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是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
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个时期
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
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主要流派有以
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
魏野(960~1019)﹑
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
晚唐体和
杨亿(974~1020)﹑
刘筠(970~1030)﹑
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
西昆体。诗人的个人成就 以王禹偁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
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复古期
宋仁宗
赵祯时﹐
欧阳修﹑
梅尧臣(1002~1060)﹑
苏舜钦(1009~1048) 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
杨亿﹑
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体唱和诗风﹐上承宋初
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
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
政治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
田家语》﹑《
汝坟贫女》﹐
苏舜钦反映宋廷
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
城南感怀呈永叔》﹑《
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
食糟民》﹐
蔡襄(1012~1067)﹑
石介(1005~1045)等人
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
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
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
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
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代表作如
王安石《
明妃曲》﹑《
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於议论的特点﹐读後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
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
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於
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
泊船瓜洲》﹐苏诗《
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
黄庭坚(1045~1105)﹑
陈师道(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轼不同。
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
首创精神。後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
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
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
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
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
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
重大主题﹐
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
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
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陆游的“
从军乐”﹑
杨万里(1127~1206)的“
诚斋体”﹑
范成大(1126~1193)的
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
诗歌语言也开始趋於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
江湖诗派”﹐为诗宗
贾岛﹑
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
晚唐诗风的
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直至
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
正气歌留名
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宋诗特点
“以文为诗”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
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
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
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
朋党之争﹐从
庆历新政到
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理趣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
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
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
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
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
偈颂。
前所未有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
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
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
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著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宋诗评价
关于宋诗的评价,自
南宋严羽《沧浪诗活》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
形象性﹑
音乐美﹐感染力不强﹐是它的缺点。从
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唐诗、宋诗(词)作为两个难以逾越的高峰,灿烂着中国的文化领域,同时,又备受文人们的争议,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到诗歌的谋篇结构、锤词炼句、修辞用典,都是人们热爱和攻击的目标。
抛开思想观念及出发点的考虑,见仁见智,针对诗歌本身的争论毕竟是有益于诗歌自身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张毅先生的《20世纪唐诗宋诗之争》,不仅综合、罗列了别人的观点,更明白无误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可谓不卑不亢。
唐宋之争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
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历代的唐宋诗之争,或者是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实际上并不存在着说唐诗好不好的问题。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
李白、
杜甫、
苏东坡、
黄庭坚,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实际上,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范,所以宋以后学习
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没有其它的。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最后涉及的问题,就是说宋诗是不是也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
陈衍实际上是“
同光体”
宋诗派的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几点内容对我们后来的宋诗研究都影响很大。比如说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
三元说”。“三元说”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三元”:一个是“开元”。开元十五年左右,是
盛唐诗歌形成的标志,盛唐诗歌形成的标志就是所谓的“
声律与风骨兼备”,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另外一个是“元和”。“元和”实际指的是
中唐,就是
白居易、
元稹,还有
韩愈,还有
孟郊,“
韩孟诗派”。有一句话叫“诗到
元和体变新”,它出现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对后来的元和诗歌的发展、对后来的宋诗都有影响;宋诗发展的高峰是
北宋的元佑时期,就是苏、黄为代表的“元佑”,也就是“三元说”中的第三个“元”。“三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三元”当中,“元和”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衍提出的第二点很有影响的观点是,他主张“学人之诗”。唐诗是“诗人之诗”,而宋诗是“学人之诗”,这个“学人”就是学者。这一点,也是宋代的作家和唐代的作家不一样的地方。我感觉到宋代作家的人文修养、
文化修养,甚至包括
艺术修养,都高过了唐人,归结到一点,就是宋代诗人的学养是比较丰富的。我们有的人提倡作家的学者化,其实早在宋代作家就已经是学者化了。学者化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理性的、理智的东西太强了,这样往往会抹杀掉一些诗意的东西。陈衍看到了这方面,所以他主张诗歌创作,最好是要把“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合二为一。
陈衍还有一个观点,也是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关于宋诗的精华在什么地方。过去对宋人的评价,都是以苏东坡作为宋诗的代表的。而苏东坡的主要成绩是他的
古体诗,
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体现为
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
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特别是“
七古”,它的精华部分是在那一部分里面。但是陈衍提出来——他在《
宋诗精华录》里面认为,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诗而在
近体诗。根据他的说法,真正能成为宋诗的代表的,最典型的应该是黄庭坚,应该是
陈师道。他的这种观点就认为宋诗的发展如果要说以之为诗,可以说是从
欧阳修开始,然后到苏东坡达到顶峰。如果是从近体诗歌的创作来说,应该是宋诗在近体诗创作当中,也自有自己的特色;而自己的特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
王安石开始到黄庭坚完成的。
后来的
朱自清、
程千帆一直到
钱钟书先生,他们对宋诗的看法大体上、总体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涤受
陈衍的影响。当时和陈衍有一个直接对抗的是柳亚子,柳亚子的
南社。南社就是主张诗学盛唐。实际主张诗歌创作学习唐人并不是从南社开始的,明人学唐有句口号叫“诗必盛唐”,诗歌就是盛唐的好。
另外,有个问题我再提一下,因为涉及宋人是否懂
形象思维的问题。对宋诗的讨论,不论是否定也好、肯定也好,基本上都是根据前人对于宋诗的说法来展开的。
严羽《
沧浪诗话》当中提到宋诗的时候,他认为(严羽也是宋代的人)本朝人是
以文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那么这三个方面就被认为是宋诗的特征。《
沧浪诗话》一个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提倡“别材”“别趣”,提倡“
妙悟”,提倡“兴趣”。“妙悟”和“兴趣”,就是指的诗歌创作应该靠直觉,诗歌应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应该有神韵。用这两条来衡量,唐人的诗歌是最符合他这个标准的,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唐人,以盛唐为法;而对宋代的诗歌,他讲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就是对宋诗的批评。把严羽对宋诗的批评作为宋诗的特点来看待是否妥当,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宋诗与唐诗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主要的观点有这么几点:一点是,认为宋诗和唐诗的不同,就是人文意象占
主导地位。古典诗歌的意象,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的意象,就是
日月星辰、山川风物,自然界的意象;另外一种意象是人文的意象,就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象,这种人文意象更多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所以,宋诗的一个特点是用典比较多——这并不是说它没有自然意象,但是自然意象在宋诗里面不占主导地位。这被认为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一个特征。
第二点,认为宋诗的文化的蕴涵、艺术风格和唐诗不一样。这个观点主要认为宋诗是宋代文化的产物。研究
宋代文学、宋诗、宋词的人,都喜欢引
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认为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到了
赵宋王朝便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这个成熟不仅反映在文学领域,也反映在哲学上、历史上。历史方面有《
资治通鉴》这样伟大的著作出现;哲学方面,有
朱熹这样的哲学家出现;文学方面,
唐宋八大家,宋代占了六家,宋诗也还可以,还有宋词;宋代的
文人画、书法也是这样。所以,唐宋诗的区别,就是宋代文化与唐代文化的区别。
第三点,大家认为,宋诗的成就、特点,就在于它和唐诗不一样,这也是它高出元诗和明诗的地方。因为实际讲诗歌创作,虽然说“诗必盛唐”是明代提出来的,但元代的诗人就开始强调诗歌要学唐人了。但是学唐人学得再好,你会超过李白、超过
杜甫吗?艺术贵在创新,没有自己新鲜的、独特的东西,在
艺术史、
文学史上就留存不下来。宋诗不管怎么说,跟唐诗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另外,还有一点认为,宋诗从整体上来说,它追求一种格调,风格典雅。宋诗的美,是一种什么美呢?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是一种老境的美,就是渐入老境。老境的美就是一种平淡的美,是老树著花的美。所以,宋诗的这种代表,像黄庭坚,他的风格就是一种瘦硬的风格。瘦硬就是他尽量避免用很多
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形容、比喻这样的词句,尽量避免用华丽词藻。比较华丽的词藻往往是在人的感情比较丰富的时候用,而宋诗里面没有这种,它都是比较平淡的;而且,从苏东坡开始到黄庭坚,他们都把平淡作为了诗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
宋诗唐诗
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
的态度去体察
客观事物,“以
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
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
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马积高、
黄钧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概括简单概括了两者的特点:
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
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
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
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
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
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绪论中分析了二者一脉相承性:
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
滥觞。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
贾岛及晚唐
皮日休、
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
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
杜牧、
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
黄裳《陈商老诗集序》)清人则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
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叶燮《
原诗》卷一)这些论述都是符合实际的。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