别忘了结婚必须登记)。
1、无效民事行为的特征
⑴自始无效
⑶绝对无效
【解释1】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是否知道,也不论是否经过人民法院或者
仲裁机构确认,该民事行为当然无效。
【解释2】无效民事行为绝对不发生法律效力,也不能通过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补正。
2、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
⑴
定金数额超过
主合同标的额20%的,定金条款仍然有效,但是超过20%的部分无效。
⑵抵押或者
质押合同中的
流押或者
流质条款(见第8章)无效,只是该条款无效,不影响
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中其他条款的效力。
⑶
联营合同中有
保底条款的,联营合同有效,但该保底条款无效。
⑷自然人之间的
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银行同期
贷款利率4倍的,超过部分无效。
3、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9岁的男孩从小卖部购买了1元的
雪糕),该行为有效。
【解释1】除上述两种情形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解释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但是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下完成法律行为。
⑵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除合同以外的其他行为,则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
⑶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①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
可变更、
可撤销合同。
②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
无效合同。
③因欺诈而实施的
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⑷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①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②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③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⑸乘人之危所为的民事行为
①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②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解释】恶意串通,不论其损害国家、集体还是第三人的利益,不论是订立合同还是其他民事行为,均属于无效。
⑻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民事行为
【解释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纯获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合同直接有效(P376)。
1、无效民事行为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区别(P19)
⑴法律效力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在被撤销以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人以外的任何人。
②无效民事行为则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⑵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以撤销行为为之,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
②无效民事行为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
违法性,故对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主动干预,宣告其无效。
⑶行为效果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
撤销权人对权利行使拥有
选择权,当事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通过承认的表示使撤销权消灭。如果撤销权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或者仅仅要求变更民事行为的部分内容,并不要求将行为撤销,则
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仍然有效。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其效力溯及于行为的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②无效民事行为绝对不发生法律效力,也不能通过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补正。当事人通过一定行为消除无效原因,使之有效,这不是无效民事行为的补正,而是消灭旧的民事行为,成立新的民事行为。
⑷行使时间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其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②在无效民事行为中,则不存在时间的限制。
2、可变更、可撤销的种类(P19)
⑶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3、撤销权(P20)
⑴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示变更或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
形成权(依撤销权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无须相对人同意)。
⑵在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中,并非所有当事人均享有撤销权。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只有受损害方才有权撤销。当事人是否享有撤销权,须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
⑶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属于
除斥期间(
不变期间),不得适用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4、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在成立之时具有法律效力,对当事人有
约束力。如果当事人行使
变更权、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则基于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裁判相应变更而部分有效,或者撤销而归于无效。一旦被撤销,其行为效果与无效民事行为的效果一样。
⑴附
延缓条件(附生效条件、附
停止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延缓
条件成就之前,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是效力却处于一种停止状态。条件成就之后,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行为人已经开始
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解释1】所附条件,可以是
自然现象、事件,也可以是人的行为(必须合法),但必须是将来有
可能发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实。
【解释2】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条件尚未成立,该行为只是尚未生效,而非无效。
【解释3】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已经成就;当事人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
条件不成就。
民事法律行为虽然已经成立,但是在所附期限到来之前不发生效力,待期限届至时,才发生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在约定的期限到来时,该行为所确定的法律效力消灭。
【解释】所附的条件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结婚之日),但所附的期限不论是不是确定的期限,必然会到来(死亡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