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国历史上,如果
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皇帝受到的来自外朝
文官集团的威胁,另一个是皇帝个人权力与文官集团权力的对比。
起源
最早起产生于
古埃及。
阉割源于祭祀言,是一种最古老的民俗。唐代设
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 《辽史·百官志》载,辽代
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
典牧监、典室监、
太府监等均设太监)。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
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
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
内务府。
宦官,俗称太监或“老公”。文书上的称谓很多,例如有阉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
内监等等。这些男子
生殖器官被阉割后失去
性功能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这批人是历代王朝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奴仆。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
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 。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
王爵,位列三公 。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
肃宗时,设观
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
皇太后、
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
成因
宦官专权是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局面。首先, 宦官要专权, 必须是在中央集权加强时期。其次是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 宦官便以功获宠, 以宠掌权。再次, 就出现宦官专权的某一朝代来说, 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帝感到权臣或地方势力日渐膨胀,皇权受到威胁时, 便利用内朝宦官来分割外朝
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 宦官逐步操纵军政大权, 形成了专权局面。此外,
政治腐败也是宦官专权的一个原因。
白寿彝曾经指出:“一般来说, 在皇帝勤于政事, 积极有为的时候, 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 在政治腐败, 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 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于政, 甚至左右政局。” 在王朝的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财政收入的增加, 统治者开始奢侈腐化, 政治逐渐腐败, 宦官的数量不断增加。当皇帝殆政的情绪日益滋长, 就容易将内外朝政事交于宦官,使宦官势力急速上升。综上所述, 在开国初皇权独断的全盛时期, 皇帝勤政多才,
政治清明时,宦官不可能扮演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当皇权受到威胁, 皇帝对臣属又深加疑忌, 皇帝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 分割、削夺其权力时,或皇帝年幼,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宦官便应运而起, 进而执掌军政大权, 形成专权局面。由此可见,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实质乃是封建皇权的变形和延伸。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极易形成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进而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旧王朝覆亡。可以说,宦官专权主要依附于封建
专制制度产生、发展,又加速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灭亡。
从历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自东汉中期以后,多由幼主临朝,政权多落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后,不甘于外戚专权局面,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这样,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团而操纵政权。由于宦官没有社会基础,没有政治才干,因而导致政治更加腐败。比较正直的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团起而反对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进行反击和镇压,因而导致了
党锢之祸,使东汉统治日趋腐败,政局更加混乱。
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干政。
明代自永乐帝后,宦官权势开始增强。因为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为强化权力,而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的特务机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分的实权,比如担任税监,去各省为皇帝聚敛钱财,充实内库;宦官通过充任监军等职务,外放到各地
边军,监视和掣肘各地军方实力派。正因为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权势极大,所以
明代宦官专权的程度和危害也更为严重。
王振、
汪直、
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历代宦官干政时期
秦朝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
封建王朝——秦朝时期的著名宦官。赵高是赵国人,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
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规模充实后宫,
嫔妃多达万人。庞大的后宫需要众多的
服务人员,阉割
去势的宦官由此广泛使用于宫廷,宦官制度逐步完善。当时为了补充后宫服役者的队伍,一些战败国的宦官也与宫中美女一样作为“战利品”归入秦朝宫廷。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
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
中车府令。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书“
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从关东夜经
华阴时,突然有人持
玉璧拦住使者说:“秦始皇今年将死!”然后放下玉璧倏然而去。连续发生的不测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辞说只有外出巡游方可化凶为吉。秦始皇听信了术士
之言,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当车驾行至
平原津(今山东
平原县南)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
扶苏发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
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诏书尚未送出,时年五十岁的秦始皇即
病亡于
沙丘平台(今河北
广宗县西北)。丞相李斯认为贸然宣布秦始皇的死讯恐怕会引发全国的混乱,决定秘不发丧,而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发。“秘不发丧”为赵高实施偷梁换柱的冒险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知为人正直的长子扶苏一向对自己不屑一顾,手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又与扶苏关系亲密,蒙恬的弟弟
蒙毅更在言谈举止间时常流落出对自己的厌恶。相反,胡亥却跟随自己学过书法与法律,一旦胡亥能够继位,自己必将得到重用。赵高思来想去,决定冒险扣留秦始皇遗诏,进而谋划胡亥继位,以保住自己的
政治地位。为了达到目的,赵高首先鼓动如簧之舌争取到大权在握的丞相
李斯的支持,然后与李斯、
胡亥一道,诈称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恶毒地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被迫自杀,稀里糊涂地成了赵高“
沙丘之谋”的牺牲品。
偷梁换柱得逞后,赵高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
咸阳,随后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
胡亥宣布即皇帝位,称
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
郎中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
右丞相冯去疾、将军
冯劫等大批功臣都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与此同时,赵高与秦二世对皇室诸公子、公主也不放过,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公子将闾在被逼自杀前仰天大呼“我无罪”,然后与其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
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天下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每杀死一名大臣,赵高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补缺,很快许多要职都为赵高的亲信所把持。在赵高的愚弄下,本来安于享乐的秦二世更加纵情酒色、怠于政事,进而为赵高胡作非为、欺上瞒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朝廷统治腐败,百姓的赋敛、徭役相当沉重,加上
阿房宫之类庞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穷财尽,
陈胜、吴广起义随之暴发。可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秦二世荒淫愚昧,而手握重权的丞相李斯还是清醒的。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对他颇为宠信。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一方面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唯一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他。对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的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绝妙圈套。他先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特意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了嫌隙。赵高见时机一到,就诬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称王而心存不满,诬蔑李斯的儿子与
陈胜等
起义军有关连。秦二世偏听偏信,赵高又操纵了对李斯的刑讯过程,最终如愿以偿地把李斯父子腰斩于刑场,李斯三族以内的人也因受株连而被尽杀。
赵高杀死李斯后,官拜
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起义军距咸阳已不足百里时,秦二世才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他任
少府章邯为统帅,率在
骊山服徭役的二十万
刑徒强行编入军队,用以镇压起义军。这些缺乏训练,又深怀不满的刑徒们一击即溃,章邯率军投降,
秦王朝的武装基本瓦解。
面对秦王朝即将垮台的危险局面,当权者赵高不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势取秦二世而代之,进而体验一下帝王之尊的荣耀。为了检验群臣对他篡位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
有一天朝会,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说这是马。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也个别的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鹿的大臣都杀死了。从此,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伎俩层出不穷。
农民起义已严重危及到秦朝的统治,怠于政事的秦二世对此有所察觉,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公子
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随后子婴素车白马,手捧玉玺向
刘邦投降,至此秦朝灭亡。
西汉
西汉兴起时,沿用秦制,设立
中常侍官,然而也引用士人参与其选。
直到
吕后以女主称制,让宦官担任
大谒者等职,出入卧内,受宣诏命,其任甚重。其中,宦官
张释劝吕后给吕家人封王,得到吕后的奖赏,于高后八年(前180年)春被封为建陵侯;此外,各个中官(宦官)、
宦者令、
宦者丞皆封关内侯,食邑五百户。吕后给多个宦官封侯,开启了汉代宦官封侯的先河。同年,吕后病死,
张释等宦官的侯爵被剥夺,其封国也被收回。吕后试图以此培养宫廷势力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功臣列侯集团。但吕后主观地分封宦官为侯,直接损害了刘氏诸侯王和功臣侯集团的利益,打破了自高祖、惠帝以来所形成的皇权、功臣侯集团、同姓诸侯王三者之间的平衡局面,导致了西汉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危机的加剧。
汉文帝时,有
赵谈和
北宫伯子两名宦官,经常得到文帝的亲幸,宦官
赵谈凭借汉文帝的多次宠幸,便意图谋害忠臣
袁盎,袁盎很担心,便趁着赵谈与汉文帝同车外出时,俯伏车前说:“我听说与天子一同乘车的都是天下英豪。如今大汉虽然缺乏人才,陛下奈何只与刀锯之余(受过阉割者)共同乘车?”汉文帝笑着让赵谈下车,赵谈便哭着下车了。
汉武帝时,多次在后宫设宴,或到离宫游玩,大多让宦官主管奏请机密事务,并开启了让宦官掌管
尚书(主管群臣章奏等文书)的先河,称之为“中书谒者”,同时设
中书谒者令、
中书谒者仆射。武帝时伴随着皇权的增强,宦官势力进一步发展,活跃于内朝,武帝设置中书谒者令,以宦官充任,出纳诏令及掌管内朝机要。中书令的设置,从制度上来说,开创了宦官典领中枢的先河。这是两汉宦官制度史中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为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范式。
汉宣帝时,沿用汉武帝让宦官担任
中书官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宦官
弘恭、
石显弄权之祸(宣帝因之,遂基恭、显之祸)。当时,宦官
弘恭、
石显二人长久掌管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于是,贤臣
盖宽饶上书反对宣帝任用
中书官(宦官),而宣帝不但不听,反而下令逮捕
盖宽饶,导致
盖宽饶挥刀自杀,众人莫不哀怜他的慷慨悲壮之举。
汉元帝即位后,由于病重缠身,难以亲政,便把大小政事全都委任宦官
石显决断,以至于宦官权倾朝野,百官都恭敬奉事宦官石显。而宦官
弘恭、
石显奸佞阴险,酿成萧周之祸,损害汉元帝名声。
萧望之知道宦官
弘恭、石显专权邪辟,奏请汉元帝罢黜中书宦官。汉元帝不听,萧望之因此得罪了弘恭和石显,最后被
弘恭、
石显二人陷害自杀,其同党
周堪、
刘更生也都被弘恭、石显废黜并禁锢。不久,
中书谒者令弘恭病死,中书谒者仆射石显继任
中书谒者令。后来有四位大臣一同在汉元帝面前弹劾石显,石显便搜罗他们的罪名,将他们全部杀害。后来郑令苏建截获了石显的私书呈奏汉元帝,却被石显以其他事处死,从此公卿大臣都畏惧石显。史学家
吕思勉指出,
弘恭、
石显乱政的现象虽然是在汉元帝时出现的,但任用他们的实则是从自汉宣帝开始,西汉的衰乱,不得不归咎于汉宣帝的贻谋不成功。
汉成帝即位后,将宦官
石显迁任为
长信中太仆(掌长信宫皇太后车马),自此石显失势,丞相御史上奏石显恶行,于是石显的党羽均被罢黜,石显与妻子被放逐故郡,忧满不食,中途病死,那些靠巴结石显当官的人,也都被废黜。同时,汉成帝还改
中书谒者令为
中谒者令,并罢黜
中书谒者仆射,恢复让士人掌管
尚书,结束了宦官弄权之祸。
东汉
东汉时期,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的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东汉宦官参政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大多是年幼即位,每当
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
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
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
汉桓帝消灭外戚
梁冀集团之后。由此而直至东汉灭亡,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
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汉桓帝即位后,与唐衡、单超、
徐璜等五个宦官歃血为盟,除掉梁冀,他们因诛杀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食邑自二万户到一万三千户不等,时人并称“
五侯”,朝政也随之为其垄断。在以后的几年中,“五侯”任人唯亲,其亲属族人不仅多数升官,而且依仗其权势,排斥异己,为所欲为。“五侯”权势日大,骄横日甚,进而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桓帝趁
具瑗之兄犯罪之机,痛加裁抑,下诏贬具瑗为都乡侯,单超、唐衡等人也因此受到牵连,纷纷遭贬,五侯专权告一段落。
“五侯”失势后,
侯览、苏康、管霸等又成为新的一轮炙手可热的宦官。他们与五侯一样把持朝政、盘剥百姓、任人唯亲。宦官们的亲属及其党羽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而大多数
太学生及地方儒生的仕进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趋黑暗,时人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面对宦官专权的局面,以正直官员
李膺、
陈蕃为首,形成了一股讨论时政、品评人物的“
清议”潮流,并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李膺时任
司隶校尉。宦官
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道,以杀孕妇取乐,李膺将其逮捕后处死。宦官们因为惧于李膺的威势,行为收敛了不少,连休假时也不敢走出宫门。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时刻寻找除掉李膺这个眼中钉的机会。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河南术士
张成纵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张成曾给桓帝占过卦,与宦官也颇有来往。张成的弟子与宦官勾结,诬告李膺与太学生串通一气,诽谤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余人,并在全国各地悬赏捉拿李膺的党人。宦官们趁机公报私仇,乱捕良民,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党人”自请入狱,声援李膺等人。
太尉陈蕃因为上书为李膺鸣不平,而被皇帝罢官。城门都尉
窦武及尚书等人也上书为李膺喊冤。桓帝迫于压力,于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余人,但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
党锢。
汉桓帝死后,
窦太后及其父窦武迎立汉灵帝即位。当时灵帝年仅13岁,
窦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扶持左右。窦武与陈蕃都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因而密谋铲除宦官。在窦太后的支持下,他们杀死了在朝中专权宦官
管霸、苏康二人。窦武还曾计划除掉大宦官
曹节等人,但因事机不密被宦官们知悉。曹节等人见势不妙,急忙率人入宫劫持
汉灵帝和窦太后,并假传圣旨,派兵捉拿窦武。窦武慌忙避入军营。宦官曹节、
王甫等人纠集千余兵马围攻窦武,最终斩杀窦武及其宗亲、宾客,窦太后随之被囚禁。陈蕃得知曹节等宦官矫诏捕杀窦武的消息后,不顾年老体弱,召集属吏和学生八十余人持刀冲入承明门,正被捕杀窦武回宫的宦官王甫遇到。陈蕃因寡不敌众而遭杀害。
窦武、陈蕃被害后,宦官自行封赏、加官晋爵,完全控制了东汉的朝政。灵帝即位之初年少无知,重任宦官。成人后又耽于享乐与敛财,宦官们投其所好,朝政之混乱与腐败可以想见。宦官
侯览的母亲及其家人在其家乡山东无恶不作,山东名士
张俭上书弹劾。气急败坏的侯览指使无赖
朱并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图谋造反。不明所以的灵帝下诏追捕张俭等人。张俭逃亡途中受到了多人的收留然后成功
出塞。宦官们借此大肆捉拿张俭党人,凡是帮助张俭逃跑的人都被列入党人的行列,受牵连者甚众。
北魏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建立北魏的
鲜卑族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其后拓跋部走出高山深谷,到达
匈奴故地。西晋末年,占居了今河北、山西一带,并在什翼犍统治时,频繁地进行对外
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公元424年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继位时,北魏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
然而北魏政权乃因势而兴,典章未备,宫内宦官遂乘机作乱。先是权阉
宗爱杀死了太武帝
拓跋焘及继任的
吴王拓跋余,从而开创了历史上太监弑帝害王的恶劣先例。后来又有权阉
刘腾废后戮相,并专权擅政,显赫一时。
北魏时期的另一个著名权阉是
刘腾。刘腾,字青龙,北魏
宦官。本是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城的普通百姓,后迁居南兖州的进郡(今安徽
亳州)。幼时因罪被阉,入宫做了宦官,补小黄门。刘腾自幼入宫,从未读过书,只不过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已,因善于观察,心藏计谋,能通解人意,由是特蒙恩宠,很快由小黄门转补中黄门。
此时,正值孝文帝
拓跋宏变夷从夏、变礼从华的关键时期。孝文帝的改制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太子
拓跋恂乘
孝文帝巡幸嵩岳之机,企图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大将元微所阻。惊骇万分的孝文帝火速从汴口折返,召太子责问,亲加
笞杖。后将其幽禁在金墉城的西别馆。太子拓跋恂素来懒惰,体态肥壮,受此打击,卧病在床。余怒未息的孝文帝召群臣共议把太子废为庶人,此后仅供其不致饥寒的食物。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对改制的鲜卑贵族
穆泰、
陆睿勾结
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发动兵变。孝文帝急派
任城王元澄前往镇压,将二人拘捕在平城狱中。孝文帝亲往审讯,诛杀穆泰,赐陆睿自尽。还至长安,又接中尉
李彪密报,称废太子拓跋恂内外勾结,意图谋反。勃然大怒的孝文帝派咸阳王元禧与
中书郎邢峦,奉诏强迫太子恂饮鸩而死。
内祸已除,孝文帝继续其统一大业。次年他即发兵二十万进攻南齐,并很顺利地攻下
新野、南阳、
樊城等地。当大军停在悬瓠一带休整时,宦官刘腾自
洛阳宫中匆匆来报,称有机要秘事求见。惊诧万分的孝文帝随即召见。刘腾所报有两件大事,一是洛阳局势紧张。当日孝文帝出征时留尚书任城王元澄居守,太尉李彪、仆射
李冲加以辅作。其中出身卑微的李彪本是由李冲推荐才得以担任太尉职位的,但此时偏偏与李冲意见不合,专权恣事。李冲盛怒之下把李彪私自关禁在尚书省内,并上书历数李彪的罪过,请求孝文帝将其处死。二是宫闱失德。孝文帝的皇后冯妙莲与中官
高菩萨淫乱中宫,乌烟瘴气。对李冲与
李彪之事,孝文帝认为二人行事皆有过错,但李彪罪不至死,可以撤职了事;而对皇后失德的密报,孝文帝则半信半疑。几日后,皇妹
彭城公主忽然又从洛阳城冒雨前来求见。颇感蹊跷的孝文帝慌忙召见皇妹,了解皇后与宫中事宜。
孝文帝皇后冯妙莲风采照人,妩媚艳丽。十四岁入宫,深得皇帝宠爱。未几身患疾病,被
文明太后遣出宫外为尼,一年后,太后去世,一直挂念妙莲的孝文帝把她接入宫中,宠爱如初。当时孝文帝的皇后是冯妙莲的妹妹冯媛。冯媛端庄秀丽、文弱娴静,但对孝文帝改制中所提倡的说汉语、穿汉服之事颇不以为然,因而难以讨得孝文帝的欢心。加之冯妙莲因决心登上皇后的宝座而不顾姐妹的情分时常诋毁妹妹,最终使冯媛由皇后而被废为庶人,被迫到瑶光寺出家做了尼姑。冯妙莲于第二年,即公元497年,在孝文帝南征前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朝思暮想的皇后。
皇上领兵在外,在后宫做主的新皇后冯妙莲水性杨花的本性又显现出来。她与中官高菩萨一拍即合
夜夜寻欢作乐,并在阉宦双蒙等的帮助下,淫乱宫闱。此种丑闻不久即传入朝中大臣耳中。年少寡居的彭城公主被冯妙莲不学无术的弟弟
冯夙看中,冯妙莲逼公主于择日成婚。无奈的公主率几个婢仆秘密出宫,赶往皇帝军中,合盘端出了皇后与高菩萨的奸情。两相印证后孝文帝相信了刘腾的密报,遂提拔刘腾为
冗从仆射,但皇帝因急怒攻心病倒在军中。
冯皇后得知刘腾与彭城公主把自己的
丑行密告了皇帝后,忧惧之中忙与母亲常氏商讨对策。俩人求托女巫,诅咒孝文帝速死,并希图援引文明太后故例,另立
少主临朝称制。同时为了侦探孝文帝的情况,多次派心腹双蒙到军中探望孝文帝,孝文帝为免打草惊蛇,对宫中之事佯作不知,冯后心中窃喜。
公元499年,孝文帝经周密安排,突然赶回洛阳,一入宫即捕拿高菩萨、双蒙等人,严刑之下两人供出皇后淫乱宫闱、找女巫咒皇帝死等事,把大病初愈的皇帝当即气昏。后派人把皇后传来,从皇后身上搜出一把三寸长的小匕首。顾念旧情的孝文帝在处死高菩萨与双蒙后还是留下了
废后冯氏的性命。经此剧变,孝文帝竟致一病不起,临终时下旨:“后宫久乖阴德,自寻死路,我死后可赐冯皇后自尽,葬用后礼,庶可掩冯门之大过。”孝文帝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孝文帝死后,次子
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他先立皇后于氏,后又专宠高贵嫔,并重用高贵嫔的哥哥
高肇。于皇后暴毙后,高贵嫔继立为后。貌美如花的高皇后天性善妒,所有的宫
嫔妃不许宣武帝召幸。她与皇帝所生的一子一女又皆不幸早亡,以至于及近壮年的宣武帝尚无后嗣。正巧宫中司徒
胡国珍的女儿胡妃容色殊丽,据说出生时红光四绕,被术士预言是大富大贵之命。宣武帝宠幸于她,果然产下一子。按北魏旧制,嫔妃所生之子一旦被立为
储君,其生母就应被处死。胡妃为皇家子嗣计,宁愿身死也不愿堕胎保全性命。性本和善的宣武帝不忍遵守祖制,不仅未赐死胡妃,反而晋升其为贵妃。胡妃所生之子名诩,三岁时立为太子,为防止怀恨在心的高皇后迫害皇子,宣武帝另择乳母抚养、保护。胡贵妃成为高皇后的眼中钉。
唐代
唐朝后期,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
神策军等
禁兵。军中的
护军中尉、
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
历史学家汪笺指出,唐朝的宦官对于全国的一般具体行政事物,对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干预。
唐代宦官的专权,对于全国的影响,不像东汉和明代那样严重。
历史学家黄永年指出,唐朝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中晚唐宦官拥立皇帝、甚至杀皇帝,实际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子登基为新皇帝以获得新皇帝的宠信,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如同
旧社会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夺取整个大家族的家产。
如宣宗死后神策中尉准备拥立
懿宗时,宰相
夏侯孜就曾说“但是李氏子孙,内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
唐语林》四库本卷七)。换句话说如果宦官要改事
别姓,推翻
李唐皇室,那就办不到。相反,宦官即使贵为中尉、
枢密使,其命运在一定程度上还得由皇帝来掌握。首先他们都得由皇帝擢用,条件许可时皇帝也能将他们撤任或诛杀。即使在文宗朝大杀宰相朝官凶焰不可一世的左军中尉
仇士良,到
武宗朝也被迫退休,死后还削官爵籍
没其家。当他退休时,曾向其他宦官传授经验说:“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少斥经术,暗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新唐书》卷二〇七《仇士良传》)这仍是要讨好愚弄皇帝,而没敢说要欺压。当时“每岁樱桃熟时,两军(
左右神策军)各择日排宴,只候行幸,谓之行从,盛陈
歌乐,以至尽日,
倡优百戏,水陆无不具陈”(《
中朝故事》),就是博取皇帝欢心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即使对诛讨宦官失败后的文宗仍要使用,只是文宗“意忽忽不乐”,才使“两军球鞠之会什减六七,虽宴享音技杂遝盈庭,未尝解颜”而已(《
通鉴》卷二四五开成元年十一月条)。
唐代中后期,
李辅国,第一个跳出来想专权的大宦官,靠讨好
唐肃宗,得到机会,但同时分权的还有
张皇后,当拥立谁为太子时,张皇后站错了队,于是李辅国又成了拥立
唐代宗的功臣,但是第二个月李辅国就被唐代宗贬职发配,数月后被“盗贼”所杀,而且未留个全尸。
宦官直到
唐德宗中期以后才又得到重用,因为泾卒之变中,这些宦官着实忠心耿耿了一把,德宗不敢相信大臣却可以相信这群宦官。但要出李辅国第二,机会依然渺茫。 直到
唐顺宗即位,用了
王叔文搞改革,要知道搞改革的最得罪人了,还尽得罪
既得利益者,以太子为首的反王叔文的集团形成,以
俱文珍为首的宦官在宫里最容易活动,唐顺宗又是个全身瘫痪的植物人,被逼退位,太子即位,这就是
唐宪宗。唐宪宗夺权,宦官立了功,大为重用,但是宪宗时期的宦官反而更像
唐明皇时的杨思勖和
高力士了。俱文珍因为其他宦官表现优秀后来居上,他反而失宠了,郁郁而终,实际上他算幸运了,历史证明:越是权势大的宦官,死得越惨。
宪宗晚年又遇到了太子的问题,郭妃是
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极强的势力,她的儿子不即位是不行的,但宪宗就是不想被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最后儿子逆袭老子的故事就上演了。一些新晋宦官又投靠了新主子,郭妃(后来变
郭太后了)集团在宪宗最后那年主导了一切。唐宪宗并非
王守澄等宦官所杀。纵观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无一不是宪宗的心腹而提拔上来的,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宦官的绝对保障。果然等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
唐穆宗的以外都尽数被诛灭。
唐穆宗短命,死了就是他长子
唐敬宗即位。唐敬宗昏庸,只关心自己的玩乐。当权宦官是王守澄。而
刘克明等宦官却只有扳倒王守澄才有活路,唯一可行的只有拥立新君,自己才能凭功劳翻身。反正天下人都不看好唐敬宗,
杜牧写《
阿房宫赋》讽刺唐敬宗有秦二世的潜质。于是刘克明等人趁敬宗外出打猎
醉酒时发动突袭杀死了唐敬宗。可惜刘克明要拥立的人是绛王,自然敌不过拥立敬宗二弟的王守澄,因为更合法度。王守澄派兵剿灭了刘克明等人。敬宗的二弟
唐文宗登基了。
唐文宗用大臣
李训、
郑注,整倒了宦官
陈弘志、王守澄。因为大臣李训、郑注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仇士良才有了活路。仇士良眼见一代大宦官王守澄被唐文宗拔掉,毒死暴毙于途,又险些在甘露之变中做了糊涂鬼,已经极端恼怒疯狂,宦官迎唐文宗回宫,杀吏卒及民上千人。但是“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却不敢废掉唐文宗。上有郭
太皇太后,下有忠直大臣,在各地还有打着勤王旗号的
藩镇。唐文宗在甘露之变后依然可以任命
李石、
郑覃为宰相,反击宦官的攻势,甚至京兆尹
薛元赏也敢公然与仇士良硬碰硬,稍后
昭义节度使也声讨宦官。到
唐武宗时期,仇士良就被整倒了。
到了唐朝末期最后的两位皇帝
唐僖宗、
唐昭宗时,宦官
田令孜、
杨复恭终于真正做到专权了,但是这时唐朝的藩镇彻底闹大了,唐朝朝廷的权力已经被唐朝藩镇分的没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对全国的作用与影响,远远不如明朝那些干政的宦官。
唐僖宗喜欢玩乐,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
黄巢之乱打破了美梦。过了几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终于成长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诱发藩镇大战,他就彻底抛弃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节度使
王建所杀。之后是杨复恭,这个人没田令孜那么张扬,但毕竟是个宦官头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见了宦官就痛恶不已,正应了仇士良的话,读书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了杨复恭。至于刘季述,唐昭宗的时候,唐朝已经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各地藩镇真正崛起,刘季述也无权可专了。
在唐朝唯一做到废立皇帝的宦官是刘季述,但是刘季述仍然失败了,唐昭宗很快复位,刘季述被杀。而且这已经是公元898年以后的事了,当时全天下早已大乱,各地称王者不记其数,刘季述也没什么权力可专了。宦官刘季述迎皇太子监国,假传昭宗之命退位为
太上皇,让太子登基。后来,宰相
崔胤联合
禁军将领
孙德昭发兵打败了刘季述,昭宗复位,刘季述被乱棒击死,弃尸于市。
宋朝
宋徽宗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式的皇帝,文词、书画双绝,但耽于享乐、重用宦官、盘剥百姓、轻启战端。宋徽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皇帝之一。在他执政的时期,宦官势力极为猖獗,他所宠信的两大宦官
童贯与
梁师成虽无宰相之名,却皆有类于宰相的权力,被称之为“媪相”与“隐相”。被称为“媪相”的童贯少年时即入宫做了宦官。其父是一位
书画收藏家,家中有许多古玩字画,这对于喜爱书画的徽宗来说都是宝贝。童贯投其所好,多次献画赢得了徽宗的赏识。徽宗于杭州专设访求古玩与书画的明金局,委托童贯担任
供奉官。在杭州时,童贯开始与后来掌权的
蔡京勾结。蔡京擅长书画,号称天下第一书法高手。他把购得的或亲作的书画作品贡献给皇帝,也博得了专好此道的徽宗的赏识,加之童贯等人的推荐,蔡京轻易地被任命为宰相。自此,开始了童、蔡二人互为表里,为害朝廷的行径。
公元1103年,宋朝对
西夏用兵,蔡京推荐童贯为监军。这也是
北宋宦官染指兵权之始。由于作战的将军指挥有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童贯贪天之功为己功,得到升迁。童贯与蔡京还利用徽宗崇信道教,把
方士引入宫中,在讨好皇帝的同时,
借方士之口,美化自己。徽宗统治时期,童贯在
苏杭设
造作局,把奇花异石进献给皇帝,新进花石通过运河和汴河运进京城,称为“
花石纲”。奇花
异石一旦被宦官们看中,百姓被迫凿墙拆屋、掘地数尺。花石纲进京后,童贯等宦官又负责在皇宫以北修建华丽奢侈的
延福宫。
童贯、蔡京与所有的奸臣一样,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影响最大的是把
司马光、
文彦博等一大批名声远播,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正直官吏列为奸党,并
御书刻石于端礼门,称“
党人碑”。生者贬斥,已死者剥夺谥号官位,其子弟也不得参加
科举考试,对宋朝统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童贯与蔡京任人唯亲,凡是反对他们的都冠以“党人”的旗号,或贬或杀。童贯与蔡京公开地卖官鬻爵,人称“三千索,
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权倾朝野的童贯之流,把北宋的统治搞得乌烟瘴气。其灭亡也是指日可待了。
童贯与蔡京所把持的宋徽宗的黑暗统治,终于酿成了声势浩大的
方腊大起义。
方腊起义得到了人民的响应,短时间内控制了浙江六州五十二县。大惊失色的宋徽宗急派童贯为
宣抚使,领兵十五万镇压农民军。卑鄙的童贯软硬兼施,一方面代皇帝下令停止花石纲等民愤极大的工程,发布文书招抚起义军。同时又派重兵镇压起义军。由于力量过于悬殊,加之童贯运用了收买、偷袭等狡猾的招数,起义军很快被童贯所率的大军所击溃。方腊等农民军将领英勇就义。童贯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纵兵杀掠,杀害军民近百万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然而童贯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太师。
明朝
书宦王振
明朝的开国之君
朱元璋吸取以往历朝历代宦官
祸国的教训,在建国之初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兼任
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并在宫门外立一铁牌,上书“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因此,明初对宦官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朱元璋去世后,
明成祖发动
靖难之役,继而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宦官在其中曾起到不小的作用,因而他对宦官多所任用,宦官的地位也逐渐有所提高。到明宣德年间,宫中正式设置了宦官学校“
内书堂”,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并派
大学士任教。由此,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够通古晓今,拟旨援笔立就。每当皇帝沉湎酒色玩乐之时,皇帝便会让侍候左右的
司礼监太监替他批复奏章,日久成例,称为“批朱”。如此一来,司礼监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凌驾于内阁之上。伴随着宦官权势的进一步扩大,
明英宗时期就出现宦官王振专权的局面。
王振是山西蔚州人,入宫前就曾读过书并当了几年的教官。据称其任职数年,毫无建树,为逃避罪责而自行阉割入宫,后来被派到东宫,陪太子
朱祁镇读书。这时的太子还是个小孩子,对王振既敬重又害怕,称他为“先生”而不名。王振也深知自己身边的孩子就是将来的
大明皇帝,因此竭尽全力讨好太子,挖空心思地讨太子喜欢。两人形影不离,关系十分密切。此时的司礼监太监已是位高权重,并时常代皇帝批朱。但时任
掌印太监的刘宁偏偏不识字,
明宣宗因见王振娴于文墨,便常让他代笔。后来宣宗考虑到刘宁不识字是个大问题,便另任其别职,由王振取代他任
司礼监掌印太监。
(15世纪-1487年),是明朝成化年间的知名
宦官,首创
西厂,广西
桂平西北大藤峡人,
瑶族。
汪直初为宪宗宠妃
万贵妃身边的小内侍,后被委派伺察刺事而受到信任。
成化十三年,汪直得到
明宪宗的宠信领新设特务机构西厂,权势远在
锦衣卫和
东厂之上。成化十五年,宪宗又诏令汪直训边,得以监管指挥九边兵马。而与万贵妃垄断朝纲,时人戏称“天下只识汪太监”。汪直揽政期间,独掌西厂,爪牙遍布全国,任意罗织罪名,屡兴大狱,肆意横行,士大夫“益俯首事直,无敢与抗者”,“先后凡六年,冤死者相属。”。
内阁首辅商辂陈汪直十一罪,并说服内阁大臣
万安、
刘珝、
刘吉等内阁重臣,加上
九卿项忠等亦弹劾汪直,兼之宪宗在太监阿丑做一场《醉酒》戏突显汪直权大,宪宗知其意,当日罢黜西厂。虽然汪直不再掌管西厂,但仍然受宠,遂诬陷
商辂收授指挥杨晔贿赂,而御史
戴缙再次歌颂汪直功劳,请恢复西厂,商辂于是力求离去。商辂既去,士大夫更加俯首侍奉汪直,没有再敢与之抗者了。
明宪宗时期,皇帝昏庸,万贵妃势大,汪直因受到万贵妃信任权势熏天,为其在宫内宫外的耳目。官员们害怕它,以至于见到他要下跪磕头。民间舆论称这一时期:“只知有汪直,不知有天子。”
立地皇帝刘瑾
被人称为“立地皇帝”的刘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阉。他在
明武宗统治前期完全操纵了明朝的大权,擅权乱政、排斥异己、祸国殃民,胡作非为之事不可胜数。
公元1505年,太子
朱厚照即位,是为
明武宗。刘瑾在武宗做太子时就备受宠信。武宗上台后耽于享乐,疏远托孤重臣,宠信刘瑾、马永成、
高凤等八位宦官,这八位宦官得以欺上瞒下,任意妄为,成为为祸人间的“
八虎”。
凶狠狡诈的刘瑾是“八虎”之首。刘瑾专搞一些声色犬马的勾当,投武宗之所好。胸无大志、厌倦朝事的明武宗乐得逍遥,对大臣们费尽心机书写的
奏折,仅画上“闻知”二字,再无回音。武宗在刘瑾等人的纵容下纵情淫乐,连例行的上朝之事也行同儿戏。刘瑾被升为
内官监,总督团营,控制了兵权,为其后的专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明朝的
万历皇帝特别
热中于钱财的积累,是历史上有名的唯利是图的皇帝。万历年间皇宫一连发生几次火灾,迫切需要大兴土木、重建宫室。再加上皇室挥霍无度及由边境吃紧而导致的
军费不断增加,国库入不敷出的局面越来越严重。为了积聚尽可能多的钱财,
万历皇帝到处搜括,并借用宦官“开发”了许多赚钱的门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各地派遣
矿监税使。当时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许多地区的经济都非常繁荣,万历皇帝派遣大批矿监税使到各地明火执仗地掠夺财富,由此,宦官在经济领域内横行肆虐,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派往各地的宦官通常采取如下手段控制国家
经济命脉:
其一,干预
税务征管。明初就曾设个别的宦官核实税务,到万历时宦官们已控制了各地的
税务机关。宦官们用增税、滥税的方式大肆搜括银两,在沿江、沿河、道路桥梁处都设置了重重关卡收税,而且多多益善。多如牛毛的税收使商家已无利可图,商家纷纷停产,经济几乎陷入停滞。
其二,宦官督查矿业开采。明中期后,矿冶采炼业需求增多,获利甚丰。万历年间全国的
矿厂几乎都由宦官控制。宦官们及其随从出任矿使后往往与地方地痞无赖相勾结,在地方上欺压官民、掠夺富户、为非作歹。并把掠夺的巨额
税额私自截留,中饱私囊。有人统计,万历二十年到三十三年,矿使向国库上缴银两三百万两,私自截留所得八九倍于上缴之数。
矿监肆无忌惮地盘剥,经常激起正直官吏、倾家荡产的富户及无以为业的贫民的变乱。
其三,宦官控制了国家的
岁办、采办、皇店。岁办指各地每年上贡的土特产。采办是根据皇室需要向地方征纳、采购和督造的物品。宦官们担任岁办、采办的督造之职,对业主们百般刁难。如江西
景德镇的陶瓷户、苏州的织户,都因为宦官的勒索而无利可图,进而关门歇业。孙隆督造浙江,数年内即盘剥
机户数百万。皇店是皇家开的由宦官经营的商店,其收入归内库。宦官们把皇店作为自己发财的途径。他们以经营皇店为名,开设私店
牟取暴利。这种依仗国家势力进行的
垄断性经营,对民间的商业活动危害更大。
其四,宦官经营仓储。明代仓储有中央和地方两种。宦官们逐渐控制了对仓储的管理,并巧立名目。如规定商人交物品时需要包装物品,以防物料损坏。宦官们提高包装物品的费用,有时商人支付的
包装费超过物料的价值。工科右
给事中王元瀚曾上书揭发:“商人每年纳钱粮,都苦于宦官收取的铺垫,有许多富余之家,竟因铺垫而破产,因不堪其苦而投河悬梁者,也不在少数。”贪污仓料也是宦官们敛财的重要手段。
“
万岁爷”是
封建社会皇帝的专有称谓,
王公贵族有时被称为千岁。作为一个太监,能被称为仅次于皇帝的九千岁,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贤一人曾经做得到。
魏忠贤是无赖出身,为逃脱赌债而自阉入宫。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但他博闻强记,尤善逢迎拍马,为人更是猜忌残忍、阴险毒辣。皇长孙
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荒淫而狠毒,客氏深知朱由校是未来的皇帝,因此非常卖力。按惯例当皇子停奶后乳母应当离宫回家,但因朱由校过分地依赖客氏,尽管朝臣们多次上奏要求客氏离宫,但善于笼络皇子的客氏还是得以继续留在宫中。甚至当朱由校之母去世后,客氏竟然取代了朱由校母亲的角色。当时明宫中盛行宦官与宫中女子结成假夫妻的行为,称“
对食”,魏忠贤即与客氏结成了对食。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客氏备受宠信,被封为
奉圣夫人,其家中子弟被任命为锦衣千户。大字不识的魏忠贤也因客氏的关系而一跃成了司礼
秉笔太监。客、魏两人沆瀣一气、横行无忌,共同把持宫中大政,对他们的行径不屑一顾的太监、宫女,包括皇帝的妃嫔皇后,都受到其胁持或迫害。
客氏与魏忠贤的专权与熹宗怠于朝政密切相关。明熹宗生性好动,爱好骑马、泛舟、演练。魏忠贤投其所好,从各地选大批上好的
马匹供皇帝骑乘,以至于皇宫成了跑马场。魏忠贤还常带皇帝到北海泛舟,有时自己与客氏充当船夫。魏忠贤还挑选甲士万余人在宫中列阵,宫女与宦官也都加入阵中,早晚操练,号称内操,皇帝如同将军指挥打斗,玩得不亦乐乎。荒废朝政的明熹宗还善于木工制作和
土木工程,经常在宫中从事这类工作。对皇帝秉性深知的魏忠贤专挑皇帝专注于木工活时请皇帝示下,皇帝总是不耐烦地把
决定权交给
魏忠贤,这正好给了他为所欲为的时机。在皇帝的纵容下,掌握大权的魏忠贤忘乎所以,每次出宫都浩浩荡荡,声势浩大,官绅士人则须跪在道路两旁,高呼九千岁。
在熹宗执政初期,东林党人在朝中有很高的地位。
叶向高、杨琏、
左光斗等东林党人都是朝廷的重臣。东林党人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个政治集团,他们反对
矿监、税监的掠夺,主张广开言路,实行改良。魏忠贤要达到操纵政局的目的,必须把
东林党人赶尽杀绝。他首先指使亲信制造了汪文言案,企图借此罗织罪名,陷害东林党人。时任御史的东林巨子杨琏上奏,疏参魏忠贤为害朝廷的二十四条大罪,其奏章条条有据,义正词严,脍炙人口。但是熹宗深受魏忠贤与
客氏的迷惑,不仅未谴责魏忠贤,反而指责杨琏捕风捉影,大胆妄言。
清朝
清朝的宦官制度开始于
顺治帝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时规定由
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并设立
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康熙、雍正、
乾隆诸帝统治之时,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的约束非常严格。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如吃酒赌博、当差懒惰、口出怨言、混乱行走、言语高声等行为在宦官来说也都是禁止的。乾隆时还禁止太监与外廷官员、王公大臣的来往。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爆发了
李文成、
林清等人领导的
天理教起义,宫内太监刘金、刘德才、杨进忠等在入宫前即是天理教徒,他们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清王朝。起义失败后,刘金等人被杀害。经此变故,清廷对宦官的约束更加严格,规定宦官一经当差,就不准回
本主私宅。违者都要严惩,杖毙宦官时有发生。这时,宦官们的地位很低,管束又严,生活困苦,
反抗行为也在所难免。
清朝后期,朝廷内忧外患的同时出现了母后垂帘的局面。在母后的支持下,出现了像
安德海、
李莲英、张兰德之类的大宦官,虽然没有如前朝一样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但这些大宦官们也曾经威风一时。
安德海是清咸丰帝时的太监总管。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安德海与权力欲极为旺盛的懿贵妃相互勾结。适逢咸丰帝病死在热河,遗诏载垣、
肃顺等人为
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子载淳。已经晋升“西太后”的懿贵妃企图制服八大臣,实现自己专权的目的,急需联络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安德海献
苦肉计,被打得皮开肉绽后被赶回京师,正好成为与恭亲王通气之人。安德海还联络了手握京城兵权的
胜保等武官对
西太后加以支持。在恭亲王与胜保等人强有力的支持下
顾命大臣或被杀或被斥,西太后政变成功。
西太后掌权后,安德海又帮助西太后免除了已成为
议政王的恭亲王奕的职务。至此,清廷中已无人能与西太后争锋。大权在握的西太后根本不把小皇帝同治看在眼里,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安德海亦步亦趋,不仅不敬畏皇帝,反而经常在太后面前说皇帝的坏话。对安德海充满仇恨的同治帝,因为安德海是太后的红人,也无可奈何。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安德海以为太后采办龙衣织料为名,在太后的默许下出宫。按清廷祖制,宦官是不能随便出京的,擅出都门者就地处斩。安德海自恃有太后撑腰,耀武扬威地离开京城,与随从乘坐两条大船,冒名钦差,挂着“奉旨钦差”、“采办
龙袍”的条幅,顺
京杭大运河南下,很快到达了山东的
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