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是一个曾经在
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
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
苏州,其发起人是
柳亚子、
高旭和
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
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提倡
民族气节,反对
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创建背景
陈去病、
高旭和柳亚子。在第一次“雅集”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它以提倡
民族气节号召,以应和
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
关于南社的由来: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嘉善县(今浙江
嘉兴)人士杨熹在江北一带建立了文社组织“南社”。因创立人和创立地点都在南方,故名南社。也称“江北南社”。后并入复社。南社是和云间几社,香山同社一样具有民主思想的士人议论时政的文社。近代的南社取名应参考过明末南社,它意谓“操
南音不忘本”,亦即表示反清革命。1910年开始出版《南社》,分文录、诗录和词录3部分,到1923年,共出版22集。1917年,又出版《南社小说集》1册。辛亥革命前有社员200余人,辛亥革命后剧增至1千多人。“南社”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文学为革命服务的
目的性更明确了,文学的
战斗性和群众性也大大地随之增强。
发展阶段
反清阶段
南社成员大多属于新起的
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其中,不少人是革命派文化
宣传队伍中的
积极分子。1903年﹐高旭在
松江发刊综合性杂志《
觉民》。
1904年﹐
陈去病在上海任《
警钟日报》主笔﹐创办《
二十世纪大舞台》﹐提倡戏剧改良。1905年,高旭在日本发刊《醒狮》,次年,在上海建立
同盟会江苏分会机关,创办
健行公学,与柳亚子等共同发刊《
复报》。1907年﹐陈去病在上海主持
国学保存会,编辑《
国粹学报》。在上述过程中,陆续联络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
文化界人士,为南社的建立打下基础。1907年8月15日(
旧历七月七日)﹐
陈去病与
吴梅﹑刘季平等11人于上海愚园
集会﹐组织
神交社。
1908年 1月﹐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等在上海决定成立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
虎丘张国维祠举行第一次雅集,陈去病﹑柳亚子﹑
朱锡梁﹑
庞树柏﹑
陈陶遗﹑
沈砺﹑
朱少屏﹑
诸宗元﹑
景耀月﹑
林之夏﹑胡颖之﹑
黄宾虹﹑
蔡守等17人出席﹐其中14人为同盟会会员。
会议宣告南社成立﹐选举陈去病为文选编辑员﹐高旭为诗选编辑员﹐庞树柏为词选编辑员﹐柳亚子为书记员﹐朱少屏为会计员。1911年﹐绍兴﹑沈阳﹑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年轻的鲁迅参加了越社。
南社成员欢欣鼓舞地迎接武昌起义。淮南社发起人周实﹑
阮式等在故乡
淮安率众响应﹐被以
清政府知县为首的封建势力杀害。南社立即集会追悼﹐要求惩办凶手。当时﹐
南京临时政府已在和
袁世凯“议和”﹐柳亚子等以上海《
天铎报》为据点﹐撰文和南京临时政府
机关报《
民立报》论战﹐反对妥协﹐主张北伐﹐彻底推翻清朝政府。这一阶段是南社最有光彩的时期。
反袁阶段
民国初建﹐南社得到了顺利发展的条件﹐社员遍布于全国各地的许多报馆。
陈去病﹑
宋教仁等先后在杭州﹑北京设立南社通讯处和事务所。1912年10月27日﹐南社于上海举行第七次雅集﹐柳亚子建议改编辑员三头制为一头制﹐并自荐。这一建议遭到否决﹐柳亚子愤而宣布“出社”。
1914年3月29日﹐南社第十次雅集﹐决定接受柳亚子的意见﹐采取主任制。鉴于有少数社员依附
袁世凯﹐会议通过的条例中特别规定:“本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
南社纪略》)会后﹐柳亚子重新加入南社。同年10月﹐在通讯选举中被选为南社主任。
在反袁斗争中﹐南社社员牺牲的除
宋教仁外﹐还有宁调元﹑杨德邻﹑
范光启﹑
程家柽﹑
吴鼐﹑
仇亮﹑陈以义﹑
陈其美﹑
陈子范等。南社积极搜集他们的文稿﹑诗稿﹐为他们作传﹐藉以表彰革命精神。当时
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全军溃散﹐南社社员看不到出路。1915年旧历中秋节﹐顾无咎﹑柳亚子等人结酒社﹐顾自号“神州酒帝”。他们天天狂歌痛饮﹐反映出极端苦闷消沉的情绪。
解体阶段
1917年﹐正当
张勋复辟前后﹐南社内部因对“
同光体”的评价而发生争论。姚锡钧﹑
胡先骕﹑
闻宥﹑朱玺等吹捧
陈三立﹑
郑孝胥等遗老诗人﹐柳亚子﹑
吴虞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争论中﹐朱玺由为“同光体”辩护发展为对柳亚子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8月1日﹐柳亚子以南社主任名义发表紧急布告﹐宣布驱逐朱玺出社。随后﹐又驱逐了支持朱玺的
成舍我。同月﹐成舍我与广东分社的蔡守结合起来﹐成立“南社临时通讯处”﹐号召打倒柳亚子﹐恢复原来的三头制﹐并提名
高燮等出任文选﹑诗选和词选主任。
陈去病﹑
姚光﹑王德钟等支持柳亚子。自8月14日至9月15日﹐先后有社员8批200余人次在《民国日报》发表
启事﹐声明“驱逐败类﹐所以维持风骚﹔抵制亚子﹐实为摧毁南社”。同年10月﹐进行南社改选﹐在收到的432票中﹐柳亚子以385票继续当选。
由于这次内讧﹐柳亚子受到刺激﹐心灰意懒。1918年10月﹐劝
社友改选姚光为主任。此后南社即每况愈下﹐社务逐渐停顿。1923年10月﹐北京国会选举总统﹐
曹锟以每票5000元的价格收买议员﹐高旭等19名社员收贿投票。此事敲响了南社的
丧钟。10月29日﹐
陈去病﹑柳亚子等13人发表《旧南社社友启事》﹐宣布不承认
高旭等人的社友资格。
另建阶段
1923年 5月﹐柳亚子与
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 8人发起组织新南社。其中邵﹑陈当时是共产党员。这是柳亚子和旧南社分裂﹐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勇敢的行动。10月14日﹐新南社于上海召开成立大会﹐选举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等为编辑主任。柳亚子宣布:“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
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对于妇女问题﹑劳动问题﹐更情愿加以忠实的研究。”(《新南社成立布告》)次年1月﹐傅专在长沙发起组织南社湘集﹐声称与新南社宗旨“稍异”﹐目的在于“保存南社旧观”(《南社湘集导言》)。1925年后﹐柳亚子全力投入改组国民党的工作。新南社活动停顿﹐南社湘集则一直活动到抗战前夜﹐1943年﹐
朱剑芒在福建
永安成立南社闽集﹐活动过一﹑二年。
取名缘由
南社名字之来历,宁调元说:“钟仪操
南音,不忘本也。”高旭说:“南之云者,以此社提倡于东南之谓。”二人所言,旨在暗示,使人意会而不致授人以柄。
南社之“南”与陈去病有直接的关系。1903年他自日本回国,加入教育会,思想发生了一大转变,便以文学家的敏感与“南”字结下了亲缘,改其字为巢南,名其集为《巢南集》。“巢南”本于《古诗》“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名句,“胡”“越”对峙,与排满革命的思潮吻合。民国后他解释道:“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
南社之“社”,来源于
明末清初的
复社、
几社之社。宁调元《南社诗序》列举了启祯之际的社团后,云:“流派虽别,大都以诗古文词相砥砺,而统归于复社。”
陈去病《神交社雅集小启》将复社、几社作为自己结社的原型,《南社诗文词选叙》又把南社同复社、几社类比:“寥寥
车辙,不同几、复当年;落落襟怀,差比河汾诸老。”“不祥文字,敢希《壬申文选》之伦;终古河山,用依次尾《国玮》之集。”柳亚子《雅集图记》亦复如此,云:“降及
胜国末年,
复社胜流,风靡全国,其意气不可一世。”高旭《南社启》亦云:“然则社以南名,何也?乐操
南音,不忘其旧。”“窃尝考诸明季复社,颇极一时之盛。其后国社既屋矣,而东南义旗大举,事虽不成,未始非提倡复社诸公之功也。”
明末清初的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及抗清的志节就被南社人概括为“几、复风流”。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他们意欲完成的志业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反清排满,因此南社接过“几、复风流”,以其后续自居。如此“巢南”之“南”与“复社几社”之“社”合成之,遂为南社之名,亦寓南社之实。
柳亚子1923年《新南社成立布告》不无自豪自负地云:“它底宗旨是反抗满清,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庭的标志了。”
文化主张
南社成立时﹐即企图领导文坛﹐开一代风气。
高旭在《南社启》中明确宣称:“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他们重视文学的
社会作用﹐普遍要求通过文学阐扬“
国魂”﹐激发群众的“爱种保国”之念﹐反对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服务。但是﹐在具体的文学主张上﹐却很不一致。
柳亚子等提倡“
唐音”﹐推崇
辛弃疾和明末
陈子龙﹑
夏完淳﹑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等人的作品﹐反对在晚清文坛占统治地位的
同光体﹑
常州词派和
桐城派。1911年﹐柳亚子在《胡寄尘诗序》中声言:“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伧楚。”1917年﹐柳亚子又表示﹐民国时代﹐应有民国之诗﹐决不能让亡国士大夫再做诗坛的头领﹐排斥
同光体是为了给“民国
骚坛树先声”(《磨剑室拉杂话》)。晚清同光体的代表诗人大都拥护
清政府﹐反对
民主革命﹐辛亥后又大都以遗老自居﹐因而﹐“唐音”和“宋派”(即主张模仿
宋诗的同光体诗派)的分歧﹐既反映了两派诗人在政治上的对立﹐也反映了
新兴资产阶级艺术上的新陈代谢的要求。柳亚子等在词﹑散文方面的推崇和排斥﹐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和柳亚子等不同﹐
马君武主张“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
寄南社同人》)﹐高旭主张“漫追魏晋隋唐体﹐自抱文周
屈宋思”(《钝根未与元夕南社雅集﹐以诗见寄﹐步其韵以答之》)。但是﹐他们的影响不大。南社中还有些人是同光体﹑常州词派和
桐城派的崇拜者﹐他们人数不多﹐但是习染很深﹐形成顽强的反主流势力。
南社文学以诗歌为主﹐大体以辛亥革命为
分界线。此前﹐主题多为批判清朝统治﹐倾诉爱国热情﹐呼唤民主﹐谴责专制﹐号召人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斗争﹐风格慷慨豪壮。此后﹐主题转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抒发理想破灭的悲哀﹐斥责
袁世凯的称帝丑剧﹐风格愤郁低沉﹐有些甚至流为靡靡之音。
南社建立期间﹐
国粹主义思潮正在革命派内部流行﹐南社作家大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影响。他们要求光大
民族文化﹐反对
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但是﹐却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吸收外来进步文化和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之间的关系﹐笼统地号召保存国学。其结果﹐既不能继续推进
改良派所倡导的文学改良运动﹐也不能扶掖在文学实践中所出现的新芽。“五四”时期﹐不少人成为
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
作家
南社的主要作家有柳亚子﹑
陈去病﹑高旭﹑
苏曼殊﹑
马君武﹑宁调元﹑周实﹑
吴梅﹑
黄节等。
刊物
南社的机关刊物为《
南社丛刻》﹐简称《南社》﹐发表社员的诗﹑古文﹑词创作。线装﹐不定期。自1910年1月至1923年12月﹐共出版22集。此外﹐1910年10月11日(
夏历重九)周实等在南京凭吊
明孝陵﹐事后刊行《白门悲秋集》﹐1917年﹐出版《南社小说集》﹐二者均为《
南社丛刻》的
增刊。
南社的各分支组织均曾计画出版刊物。其中﹐
越社的机关刊物为《越社丛刊》﹐仅出1集﹐1912年2月出版。
鲁迅编。
新南社成立后﹐于1924年 5月出版《
新南社社刊》﹐发表沈玄庐﹑邵元冲﹑
吕志伊﹑
刘大白等人著作多种﹐一律采用白话﹐仅出1期﹐同年出版的《
南社湘集》则一律采用文言﹐共出 8集。
胡朴安于1924年刊行《
南社丛选》。1936年﹐柳亚子又将《南社丛刻》上全部诗﹑词以人为类﹐重新编排﹐出版《
南社诗集》﹑《
南社词集》2种﹐共8册。
记述南社历史的著作有1940年柳亚子写成的《
南社纪略》。1980年﹐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了
杨天石﹑刘彦成所著《南社》。1981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
郑逸梅的《
南社丛谈》。
1903年2月至10月,
梁启超应
美洲保皇会之邀,逛了一趟美国。这一逛不打紧,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大变化。
戊戌维新之前,梁启超就暗中向往共和;
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向往共和之情更常常溢于言表。但是,他一到美国这个他不久前歌颂过的“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却大大失望了。
在美国,梁启超见到了城市的壮丽,工农业的繁盛,见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现的“怪物”——托辣斯,见到了美国 “平民政治”、“
地方自治”,见到了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但是,他也见到了纽约的
贫民窟,见到了美国的“党派之私”和“选举之弊”,还见到了华侨社会的种种缺点。于是,他得出结论:共和不适用于中国。在《
新大陆游记》中,他写道:“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他甚至说:“
今日中国国民,只可以受专制,不可以享共和。”
早在1899年,梁启超就介绍过德国
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学说。从美国回到日本不久,梁启超又读到了德国人波伦哈克的《国家论》。这两位洋人,都攻击
共和制度,梁启超觉得找到了理论根据,于是决定与共和制告别。他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写道:
吾党之醉共和、梦共和、歌舞共和、尸祝共和,岂有他哉,为幸福耳,为自由耳。而熟意稽之历史,乃将不得幸福而得乱亡;征诸理论,乃将不得自由而得专制。然则吾于共和何求哉,
何乐哉!
梁启超的文章一向以“笔锋常带感情”著称,写着写着,他不禁哭将起来:
呜呼痛哉!吾十年来所醉、所梦、所歌舞、所尸祝之共和,竟绝我耶?吾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者而或将亦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昔为君之亲友而遂颠倒失恋不肯与君别者,吾涕滂沱。
梁启超大概哭得很伤心,所以一连写了三句“吾涕滂沱”,又写了一句“吾与汝长别矣”,以示其悲感之深。其后,他忽然觉得有人可能会问,那么中国今后怎么办,是不是以“君主立宪”为追求对象?于是,他接着写道:
不然,吾之思想退步不可思议,吾亦不自知其何以锐退如此其疾也。吾自美国来而梦
俄罗斯者也。
原来,他与共和、民主告别之后,梦寐以求的对象是俄罗斯——
沙皇专制主义的俄罗斯。1906年,他干脆大谈“人民程度未及格”、“施政机关未整备”,提倡在中国实行
开明专制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一度领导中国的
思想界和舆论界,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偶像。但是,自从他发表“游美国而梦俄罗斯”的言论以后,他在那个时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1904年4月,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年轻人,在读了梁启超上述关于伯伦知理学说的文章后,写了三首诗寄给他,其一云:
新相知乐敢嫌迟,醉倒共和却未痴。君涕滂沱分别日,正余情爱最浓时。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南社发起人,自号“江南快剑”的高旭(天梅)。高旭原来是《
新民丛报》的热心作者和读者,这以后就明确地和
改良派分手了。历史表明,这一分手是正确的。
在近代
中国历史上,像梁启超这样“游美国而梦俄罗斯”,或由于看到了西方民主的弊病,或觉得中国人水平不够,从共和、民主转回专制主义的,颇不乏人。他们不了解或忘记了,从总的方面看,作为
政治制度,共和、民主是远胜于专制、独裁的。历史的任务,应该是吸收人类一切
民主主义文化的优秀部分,克服其局限和弊端,同时积极培育条件,创造出更高级更完备的民主,而不是相反。
代表人物
高旭
(1877~1925),字天梅,江苏金山人(今上海市
金山区张堰镇人)。他出身于地主家庭,1904年留学日本,1906年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健行公学,提倡革命,并为
中国同盟会江苏
支部诗界革命歌行,更浩浩荡荡,充满奔放的革命热情,最突出的是《海上大风潮起作歌》: ......亡国惨状不堪说,奔走海上狂呼号。非种未锄气益奋,雄心郁勃胸中烧。拟将大网罗天鹏,安得阔斧斫
海鳌。......相期创造新世界,簸山荡海吼
蒲牢柳亚子
(1887~1958),名弃庆,江苏吴江人。他和
陈去病同县,思想经历也相近。最初也受康梁
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1903年,加入
中国教育会,到上海进入
爱国学社,认识
章炳麟、
邹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1906年,参加
中国同盟会和
光复会。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
高旭等酝酿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作为年轻的诗人,柳亚子对当时的名色腐朽诗派,是有冲击的力量和勇气的。他在《
论诗六绝句》中写道:
少闻
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
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
这时当时的气焰高张的主要拟古诗派,无异下了总攻击令。他又有《论诗三截句》,推尊
夏完淳、
顾炎武和
龚自珍,特别颂扬了龚自珍:300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他和南社的许多诗人一样,对龚自珍诗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的。
陈去病 的那样拘谨板滞,也不像
高旭的那样恣肆放纵,而是清新朴实,流转自如,这是
龚自珍文学语言,无论
雅言袁世凯铙歌慷慨奏
平胡孤愤》: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
扬雄颂,劝进还传
阮籍词。岂 有
沐猴能作帝,居然
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诗人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也狠狠地鞭挞了
刘师培等
封建余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诗人中一个少有的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苏曼殊
在南社作家中,
苏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倾倒一时。他原 名玄瑛,字子谷,广东
香山县人。母日本人,生于日本,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由于复杂的
家庭关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1903年,他在日本
成城学校学习时,参加
拒俄义勇队和
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 任
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
国民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旋至
惠州古寺中削 发为僧。从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现实,与革命党人交游,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 的享乐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更甚,竟以颓废终。
苏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 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
悲惨世界》、确实表现了多方 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1903年他开始在《
国民日日报苏曼殊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他的诗风格别 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如最初发表的《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既雄壮又悲凉,既隐约又鲜明,和当时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是有区别的。 后来他所作的诗的绝大多数仍是七言绝句,如1908年的《
过蒲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
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1909年的《
淀江道中口占东居杂诗消极情绪。
苏曼殊的小说有《
断鸿零雁记》、《
天涯红泪记》(仅二章,未完)、《绛 纱记》、《
碎簪记鸳鸯蝴蝶派 马君武(1882~194 0)名和,字贵公,
广西桂林从军行》等,但作品不多,影响较小。
周实(1885~ 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
淮安)人。武昌起义后,他和同邑
阮式集中城中学生和各界人民数千人开会,宣布光复。由于缺乏革命经验和警惕, 他们旋被
反动派形式主义倾向。他的诗奔放雄劲,感慨无端,有一种冲破封建 网罗和革命救国的激情。他的《拟决绝词》,充分表现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准备 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又如《民产报出版日少屏索祝爱赋四章》之一:
昆仑顶上大声呼,并挽狂澜力不孤。起陆
鱼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重 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千万亿年重九日,自由花发好提壶!
更表现了对革命的乐观态度。他的诗语言自然明丽,形式题材亦变化多样。 惟反映
现实政治、社会,仍不够深广。
宁调元(1885~1913),字仙霞, 号太一,湖南
醴陵人。他很早便参加革命活动,曾被系长沙狱三年;辛亥革命后, 因反对
袁世凯纂夺革命政权,在武汉又被捕入狱,不久遇害。他的诗大部分在狱 中作,尤多慷慨悲愤之辞。芘录其《
武昌狱中书感》一首: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鬃已添霜。死 如嫉恶当为历,生不逢时甘作殇。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可见其长期为革命奔走,始终不向黑暗封建势力低头,甘心献身革命的顽强
战斗精神。
孙中山
中国革命先驱、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他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列指导并实践先进的革命文化。他敢于继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之精华,善于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提倡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经济、科技、管理在国际
共同发展中加快中国发展步伐。同时,他深知和善于采用文化和利用文化为他领导和进行的革命制造舆论。广泛与当时具有民主思想的文化人交往,团结先进的文化人为革命事业奋斗。其中他与南社人物的交往,具有非常的
典型性。
“南社”是由
中国同盟会活跃人物
陈去病、
高旭、柳亚子等,于1907年开始筹划发起于1909年在江苏苏州
周庄创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鼓吹反清的革命文学团体。从1907年发起到1949年最后一次雅集,历时四十余年。在
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南社汇集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中许多知名诗人、作家和学者,以笔为枪,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大声疾呼,鸣锣开道,在辛亥革命前后产生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和巨大社会影响。涌现出许多为辛亥革命浴血奋斗的仁人志士和站在辛亥革命斗争前列的
组织者和领导者。并有相当一部分南社人物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志同道合者和助手。也正是由于南社在当时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
政治纲领,自觉地举起反清大旗。借诗词
酬唱会友,提倡
民族气节,发扬爱国民主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揭露帝国主义野心,抨击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吸引了一批批爱国文人加入南社。从初创时的17人(多属同盟会员),后来发展到一千余人,成为辛亥革命中一支卓有成效的文化大军。因此,当时在革命党内有南社是同盟会宣传部之誉。
但是,从孙中山的文集、书信、旨令中很难找到孙中山以同盟会政党名义与南社组织之间的交往。孙先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和
南京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中,大量启用南社社员。据查南社社员中有百余人是同盟会员,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的南社社员也有10余人之多。这一方面说明南社社员在身体力行办社宗旨,竭力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孙中山对南社同志的高度信任。
本文以孙中山先生与南社一些知名人物的交往做一些述叙和讨论。
陈去病
(1874~1933),字巢南,江苏
吴江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个活跃的革命分子。曾参加
中国教育会(在上海)、
拒俄义勇队(在日)、
中国同盟会神交社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等,尤足表现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气派。芘录后一首: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
鉴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
雨洗天如碧(烈日中忽遇阵雨),
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
银练陈去病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与组织者。1874年生于江苏吴江
同里镇。原名庆林,字佩忍,巢南,柏儒,别字病倩,圣虹
亭长。15岁起随名儒诸杏庐
学古文诗词,22岁成秀才。曾与
金松岑等在乡办雪耻学会,拥护
维新变法。1902年加入
进步教育团体上海
中国教育会。1903年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
拒俄义勇队。1904年在沪任《
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
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发起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武昌起义后,在苏州创办《
大汉报》,1913年参加“
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任
非常国会秘书长、
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时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孙中山逝世后陈去病专心从事教育与文史研究工作,曾任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陈去病工诗善文,在辛亥前后多借
历史题材作反清宣传工作。多见于清末民初报章杂志上。1932年10月4日染急性痢疾逝于
同里宅第,墓葬于苏州虎丘冷音阁下。
陈去病在去世前的十余年间十分注意国家的建设。从1906年起,他先后陪同孙中山考察了杭州湾、乍浦港,对中山先生的“
实业计划”形成,起了很好的助手作用。孙中山曾有“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去病与焉……以十年
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之感慨。1925年孙中山北上,陈去病始终追随左右。孙中山留下遗言“欲葬紫金山”,陈去病为此亲自奔走操劳,为
中山陵的建设费了许多心血。以上史实可看出,孙中山与陈去病不仅是革命同志关系,也是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范鸿仙
范鸿仙名光启,别署孤鸿,哀鸿,浅黄,解人等,安徽
合肥人氏,清末民初著名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革命者,名报人,铁血军司令、烈士,后赠
陆军上将,被誉为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舆论旗手。
鸿仙先生于1910年8月16日南社在上海张园第三次雅集时入社。在《南社丛刻中》有其遗作《记宋先生遗事》等有关宋教仁革命史料。范鸿仙始终将南社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的一方阵地。范鸿仙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起与李锋等在沪创办《
安徽白话报》。1909年5月至1913年10月帮助
于右任相继创办《
民呼日报》、《
民吁日报》、《
民立报》三报并任主笔政。他参与创办三报中,在《民立报》时间最长。他发表署名哀鸿、孤鸿的论文、
短评,以犀利的笔锋、博雅的文采、宏论崇议、抨击清庭,鼓吹革命,宣传民主,深得人民大众爱戴,而中外
反动派则为之侧目惊心。孙中山先生常说:“范君一枝笔胜十万师。”可见孙中山当时深知革命舆论之重要,对范鸿仙何等器重。但是范君又深知革命不仅仅是
舆论宣传就可以成功的。他在口诛笔伐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党人政治、军事、组织的筹划工作,奔走呼号,竭尽全力。1908年
安庆新军起义,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战役,武昌起义,光复上海、南京他都曾参与筹划,并付之行动中。在《范鸿仙先生行状》中有“盖
广州之役、武昌之师,先生参谋筹划之功多焉”的描述。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但清庭起用
袁世凯以作垂死挣扎。孙中山先生宣布北伐,范鸿仙向孙中山请命组建铁血军参加北伐获准。范返回安徽,亲赴江淮,召募5000健儿,组成铁血军,自任总司令。是年2月2日他在《民立报》上发表《铁血军总司令范光启宣言书》表示与满清和袁贼不共戴天,对孙中山北伐主张予以积极支持和帮助。2月3日便出师卢州,分兵南京,进攻
颖上、毫州。5日又发布《铁血军檄满将校曲文》,号召清军投奔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和革命党人内部动摇,
南北议和,范竭力反对。又因党内分裂,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政权为袁世凯窃取,范鸿仙重返上海,主持《
民立报》笔政。
袁世凯为笼络范鸿仙,曾以高官和金钱美女为诱饵均被范严词拒绝。但此时,范对孙中山委任他为
中国同盟会政事部干事却欣然接受,其爱憎分明显昭。
1913年宋教仁被刺,
袁世凯卖国的“
善后大借款”暴露,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孙中山及多数革命党人都主张武力讨伐。范鸿仙利用《民立报》革命党人的重要喉舌首先伐难,口诛笔伐袁贼滔天罪行。当
二次革命发动后,7月21日
李烈钧在
湖口宣布独立时,孙中山急令各地响应。范鸿仙立即赴
芜湖,号召铁血军旧部
李振鹏宣布独立,官兵踊跃从命,立即以李振鹏名义宣布讨袁。他并亲去
正阳关与
柏文蔚,
凌毅(蕉庵),凌昭(铁庵)等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正阳关军事会议。筹划
白朗起义,敦促
安庆胡万泰反正并招募三旅新军,攻打大通,袭取颖州等以北定淮上诸郡,形成了一支
军事力量攻打
张勋之部。但由于各省步调不一,革命党内部涣散及准备不足,缺乏群众积极参与支持,二次革命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
黄兴及一大批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被
袁世凯通缉而逃亡日本,范鸿仙也在被捕名单之中。他化装、改名逃往日本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决意另组
中华革命党,范与
陈其美积极赞助,率先加入并积极发展党员,他对孙中山先生真是患难与共,忠实追随。
1914年2月初范鸿仙、陈其美受命孙中山回沪,设中华革命党机关于上海
嵩山路,筹划组建
中华革命军发动军事讨袁,策反上海
镇守使郑汝成部。由于叛徒告密,袁世凯以6万大洋悬赏范的人头。1914年9月20日深夜,范鸿仙正在机关起草
军书,被郑汝成所派刺客将他刺倒又补开二枪,击中要害当即牺牲。
孙中山得知范鸿仙遇刺悲痛不已,继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接连失去两位亲密战友。曾在给
邓泽如的信中写到:“前月范鸿仙君在沪被刺,范君系安徽旧同志,办事甚久,此次担任上海事,已运动北军过半。袁贼一方知其势不可遏,乃悬红暗杀之,花红六万元,其死与宋教仁相类。”国府明令:“先烈范鸿仙,性行忠纯,才略优迈。辛亥光复时,纠合
义师,力克
金陵,
厥功甚伟。讨袁之役,转战皖沪间,屡濒危歹,百折不回,乃大志未偿,被狙殒命,追怀遗烈,轸悼弥深,亟应特予表彰,以阐潜德。范鸿仙着追赠陆军上将,用示国家崇报忠烈之至意,此令。”此后,孙中山在日本还亲自接待了范鸿仙夫人并劝慰其好好抚养子女,将来革命成功一定会照顾其家属生活。1936年2月由
林森、
于佑任勘探视察选定墓地,为范鸿仙举行国葬于
中山陵园东侧
马群附近山上。
笔者分析
虽然众多的民国史料反映出南社众多社员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与孙中山之间密切的关系,但是以同盟会组织或
中华革命党名义与南社之间的组织交往却难以查到文字材料的反映。孙中山先生大量的文稿、手令、信函、演讲中几乎没有对南社的直接指令或指示。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当时同盟会员是以秘密方式进行反清活动的。南社是公开的
民间文学团体,为安全及革命事业大局出发,之间不宜有组织上的交往。
二,孙中山先生创建同盟会是汲取了
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学说的经验。同盟会为中国革命第一个政党,具有政党的严肃性和比较严密的组织。虽然在革命实际斗争中,南社无形中成了同盟会的“宣传部”之说,后又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说。但毕竟不能等同于政党。因此孙中山与南社社员之间是革命同志关系,他采取了支持、容纳、重视和重用南社中的人才,同时也支持同盟会中战友加入南社,团结南社人士一道革命,这也是孙先生高明之处。
三,
孙中山先生本人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诗词爱好者。他一生忙于革命。虽然诗词楹联写得不多,但对诗的创作有其独特见解。例如:他在1899年写的七绝“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抒发了他推翻
满清的远大志向。又如1907年在指挥
镇南关战役失败后,写于马背上的一首七绝“咸来意气不论功,魂梦忽惊征马中。漠漠东南云万叠,
铁鞭叱咤厉天风。”正是孙中山喜于以
诗言志,而南社人物当年又多以诗词抒发反清鼓吹革命,在思想感情上与孙中山一拍即合,文人相亲,也就促成了孙中山看重南社。
四、深入研究探讨孙中山与南社有重要的
现实主义:(1)在辛亥革命中乃至后来1923年正式成立的新南社在北伐战争中既是追随孙中山进行
国民革命的一支文化战斗队伍,又是当时中国
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深入研究其中的关系有利当今先进
文化发展的借鉴。(2)南社、新南社的人物现尚健在的已很少很少,但他们的亲属、后代、学生人数甚多,分布海峡两岸,
港澳及海外各地。加强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关于南社历史作用的学术文化交流;以历史为纽带,增强彼此间了解,联络感情,促进认同,继承和发扬孙中山与南社的
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也是史学界和历史工作者的
社会责任。
高旭《南社启》(部分)
高旭在其〈南社启〉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 此亡矣!”又说:“然则国魂何寄?曰:寄于国学,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
高旭在《南社启》中明确宣称:“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
高旭的《南社启》就说:“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而
中国国学中之尤可贵者,断推文学。盖
中国文学为世界各国冠,泰西远不逮也。而今之醉心欧风者,乃奴此主彼,何哉?”
今年恰逢南社文团百年之际。!
社会影响
和南方的革命诗人慷慨高歌、进步的
革命诗歌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腐朽诗派也不甘寂寞,会合在一起,进行最后的挣扎。他们把诗坛移到北京。1907年,即
秋瑾遇害的一年,
张之洞以
大学士为
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从武昌到了北京。 接着陈衍、
樊增祥、
易顺鼎、
陈宝琛、
郑孝胥赵熙花朝、
寒食、上已之类,世所号为良辰者,择一目前名胜之地,挈
茶果石遗室诗话陈宝琛、
郑孝胥庸言同光体樊增祥、
沈曾植丽人行严复分韵大合唱王国维创作方法,接触到文学艺术上一些根本理论问题, 表现了与过去诗话、词话不同的
精神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它也提出了 不必深入现实生活、强调
主观精神和形式技巧等错误的唯心哲学观点。这个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派已无力清除这些诗派的垃圾,责任不得不落到
无产阶级历史影响
南社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
文化团体,1909年,同盟会会员
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在
苏州虎丘张公祠发起成立。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
南社可谓是“
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如今,南社后裔精英遍布海内外。最近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纤之父”
高锟就是南社后裔。
从南社的酝酿、发展、高潮,直至余绪,都有吴江人参与。南社发起者陈去病、柳亚子和
高天梅三人,吴江人占了二席。陈去病是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柳亚子是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当时吴江县的南社社员人数在全国也居第一,达一百三十九人。
2009年,在“百年南社”文化节期间,吴江举办了由南社百年历史回顾、南社社员书画作品和“南社故里、吴江新韵”三部分组成的
两岸三地展览,该展览在香港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柳亚子》在香港
凤凰卫视播出也得到了各方好评。另外《
南社百杰》、《不可磨灭的记忆——百年南社·后裔寻访》等纪念书刊和纪念
邮册也
陆续发行。
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截取了从1909年南社创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背景,通过对陈去病、
高天梅、柳亚子三位南社创始人思想形成的深入挖掘,以及南社从酝酿到雅集、发展等曲折过程的展现,刻画了一群
民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行动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纪录片《南社》着力刻画了三位发起人:
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试图挖掘
江南文化中坚韧的气质,展现江南文人的风骨。在描述三人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亦将南社形成、发展的脉落一一梳理。在表现手段上,纪录片《南社》突破传统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常规
语态,以细节与
情感表达为主。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戏剧化的
表现手法,几位人物面对观众,抒情言志,全部读白均来自真实的历史文献,并运用多媒体增强观赏效果。
作为第一部全面梳理南社历史的纪录片,
摄制组辗转于苏州、
同里、
黎里、
绍兴、
富阳、上海金山等南社活动过的区域,拍摄了
陈去病、
高天梅、柳亚子的故居、采访了他们的后代,以著名历史学者
杨天石、
李天纲等。许多文献资料都是第一次披露。
民间组织
2000年7月6日成立,共有50多名成员,其中有38名大学教授,其他成员为社团与
民间团体负责人。社长曾贵海,是内科名医;副社长郑英耀是
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专任执行长为郑正煜。
南社的三大宗旨是:维护台湾价值与尊严,汇集
南台湾民间力量;建立以台湾为主体的教育、文化、环保等
公共政策;激励民众共同推动法治与
社会改造运动。其实,南社是支持
民进党政权的南部外围组织,目的就是以民间力量配合民进党的本土路线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