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妃(读音:pín fēi),帝王姬妾。古代
皇宫里的
女官。 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多指皇帝的
妾,
侍从。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妃,原意为配偶,多指帝王的
妻,位次于
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历朝后宫制度
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或天王,正妻称后。
夫人坐论妇礼;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朝
帝祖母曰太
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名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汉朝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
皇后称号,又设置了夫人、美人、良人、
八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称号。汉武帝时,后宫的女人成倍增加,嫔妃名号增加了婕妤、
娙娥、
容华、充衣。
汉元帝时,又加昭仪,并有五官、顺常、舞涓、共和、娱灵、宝林、
良使等等。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光武帝并省前朝后宫制度,规定皇后之外,只立
贵人、美人和采女,后又加
宫人,凡嫔妃四等。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东汉
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
贵人、美人、
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
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
爵位和俸禄。
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
傅昭仪被尊为
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
太皇太后的汉成帝之母
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
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三国
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
昭仪、
倢伃、
容华、美人。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两晋
后妃体制在结构与性质上的重大变化应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三国魏晋时期, 后妃建制又开始 扩充, 至晋武帝司马炎时, 首次采用 了三夫人、九殡的建制, 并有 了具体称号。北朝魏孝文帝“ 改定 内官” , 在皇后 之下设左、 右 昭 仪, 位视大 司 马 三 夫人, 位 视三 公 九殡, 位视九卿 世妇, 视中大夫 御女, 视元士。 这一体制基本上是按 《礼记 》所 载之建制 而设立起来 的。其后又 置“ 女职” , “ 以典 内事” 。 “ 女职” 有 内司、 作司、 太监、 女侍中、监、女 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 女书史、书史、小书女、中才人、供人, 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青衣、女酒、女食、奚官女奴等。这些女职 皆有官品, 高者二品, 低者五品。
两晋时期的
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九嫔:淑妃、淑媛、
淑仪、修华、修容、
修仪、婕妤、容华、
充华。位视
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孝武帝
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
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
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
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
贵嫔比丞相,贵人比
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
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
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
淑容、
承徽、
列荣。
九嫔:淑媛、
淑仪、淑容、昭华、昭仪、
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
贵人为三夫人,修华、
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
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
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a)北魏东魏西魏
孝文帝改订内官, 置女职, 开始把妃殡与专职女官区分开来。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
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
六嫔)、世妇、
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
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
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
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
女史、
女贤人、
女书史、书女、
小书女。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
清河年间,依古制设
三夫人、
九嫔、
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九嫔:
上嫔:
光猷、
昭训、
隆徽。比
三卿。
下嫔:
宣徽、
凝晖、宣明、
顺华、凝华、
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
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
芳猷、婉华、
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
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
修范、肃容、茂仪、
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
修媛、良则、
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
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
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隋朝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
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
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
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九嫔:顺仪、
顺容、
顺华、
修仪、修容、修华、
充仪、
充容、
充华。
正二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
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
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
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
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
六尚十人,
从五品。司二十八人,
从六品。典二十八人,
从七品。掌二十八人,
从九品。
唐朝
九嫔:昭仪、
昭容、昭媛、
修仪、修容、
修媛、
充仪、
充容、
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五代、宋、辽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元朝
元制度不详,纪传所载,辽有元、贵、德、文妃及
昭容、昭仪、
淑仪、和仪、丽仪、顺仪、芳仪等号。元皇后外,惟见妃子之称。
明朝
明朝, 后妃体制达 到 高度发 展 阶段, 特别强调后妃“ 不可惮于政事” 。 ①同时又 强 调“ 广 嗣” 。 “ 广 嗣” 思 想 似发端于 魏晋 时期。 《晋书·后妃传序 》中有“ 鼎柞惟永, 撤嗣 克昌。 ” 之语。 至 明, 成 为主 导 思想。 《明史·后 妃传 》日“ 大学士 张孚敬言‘ 古者天子立后, 并建六 宫、 三 夫人、 九殡、 二 十七 世妇、 八 十 一 御妻, 所 以 广嗣 也。陛下春秋鼎盛, 宜博求淑女, 为子 嗣计。 ’从之。 ” 因此 明制 凡妃殡生 子, 依例晋级。 专职女 官建制略有变动, 设六局 一 司。 每局 又各领四 司, 司下 设典, 掌女史, 其 中尚仪局 又 另设彤史二 人,“ 掌宴见进御之序, 凡后妃、 群妾御于君所, 彤史谨书其 日月。 ” 六 局 一 司之女官“ 服 劳多者, 或五载六载, 得归于父母, 听婚嫁。 年高者许归, 愿 留者听。 见授职者, 家给与禄。 盖 与妃殡判 然不同也。 ” ②据屈大均《女官传 》载, 陈二妹 曾人选后宫, 兼六 尚之职, 数年后升为 司采, “ 以 勤劳久,救赐归 乡。 ” 到 明朝后 期, 六局之制被取消, 只存数 司。
明太祖
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
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
尚服、尚食、
尚寝、尚功。尚宫
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
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
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
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
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清朝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
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代表人物
汉朝
赵飞燕
赵飞燕(前32年-前1年),原名宜主,是西汉
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
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在《
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
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光烈阴皇后
阴丽华(公元4—64年),南阳
新野人。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
刘秀的结发妻子,为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
管仲之后。
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时,十分仰慕
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称帝之后,
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备受光武帝
刘秀的宠爱。建武十七年,即刘秀扫灭群雄、统一天下之后的第5年,阴氏被册封为皇后。永平七年,
阴丽华逝,在位二十四年,与
刘秀合葬于原陵。史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唐代
概要
中国后宫一直有
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说法,这是皇帝有正规名号的庞大妻妾群。唐初规定,后宫设皇后一人,皇后之外,设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玄宗时增四妃:惠妃,丽妃,华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
充容、
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八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这些女子各有品味,合112人。东宫太子在太子妃下设良娣、良媛、
承徽、诏训、奉仪。
官修史书《新唐书》《旧唐书》设后奴传,传中列有皇后26人,妃嫔10人,还有见于史书的女子约60人。
杨贵妃
本名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
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
杨贵妃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与
西施、
王昭君、貂蝉并称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宋朝
北宋
昭宪杜太后
太祖孝明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太宗明德李皇后
太宗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怀潘皇后
真宗章惠杨皇后
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
仁宗温成张皇后
神宗钦成朱皇后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显肃郑皇后
南宋
孝宗成穆郭皇后
孝宗成肃谢皇后
宁宗恭淑韩皇后
度宗全皇后全玖
明朝
朱元璋
朱元璋共有四十六个后妃,二十六位儿子和十几个公主。
皇后:
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
宿州人,卒於1382年,寿51岁。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
妃: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卒於1374年,寿32岁。兄
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
寿州人,父李杰。 生太子朱标、
秦王、
晋王宁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
郭英。李淑妃薨后,命
郭宁妃摄六宫事务。
葛丽妃:生二十五子,伊历王
朱棣
权氏,贤妃
任氏为顺妃,
李氏为昭仪,
吕氏为婕妤,
崔氏为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