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体,是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
同治”、“
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间,
郑孝胥、
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
郑孝胥、
陈衍最早提出“同光体”的说法,亦有说法称同光体发源于
姚鼐。总体来看,“同光体”的一些开派作者普遍年轻,在
同治末年(1874),
沈曾植才24岁、
陈三立21岁、
陈衍19岁、郑孝胥14岁,都尚未成名,诗亦尚未能自成一体,所以当时的“同光体”之称,并非完全确切。保存在他们诗集里的作品,往往是光绪中期以后所写,他们此时的“同光体”诗作才成熟起来。
同光体作者是宣称“不墨守盛唐”的,其主要特点是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在中唐的
韩愈、
孟郊、
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
李白、
杜甫。
同光体诗,分
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三派都学宋,而宗尚也有不同。闽派
陈衍主张诗有开元、元和、
元祐“三元”之说,谓“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
石遗室诗话》),重点在宋,他自己学
杨万里;
郑孝胥学
孟郊、
柳宗元、
王安石、
陈与义、
姜夔;
陈宝琛学王安石;沈瑜庆学
苏轼;后一辈林旭学
陈师道;
李宣龚等则又是“直效海藏(郑孝胥),未必效海藏之所自出也”(《石遗室诗话》)。赣派代表
陈三立,学
韩愈、
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
江西派,后继者
夏敬观、
华焯、胡朝梁、
王瀣、
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
梅尧臣、陈师道诸家。浙派代表
沈曾植、
袁昶,都是学
谢灵运、韩愈、孟郊、黄庭坚的,沈氏提出诗有元嘉、元和、元祐“三元”之说。这派上承
清中叶秀水派的
钱载,影响不大。沈氏诗弟子
金蓉镜,具体而微。
另外,
范当世学黄庭坚,
陈曾寿学韩愈、
李商隐、黄庭坚,
俞明震学陈与义。不属于以上三支,而一般也认为是“同光体”的诗人。
“同光体”诗人的诗,早期还有些主张
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他们大都表现出复辟思想。
书中阐说主要着重在艺术方面,但也有涉及政治内容的,如
林寿图的《
忆昔行》《高将军歌》《馈粮叹》,
吴观礼的《冢妇篇》《小姑叹》《天孙机》《邻家女》,沈瑜庆《怀军门朱洪章》,黄遵宪感时的律诗等,都属于诗史性质的作品。论诗以外,还有一部分论词的。《续编》补充论述了前编所未提出的古代诗论
钟嵘《
诗品》,近代重要作家,如
金天翮、
许承尧、
杨圻、
靳志等以及其他作家作品。
同光体主要学宋的诗风,所以能在清末泛滥起来,原因是清代神韵、性灵、格调等诗派。到
道光以后,已经极敝。“夫口餍梁肉,则
苦笋生味;耳□筝笛,斯芦吹亦韵”(
金天翮《答樊山老人论诗书》)。所以同光体易于转移人们的耳目。而这一派诗人的自我标榜与广泛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关键人物是
陈衍。他在清亡后发表《
石遗室诗话》,选《
近代诗钞》,更有不少朋友和学生奔走其门,同光体因此风靡一时。
其乡人
林庚白早年学同光体,后来终于摆脱。他深有感慨地说:“民国诗滥觞所谓‘同光体’,变本加厉,自清之达官遗老扇其风,民国之为
诗者资以标榜,展转相沿,父诏其子,师勖其弟,莫不以清末老辈为目虾,而自为其水母。门户既然,于是此百数十人之私言,浅者盗以为一国之公言,负之而趋。其尤不肖者,且沾沾自喜,以为得古人之真,其实不惟不善学古人,其视清之江□、
郑珍、
范当世、
郑孝胥、
陈三立,虽囿于古人之樊篱,犹能屹然自成一家之诗,盖又下焉。”(《今诗选自序》)这是同光体诗人的反戈一击。
早在
陈衍标榜同光体的
光绪年代,其同乡友人
林纾也已加以非议。他在《旅行述异·文家生活》识语中指出:“至于今日,则又昌言宋诗,搜取枯瘠无华者,用以矜其识力,张其坛坫,……揭麾举口,令人望景而趋,是身以齐人,屈天下均
齐语,身为楚产,屈天下皆
楚语,此势之必不至者也。”民国初年,“同光体”诗风,又侵入了革命文学团体“
南社”,掀起了一场赞成者与反对者的斗争。柳亚子为此把“同光体”的
追随者朱玺驱逐出社。然朱玺辈是不在陈衍诸人话下的人,打击朱玺,并不能使“同光体”退出诗坛。加以“南社诸子,倡导革命,而什九诗才苦薄。诗功甚浅,亦无能转移风气”(
林庚白《今诗选自序》)。
直到陈衍的32卷《
石遗室诗话》出版的次年(1930),持有诗界革命观点的金天翮,在《五言楼诗草序》中,进一步指斥同光体诗人“标举一二家以自张其壁垒,师古而不能驭古。……又其甚者,举一行省十数缙绅,风气相囿,结为宗派,类似封建节度,欲以左右天下能文章之士,抑高唱而使之喑,摧盛气而使之绌,纤靡委随,而后得列我之坛坫,卒之儇薄者得引为口实,而一抉其樊篱,
诗教由是而隳焉。”这是对同光体最后的有力的抨击。到1937年秋日本帝国主义者全面入侵的时候,陈衍病死于南,陈三立病死于北,次年,郑孝胥死于
伪满洲国,同光体诗派至此而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