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俶(后改名李豫,见下文)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生于东都洛阳上阳宫。他是玄宗的太子李亨(即唐肃宗)的长子;母为宫人吴氏,在生下李俶不久后,便于开元十八年(730年)逝世。后追尊为章敬皇后
李俶从小好学,专攻《周礼》与《易经》,学习儒家经典。为人仁孝温恭,言谈举止皆符合礼仪,器宇度量弘深,宽厚而有决断,喜怒不形于色。玄宗虽有孙儿百余人,但只有李俶为嫡皇孙,相貌又与诸孙不同,所以玄宗格外喜爱他。李俶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郡王
平乱元帅
天宝十四载(755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宰相杨国忠的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李俶随玄宗一行逃往成都。马嵬驿兵变后,他与弟弟、建宁王李倓力劝其父李亨北上灵武。七月,李亨于灵武即位,即唐肃宗。肃宗即位后,组建朝廷,以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归他指挥调度。同时设元帅府于禁中,由与肃宗有旧谊的李泌任元帅行军长史。在此期间,李俶与李泌朝夕计议,以处理军机之事。当时朝廷草创,临时招募的兵员少,又没有战斗力。李俶“推心示信,招怀流散”,等他随肃宗到达彭原后,已有“兵众数万”。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权宦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的张良娣,阴谋动摇李俶储君的地位。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李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肃宗一怒之下,赐死李倓。李俶对李倓遇害颇感悲恸,但不敢言明。
宰相房琯进击叛军失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回军凤翔途中又遭叛军重创。叛军一时气焰嚣张,屡次袭扰凤翔,威胁肃宗朝廷。李俶“选求勇干,频挫其锋”,使举朝安宁,“士心大振”。
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肃宗犒赏三军,准备收复京师。九月,李俶与副元帅郭子仪为中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李嗣业为前军,关内行营节度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太子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唐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的军队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广平王与回纥叶护结为兄弟,叶护大喜。唐与回纥联军进至长安西,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三十里,与叛军十万人决战。双方自午时激战至酉时,唐军取得大捷。夜幕降临,叛军溃逃,被斩杀六万人。叛将张通儒连夜丢弃长安逃跑。得到战报后,李俶立即下令入城。唐军得以一战收复长安。
起初,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叶护要按约定执行。李俶拜回纥叶护于马前,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叶护吃惊地跳下马答拜,并跪下来捧着李俶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朔方大将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军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向李俶下拜,哭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是华夷之主!”肃宗得知此事后也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李俶整军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俶留在长安镇抚三日后,率大军东追叛军。
随后,李俶等进至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叛军首领安庆绪尽征洛阳守兵十五万人,于新店抗击唐军。唐军与回纥军夹击,叛军再次大败,死尸遍野。叛将严庄、张通儒等放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逃跑。李俶与郭子仪进入陕州,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放弃洛阳败退。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李俶深以为患。洛阳父老献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这才停止劫掠。李俶也赠给叶护太子“锦罽宝贝”,使其心满意足。进入东都后,投降安禄山父子的陈希烈等三百余人,都身穿素服,哭泣着请罪。李俶遵照肃宗旨意,将其全部释放,交赴西京听候处理。
两京(长安、洛阳)的相继收复,大大提高了李俶的威望。肃宗返京后,大赦天下,于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进封李俶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李俶被立为皇太子。此时肃宗联系李俶出生时“豫州献嘉禾”的祥瑞,于是将其改名为李豫(《唐会要》将改名一事定为十月五日)。
上元二年(761年)底,肃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李豫监国。当时两宫(太上皇玄宗、肃宗)均患病,李豫往来侍疾,亲尝药膳,衣不解带。
登基除奸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重,张皇后(即张良娣)无子,害怕李豫功高难制,于是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宫中,准备废黜李豫。十六日,张皇后矫诏召见李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于是派兵到凌霄门,待李豫抵达后,保护他到禁军中。当晚,二人领兵软禁李系、张皇后等,肃宗受惊而崩逝。随后,程元振等迎李豫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二十日(5月18日),李豫即位。
李豫继位后,李辅国因有翊戴之功,极为骄横,竟然对李豫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李豫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李豫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使者慰问其家属。
李豫即位时,叛军再度攻陷了洛阳,大难未平。因此,他在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任命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表平叛决心。
在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他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首先他在五月于丹凤楼颁布大赦制书,随后加封平叛功臣郭子仪、李光弼李光进等诸道节度使及内外群臣。同月,他宣布恢复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的封号,被玄宗幽禁而死的棣王李琰、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被昭雪。李豫希望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
同年十月,李豫命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兵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部叛军发起强大攻势。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也率军参战。壬申日,唐军抵达洛阳北郊。甲戌日,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横水展开决战,叛军大败,被俘杀六万人,史朝义向北溃逃。唐军顺势收复东京、河阳及汴、郑、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将薛嵩举相州,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即李宝臣)举赵、定、深、恒、易五州归顺。
宝应二年(763年)初,史朝义走投无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图谋归唐的燕范阳尹李怀仙追及,被迫自杀。李怀仙斩得史朝义首级来降。自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定。七月,群臣为李豫上尊号为“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同意了仆固怀恩分授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的提议,被认为开中晚唐藩镇割据现象之先河(详见“为政举措”中“姑息藩镇”目录)。
内忧外患
主词条:袁晁起义
宝应元年(762年),唐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八年赊欠租调,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农民纷起反抗。其中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袁晁在翁山(今舟山岛)率众起义,攻下台州,年号宝胜(一作升国),连克信、温、明等州,拥众近二十万。同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治今安徽歙县)率饥民起义。
面对浙东接连不断的起义,李豫命镇守临淮(今江苏盱眙)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分兵镇压。至广德元年(763年)夏,浙东起义军接连为李光弼部所败,袁晁本人被俘杀,不久后浙东乱平。
为讨伐安史叛军,唐廷相继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军队,使吐蕃逐渐向北蚕食,并乘虚深入内地,攻占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军大举入寇,边将再三告急,宦官程元振都压下不报。十月,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引导吐蕃军过邻州,寇掠奉天、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师。
李豫获悉此事后,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同时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但为时已晚,李豫匆促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官民逃亡荆襄或藏匿在山谷中。吐蕃占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幸亏郭子仪巧妙与敌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长安,李豫才于十二月返回长安,重赏郭子仪。百官论奏程元振“专权自恣”,贻误军机,李豫遂罢免了程元振官爵,放归乡里,后又流配于江陵。
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立有大功,却在平乱之后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宦官骆奉先逼迫,无法向朝廷申辩。于是在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李豫招抚不成,采纳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派长期任职朔方的郭子仪前往招抚朔方军将。仆固玚攻击败辛云京后受阻于榆次,最终被部下杀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李豫已经去世,再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三十万人来犯,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李豫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此时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军中,郭子仪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
李豫优宠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从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赐妃族,回来后也问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则认为是轻慢天子的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常贮钱于阁中,每逢中使来赐一物,宣一旨,从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县,传送文书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倍受尊宠,权势甚至超过宰臣。
但是,李豫也能惩治飞扬跋扈的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先后遭诛贬。大历五年(770年)三月,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宠幸无比,势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没有他参预,他则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知群臣皆怨恨他,便与宰相元载密谋,一次禁中宴会,会后将他留下,命侍卫把他缢死,对外则声称“朝恩受诏乃自缢”。
李豫在身边朝臣影响下,崇信佛教,为此供养大批僧人,兴修佛寺,劳民伤财,给国家财政造成了负担(详见“为政举措”目录)。
病重崩逝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无法上朝。五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李豫命太子李适监国。同日夜间,李豫在长安大明宫紫宸内殿驾崩,享年五十四岁。八月,群臣上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实为“世宗”,改“世”为“代”以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十月,葬于元陵。十二月,祔于太庙。
为政举措
政治
李豫即位后,利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夺了被尊为“尚父”的权宦李辅国的权力,进封其为博陆王,李辅国被迫致仕,不久被“盗”刺杀(据说为李豫倚信的宰相元载所指使)。随后,程元振统领禁军,谗害朝臣,大失人心。后来,李豫根据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将程元振削官、放归田间,后流放溱州。
大历五年(770年),李豫又与元载密谋,诛除权倾朝野的观军容使鱼朝恩。元载得势后,专权跋扈,专营私产,引起李豫不满。大历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计,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将其诛杀。宋人苏辙称赞李豫“去三大奸如杀犬羊”,能使“中外不惊,上下厌服”。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李豫深受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思想的影响,擅用帝王权术:“李辅国恶已极而杀矣,程元振恶已极而流矣,鱼朝恩恶已极而诛之俄顷矣;假手元载以杀朝恩,复纵元载以极其恶,而载又族矣。”
元载死后,李豫任命素有清名的杨绾拜相,企图借其革除旧弊。而杨绾为相,也使得朝中权贵铺张浪费的行收敛,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杨绾在相位不到数月,便为人心所归,但他因身患重病,不久便逝世。李豫深受打击,痛惜地说:“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我杨绾之速也!”
李豫不信宦官中伤,坚持起用郭子仪,成功抵御吐蕃入侵。但他也有用非其人之处。就他任用的宰相而言,先任用的宰相元载,专擅朝政,贪赃枉法,贿赂公行;晚年又以宰相常衮当国,虽杜绝贿赂,用人却无所鉴别,贤愚同滞。有的同僚找他商量事务稍稍频繁,常衮就称其人为“踏伯”(冗沓之人)。京师人为之编写一首打油诗嘲讽道:“常分别,元好钱,贤者愚,愚者贤。”崔祐甫也指责朝政说:“朝廷中上下昏昧,善恶不分。本来是清廉严峻的官府,如今变成了鼠辈们养尊处优之地,这怎能有助于政事呢?”这不能不说是李豫用人的失误之处。
不过,李豫处理政事有时还很认真。大历十二年(777年)十月,京兆尹黎干奏说水灾损害农田三万一千顷,而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却说损害不多。兼渭南县令刘藻曲附韩滉,也声称部内土地未受水灾。李豫不信,派出御史赵计检查渭南受灾情况,赵计也阿附韩滉,说未受灾。李豫说:“水旱灾祸都是均衡的,不应该渭南独自免灾。”于是再命御史朱敖去复查,朱敖上奏说渭南受灾面积为三千顷。代宗感叹说:“县令的职责是抚治百姓,没有受损也应该说受损,受损却不奏报,怎有体恤百姓疾苦之意呢!”遂将刘藻、赵计贬官。
对皇亲国戚,他要求尚严,不容戚属违法乱纪。大历四年(769年)七月,皇姨弟薛华因酒色私忿杀死三人,并将尸体丢在井下,以掩盖其罪恶。事发后,李豫将薛华拘捕入狱,诏令赐其自尽。一年大早,京兆尹黎干根据百姓的要求,奏请代宗下令拆除泾河的水磨,以利农田灌溉。升平公主和驸马郭暧家在泾河也建有水磨,升平公主请求父皇下令予以保留。李豫说:“我下此诏是为了苍生,你应当做众贵戚的表率!”于是升平公主即日便派人拆除了泾河的八十处水磨,时人传为佳话。
李豫在位时,还对选制进行变革。宝应二年(763年),他命尚书左丞杨绾知东京选,礼部侍郎贾至知东都举。史称“两都分举选,自此始也”。
主词条:藩镇割据
李豫平定安史后,采纳仆固怀恩的建议,任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分别为魏博、成德、幽州(卢龙)、相卫节度使,率所部驻于河北。前三将及其继承者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赋税,唐廷无如之何,尤以卢龙镇为最,史称河朔三镇。传统史学观点认为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请田承嗣等分帅河北,“自为党援”的心态导致了割据局面的不可避免。而李豫“厌苦兵革,苟冀无事”,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同意仆固怀恩的请求。这一决策,开唐代藩镇割据称雄的先河,对中晚唐的历史有重大影响。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先为安、史父子立祠堂,尊为“四圣”,并向朝廷求任宰相。面对其挑衅般的嚣张行径,李豫却不敢大张挞伐,只令内侍孙知古讽劝他毁掉祠堂,并加授其为平章事,以满足其奢望。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唆使昭义镇将吏作乱,然后他以救援为名,出兵攻取相州。接着又暗杀了卫州刺史薛雄,乘机兼并其地。李豫曾调发藩镇征伐,当田承嗣见形势于己不利时,则上表谢罪,并请入朝,李豫赦免其罪。但不久,田承嗣又故伎重演,攻掠其他州县。翌年五月,田承嗣助汴宋留后李灵曜作乱,朝廷下令讨伐,当李灵曜兵败,形势于田承嗣不利,他又上表谢罪,李豫“亦无如之何”,并“悉复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由于李豫对田承嗣的姑息,至其在位末年,河北三镇的藩镇割据局面已基本形成。正如郭子仪所说:“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这些藩镇互相联结自保,一切事务均为自决,“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如果朝廷建造一城,增一兵,他们则有怨言,往往猜忌,而在自己境内则大肆筑垒缮兵。河北三镇“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
不过对于李豫是否姑息藩镇,后世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如樊文礼认为,李豫对藩镇并非一味姑息放任。其在位初年,受制于吐蕃的边境压力,无力解决藩镇问题,被迫迁就之;至中期以后,随着外部形势改善,则对哥舒晃、田承嗣、李灵曜等势力采取军事行动,并采取限制藩镇兵力、罢诸州团练守捉使、敕令藩帅不得署摄属州刺史等制度手段,打压藩镇。还有学者以河朔藩镇为例认为,大历后期,唐廷与幽州维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度还取得昭义军的归顺,但因地缘政治结构而未竟全功,藩镇割据自治的局面在经历了田承嗣之乱后逐渐稳定下来 。
经济
李豫即位后,面临的是经济残破,户口流散,农桑失业,财赋收入锐减的局面。再加上抵御吐蕃的进犯,兵革岁动,军费增大,财政更是拮据。在这种情况下,他重用理财家刘晏,使其掌管全国财赋长达十余年。刘晏兴利除弊,改革漕运和榷盐中的弊端,使江南财赋源源运进关中,“民不加赋,而国富饶”,有力地支持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这些举措,为后来唐德宗的税制改革打下基础。
李豫还任命韩滉分掌财赋。韩滉清廉勤奋,严格管理,使府库逐渐充实,但也招来一些怨言。
军事
李豫在位期间,除平定安史之乱、镇压国内起义外,主要的军事活动都围绕着应对吐蕃的入侵而展开:
(表格参考资料)
文化
李豫在宰臣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人的影响下,崇信佛教,每到边患时,他就令僧人念《仁王经》以禳灾。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军进至奉天,京师戒严,李豫命从宫内取出两部《仁王经》,分别送于资圣、西明二寺,在每寺内设百尺高座,由僧人高声诵读,直至吐蕃军逼近京师,才停止这一活动。十月,吐蕃军至邠州,代宗再次命僧人于资圣寺讲《仁王经》。
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宦官鱼朝恩奏请以自己获赐的宅第为章敬寺,为章敬太后吴氏祈冥福。该寺修造得极其宏伟壮丽,浪费大量木材,以至于要拆毁曲江及华清馆。进士高郢上书劝谏这一劳民伤财的行为,李豫仍置之不理。
李豫曾在宫内供养一百多个僧人,其中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僧人不空官至卿监,还被封为国公,出入禁中,势如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李豫还下令,不许箠曳僧尼。他在五台山金阁寺,“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在他的影响下,朝廷和地方许多官吏都虔心事佛,“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
民族、对外关系
主词条:唐与吐蕃之战
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抽调大量西北军队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的大片地区。甚至于广德元年(763年)十月攻入长安,十五日后为郭子仪所逐,唐军收复京师。与此同期,在西南,继姚州都督府及所辖三十二夷州被吐蕃吞并之后,广德元年(763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唐朝丧失了西川西部高地的控制权,其财赋“外府”蜀地和军事重镇成都处在吐蕃的虎视眈眈之下。
此后终李豫一朝,吐蕃每年秋季都要骚扰攻击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严,称之为“防秋”。经过郭子仪、马璘等将领的惨淡经营,京西北地区的局势开始逐步好转,初步遏制住吐蕃大举入侵的凶猛势头。大历八年(773年)的灵、宜、盐、百之战中,唐军击败吐蕃。在西南战线,李豫撤免对吐蕃作战不力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于广德二年(764年)把剑南东、西川合为一道,任命黄门侍郎严武担任节度使。同年,严武“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西南战局出现转机。此后,西川节度使崔旰率部在大历十年(775年)至十二年(777年)间数次击败吐蕃军队,挫伤吐蕃锐气。大历末年,吐蕃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对唐的侵略有所减轻,并出现了遣使请和的情况,但往往是“玉帛才至于上国,烽燧已及于近郊”,唐、蕃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李豫时常扣留吐蕃请和使者,并将吐蕃战俘全部发配到江、岭地区充作刑徒奴隶。不过,广德、永泰年间的危险局面毕竟得以改变,唐朝边境安全所受的压力大为缓解。
宝应元年(763年)李豫即位之初,回纥汗国登里可汗便率众前来助战,李豫令御史大夫尚衡前往宣慰。在此年十月的击灭史朝义之役中,回纥骑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吐蕃入侵唐朝时,回纥在关键时刻拒绝与吐蕃联盟,唐朝的北方得以相安无事。
而当诸军会集陕州平叛时,雍王李适携幕僚前往陕州北拜见回纥可汗,因李适不肯下拜于可汗,可汗遂鞭打李适的幕僚药子昂李进、韦少华、魏琚,韦少华、魏琚伤重而死。而回纥人进入洛阳时,纵兵掠夺,焚烧圣善寺、白马寺,杀死一万多人。随后肆意垢骂官吏,甚至在夜间带兵砍开含光门,闯入鸿胪寺
大历三年(768年),和亲回纥的仆固怀恩之女光亲可敦去世,李豫派右散骑常侍萧昕持节前往祭吊,次年又封仆固怀恩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与可汗为继室。兵部侍郎李涵持节册封可敦,赠彩绸二万。其时帑藏空虚,征用公卿的骡马骆驼载物。宰相在中渭桥为李涵等饯行。回纥留在京师的一些兵众,在坊市掠人子女,引骑兵冲撞含光门。皇城为之关闭,李豫只是令刘清潭前去劝止。后来回纥人又强夺货物,抢走长安县令邵说的马。有司也不敢严责。
自肃宗时起,回纥自恃功劳,每进献一马,就要价四十匹缣。每年都带几万匹驽马来卖,使者往返道路,寄宿鸿胪寺。李豫特加厚赐,“欲以愧之”。回纥方面不知收敛,又带了一万匹马来,最终李豫还是决定买下六千匹。大历十年(775年),回纥人在长安道中杀人,京兆尹黎干擒获凶手,李豫却下诏赦免凶手。后来回纥人又在东市杀人,市人将凶手绑送万年狱,回纥首领来劫狱,砍伤狱吏,长安官民都不堪回纥的暴行。大历十三年(778年),回纥袭击振武军,攻东陉,入侵太原,在阳曲击破河东节度使鲍防部。直到代州都督张光晟在羊虎谷击败回纥,才迫使其撤退。总的来说,回纥在代宗一朝极为骄横,且双方关系趋于恶化,直到德宗时这种情况才逐渐改变。
李豫在位时,立国不久的南诏在侵占唐朝的部分疆土后,转而经营其大西南,对唐朝没有继续构成威胁。
李豫在位前后,唐王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仍有往来,《唐会要》称李豫任元帅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利用大食的兵力,也留有李豫在位期间大食遣使至唐的记录。
历史评价
李隆基:“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
刘昫等《旧唐书》:
欧阳修等《新唐书》:“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苏辙《代宗论》:“予尝论代宗,唐之庸主也,而承安史坏乱之后,肃宗草创事出,一切人情震摇,易以生变,此非常才所能定,而代宗承之。又尝一为吐蕃所惊,跳奔于陕,然国遂以定,不及其身者,何也?今考代宗行事,有类英主者二焉。诚率是道而充之,其身安而国定,盖无足怪。何也?能容大功之臣,背之而不疑,犯之而不怒,而外无姑息之迹,一也。仆固怀恩、李光弼二人之功着矣,怀恩之恃功犯上,自敌以下,谁能忍之?而代宗不与之较,故优容包纳,卒待其自毙,岂不曰与之较力,则彼骁虏也;与之较理,则彼戎狄也。其乘气而凶悖,盖将亡也,是其料怀恩于目中矣。李光弼身兼将相,功无与比,而幸陕之役,坚坐不应,此其意非持两端,则髙卧以观变也。代宗恩礼终始不衰,岂不曰光弼之功,而伤之天下,其谓我何。彼之不赴吾急,吾不问,则己问之,则必讨彼,非束手受死者,而吾使谁敌之哉!代宗之待二臣如是,天下不谓之姑息者,理当然也。……人有当其意则用之,众不与则必杀之,其用其杀莫或能间之者焉。始用元载,委己听之,载恶己甚,诛之。而不疑宠鱼朝恩,几危郭子仪。然其横也,则杀之。程元振之宠固矣,柳伉一言而逐之,易如反掌,卒弃不用。元载之狱,问目皆从中出。则是平日载擅权于外,而代宗居中,无不知也。去三大奸如杀犬羊,中外不惊,上下厌服,观此则昏且孱者不能为也。是二者,英主之所难,代宗有焉,所以能保国而安身者哉。”
爱新觉罗·颙琰《唐代宗论》:“代宗虽为太子,亦如燕巢于幕,其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朝,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
陈光崇主编《中国通史》:“唐代宗早年曾指挥了平叛战争,收复了两都,即位后平定了安、史之乱。由于决策失误,任用安、史旧将分帅河北,加上国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帅,遂姑息养奸,终于促成了河北三镇独立割据的局面。他优宠宦官,但又能惩治作恶多端的大宦官,没有出现宦官之祸。代宗在位十八年,内忧外患连绵不断,但他信用刘晏与郭子仪,才艰难地维持其统治地位。”
轶事典故
收揽人心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两次勾引外敌入侵,成为唐廷大患,但李豫前后所发的制敕,未曾说他反叛。在他叛乱期间,还迎回仆固怀恩的母亲,厚加抚恤,使其得以颐养天年。等听到仆固怀恩暴死的消息,李豫还哀怜不已,对侍从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后来,李豫册仆固怀恩的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于回纥的牟羽可汗
厚待子仪
为笼络重臣郭子仪,李豫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从而君臣成了儿女亲家。一次,小两口闹别扭,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羞辱郭暧。郭暧气不择言,脱口说:“你倚仗你的父亲是天子吗?我父还不愿为天子!”升平公主闻言,入宫向李豫告状,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你不知道了。确实如此,假使他要做皇帝,天下难道还是你家所有吗?”郭子仪闻讯,把郭暧关起来,自己急忙入宫请罪。李豫反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间的事情,哪里值得听呢!”郭子仪回府后,将郭暧责杖了一顿。后来的戏剧著名剧目《醉打金枝》便是根据此事改编的。
人际关系
父母
后妃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子女
李豫有子二十一人(一人过继于肃宗),仅知睿真皇后沈氏生唐德宗李适,崔妃生李邈李偲,贞懿皇后独孤氏生李迥,其他十七王的生母资料已失。
(表格参考资料)
《新唐书》记载李豫共有十八位女儿,另有二女永乐公主乐安公主漏记,大部分排序不明。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唐末苏鹗杜阳杂编》载:吐蕃被驱逐出长安,李豫回到潼关时,自称“夜梦黄衣童子歌”,遂有七言残句一句:“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一作“胡胡呼呼”)何奈何(一作“可奈何”)。”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扬州诗局本)卷868将其题名《梦黄衣童子歌》,并加以收录,作为李豫的诗作。
《全唐文》卷46至卷49录有其文,但多为词臣代拟奏疏文章,仅有如《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密严经序》等出自其手。
人物争议
对李豫的出生月日,史料有不同记载。《旧唐书·代宗本纪》及《唐会要》卷一称他生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而令狐峘《代宗实录》(见《资治通鉴考异》)、《册府元龟》称他生于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册府元龟》还留有若干条关于唐廷在十月庆祝李豫降诞日的记载,《资治通鉴》则有永泰二年(改元后即大历元年)十月乙未日(十三日,766年11月19日)为李豫生日、诸道节度使为此献宝祝寿的记载。此外,《唐会要》卷二九还收录了独孤及奏请将十月十二日设为天兴节的奏疏。学者武秀成对比相关记载,指出《旧唐书·代宗本纪》等所载“十二月”有误,其中“二”为衍字,并认为《唐会要》所受独孤及奏疏的“十月十二日”也当改为“十月十三日”,故李豫生于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
李豫即位日也有异说,《旧唐书·代宗本纪》《新唐书·肃宗代宗本纪》《资治通鉴》均作四月己巳(二十日),《唐会要》则作四月二十一日。卒日同样存在一日之差。
此外,史料对李豫享年也有不同说法。《唐会要》卷一记载李豫去世时,注明“年五十四”;《新唐书·肃宗代宗本纪》则称“年五十三”,但后者所载李豫卒年与他书无异,也并未就李豫的生年提出其他说法。
后世纪念
李豫死后葬于元陵。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元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其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有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石狮形制、大小与泰陵相同。北神门外有石马5,均残。东西列仗马间距30米,西列南数第1个在阙址北27米,第2个在第1个北23.5米,第3个在第2个北24.5米;东列南数第1个在阙埴北65米,第2个在第1个北12米。
影视形象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
新唐书》卷6《肃宗代宗本纪》
资治通鉴》卷223~卷226《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该书安史之乱部分亦有载其早年事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09: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