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是以
稻米、
黍米、
小米、
玉米、
小麦、
水等为主要原料,经加曲或部分酶制剂、酵母等
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
发酵酒。黄酒在南方以
糯米,北方以
黍米、
粟及
糯米(北方称
江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
酿造酒。
典型代表
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又称
绍兴酒、绍兴老酒,是
绍兴的著名特产,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据文献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酿酒业已很普遍。《
吕氏春秋》载有越王
勾践“投醪劳师”的故事,至今城内尚有 “投醪河”遗址。到南北朝时,绍兴黄酒已成为贡品。
绍兴黄酒是用上等精白
糯米作为主要原料,优质黄皮
小麦作为酒曲酿制的,而得天独厚的
鉴湖水是形成绍兴黄酒特色的关键所在。在全国众多的酒类中,绍兴黄酒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品种之一。绍兴黄酒以其色泽橙黄、清澈透明、香气浓郁、口感醇厚而闻名,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
襄阳黄酒
襄阳黄酒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在
襄阳城外八十公里(
枣阳鹿头镇北)的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出土的盛酒陶器和谷壳是原始酿酒技术的印记,且早在
周朝就有
苞茅缩酒工艺,
楚国需定期向
周天子进献苞茅过滤酒浆,以祭祀祖先。
襄阳黄酒在当地视作
襄阳牛肉面的最佳搭配,是一种低度数地方风味发酵酒,其使用原料是
糯米,又继承了古老传统的制作方法,
酒精浓度介于
白酒与
啤酒之间,营养价值优于
啤酒和果酒。
襄阳黄酒有三绝:襄阳
应时黄酒、
地封黄酒、丹河
稠酒,这三种黄酒做法、工艺、口感各不相同,独具特色,所以有“三绝”美誉。其中,襄阳
应时黄酒俗称“鲜酒”(古人也称“
浊酒”),注重新鲜和即时饮用,一两天内喝完为最佳,其多为乳白色,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头道洑窝黄酒特别浓郁,酒劲也稍大,一般人喝上一碗,会不胜酒力;经过加浆稀释后的黄酒,一般只有2-3度,入口香醇绵柔,畅饮一大碗,酒不醉人,人却微醺。而另一种陈酿襄阳
地封黄酒类似
绍兴酒,又叫“见风倒”,酒液黄亮,色泽澄黄或呈琥珀色,清澈透明,适合长时间保存和慢慢品味。公元41年汉光武帝
刘秀还乡,大宴宾朋,饮用的就是当地民间生产的
地封黄酒。
客家黄酒
客家黄酒是
广东省
江门市
鹤山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逢年过节的常备佳品,因酿酒和食物都与客家妇女紧密联系,故又称为“
娘酒”。客家黄酒以
糯米和山泉水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工艺发酵而成,口感香甜嫩滑,酒质醇厚,回味悠长。
客家黄酒制作历史悠久,距21世纪初有700余年,主要分布在
鹤山市鹤城镇一带。客家黄酒可去除原料中的腥味、杂味,并起到增香、增味的作用,客家人炒菜、蒸鱼、炖肉都离不开黄酒,因而
客家美食具有独特的风味。此外,黄酒一年四季可用于佐餐,能够提神、开胃、助消化。对于客家人来说,重要的便是黄酒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作用。
客家黄酒历来都是成年男女秋冬进补的首选,更加是女人月子里调理身子独—无二的食品。每当客家人有媳妇生小孩,那么在坐月子的时候一定要吃“
鸡酒”(黄酒煮鸡俗称鸡酒)。
黄酒分类
按产品风格分
以
稻米、
黍米、
玉米、
小米、
小麦、
水等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加
酒曲、
糖化、发酵、压榨、过滤、煎酒(除菌)、贮存、勾调而成的黄酒。
以稻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麦、水等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加入酒曲和/或部分酶制剂、酵母为糖化发酵剂,经糖化、发酵、压榨、过滤、煎酒(除菌)、贮存、勾调而成的、口味清爽的黄酒。
由于原辅料和(或)工艺有所改变,具有特殊风味且不改变黄酒风格的酒。
以稻米和/或其他淀粉质原料、水为主要原料,以红曲为主要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发酵酒。
按含糖量分
干黄酒 dry huangjiu
总糖含量小于或等于 15.0 g/L的黄酒
半干黄酒 semi-dry huangjiu
总糖含量在 15.1 g/L~40.0 g/L的黄酒
半甜黄酒 semi-sweet huangjiu
总糖含量在 40.1 g/L~100.0 g/L 的黄酒
甜黄酒 sweet huangjiu
总糖含量大于 100.0 g/L的黄酒
按原料分
以稻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黄酒
以除稻米外其他粮谷类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黄酒
营养成分
黄酒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并含有
氨基酸、糖、醋、
有机酸和多种
维生素等,是烹调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味品之一。
生产制作
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
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
黍(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中国古称“稷”。黍:又称
黄米,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在
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
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
由于
宋朝开始,政治、文化、
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
南方数省,
南宋时期,
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中国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
浙江、
江苏、
上海、
福建、
江西和
广东、安徽等地,北方的山东、陕西、
大连、河南
鹤壁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传统酿酒
公元前200年的
汉朝到公元1000年的
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
齐民要术》、《
酒诰》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酃酒、
新丰酒、兰陵酒等名优酒开始诞生。
张载、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杜牧、
苏东坡等
酒文化名人辈出,中国传统黄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
黄金时期。
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它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化学、和
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
工艺流程
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
煎酒——包装
今天,我国大部分黄酒的
生产工艺与传统的黄酒酿造工艺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酿酒
黄酒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
文化背景的酒种,也是未来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的酒品。黄酒
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融入为
传统工艺的改革、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产品不断创新,酒质不断提高。
原料多样化。除糯米黄酒外,开发了
粳米黄酒、
籼米黄酒、黑米黄酒、
高粱黄酒、
荞麦黄酒、薯干黄酒、
青稞黄酒等等。
酒曲纯种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传统酒药中分离出优良纯菌种,达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艺科学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热、
红外线消毒,流水线作业等科学工艺生产,酒质好,效率高。
生产机械化。蒸饭、拌曲、压榨、过液、煎酒、罐装均采用机械完成,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
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颜色成因
黄酒顾名思义因为颜色是黄色所以得此称谓,与白酒清澈透明不同,黄酒颜色多褐色、黄色、棕色等,也有部分黄酒呈现无色的状态。对于黄酒颜色的成因,有很多朋友比较好奇,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黄酒按照酿造工艺分为传统煮制和现代蒸制的方法,前者原料在煮制过程中由于水分少、温度高,经过煮制过程之后,
颜色加深,这在以后
发酵过程中便充当了天然的
着色剂,在煮酒过程中通过把握温度和时间可以调整酒质颜色的深浅。然而黄酒
传统工艺在工业化生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到了近代黄酒的量产工艺改进为蒸制之后进行拌曲发酵,相比于传统的酿造工艺,现代化的工艺效率更高且安全卫生,酒质较为统一。但是后期黄酒的颜色需要借助与
焦糖色的添加才能形成,焦糖色属于天然的着色剂在黄酒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用指南
黄酒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
酒曲及
酒药等共同作用而酿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
乙醇,但浓度很低,一般为8%~20%,很适应当今人们由于
生活水平提高而对
饮料酒品质的要求,适于各类人群饮用。黄酒饮法有多种多样,冬天宜
热饮,放在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热后饮用,会使黄酒变得温和柔顺,更能享受到黄酒的醇香,驱寒暖身的效果也更佳;夏天在
甜黄酒中加冰块或冰冻
苏打水,不仅可以降低
酒精度,而且清凉爽口。
一般黄酒烫热喝较常见。原因是黄酒中还含有极微量的甲醇、醛、醚类等
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这些物质的
残留量,人们一般将黄酒
隔水烫到60~70度左右再喝,因为醛、醚等
有机物的沸点较低,一般在20~35度左右,即使对甲醇也不过65度,所以其中所含的这些极微量的有机物,在黄酒烫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黄酒中所含的
脂类芳香物随温度升高而蒸腾。
黄酒饮法
1.温饮黄酒
黄酒最传统的饮法,当然是温饮。温饮的显著特点是酒香浓郁,酒味柔和。温酒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另一种是隔火加温。但黄酒
加热时间不宜过久,否则酒精都挥发掉了,反而淡而无味。一般,冬天盛行温饮。
黄酒的最佳品评温度是在38℃左右。在黄酒烫热的过程中,黄酒中含有的极微量对
人体健康无益的
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脂类芳香物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蒸腾。
2.冰镇黄酒
在年轻人中盛行一种冰黄酒的喝法,尤其在我国香港及日本,流行黄酒加冰后饮用。自制冰镇黄酒,可以从超市买来黄酒后,放入冰箱冷藏室。如是温控冰箱,
温度控制在3℃左右为宜。饮时再在杯中放几块冰,口感更好。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在酒中放入
话梅、柠檬等,或兑些
雪碧、
可乐、果汁。有消暑、促进食欲的功效。
3.佐餐黄酒
黄酒的配餐也十分讲究,以不同的菜配不同的酒,则更可领略黄酒的特有风味,以
绍兴酒为例:干型的
元红酒,宜配蔬菜类、
海蜇皮等
冷盘;半干型的
加饭酒,宜配肉类、
大闸蟹;半甜型的
善酿酒,宜配鸡鸭类;甜型的
香雪酒,宜配
甜菜类。
发展历史
自然酿酒
远古时代,农业尚未兴起,先祖们过着女采野果男狩猎的生活。有时采摘的野果食用不完,便被贮存起来,因没有保鲜方法,野果里含有的发酵性糖分与空气中的
霉菌、
酵母菌相遇,就会发酵,生成含有酒香气味的果子。这种自然
发酵现象,使祖先有了发酵酿酒的模糊意识,时日长久,便积累了以野果酿酒的经验,尽管这种野果酒尚称不上黄酒,但为后人酿造黄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启示。
粮食酿酒
时间又向前推进了几千年,
华夏民族开始了
原始农耕时代。大概6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期,简单的劳动工具足以使祖先们衣可暖身,食可果腹,而且还有了剩余。但粗陋的
生存条件难以实现粮食的完备储存,剩余的粮食只能堆积在潮湿的山洞里或
地窖中,时日一久,粮食发霉发芽。
霉变的粮食浸在水里,经过天然发酵成酒,这便是天然粮食酒。饮之,芬芳甘冽。又经历上千年的摸索,人们逐渐掌握了酿酒的一些技术。
晋代
江统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的就是粮食酿造黄酒的起源。
曲药酿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药酿酒的国家。曲药的发现、人工制作、运用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
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
秦王朝这1800年的时间。
根据考古发掘,我们的祖先早在殷商
武丁时期就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能使用谷物制成曲药,发酵酿造黄酒。
到了
西周,农业的发展为酿造黄酒提供了完备的
原始资料,人们的酿造工艺,在总结前人“秫稻必齐,曲药必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曲药酿造黄酒技术又有所提高,《
汉书·食货志》载:“一酿用
粗米二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用稻米曲药酿造黄酒的配方。《
水经注》又载:“
酃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彼人资以给,酿酒甚美,谓之
酃酒。”那个时代,在人们心中已有了
品牌意识——喝黄酒必首推酃酒,酃酒誉满天下,是曲药酿黄酒的代表。
汉族人独特的制曲方式、酿造技术被广泛的流传到日本、朝鲜、及
东南亚一带。曲药的发明及应用,是
汉民族的骄傲,是
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成就,被誉为古代
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黄酒发源地
黄酒是民族特产,属于
酿造酒,惟中国有之。说起黄酒,人们几乎都想到浙江
绍兴,认为那里是黄酒的发源地,其实,黄酒的发源地在湖南
衡阳。
湖南师大副教授、湖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蒋雁峰在《湖湘文库·酒篇》中,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蒋雁峰认为,浙江谷物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
河姆渡文化中期,而湖南以稻为主的农业种植,可以追溯到8250–9100年前。考古发现,
彭头山遗址是世界最早的古
稻谷栽培地,酿造黄酒需要谷物,而湖南最早出现古稻谷栽培,说明湖南最早具备酿酒条件。
同时,
衡阳出土的商代
青铜酒器“牛尊”、春秋时期的“
青铜提梁卣”盛酒器、春秋
桑蚕纹尊都是可与
四羊方尊媲美的国家
一级文物,这些制作精美的陶器酒具说明,衡阳早有先进酿酒技术,且饮酒已成为当时重要生活习俗。
有典故记载,衡阳古酒的酿酒技术与黄酒酿造工艺基本一致,这也说明,过去衡阳的酃酒就是今天的黄酒。
蒋雁峰对《
吕氏春秋》、《左氏春秋》等诸多史料进行细考后还发现,
绍兴酒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衡阳的酃酒(亦称酃湖酒、醽醁酒)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其历史要早于
绍兴黄酒,因此,可以这样推测,酃酒才是黄酒的真正“鼻祖”,绍兴黄酒很可能是从
衡阳酃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展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趟过悠久的历史长河,华夏民族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粮食酿酒经验,使黄酒酿造
工艺技术炉火纯青。
黄酒文化
传承吴文化的“苏式老酒”
黄酒是
吴越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众所周知,以惠泉黄酒为代表的
吴文化和以绍兴黄酒为代表的
越文化,是中华黄酒文化中的两支风格各异的杰出流派。
据《
史记》、《
吴越春秋》等书记载,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
无锡酿酒历史有两千年以上。明人
冯梦龙的《
醒世恒言》中,已写过“
惠山泉酒”之名。
清代年间,
惠泉酒已是进献帝王的贡品。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
曹雪芹之父在
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进京,可见无锡惠泉酒已经成为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饮用酒是不奇怪的。
惠泉黄酒作为
苏式老酒的典范,它以江南地下泉水和江南优质糯米作为原料,主要采取半甜型黄酒的酿造工艺,经过数千年
文化积淀和工艺完善,终于成为明代的江南
名酒,直至清代的宫廷御用酒,完成了从普通民间黄酒,发展成皇家御用黄酒的神话,从此源远流长,乃至今天。到了近现代,由于结合了现代技术、
科学管理,“苏式老酒”的风格更臻至完美,其味温雅柔和、甘爽
上口,饮后让人怡神舒畅、回味悠长。
今天,随着吴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苏式老酒”也成为了中国黄酒多元化市场中的一支百花争艳的典型代表,这应该不亏于乾隆皇帝当年对无锡惠泉酒御笔亲题传世佳酿之美名吧。1956年由当地十几家酿酒作坊合并组建。
“惠泉”历久弥香文化酒
凡是
好酒,必有芳香。凡是历史名酒,也必然浸融了深厚的文化精髓。
惠泉黄酒作为“苏式老酒”的典型代表,以地下优质泉水和江南上等糯米为原料,辅以独特的惠泉酒酿造工艺,经过多年窖藏而成。其香气中正平和,介于外露与内涵之间。轻摇一下惠泉黄酒,一股醇和馥郁的香气便自然沁入肺腑,令人心旷神怡。酒色为
琥珀色,晶莹明亮、富于光泽。
当酒液滋润到整个
舌面,感觉到酒质协调、柔和顺口、清爽冰凉、别具风味。惠泉黄酒同时也品位高格,是被誉为“传世佳酿”的古代
四大名酒之一,深受
社会精英、成功人士的喜爱。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喝惠泉黄酒,尝节日美食”已成为当今的一股潮流,为祥和欢乐的节日点缀上浓浓的喜庆色彩。“惠泉”被顾客消费者称做“可与
XO比肩的文化名酒”,并在日本跻身入“世界名酒”行列。同时它还是
国家免检产品。
苏式老酒起于惠泉
众所周知,无锡惠泉酒、绍兴加饭酒、
丹阳封缸酒和福建
沉缸酒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酒。其中最让无锡人民引以为豪的莫过于惠泉酒。
无锡惠山多泉水,相传有九龙十三泉。经唐代
陆羽、
刘伯刍品评,都以
惠山寺石泉水为“
天下第二泉”,从而声名大振。从
北宋开始,用二泉水酿造的糯米酒称为“惠泉酒”,其味清醇,经久不变;在明代,惠泉酒已名闻天下。曾任
吏部尚书、
华盖殿大学士的
李东阳曾在诗中写道:“惠泉春酒送如泉,都下如今已盛传”;到清代初期,惠泉酒更成为贡品。江宁织造
曹頫、
苏州织造李煦向皇上进贡的物品中,都有“泉酒”(即惠泉酒)。曹雪芹更因此把它写进了《
红楼梦》。
黄酒城
在浙江绍兴。规划面积4万平方米,
总投资4.2亿元,2005年10月16日开工建设。以黄酒博物馆为主体,面积10000平方米,分为酒史厅、酒艺厅、影视厅等。
传说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是酒中之祖,酒中之王。黄酒酿造技术堪称天下一绝,是祖国宝贵的科学
文化遗产。
这一古老的酿造工艺究竟始于何时?自古以来众说不一。在近现代出土的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有很多专门的酒器,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和研究线索,但翻阅一下现有的典籍史册,居然没有关于酒的发明的详尽记载,只是在字里行间偶尔有一句半句提及黄酒,而其余的就是遍及在民间乡里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能以一而论,但总能从中窥得一斑。
酒星造酒
中国民间流传黄酒是天上的
酒星酿造的,人们把酒星当作酿酒的天神。宋代窦革在《
酒谱》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咏酒的篇章。《后汉书·孔融传》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之说;
李贺《
秦王饮酒》诗中有“龙头泻酒邀酒星”之慨;
皮日休《酒中十咏并序·酒星》有“谁遣酒旗耀,天文列其位”之咏;
陆龟蒙《奉和袭美酒中十咏并序·酒星》有“不独祭天庙,亦应邀
客星”之诚等等。这也许仅仅是诗人的
形象思维而已。
天上“酒旗星”确实存在,最早见于《
周礼》一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代
天文学家通过宇宙
光谱分析发现,宇宙
外层空间存在着酒精分子。这些酒精分子是从地球上挥发上去的还是其他星球上形成的。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房县黄酒
“房陵黄酒”历史悠久,古代曾称为“封疆御酒”、“帝封皇酒”。有史料记载,绍兴黄酒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
勾践时期,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成为“封疆御酒”。闻名天下的《
诗经》作者
尹吉甫是房陵人,
楚王派太师尹吉甫作为使者向
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罈房陵人自产的“
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宝物呈上殿开罈满殿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土,奖诸侯。房县黄酒兴盛于唐代,
武则天废中宗
李显,贬为
庐陵王,流放于房陵。在房陵居住十四年,随行720名宫廷匠人对房县民间酿方进行改进而成。李显登基后,封房县黄酒为“黄帝御酒”,故又称“皇酒”。房县黄酒属北方半甜型,色玉白或
微黄,酸甜可口。黄酒在当地人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
儒家文化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独有酒种,被誉“国粹”,
儒家文化乃中国最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称之“文化精髓”。两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酒生性温和、风格
雅致,
酒文化古朴厚重,传承人间真善之美、忠孝之德;儒家内涵讲究中庸之道,主张清淡无为,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细细体味,黄酒与
儒家文化可谓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庸”黄酒之格。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把“中”与“和”联系在一起,主张“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中庸既是一种
伦理原则,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黄酒以“柔和温润”著称,恰与中庸调和的
儒家思想相吻合。黄酒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寻常之“格”,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黄酒兼备协调、醇正、柔和、幽雅、爽口的综合风格,恰如国人“中庸”之秉性,深得人们青睐,被誉为“国粹”也就为之不过了。黄酒之“和谐”,对今日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相符的。儒家“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与黄酒“中和”之理念,正好给予了现代意义“和谐”诠释、发挥和想象的一个空间。
“仁义”黄酒之礼。“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范畴和最高
道德准则。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其中“仁”是目标,“克己”而使“礼”得到遵守和恢复是实践途径。
孟子则经常以“仁义”并重。“仁”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尊重关怀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怀。黄酒是一种物质,它自古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酒作用于人的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酒虽有利有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的功能有三,一是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酒可成礼。黄酒承载着释放人们精神,惠泽健康,表达
情感,体现爱心,激发睿智的作用,这与儒家崇尚“仁义”,主张“天地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爱护是息息相通的。
“忠孝”黄酒之德。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孟子更是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这些“忠孝”思想体现了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文明,也是中国美德的一部分。黄酒生性温和、醇厚绵长,在漫漫
中国酒文化长河中,黄酒以其独有的“温和”受国人称道,黄酒的文化习俗始终以“敬老爱友、古朴厚道”为主题,这与儒家所追求的“忠孝”精神一脉相承。
名称区分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在古代,酒的
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
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通行用“Rice Wine”表示黄酒。
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
烧酒),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
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
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蒸馏烧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
白米、白曲和白水酿造而成的、酿造时间较短的酒,酒色混浊,呈白色。酒的黄色(或棕黄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分与氨基酸形成
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
焦糖制成的色素(称“
糖色”)加深其颜色。
在明代戴羲所编辑的《
养余月令》卷十一中则有:“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从这一提法可明显看出黄酒、白酒和烧酒之间的区别,黄酒是指酿造时间较长的
老酒,白酒则是指酿造时间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
糖化发酵剂)。在明代,黄酒这一名称的
专一性还不是很严格,虽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酿造酒,但起码南方各地酿酒规模较大的,在酿造过程中经过
加色处理的
酒都可以包括进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酿造酒的生产虽然保存,但
绍兴的老酒、加饭酒风靡全国,这种行销全国的酒,质量高,颜色一般是较深的,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的关系。因为
清朝皇帝对绍兴酒有特殊的爱好。清代时已有所谓“禁烧酒而不禁黄酒”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已基本确定下来。黄酒归属于土酒类(国产酒称为土酒,以示与
舶来品的
洋酒相对应)。
市场格局
黄酒,世界最古老的酒种之一,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黄酒发展至今生产企业已有700家左右,平均
年产量2000–3000吨,但主要以作坊式生产为主,仅有1/4左右的企业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据统计,黄酒行业生产规模在千吨以下的企业占80%,万吨以上的有近30家,4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
2004年,黄酒行业
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了11家,伴随新进入者的进入,预计未来两年黄酒行业内厂商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尽管行业内销售收入前5位的企业已获得全行业55%左右的收入,但是前5位企业的产量规模仅占行业的14%左右,从规模化生产看,黄酒行业的
集中度仍然较低。
此外,由于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黄酒的生产、消费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三地合计黄酒产量、消费量分别占全国黄酒
总产量、总消费量的83%和70%。
2003年以来,黄酒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倾向逐渐显现,黄酒的传统
销售区域之外的销售额迅速上升。此外,2004年黄酒的出口量同比增加了20%左右。统计
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黄酒产量的
增长率回升,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7.1%和20%。2004年全行业销售收入37.7亿元,利润总额2.98亿元,
同比增长10.23%和14.18%。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黄酒行业正步入一个新的成长期。
国家酿酒行业政策对于发展黄酒来说是积极的。根据
“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黄酒产量要从2000年的145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250–280万吨。黄酒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黄酒作为酒类产品中消费
税负最轻的品系,也体现了国家对黄酒行业的扶持。
未来黄酒市场的竞争力
黄酒因其为世界最古老的酒种、醇和的口感、健康的消费理念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是随着
白酒市场的规范化、
葡萄酒市场的快速发展,黄酒意欲在其中突围,就必须寻找到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黄酒的竞争力在哪里?
1.价值归位。在某些
江浙地区,黄酒的价格甚至敌不过一瓶矿泉水。像如此低廉的价格,如何能体现黄酒的价值本身?白酒
水井坊因其600年历史创造了白酒新的
价格体系;葡萄酒
张裕·
卡斯特庄园酒因其与法国资方合作,重新诠释了法国庄园葡萄酒与中国
民族品牌的完美结合。那么黄酒应该用什么来体现其价值本身呢?我们知道,价格并不一定是产品的的价值体现,但是要让产品的价值在价格上得到体现,那么我们就应该让产品的价值得到归位。对于黄酒本身来说,就是如何让消费者明白,黄酒不是矿泉水!
2.
品牌提升。某些营销认为,在
宣传策略上,黄酒与白酒的区格应该是在健康这个问题上,但是笔者认为,酒作为日常消费品,消费者更注重它的感官消费,如果仅仅是为了健康,那黄酒在宣传引导上又怎么敌得过“生态酒”之称的葡萄酒和“液体面包”之称的
啤酒。消费者为什么消费水井坊、
国窖1573,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保健功能?答案是否定的。消费者看重的是他的品牌。但是品牌也有价格瓶颈:如果水井坊叫“
全兴古窖”,消费者愿意花400元甚至更多钱去消费吗?丰谷的90年
窖龄酒售价也不过100余元,
古越龙山、
会稽山也有30年
陈酿,也有价格过千的产品,但是有多少人消费呢?这就是品牌瓶颈。因为消费者认为这个品牌就只能是低价产品。
3.历史传承。黄酒在世界的发展历史已经有2500余年了,其发展史远远超过了白酒、葡萄酒和啤酒。如今的酒类企业都在宣传品牌的历史悠久,但是谁又能超过黄酒呢?而在中国,人们最先品饮的就是黄酒,对于人们的接受能力和亲近感来说,应该是较白酒和葡萄酒更容易接受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古越龙山已经进去全球
免税店系统,那么下一个引领全国黄酒市场的独立
高端品牌由谁来担当,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期待的事情。
如今,白酒已经垄断了大部分酒类
消费市场,葡萄酒也因为消费市场的逐步建立及消费者的接受度增加而占据了部分消费市场,黄酒作为民族酒种如何突破地域限制,进而让全国消费者接受,从而建立三分天下的局势这个问题,非常值得
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
中国黄酒的沉寂与崛起
一、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著名的有绍兴加饭酒、
福建老酒、江西
九江封缸酒、江苏
丹阳封缸酒、
无锡惠泉酒、广东珍珠红酒、山东
即墨老酒等。但是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
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最具中国特色的,首推绍兴酒。
二、国内酒类市场的现状。1980年以后,我国酒类行业尤其是白酒行业进入高利润,高增长的阶段,但
盲目建设现象突出,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激烈的
市场竞争,
企业利润下降,大批企业陷于困境;从2000年开始,我国酒类市场峰回路转,生产全面回升,使整个行业的产量幅达6.8%,其中啤酒创下了8%的高增长,葡萄酒、黄酒增幅达到10%以上,就连一直低迷的白酒行业也实现。1.1%的增长,遏制了连年下滑的势头。
三、黄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黄酒生产区域突破了“三省一市”即浙江省、
江苏省、
江西省、
上海市,而发展到全国范围,但是黄酒跟我国整个饮料酒总量相比,仅占4%,据统计,2000年全国饮料酒年消费量约在2800万吨左右,其中啤酒约2200万吨,白酒500万吨,而被称为国酒的黄酒反为140万吨,且近几年来一直在这个量上徘徊,而作为中国黄酒代表的绍兴黄酒行业2001年共生产黄酒130万吨,较上年只增长30.99%,
工业总产值,
销售产值及
销售税金分别增长8.1%、10.84%和8.5%,增长最快的是
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32.40%,而利润下降了4.78%,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黄酒产量停滞不前,企业
经营效益下降。究其原因在于:
1.受“南黄北白”消费格局的限制,市场区域小。而在国内,黄酒消费的主要地区在南方的江浙、福建、上海一带,西部、东北部则难觅踪影,当然,这与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南方湿暖多雨有关。然而,在啤酒、葡萄酒异军突起,快速发展,
洋酒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黄酒若不打破地域限制,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消费市场不断的被吞食。
2.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黄酒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对于白酒、啤酒、葡萄酒等企业强大的广告攻势,黄酒无论是在产品宣传、企业形象宣传、黄酒文化宣传上都已不能适应黄酒
企业发展的需要。“
好酒亦需勤吆喝”,绍兴黄酒在明清时期能够风靡全国,亦是得益于一批
绍兴师爷以及文人骚客的竞相宣扬和推崇。而在如今,除部分黄酒企业意识到“
酒香不怕巷子深,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之外,像“古越龙山”是最早斥巨资在中央台打广告的黄酒企业,但这样的黄酒企业是少之又少,黄酒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远未得到挖掘:黄酒究竟是什么口味定位,什么样的酒才是正宗的黄酒,如何正确饮用黄酒等问题,消费者都不甚了解,可以说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了整个黄酒行业的低迷。
四、从消费潜力来看,黄酒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国内市场来看,黄酒作为低度酿造、高营养、保健型的酒种,很适合当今人们由于生活提高而对饮料酒品质的要求,从现代酒类消费
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由嗜好性饮酒向交际性饮酒和品尝性饮酒过渡;从
价值取向来看,人们已经摒弃了爱高度、嗜烈性、求刺激的陋习,开始树立取低度、摄营养以调适,护养身心的新价值取向,因此,黄酒企业只要做好导向性宣传,必将会引起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从而使黄酒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从黄酒
国际市场需求量来看,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计,黄酒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在50万吨左右,黄酒特别是绍兴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
竞争对手为日本、台湾等地的“绍兴酒”,在中国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制度之后,台湾产绍兴酒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已从过去的80%下降到25%左右,中国黄酒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更为广阔的
市场空间。
此外,黄酒的另一功能为烹任用酒,
嘉善黄酒之所以能够占领上海市场,在于他们首先占领了上海人的厨房。假如黄酒能够广泛的进入中国老百姓的厨房,将会启动一块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烹饪用酒的另一大商机在于在全世界开设的达10万家左右中国餐馆,而这些餐馆大多采用
日本清酒,
南朝鲜浊酒和台湾的仿绍兴酒。黄酒若能打开这个市场,其消费量将在20万吨以上。
五、深度挖掘黄酒历史文化内涵,倡导时尚黄酒。通观国内的酒类市场,白酒是市场的老大,葡萄酒是市场新贵,啤酒市场争夺则是愈演愈烈,只有黄酒市场仍是不温不火。近几年来,黄酒产量略有增加,但企业利润却不断下降。因此,对于黄酒行业来说,最关键的在于找到黄酒发展的突破点,做大、做强黄酒市场。
选购方法
1.应在正规的大型商场或超市中购买黄酒产品。这些经销企业对经销的产品一般都有进货把关,经销的
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证。
2.选购大型企业或有品牌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这些
企业管理规范,
生产条件和设备好,产品质量稳定。
3.选购时可从
产品名称、含糖量来判别产品的类型,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黄酒种类。
4.黄酒产品执行的国家标准为:GB/T13662、GB17946等。
5.酒液应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清亮透明,允许有少量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