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嫔等级
中国古代后宫嫔妃的地位制度
妃嫔,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妃嫔等级是用来区分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的。
历史沿革
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
三夫人
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共一百二十一后妃。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有妃、夫人。
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倢伃、娙娥、傛华、充依。
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汉成帝王政君,已为皇太后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人,御女八十一人。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紫绶金章,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婕妤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叡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修容比亭侯;
婕妤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沿袭梁制。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周武帝置二妃、三世妇、六嫔、御媛、御婉
周宣帝设三妃、三㚤、六嫔、御媛、御婉。
三妃: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
三㚤,位视三公。
六嫔中仅昭化嫔载于史册,位视六卿。
御媛位视大夫,有上御媛、中御媛、下御媛之分。
御婉位视士,疑有上御婉、中御婉、下御婉之分。
隋唐
唐朝,皇后以下,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
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
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
唐玄宗开元年间始置,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
两宋
宋与唐相仿,妃的称号,除贵、淑、德、贤外,又加一宸妃
明朝
到了明朝,朱元璋监于历代后宫宫女太多,秩序混乱,干预政事,后患无穷,曾进行过整饬。规定了六宫定制和出入制度,但这也无济于事。定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贵妃、妃、昭仪、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淑女。各个位分人数均无定额
明代宗时增加了皇贵妃的称号此时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昭仪、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淑女。
明世宗嘉靖皇帝时,仿古礼册立九嫔,位在妃下。此时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淑女。
清朝
后金努尔哈赤时期,大汗的正妻称大妃(称大福晋)。以下为侧妃、庶妃(均称“福晋”或“格格)。
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五宫后宫等级:中宫清宁宫正妻皇后、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以下为侧妃、庶妃(均称“福晋”或“格格)。
清朝入关后,顺治十五年(1658)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后宫等级为皇后以下设妃、庶妃、格格。而“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贵人、庶妃、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雍正后取消庶妃等级,但增加了格格和官女子的等级,均在答应后。乾隆后取消了格格名号。
清代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7 08: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