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华
南朝女官名
释义:南朝女官名。妃嫔称号。晋武帝置。为九嫔之末。南朝宋时降至九嫔之下。 隋朝时重新立为九嫔之一,位居后宫第十三位,九嫔之末。地位略低于宰相,高于尚书。唐初改为“充媛”。
充华渊源
【注音】:chōng huá
【出处】:《宋书·后妃传序》:“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凡五职,班亚九嫔。”
【《南北史演义》第四十三回】
充华产子嗣统承基 母后临朝穷奢极欲
越年,魏恒、肆二州,地震山鸣,人民压死甚众。魏主忧心天变,益防高氏。又越年冬季,梁涪人李苗,及校尉淳于诞奔魏,上书魏阙,请即取蜀。魏主乃即命高肇为大将军,率步骑十万,攻益州。侍中游肇进谏道:“今国家连年水旱,不宜劳役。地险隘,镇戍无隙,怎可轻信浮言,遽动大众!事不慎始,恐后悔转无及了。”魏主又默然不应。
倏忽间已是岁阑,度过残冬,便是魏延昌四年正月。高肇西去,尚无捷音,那魏主恪却生成重疾,医药无灵,才经三日,便已归天。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侍中中书监崔光,詹事王显,庶子侯刚,即至东宫迎太子诩,趋入内殿,夤夜嗣位。王显系高氏心腹,谓翌日登基,也不为迟。崔光道:“天位不可暂旷,何可待至明日?”显又道:“太子即位,亦须奏达中宫。”光又道:“皇帝驾崩,太子继立,这乃是国家常典,何须中宫命令!”进请太子入立东序,由于忠扶住太子,西向举哀。哭至十余声,便令止哭。光摄太尉,奉册进玺绶,太子跪受册玺,被服衮冕,御太极殿,即皇帝位。光等与夜直群臣,伏殿朝贺,稽首呼万岁。翌日大赦天下,征还西讨东防诸军,尊谥先帝恪为宣武皇帝,庙号世宗。皇后高氏为皇太后,胡贵嫔为皇太妃。
于忠与门下省侍中等官,会议国事,大略以嗣主冲幼,未能亲政,宜使高阳王雍裁决庶事。又因任城王澄,为肇所忌,久居闲散,此时肇西出未归,正好起用老成,使总国事。当下奏白太后,请即教授。王显意欲弄权,不愿二王秉政,独矫太后命,令高肇录尚书事,自与肇兄子猛,同为侍中。于忠等先发制人,即乘显入殿,喝令拿下,责他侍疗无效,传旨削职。显临执呼冤,被直閤将军用刀环击伤腋下,牵送右卫府,一宿即死。遂下诏令太保高阳王雍入居西柏堂,任城王澄录尚书事。百官总已听命二王,中外却也悦服。
高肇西至函谷关,所乘戎车,忽然折轴,已是隐怀疑虑。至此接到嗣主哀书,且召令入朝,益恐内廷有变,于己不利,急得朝夕哭泣,神槁形枯。贼胆心虚。匆匆东归,途次由家人相迎,亦不与见,即星夜跑至阙下,格外小心,已是无及。满身穿着衰服,入临太极殿,恸哭尽哀。高阳王雍,与领军于忠密议,拟即诛死高肇,断绝后患。当下令卫士邢豹等,潜伏中书省中,俟肇哭毕,由于忠引他入省,托名议事。甫经入门,忠忽大呼道:“卫士何在?”邢豹等应声突出,把肇执住。肇欲开口鸣冤,偏被豹用手叉喉,不令出声。两手又为卫士所缚,不得动弹。才过片时,喉噎气塞,再由豹用力一扼,但见他目出舌伸,立即毙命。威焰到何处去了?当有一道敕书,数肇过恶,说他畏罪自尽。此外亲党悉无所问,但褫肇官爵,葬用士礼。到了黄昏,从厕门出尸,送归肇家。
肇既伏诛,高太后当然不安,再加这位胡太妃乘势报怨,竟与于忠等商议,勒令高太后为尼,徙居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这叫做打落水狗。嗣是于忠内结宫闱,外总宿卫,又为门下省领袖,专揽朝政,权倾一时。尚书裴植,仆射郭祚,恨忠专横,密白高阳王,劝令黜忠。雍尚未发,忠已先闻,即令有司诬构二人,证成罪状,矫诏赐他自尽。甚至欲杀高阳王,还是侍中崔光,从旁力阻,乃出雍归第,不令执政。寻且尊胡太妃为皇太后,居崇训宫,进于忠为尚书令,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刘腾为太仆,侯刚为侍中。这四人都有功胡氏,所以加官进爵,同日酬勋。
太后父胡国珍得封安定公,兼职侍中,还有太后妹胡氏,适江阳王继子爰为妻。江阳王继,系道武帝珪曾孙,袭封江阳王,宣武时为青州刺史,取良家女为奴婢,坐罪夺爵。胡太后为妹加恩,复继本封,进位太保,授爰为通直散骑侍郎,爰妻为新平君,拜女侍中。于忠、崔光等,且奏请太后临政,太后当即允议,垂帘称制。她本是个聪明伶俐的女钗裙,喜读书,善属文,内外政事,均亲自裁决,随手批答。又素娴骑射,发矢能中针孔,有此种种技艺,故指挥如意,游刃有余。哲妇倾城。听政经旬,即引门下侍官,入问于忠声望。群臣揣摩迎合,料太后不慊于忠,因俱言未能称职。太后颔首,遂出忠为征北大将军,领冀州刺史。忠既外出,雍乃上表自劾,谓“臣初入柏堂,每见于忠专恣,欲加裁抑,忠反欲矫诏杀臣,幸由同僚坚拒,始得免死。自思忝官尸禄,辜负恩私,愿返私门,伏听司败”等语。胡太后不忍罪忠,但优诏慰雍,起为太师,领司州牧。加清河王怿为太傅,兼官太尉,广平王怀为太保,兼官司徒,任城王澄为司空,兼官骠骑大将军。澄希承意旨,奏清安定公宜出入禁中,参谘大务,胡太后当然乐从。太后初临朝时,尚称令行事,群臣上书称殿下,旋即改令为诏,居然称朕,群臣亦改称陛下。到了冬季十二月,大飨宗庙,太后因嗣主年幼,未能亲祭,拟仿周礼君与夫人交献古制,代行祭礼,礼官均以为未可,乃转问侍中崔光。光独曲意逢迎,竟引据汉和熹邓后汉和帝皇后。荐祭故事,陈将上去,适中胡太后心坎,便将光语援作铁证,饬侍卫备齐全副仪仗,亲至宗庙,摄行祭祀。又饬造申讼车,随时驾御,出云龙门,进千秋门,遇有吏民诉讼,当即审判,有所未决,乃付有司。凡州郡荐举孝廉秀才,及一切计吏,也由胡太后亲御朝堂,临轩发策,且自览试卷,评定甲乙,颇洽舆情。
古代帝姬排位
上古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王后或诸侯夫人的情况。
汉朝
西汉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
* 皇后
* 昭仪;至元帝时才被创设
* 夫人
* 美人
* 良人
* 八子
* 七子
* 长使
* 少使
*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为汉武帝所增设
* 娙娥
* 容华
* 充依
* 五官
* 顺常
*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五个位号并立为最后一级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初开国时,后宫位号被大量删减,只剩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四等级,且人数不定。
但后来至汉桓帝、汉灵帝时,后宫女子不论后妃、女官、宫女等,总数多达二万人。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 (2)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 (5)昭仪,爵比县侯;
* (6)昭华,爵比乡侯;
* (7)修容,爵比亭侯;
* (8)修仪,爵比关内侯;
* (9)婕妤,视中二千石;
*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 (12)良人,视千石。
* (13)鹾人,诋千里。
晋朝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北朝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皆承晋制,但名称略有变更。
南朝宋
南朝宋宫制在皇后以下有:
*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 散号:美人
孝建三年世祖改号为:
* 三夫人:贵妃(位比相国)、贵嫔(位比丞相)、贵人(位比三司)
*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昭仪、昭容、昭华、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 散号:美人、中才人、充衣等
后经太宗多次改号,最后定为:
*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 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 散号:美人、中才人、才人、良人、充衣等
南朝齐
在南齐太祖建元元年,经礼司奏请而设置;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
* 九嫔;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
* 散位;美人、中才人、才人
建元三年,皇太子的东宫内,增设三内职,为;
* 良娣,位视开国侯
* 保林,位视五等侯
* 才人,位视驸马都尉
在之后的南齐世祖的永明元年,经礼司奏请,新增贵妃位号,并将九嫔中的淑妃位号独立出来,并将两个位号加上新的规制;
* 贵妃、淑妃受以金章紫绶,并配窴玉
* 淑妃和贵妃为次于皇后之位号,且位视三司
永明七年,又增设昭容填补九嫔中的空缺。
南朝梁南朝陈
陈朝建国后,陈高祖以朴素自居,因此对于后宫位号并无详细定制。
陈世祖天嘉初年才有了较详细的宫制;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等,各一人
*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容、昭仪、修华、修仪、修容等,各一人
* 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 散位;美人、才人、良人,皆无定员
北魏
北魏太祖后宫简朴,只设夫人,不论数目多少,但众夫人之间仍有一定的品次。
北魏世祖又稍做增加为;
* 皇后一人
* 左昭仪、右昭仪
* 贵人
* 椒房
在北魏高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同时,改革后宫,后宫位号皆位视朝中官员;
* 皇后一人
* 左昭仪、右昭仪,位视大司马
* 三夫人,位视三公
* 三嫔,位视三卿
* 六嫔,位视六卿
* 世妇,位视中大夫
* 御女,位视元士
又置女官以掌教后宫典仪;
* 内司,位视尚书令、尚书仆
* 作司、大监、女侍中,位视二品
* 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位视三品
* 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位视四品
* 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位视五品
北齐
北齐初有夫人、嫔、御,但后来至北齐世祖时,由于他的关系,增设许多嘉名美号充实后宫,甚至二位皇后并立,同时在他在位的期间,后宫位号的数目堪称中国历朝之冠。
北齐世祖于河清年间制定新的宫制,之后北齐后主又设左娥英、右娥英于昭仪之上,到最后,北齐后宫宫制大体为;
* 皇后一人
* 左娥英、右娥英,各一人,位视左右丞相
* 淑妃,一人,位视相国
* 左昭仪、右昭仪,各一人,位视二大夫。
*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 上嫔;隆徽、光猷、昭训,位视三卿。
* 下嫔;宣徽、宣明、凝晖、凝华、顺华、光训,位视六卿。
* 二十七世妇;广训、修训、静训、敬训、敬婉、敬信、昭宁、昭华、婉华、芳华、芳猷、正华、光正、茂光、明范、明信、明淑、弘猷、弘徽、令则、晖则、晖范、贞范、艳仪、曜仪、曜德、和德,皆各一人,位从三品。
* 八十一御女;茂德、敬茂、茂范、妙范、修范、英范、晖章、琼章、瑶章、良媛、良信、正信、柔华、思柔、令仪、秀仪、慎仪、妙仪、婉仪、修静、茂仪、润仪、丽仪、弘仪、肃仪、穆仪、穆闺、穆华、明懿、崇明、明训、明艳、敬顺、崇敬、修敬、敬宁、昭顺、昭容、昭慎、穆光、曜光、光范、内范、艳光、媛光、彭媛、肃容、静肃、肃闺、怀顺、怀德、贞懿、贞凝、贞穆、贞媛、贞慎、弘慎、徽淑、徽娥、弘艳、艳华、婉德、明婉、艳婉、芳婉、凝婉、修媛、修礼、英淑、淑懿、淑猗、承闲、修闲、闲华、丽则、柔则、良则、妙则、训成、宁训,皆各一人,位正四品。
此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
北周
北周初只设五夫人,但后来北周宣帝无道,五后并立;
* 天元大皇后;杨丽华
* 天大皇后;朱满月
* 天中大皇后;陈月仪
* 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
* 天右大皇后;元乐尚
其余后宫位号多不胜数。
隋朝
隋朝初时,由于隋文帝之皇后—独孤伽罗善妒,因此后宫位号非常简单,虽有设置、但仍不正式作为皇妾;
* 皇后一人。
*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 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
因独孤皇后善妒,后宫位号形同虚设,在独孤皇后崩后,随文帝才又将之改为;
* 贵人,三位
* 嫔,增至九人
* 世妇,增至二十七人
*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又参阅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实后宫;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 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
*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
* 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 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朝
唐朝初开国时,参考前朝旧制而设立;
* 皇后一人
*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 婕妤九人,正三品
* 美人九人,正四品
* 才人九人,正五品
*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时改制为;
* 皇后一人
* 赞德二人
* 宣仪四人
* 承闺五人
* 承旨五人
* 卫仙六人
* 供奉八人
* 侍栉二十人
之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宫制为;
* 皇后一人
* 惠妃、丽妃、华妃、贵妃,各一人,正一品
* 六仪;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为正二品
* 美人,四人
* 才人,七人
*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五代十国
因朝代国家覆立更替频繁,后宫位号难以查阅。 仅知其中的后唐定宫制位号为;昭容、昭仪、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瑶芳、懿德、宣一,这众多位号的等级和人数限制皆不明。
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设四妃、九嫔、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时,把九嫔扩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级别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宋朝定宫制为;
* 皇后一人
* 四妃;贵妃、惠妃、丽妃、华妃
* 九嫔[3];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 婕妤
* 美人
* 才人
金朝
金朝后宫制基本沿用唐制:
* 皇后一人
* 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 二十七世妇;
o 婕妤,九员、正三品
o 美人,九员、正四品
o 才人,九员、正五品
o 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
o 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
o 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
在金宣宗贞佑年间后改制为;
* 皇后一人
* 贵妃、真妃、淑妃、丽妃、柔妃
* 婕妤
* 丽人、才人,为正三品。
* 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
* 女官
o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
o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
o 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
o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
o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
* 金海陵王当政时,皇妃位号多达十二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元朝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
虽然位号很少,但这不代表后宫人数也简单,元朝后宫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明朝
明朝的后宫位号,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对于后宫嫔妃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弹性。除以皇后为最高之外,贵妃仅次于皇后、明宪宗时又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皇妃位号除贵妃之外,亦以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为众妃位号。
之后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别都出现了端妃和恭妃的位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
*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
但又无严格规定以上位号非用不可,在明朝这二百七十六年间,后宫除去上述位号外,还出现过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宁嫔等位号。
除去以上妃、嫔的等级分别之外,另外还有婕妤、昭仪、贵人、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答应等位号杂置期间。
清朝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
* 皇后一人
* 皇贵妃一人
* 贵妃两人
* 妃四人
* 嫔六人
* 贵人不限人数
* 常在不限人数
* 答应不限人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皇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
参考资料
南北史演义.劝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1 09:35
目录
概述
充华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