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九年(589年),改
扬州置寿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寿州为
寿县。
历史沿革
隋文帝杨坚为伐陈军事需要,于
开皇八年(588年)在寿春置淮南行
台省。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撤行台省,改扬州置寿州,治
寿春县(今安徽省
寿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寿州为
淮南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为寿州,州治设寿春,属
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寿州为
寿春郡。
乾元元年(758年)改寿春郡为寿州。唐辖境相当今
安徽省淮南、寿县、
六安、
霍山、
霍邱等市县地。
五代十国时,
吴国以
寿县为忠正军,
南唐以寿州为
清淮军。五代周
显德三年(956年)移治下蔡(今安徽省
凤台县)。显德四年(957年)三月,
后周攻克南唐所属寿州,周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为治所,而复其军为忠正军。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为寿春府,同时为寿春府治和
安丰军治。
元
至元十四年(1277年)废寿州,改
安丰军为
安丰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朱元璋改为寿春府,次年复名寿州。
明时寿州属江南行省临濠府,继之先后
直隶中书省、隶中立府、隶
凤阳府。
清时寿州不辖县。
寿州文化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明代文学家,
前七子之一。陕西
鄠县(今
鄠邑区)人。提及他是因为他与
寿县有关。王九思是在正德五年(1510)秋被贬为寿州同知的,在任期间,王九思的政绩颇佳,因此,
光绪《
寿州志》卷十六《职官志》将其列入《名宦》中。
湖头妇子尽乘槎,城外屋庐俱产龟。不见往来鱼艇过,空余远近云山斜。
只见城颓水入城,城中万家同一惊。扁舟何如
范蠡蚤,乘桴欲为尼父行。
本诗所写到的“寿春五月半月雨”的水灾,发生在正德六年,而在王九思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相关的描述。《寿州祭水文》云:“五月淫雨浃旬,州城外西北水涨。日增而高,荡击城趾,将复于隍。既霁两日,乃今六月,又雨。夫雨不止,则水又益高,其势不推城而入不止矣。”诗文互证,可以十分清楚看到这样的情景:连天阴雨,半月不断;白水围城,风急浪高。城外墙倾屋摧,茫茫一片,万家呼号,
寿县像一座飘摇于水中的一叶孤舟……
这样触目的描写不可谓不惊人,但它在寿县历史上或许却只是寻常之见。据《寿州志》载,仅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至清光绪十年(1885年),400多年间所进行的27次修城,全部由水患引起。寿州人可谓“时时虞水为灾”。
在寿县东门的城墙外,刻着1954年和1991年大水淹城墙的印迹,听当地人描述,1954年大水时,人们可以在城墙上洗脚;1991年,水灾再次使寿州城外成为一片汪洋,城墙上标识的
水位线为海拔24.46米。可以想象,完全被洪水包围着的古城,是怎样的令人
心悸。但值得自豪的是,无论怎样的洪水围困,古城坚决如铁,不曾倒下,它的沧桑厚重又何尝不是拜其所赐。
嘉靖《
寿州志》卷八《
杂志》载有《城楼观水》一诗,题
下署“王九思”。《全集》未见收录。诗云:
寿春五月半月雨,西北水来势何怒。冲啮城根半欲颓,接连湖影远莫睹。湖头妇子尽乘槎,城外屋庐俱产龟。不见往来鱼艇过,空余远近云山斜。北门两傍古
泉眼,昼夜浸渍逗苍藓。营卒
负土塞复开,卫官拊髀叹且俯。只见城颓水入城,城中万家同一惊。扁舟何如范蠡蚤,乘桴欲为尼父行。尼父
范蠡不可说,众口纷纷谁与折。国非无道水不凶,古则有然今取决。仰看青天红日走,不复烈风大雨久。
诘朝携酒再登楼,冯轩共君一开口。
嘉靖《
寿州志》共八卷,寿州知州
栗永禄撰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 ,栗永禄,字士学,山西
潞州人。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解元,二十三年甲辰(1544)进士。以宗亲外授寿州(今属安徽)知州,历官苏
州同知、陕西佥事、副使、浙江参政、河南参议、
直隶副使、陕西参议、
副都御史、
河南巡抚、
兵部侍郎等(《山西通志》卷一百一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7月) 。据栗永禄自序,栗于嘉靖二十六年
丁未(1547)夏出守寿州,二十九年
庚戌(1551)仲夏撰成《寿州志》。王九思于正德五年
庚午(1510)秋因“(刘)瑾党”被贬为寿州同知,其年冬莅任。六年
辛未(1511)冬,“以云南天变而罢寿州州同” (
李开先《渼陂王检讨传》,《
李开先集》,
中华书局,1959年,第599页) 。由于安徽、河南一带流民起义,道阻,九思只好滞留寿州。直到七年壬申(1512)六月,始离寿西归(《
渼陂集》卷十《寿州同知书屋记》) 。在此期间,九思与
州守、
州判等人修寿州城、修正阳镇
河渠,教习士人,与“范庆等十五人,日日诵说经传。……民安之,士安之” (《渼陂王检讨传》)。本诗所写的“寿春五月半月雨”的水灾,发生在正德六年,在九思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描述。其《寿州修城记》云:“正德辛未夏四月晦……会天大雨,雨十日。既晴三日,又雨。于是,大水西北漾薄城。城缺处,几
入水。水幸落,无事。已,顾城,益崩塌弗完。” (《渼陂集》卷十) 《寿州祭水文》云:“某等奉朝命为吏于此州……阛阓之地,且将为
鱼鳖之墟矣。” (《
渼陂集》卷七) 由此看来,《城楼观水》诗是九思之作应该没有疑问。从诗的最后两句来看,应作于正德六年五月。另外,嘉靖《寿州志》卷八还收有九思《寿州同知书屋记》一文,末署“是岁癸酉春三月
壬午,前太史氏 杜
王九思记”。同文在《渼陂集》卷十,未署时间。
1. 王九思传中有:“……文章远倾海内创邑志修族谱著有渼波前后集雅词四种传奇二种……王九思著传奇二种。(摘自《
王氏族谱》王九思传)
2.
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钟馗捉鬼传》尚疑是明人作。”王九思即系明文学家,
戏曲家。
3. 郑振锋先生在《
世界文库》中说到:“……,《
斩鬼传》自序云:‘题于清溪草堂’。......”
王九思有《
草堂寺》诗一首:“万卉辛看雨后芳,群峰遥对古祥堂。望晴顿觉风云变,探景方辞道路长。喜见诸天多胜概,谁言
佛日有余光。浊醪催客诗见就,紫阁召人兴未忘。”
4. 《平鬼传》的作者题:“东山,云中道人编”。《
捉鬼传》烟霞散人,据
王氏老人口传出自:东山赌——俺这东山之东,有个赌鬼专做头家。(《
钟馗传》第143页)云中道人,烟霞散人——封神榜神话传说中有:“烟霞深处运元功,睡醒茅庐日已红。翻身跳出尘埃境,把功名付转篷。受用些明月清风.。人世间,逃名士;云水中,自在翁;跨
青鸾游遍山峰。”老人说:东山、云中道人,烟霞散人均为
王九思的笔名。
5. 《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中钟馗“家住终南山甘河镇”其与王九思渼陂别墅仅隔十里。
6. 王九思与钟馗同为终南山(又称钟南山)进士。王氏族原居河南泰康,后其先(祖)于陕西高陵为官,元朝末年,避战乱于鄠邑区终南山,明朝统一中国后,移居县城北街,为弘治九年进士。(摘自《王氏族谱》第三二五页)
7. 古籍中作者“第九才子”系
抄书人写,意指王九思。
8. 《
斩鬼传》,《平鬼传》中大量使用鄠邑区的方言及周边地名,证明作者系鄠邑区人或久
居鄠邑区之人。(如上林、
华阴庙、吹起捏塌、精脚、终南山等)
9. 《钟馗传》第69页有“诗曰:
莫笑拘迂莫恃才,两般都费圣人裁;
好色墙边人不知,贪杯林下鬼偏来;
请君但看钟南老,才入迷途事事乖。
钟南老:即钟南山下的老者著。
10. 钟馗字解:钟馗即钟九首。
“钟”: 终南山之别称,古亦称“钟南山”。
首——头、领导、前端、第一、开端、思想
即九九归一之意,至高至尊。
钟 馗:①解——终(钟)南山的第一或首领。
②解——终(钟)南山的九思。
据王氏老人回忆——馗字的出处是
刘向的《
战国策·齐策》“一匡天下,
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即:九九归一,至高至尊。钟字的出处是
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戌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张衡《
西京赋》:“击钟鼎食”。
11. 《钟馗传》中乐器仅有“
琵琶、笙箫、弦子”三种,均系
王九思专学并擅长之乐器。(见王九思学琵琶)。
12. 《
钟馗传》第49页“如今这些说话也不消提了,放着眼前风光,何不畅怀!二位大爷只管讲他怎的?我们王十九,只吃酒。”意寓作者为“王九思”。
13. 《钟馗传》第55页“这有何难,如今朝中宰相用事的是
李林甫,他受贿赂,只要投在他门下,当下就有官。”王九思所作《杜甫游春》杂剧与此相同以李林甫之名斥责李西涯、
杨国忠之流。
14. 《
斩鬼传》第107页有“诗曰:(其它版本基本同此)
花拂帘栊午梦长,醒来题笔记荒唐;
诛邪有术言为剑,灭鬼无能口代枪。
负屈逞奇俱是幻,含冤定策总非常;
止因画上钟馗好,一一描来仔细详。
与
王九思家谱中之《春雨亭》(王九思午休时所做的梦)轶事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见王九思编《王氏族谱》十二修 第三四0页)
(注明:考证内容以1980年版《钟馗传》、清版《捉鬼传》及明·王九思著《王氏族谱》第十二修为参照本)
王九思与寿州钟馗文化
经民俗专家
王宽喜等王诚等人综合考证,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前七子之一。陕西
鄠县(今鄠邑区)人。王九思于正德五年庚午(1510)秋因“(刘)瑾党”被贬为寿州(今安徽
寿县)同知,其年冬莅任。六年辛未(1511)冬,“以云南天变而罢寿州州同”(
李开先《渼陂王检讨传》,《李开先集》,
中华书局,1959年,第599页)。由于安徽、河南一带流民起义,道阻,九思只好滞留寿州。直到七年壬申(1512)六月,始离寿西归(《
渼陂集》卷十《寿州同知书屋记》)。在此期间,九思与州守、
州判等人修寿州城、修正阳镇河渠,教习士人,与“范庆等十五人,日日诵说经传。……民安之,士安之”(《渼陂王检讨传》)。因此,光绪《
寿州志》卷十六《职官志》将其列入《名宦》中(《安徽府县志辑》第21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嘉靖《寿州志》卷八《杂志》中载有王九思《城楼观水》一诗:寿春五月半月雨,西北水来势何怒。冲啮城根半欲颓,接连湖影远莫睹。湖头妇子尽乘槎,城外屋庐俱产龟。不见往来鱼艇过,空余远近云山斜。北门两傍古泉眼,昼夜浸渍逗苍藓。营卒负士塞复开,卫官拊髀叹且俯。只见城颓水入城,城中万家同一惊。扁舟何如范蠡蚤,乘桴欲为尼父行。尼父
范蠡不可说,众口纷纷谁与折。国非无道水不凶,古则有然今取决。仰看青天红日走,不复烈风大雨久。诘朝携酒再登楼,冯轩共君一开口。本诗所写到的“寿春五月半月雨”的水灾,发生在正德六年,而在王九思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灵壁县,明初属宿州,明洪武四年(1371),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
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属南京(灵壁县志办《灵壁县历史沿革及区划》)。
王九思,1496年考中进士进京,十年后回到户县(今西安市鄂邑区),在渼陂别墅春雨亭午休时做了一梦,“花拂帘栊午梦长,醒来题笔记荒唐。”著下《
斩鬼传》、《平鬼传》二部传奇,后于1510年被贬为寿州同知。
王九思到寿州后,革除旧弊,独持风裁,不畏权贵,培养人才,锲而不舍,处理诉讼,修筑城防,治理正阳河渠、监督武平卫兑付军粮,使当地人民得以生息。公余,他还与地方士子讲古文,说传奇,谈诗画,正学风,一时
文风为之一振。
王九思所著钟馗“斩鬼传”“平鬼传”在寿州广为传抄,为寿州引入了钟馗
民俗文化活动,促进了明朝寿州的钟馗系列年画的发展,寿州的一些地方,仍以
钟馗画闻名。
隋置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南阳郡置寿州(今
湖南省
辰溪县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寿州为兖州。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废兖州,改兖州为郡,领县皆属
沅陵郡。
唐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寿州,治所在
寿张县(今
山东省
梁山县西北
寿张集)。领寿张、寿良二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梁山县及
东平县西部地。武德五年(622年)废寿州。
金置
金
天会七年(1129年)升乐寿县置寿州,治所在乐寿县(今
河北省
献县)。天德三年(1151年)改寿州为
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