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
北京故宫内明代宫殿建筑
慈宁宫(Cining Palac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是北京故宫的原清代皇太后居住的正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
历史沿革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
明万历年间,因灾重建。
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
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慈宁宫现为故宫雕塑馆,故宫博物院在慈宁宫区域将馆藏的10200件雕塑按照材质、年代进行系统性地展出。
建筑格局
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即大佛堂)之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建筑特点
故宫慈宁宫等建筑,经历了明清两代的不断改造和修缮,逐渐形成了现在面貌。其主要宫殿的名称、院落的位置变化不大,是紫禁城中从属性建筑,究其原因,与居住在这里的太后、太妃的身份不无关系,在各宫院的总体布局上采用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形成了以慈宁宫为主,其余宫院随之而建的局面,我们从这组建筑中轴线的关系上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慈宁宫的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经过慈宁门、长信门、直达南天门。向北穿过大佛堂进“中宫殿”后部,总长近300米。若从长度来看,其实不短了,然而它并不是贯穿各组宫院的一条中轴线,寿康宫、慈宁花园的中轴线偏西,寿安宫、英华殿的中轴线则位于西北部,各条中轴线参差错落,不以规整取胜,而以灵活见长,是这组建筑布局的一大特点。
文物价值
慈宁宫整座建筑庄重富贵,其建筑形式,在封建时代宫殿建筑等级上,重檐歇山顶是仅次于重檐庞殿顶的宫殿建筑。在紫禁城内除了外朝举行大典的太和殿是重檐庞殿顶外,还有内廷中乾清宫、坤宁宫、内廷之东奉先殿和外东路皇极殿,从使用功能上也体现了这几座建筑本身的重要。而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除了外朝的保和殿外,只有内廷西边的慈宁宫,从这里可以看出乾隆是想用抬升建筑等级来表达对其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孝敬和感情。无论是明代的嘉靖还是清代的乾隆,均通过慈宁宫建筑规制来借以表达自己感情和思想。其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太后居所,对研究封建时代“孝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历史文化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
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明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
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若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慈宁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慈宁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观光1线、观光2线路公交车,在西华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西站下车前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00: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