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1884年6月24日—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清末民初古文经学家,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以善变著称的思想家,也是中国早期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刘师培,清光绪十年闰五月初二日(1884年6月24日)生于
扬州,江苏仪征人,出身经学世家。曾祖父
刘文淇、祖父
刘毓崧、伯父
刘寿曾三世共疏《
春秋左氏传》,并列入《清史儒林传》,学术界称为“仪征刘氏”。刘师培幼年由母亲李汝蘐授《
尔雅》《
说文解字》《
诗经》等,后随从兄刘师苍问学,8岁学《
周易》,12岁读完
四书五经,14岁研读子部著作,打下国学根基。18岁府试以警句闻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南京
乡试中
经魁,游历南京与
缪荃孙等交往。次年,刘师培中举。
投身革命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岁的刘师培与章太炎相交,受其影响投身民主革命,改名“光汉”,作《中国民族志》,详细论述汉族扩张、异族入侵和各族融合的历史。编撰《
攘书》,强调“
夷夏之防”,宣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鼓吹民族革命。同时,加入中国教育会、对俄同志会,参与爱国学社工作,与蔡元培等人创刊《
俄事警闻》。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师培会试落第,回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协助扬州乡人出洋留学社,发表《
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学生运动。同年秋到上海,与章太炎、
蔡元培等一起参加反清革命,为《
中国白话报》撰稿,宣传革命主张,并参加
光复会、
同盟会等,成为激进的革命党人,同年,时任广西巡抚
王之春的卖国行径引发公愤,刘师培参与策划了针对王之春的暗杀行动,行动失败后,刘师培又为参与事件的
万福华筹资,以助其进行辩护。是年,刘师培任《
警钟日报》编辑主任,劝端方“归顺汉族”,因“苏报案”暂避,后与
何震结婚,夫妇同赴上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刘师培发起成立
国学保存会,发刊《
国粹学报》。《
警钟日报》被封后化名逃亡,协助光复会事务,发表学术文章,加入同盟会上海分会,编写多种教科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刘师培至
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培养暗杀人才。同时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经学教科书》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刘师培东渡日本,结识
孙中山、
黄兴、
陶成章等,先后发表《普告汉人》《悲佃篇》等。同年6月,偕夫人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宣传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又组织翻译《
共产党宣言》,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发表《〈共产党宣言〉序》。
背离革命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师培再渡日本,刊物停刊,讲习会改名,创办《衡报》,推广世界语,与章太炎关系恶化。《衡报》被封后全家迁回上海,因经费紧张与
端方联络,成为端方侦探。后被端方收买,出卖革命党人。年初,刘师培上书端方,愿放弃革命,献计对付革命党人。投靠端方后,他帮助诱捕陶成章,告发
陈其美等人起义,虽因
王金发威胁下跪求饶,后保出张恭,但仍未回头。
清宣统二年(1910年),刘师培得女早夭,研读《
道藏》,学习历法。
宣统三年(1911年),刘师培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端方被杀,刘师培于11月27日被资州军政府拘捕,后因章太炎、蔡元培呼吁获释。民国改元反对废旧历,任四川国学院院副,讲授课程、参与创办杂志、成立学会。
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保释,刘师培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民国二年(1913年)夫妇离开成都,经多地后至山西,刘师培任都督府顾问,投靠阎锡山,又由
阎锡山推荐给
袁世凯。
民国三年(1914年),刘师培经推荐入京,获袁世凯授予公府谘议。
民国四年(1915年),刘师培与杨度、严复等发起成立
筹安会,为
袁世凯复辟帝制撰文鼓吹,疏通阎锡山与袁世凯关系,被任命为
参政院参政、授上大夫,遭时人讥讽。袁世凯死后流落
天津。
民国五年(1916年)1月创办《
中国学报》,继续鼓吹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刘师培逃往天津,后被列入惩办帝制祸首名单,因
李经羲等“爱惜人才”获宽免,政治生涯告终。
回归学术
民国六年(1917年),刘师培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因文科派别之争专心学术。
民国八年(1919年),在
新文化运动冲击下,刘师培召集守旧师生创办《国故》月刊,否认与新派对立。6月为
陈独秀保释联名致函。
英年早逝
民国八年(1919年)11月20日,刘师培因肺结核病在北京和平医院逝世,终年36岁。临终时他说:“我一生应当论学而不问政,只因早年一念之差,误了先人清德,而今悔之已晚。”
主要影响
思想观点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呈现出大起大落、曲折多变的特征,学术界认为其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无政府主义和
国粹主义方面。
在留日期间,刘师培大力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是《
天义》派无政府主义思潮代表人物。通过与幸得秋水等人的接触,刘师培接受了无政府主义,认为无政府主义是使中国摆脱困境的良方。
刘师培认为,中国无需经历资本主义可以直接跳到最高级的无政府主义社会。凭借社会落后、组织松散,无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特质,比西欧国家更易实现无政府境界。在《
天义报》上,提倡“人类均力说”,“扫荡权力,不设政府,以田地为公共之物”,以人类平等为核心,不要国家、不设政府;破除家庭,实现男女平等;废兵、废财,提倡共产制;追求苦乐均适的无政府社会理想。其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基础是人性论,他认为平等、互助是人的天性。把中国固有的大同理想与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想相联系,认为中国人民具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传统,中国政府的统治形同虚设,“故世界无政府,以中国为最易,亦当以中国为最先”。
刘师培与
邓实、
黄节创办《
国粹学报》,秉持“发明国学,保存国粹”宗旨,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上“
国粹派”的重要成员。其民粹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本质属于民粹社会主义。
在刘师培的观念里,“民”主要涵盖小农和小商人等小生产者,他倡导“以民为粹”,对小生产给予同情与支持,这使其思想带有反现代化的民粹主义色彩。他高度珍视小农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历史作用,从无政府主义视角出发,明确提出“以民为粹”的观点,充分展现其民粹主义立场。刘师培的思想中,劳动主义与反智主义特征显著。其“均力说”主张人人从事劳动,将战国农家许行的“君民并耕说” 与克鲁泡特金的劳动思想相结合,提出“一人而兼众艺”,批判孔孟轻视劳动者的观念,发展为对体力劳动的崇拜,进而产生敌视脑力劳动的偏见,凸显反智倾向。刘师培与章太炎的民粹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粹主义思想的萌芽。
经学研究
刘师培出生于经学世家,一家四代,历晚清五朝而治《左传》不辍。曾孙辈刘师培于清末著有《春秋古经笺》《春秋古经旧注疏证零稿》《读左札记》《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等,其编纂的《
经学教科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本以‘经学’命名的教科书”。刘师培秉承家学,宗古文经,但又不墨守古文家法,在阐明经典微言大义和名物训诂方面,都有所独创。在《周礼》研究方面,刘师培著有《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刘师培对南北朝的经学形成,汉代经学与宋代经学的异同,清代经学的得失都作了有益的探讨。他将传统经学知识纳入近代学科体系,使得近代经学教科书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国学教育与研究方面起到“前驱先路”的作用。
史学研究
刘师培的史学研究在史学近代化、科学化进程中做出尝试与探索,于理论与方法层面为新史学思潮贡献较大,是新史学思潮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北大编写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获鲁迅先生推崇。不过,其史学理论与方法存在缺陷,如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中有大汉族主义倾向。
刘师培的史作顺应时代需求,以阐发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为目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撰写《攘书》《黄帝纪年说》《
中国民约精义》等文章,主张排满革命、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攘书》反对满洲贵族腐朽统治;《黄帝纪年说》参照宗教纪年法,提倡黄帝纪年以激发民族意识。其以史为工具宣扬革命的做法,对激励国民革命精神意义重大。
刘师培主张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研究中国历史,以改变旧史学弊端,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在1906至1908年编写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他突破传统以时代区分先后的方式,重点论述历代政体、制度、种族及社会阶级的进化,使进化论贯穿其中,赋予史作时代意义。
刘师培主张“欲考古政,厥有三端。一曰书籍”“二曰文字”“三曰器物”,重视考古文物,将其视为证史重要依据。同时,他认为治史不能仅依赖中国典籍,西方著作详述太古事迹,可补中国史之缺,把西方舆籍也纳入证史史料,丰富了史料来源,为传统史学增添新内容。
语言研究
在语言文字学方面,刘师培最重要的著作有《左盦集》和《左盦外集》。刘师培在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焦循等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根据字音推求字义的学说。到了后期,刘师培又否定了前所信奉的音近义通说,认为对于同音通用之字,应该在《说文》中寻求本字。刘师培善于用古语明今言,以今言通古语。刘师培和章太炎等人第一次把语言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讨论。在名称起源与音义关系问题上,刘师培主张“字音象物音”“象音制音”。刘师培以小学和学术的眼光看待文学,严格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认为后世文学皆六经、诸子派别,并对文学推本溯源、分门别类。在校释群书方面,刘师培广收各种版本,反复钩稽,匡正旧训,对于《
老子》《荀子》《
吕氏春秋》等都做了精准的校释工作。
文学研究
刘师培在文学研究上见解独特,在文学的起源上,他主张文学发于巫祝(《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文章源于小学(《文章源始》)。以小学和学术的眼光看待文学,认为后世文学皆六经、诸子派别,并对文学推本溯源、分门别类。在文学特质上,秉持扬州学派观念,认同俪词韵语,尊骈文为正宗,认为文学发展的规律是由简入繁,由深趋浅,由文趋直;对于当时文言合一的主张,他认为通俗化和口语化有利于教育和启蒙,而文言则有利于保存国学。他所著《中国中古文学史》与《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影响较大,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以“象取交错,功施藻绘”定义文学,用“偶词俪语”等原则评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虽具反传统色彩,但文学界定偏狭。在对文学演变的看法上,刘师培批评宋儒、清儒的文风致使学文分离,造成文学衰落。对清代文学,总体持否定态度,认为师法龚魏、墨守桐城及日本文体都存在不足,但也肯定了
万斯同、
方苞等人的亮点。他试图为衰落的文学寻出路,却因拘守
骈文观念而不切实际。
历史评价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称刘师培为“国学界的凤凰,革命派中的狂人”。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君(指刘师培)是时病瘵已深,不能高声讲演,然所编讲义,元元本本,甚为学生所欢迎。”在《刘君申叔事略》一文中,他又指出:“向使君委身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瘁于著述,其所成就宁可限量?惜哉!”
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黄节:“申叔为人,反复无耻,其文章学问纵有足观……不当引为师儒,贻学校羞。”
仪征市历史研究会会长万仕国:
轶事典故
神童早慧
刘师培自幼天资聪颖,过目成诵,8岁时开始学习《周易》。11岁开始学习写“试帖诗”和赋。一次姐姐要他写一首凤仙花诗,刘师培一下午作了60多首《凤仙花》绝句,当时在亲友中传开来,被大家称为“神童”。十四岁开始研读《
晏子春秋》,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底。十八岁参加府试,以“木兰已老吾犹贱,笑指花枝空自疑”警句名噪一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9岁的刘师培考中举人,被称为“少年国学大师”。
一人“革命”
《苏报》案极大触动刘师培,激发其投身“排满革命”。他加入
中国教育会,表面办学,暗中鼓吹革命。刘师培视日本吉田松阴、意大利
马志尼为革命家,他站在孙中山、章太炎革命派阵营,仇视清政府并参与具体行动。东渡日本后,刘师培被当地社会主义运动感染,痴迷社会主义学说,进而接触马克思主义。他借助《天义》半月刊,在宣传无政府主义同时,组织编译《共产党宣言》,迅速译发恩格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文版“序言”及《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二章。刘师培在《宣言》中译本序里,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这是中国人最早系统翻译《共产党宣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15日,《天义报》又发表了刘师培的《〈共产党宣言〉序》。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与宣传,在留日学生中影响颇大,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的李大钊,正是受他影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二叔”失和
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两人因学术趣味相近,反清革命意志相投,被称为《民报》“二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师培与章太炎关系走向破裂。这一年,章太炎与刘师培夫妇同租一处居住,起初亲密得如同一家人。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他们便吵得不可开交。事情的起因是章太炎偶然发现刘师培的妻子何震与她的表弟汪公权关系暧昧,出于耿直,章太炎将此事私下告知了刘师培。没想到,刘师培的母亲不仅不相信,反而大骂章太炎居心不良,企图离间他们夫妻关系。刘师培向来惧内,经此一事,他与章太炎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受此影响,刘师培夫妇在东京很难再待下去,同年底,他们返回了中国。何震与汪公权因贪图物质享受,被两江总督端方收买。何震极力怂恿刘师培,最终刘师培也踏上了变节之路。刘师培变节后,致函当时代孙中山主持同盟会工作的领导人黄兴,声称章太炎为钱愿放弃革命并附信件影印件,虽章太炎称与革命无关,但仍造成恶劣影响,致同盟会内耗,章刘“二叔”关系彻底背离。
黄侃拜师
民国八年(1919年),刘师培肺结核晚期。北大教授
黄侃探望时,见其与一学生交谈,刘师培对学生提问多支支吾吾。学生走后,黄侃询问,刘称该生不可教。黄问何样学生可教,刘拍黄肩膀称像黄这样即可。黄侃未将此当戏言,次日备好酒席,点香燃烛,请刘师培上席,行叩拜大礼,此后改称刘为师。因黄侃与刘师培年龄相近、学界齐名,甚至有人认为黄学问更优,此举令众人不解。黄侃解释:“《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一时间,黄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举传为美谈。同年11月,刘师培不治身死,黄侃以弟子身份撰写了一篇“先师刘君小祥奠文”,以表哀忱。
人际关系
亲属
曾祖父:刘文淇(1789—1854),字孟瞻,江苏仪征,世居扬州。舅氏凌晓楼爱其颖悟,自课之。稍长,即精研古籍,贯通群经。与刘宝楠齐名,有“扬州二刘”之称。刘文淇著述甚丰,编辑《左传旧注疏证》80卷,另存《
左传旧疏考证》8卷。著《楚汉诸侯疆域志》3卷、《
扬州水道记》四卷、《读书随笔》二十卷,《青溪旧屋集》十二卷,俱传世。
祖父:刘毓崧(1818—1867),字伯山,江苏仪征人。道光二十年举优贡生。从父受经,长益致力於学。以文淇故,治《左氏》缵述先业,成《春秋左氏传大义》二卷。
父亲:刘贵曾(1845—1898),字良甫,号少崖,别号抱瓮居士,仪征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佐父兄治《左传》,并作有《左传历谱》。
妻子:何震,原名何班,字志剑,江苏仪征人,自幼读书诵诗。她是刘师培堂姐夫何家辂的胞妹,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刘师培成婚;光绪三十年(1904年)随刘师培赴上海,入爱国女校,改名何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何震创办了《天义》报并发表了一批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文章,关心女子命运、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何震与刘师培有一女,早年夭折。刘师培病逝后,何震受刺激致精神失常,后事不详。
好友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字枚叔,号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与刘师培在当时有“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之称。19岁的刘师培与章太炎相交,受其影响投身民主革命。
陈独秀:刘师培与
陈独秀的交往中,政治和学术是影响双方友谊的主要因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师培与陈独秀分别从各自的家乡奔赴上海,在章士钊处两人相识,他们运用诗文力倡排满兴汉,结为志趣相投的革命同道和论学好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师培从日本回国,投靠端方,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此时因政治立场不同,他与陈独秀关系疏远,友谊跌至低谷。民国六年(1917年),两人在北京大学再度共事,虽然思想立场仍有不同,但是毕竟重归于好,友谊基础仍在,直到民国八年(1919年)刘师培病逝。
主要作品
刘师培的著作涉及
经学、史学、美学、历法、音乐、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校勘学、文学史、政治学、社会学、逻辑学、伦理学、方志学等许多方面。特别是文学、经学研究颇多创见胜义。在北大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时,著《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中古文学史研究巨著,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断代文学史的奠基作品。精于《左传》《周礼》等研究,著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等诸多成果,均有很高学术地位。在承继传统治学方法的同时,善于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所著《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
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一生著作甚丰,有《
左盦集》8卷、《左盦外集》20卷、《左盦诗录》4卷、《词录》1卷,及论经学、史学、文学专著。1936年,
钱玄同等人搜集其著作,编成《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其中有关经学小学的论著22种,讨论学术文辞的13种,群书校释24种,诗文集4种,读书札记5种,学校教科书6种。
人物争议
刘师培在北大期间最为人争议的一件事,是充任《国故》月刊的总编辑。此举一向被视为是与新文化运动相对抗,甚而被认作其“反动”本质不改的表征,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令人非议的角色。
民国八年(1919年),刘师培与黄侃、陈汉章等人创办《国故学刊》杂志,“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彼时,钱玄同投身新文化运动,思想激进,提议《
新青年》一律用白话文,批评陈独秀、胡适仍用“腐儒腔”。同年3月,反对推广白话文的林纾欲拉刘师培讨伐新文化运动。刘师培立即发表声明:“鄙人虽主大学讲席,然抱疾岁余,闭关谢客,于敝校教员素鲜接洽,安有结合之事?又《国故》月刊由文科学员发起,虽以保存国粹为宗旨,亦非与《
新潮》诸杂志互相争辩也。”表明了他只是从事学术研究,与新旧文化运动各美其美、并行不悖的文化主张。同年11月,钱玄同看望病重的刘师培。刘师培称自己是国内研究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先驱,指出钱玄同、陈独秀文化观点比胡适激进,几乎否定全部古文学,对研究整理国故者一概斥为复辟派,这种偏激易致民族虚无主义与传统文化断层,还强调引进西方文化应注重消化并结合国情。此话令钱玄同震惊,促使其重新审视文学主张。
后世纪念
丧葬
刘师培身后萧条,民国八年(1919年)12月3日,在北京妙光阁出殡、出祭,由蔡元培经纪其丧,丧事由陈独秀主持,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诸同学参与“共同料理丧事,将刘师培遗著检齐,送交北大图书馆保存”。翌年3月,由陈独秀派刘师培之弟子
刘文典等人送灵柩回其故乡扬州安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钱玄同等人搜集其著作,编成《刘申叔先生遗书》。
故居
刘师培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圈门14号,又名“青溪旧屋”,亦称“刘氏书屋”,系清代民居。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东宅西园。门楼为条砖勾缝、方砖贴面的清水墙。现有后人居住,不开放参观。
纪念
2024年11月,“刘师培诞辰140周年手稿展”在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图书馆开幕,展览以刘师培学习生活经历为主线,设“家学渊源”“百年遗珍”“学人往来”“一代经师”四个单元。现场超100页刘师培手稿原件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同时还呈现了其自用手杖、印章等物品,以及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序》《共产党宣言》等相关著作。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