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
粟,是禾本科狗尾草属草本植物。粟植物体细弱矮小;圆锥花序呈圆柱形;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黄色,小枝不延伸;花果期六月至十月。《春秋说题辞》载:“西及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字为粟。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春秋说题辞》载:“西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字为粟。
进化起源
关于粟的进化问题,世界统一的看法是从狗尾草(Setarea ViVidis)直接驯化得到的。因为粟和狗尾草的染色体均为2n=18,杂交容易成功,杂种一代的结实率也高。这点已被育种工作者在粟的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上。
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普遍认为,粟起源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大量关于粟起源的丰富资料,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作物的起源。
历史悠久,文献记载丰富: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对粟的种植和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文献中,粟已被列为祭祀和礼仪用品,并在农书、医书中有所记载。此外,在文字训诂方面,也有大量关于粟的引用和考证。
考古发掘不断充实: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址发现了炭化粟粒,例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陕西歧山斗鸡台、西安半坡村、河南浙川黄棘树等。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在六千至七千年前就已经培育出了栽培粟。
国外也有相关说法:虽然国外早期关于作物起源的著作曾提及瑞士湖上居民的遗址中有多粟黍,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农业悠久的国家也有些史前栽培粟的说法,但中国不断提出更早的考古证据,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栽培品种遗传种质资源丰富:中国栽培粟的品种遗传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多样,这可能是粟起源中国的主要论据之一。在五十年代,中国已全面征集了约数千份粟品种,经过整理和损失后,现在仍有数千份。这些品种在栽培特性和形态多样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类型。
中国是粟的起源地,这一结论得到了丰富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证实。
黄河流域史前考古发掘的粮食作物以粟为多。直到唐代以前,粟一直是中国北方民众的主食之一,通称“谷子”。至秦汉时期,粟是种植最多的谷物,唐宋时期也在中国南方提倡种粟。直到宋末,稻、小麦逐渐发展,粟才退居二线。
经长期选择培育,粟已发展出许多品种,《诗经》中出现的“粱”与“粟”,指的就是俗称的“谷子”或“小米”。小米“粱”的米粒蒸煮后较黏,而“粟”为“粱”之不黏者,植株较细弱矮小,粟后来被处理为粱(Setaria italica (L.) Beauv.)的变种。
形态特征
一年生,须根粗大。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厘米。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毛以近边缘及与叶片交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
圆锥花序呈圆柱状,紧密,长6-12厘米,宽5-10毫米,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多变异,主轴密生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毫米,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二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其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一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颖果
分布范围
世界小米的起源地,是拥有8000年谷子种植历史的敖汉旗。
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东北、西北;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地、南亚的印度半岛、欧亚草原直迄东欧也有分布。适于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微酸和中性土壤中,喜干燥,怕涝。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份占我国粟种植面积的68.1%。
距今约55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的史前人类已经开始从事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
2022年10月,新疆谷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种植的“沙漠小米”成熟了,亩产达到280公斤。此举不仅开创了新疆在沙漠里成功种植小米先河,开启了节水种植新模式,也为防沙治沙探索了新模式。
生长习性
生长周期:粟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相对较短,通常在90至120天左右,具体取决于品种和气候条件。
温度要求:粟喜温暖,耐寒性较强。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C至25°C,生长期间最适温度为20°C至25°C。高温可能会导致结实不良。
水分需求:粟对水分的需求适中,耐旱性较强,但在关键生长阶段,如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
土壤适应性:粟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可以在多种土壤类型中生长,但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力适中的砂壤土或壤土最为适宜。
光照需求:粟喜光照,需要充足的阳光以保证正常生长和发育。光照不足可能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籽粒的产量。
繁殖方式:粟主要通过种子繁殖,种子直接播种于田间。
生长环境
粟具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能力,在旱地、薄地、 岗坡地都能种植,但其最佳生长条件是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土壤排水良好且肥力适中的地区。
地势较高、排水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最适宜谷子生长。前茬以绿肥、豆类、薯类、玉米等为宜,注意使用过豆黄隆的豆茬,会抑制谷子的生长。谷子种植忌连作,连作一是造成严重减产,二是病害、草害发生严重。轮作倒茬是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
繁殖方式
粟繁殖方式主要为穴播繁殖和条播繁殖。
栽培技术
栽前准备
地块选择:粟在粘土、砂土均可种植,要达到高产、稳产、优质效果,则需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满足其对水、肥、气、热的要求。粟适宜在微酸和中性土壤生长,喜干燥、怕涝,尤其在生育后期,土壤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因此,宜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土层深厚、质地松软的肥沃壤土或砂壤土。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壤地力,减少病虫草危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粟谷对前作虽无严格要求,但不宜连作,以豆类-粟谷最佳,其次为甘薯-粟谷、小麦-粟谷、玉米-粟谷、油菜-粟谷等。
精细整地:整地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粟播种、出苗以及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通过精细整地,为粟创造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环境。播前应达到“早、深、松、碎、平”的质量标准,以利于粟出苗和根系下扎,使植株生长健壮,为提高产量打下基础。“早”,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整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深”,适当加深耕作层,深度20厘米左右;“松”,表土疏松不板结,达到上虚下实;“碎”,土团细小,无大的前作秸秆、根兜;“平”,厢平沟直,地面平整。
品种选择:不同的粟品种有其自身的特性,生产中应根据自然条件、肥力水平、栽培技术、茬口以及生产用途等选择品种。坡台地、二台地宜选用耐瘠薄抗旱品种;煮稀饭则需选用小粒、口感好、有自然香味的品种。总之以高产、优质、商品性好、适口性佳的品种最好。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自留种子做精选和晾晒处理是提高种子质量,保证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是精选种子,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秕谷、杂质。其次是晾晒,播前将种子晾晒1天。建议使用包衣种子,具有出苗率高、防治苗期病虫害效果好的特点。
抢时早播
播期:应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和茬口确定。春播一般在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达到10-12℃时即可播种;夏播在前作收后及时播种。
播量:根据耕作制度、品种特性、茬口等确定播种量,以一次保证全苗为原则。粟播种量过少易造成缺苗断垄,基本苗不足;过多时,幼苗密集,生长纤细,间苗费工费时。如种子发芽率高,种子质量好,土壤水分充足,整地质量高,播种量可少些,反之,宜大。一般每公顷播种量为15-22.5千克。
深度:播种深度对幼苗生长影响很大。粟粒小,胚乳中贮藏的营养物质少,如播种太深,在出苗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幼苗生长弱,出苗晚,甚至不能出土,田间出苗率低;播种过浅,则会因表土干旱,影响出苗。播种深度以4-5厘米左右为宜。
合理密植
根据各地经验,在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条件下,粒重变异较小,穗粒数变异大,因此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穗粒数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合理密植是通过采用适宜的播种量和栽培管理技术,使单位面积内有足够的苗数(分蘖数)和穗数,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与密度:土壤的肥力、物理特性等对密度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肥力因子。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粟生长发育健壮,适宜密植;反之,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养分缺乏的土壤,粟生长不良,抗逆性差,适宜稀植。
品种与密植:一般晚熟、高秆、大穗、分蘖型品种,密度宜稀;反之,宜密。穗直立、茎叶夹角小、株型紧凑的品种,适宜密植;反之,穗下垂,叶片披垂,株型松散的品种,株距要适当加大。
播期与密度:春播粟生长旺盛,穗分化历时长、株高、穗大、粒多,密度宜小。夏播粟出苗后即处于高温环境,穗分化时间缩短,株矮、穗小、粒小,单株叶面积较小,依靠群体增产,密度宜大。总之,粟栽培密度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与肥水状况、茬口及品种特性密切相关。对不分蘖的品种做到肥地宜密,薄地宜稀;坝地宜密,台地宜稀。早熟矮秆品种宜密,晚熟高秆品种宜稀。夏播宜密,春播宜稀。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中等水平肥力土壤以每公顷45万株为宜,肥力较高的以每公顷60万株为宜。
科学施肥
据测定,每生产100千克粟需要氮肥2.5-3.0千克、磷肥1.2-1.4千克、钾肥2.0-3.8千克,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要求不同。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种类很多,如人畜粪、堆肥、沼渣等。中产田每公顷施用15-30吨,高产田45-75吨,均匀撒施或集中施用。
底肥:每公顷施用尿素120-150千克,过磷酸钙600-750千克,氯化钾180-225千克。
追肥:孕穗-抽穗阶段是追肥作用最大的时期,宜追施速效氮素化肥。每公顷追施尿素150-300千克。生长后期粟根系生活力减弱,如缺肥可进行根外喷施,以促进结实和籽粒灌浆,提高产量。可用2%尿素+0.2%磷酸二氢钾+0.2%硼酸溶液,每公顷600-750千克,于开花灌浆期叶面喷施,抽穗始期与灌浆前各喷1次。
田间管理
补苗
播种完成后,需要定苗补苗。播种后遭遇雨水天气,应及时为种植地排水,避免雨水堆积影响谷子生长。对于生长得较为旺盛的谷田,使用石墩压青尖延缓叶片生长,为根部提供更好的发育机会,避免出现倒伏。通常是采用深中耕配合石墩进行蹲苗操作,提升谷子抗倒伏能力。当谷子出苗后出现断苗现象,可以利用温水对其浸泡,再进行补苗的操作。对于大量缺苗的现象,可以使用移栽的方式,为谷子生长打好基础
中耕管理
谷子生长到不同的时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对于幼苗期、拔节期等,都要结合中耕定苗对田间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各个生长周期,在清理杂草后进行追肥,同时为谷子的根际培土,有助于促使谷子根系获得更好的生长。同时,不同阶段的谷子对于营养的需求不同,需要根据各时期的实际情况,为谷子补充对应的营养,更好的促进谷穗分化,防止后期脱肥,实现无公害高产种子的有效培育。
幼苗期:从种子萌发出苗到分蘖为幼苗,以“早疏苗、晚定苗、保全苗”为原则,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早间苗个体营养面积大,根系发达,植株稳健,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在3-4片叶时进行间苗,留苗量是计划密度的3倍左右;5-6叶时定苗,留苗方式以丁字形、直线形为佳。
拔节期-孕穗期:拔节期-孕穗期是粟生长中最抗旱的时期,也是生长和发育最旺盛时期,主攻方向是攻壮株促大穗。粟拔节前需肥较少,拔节后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幼穗开始分化,拔节到抽穗阶段需肥最多。这时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最低,因此要适量追肥。粟是比较耐旱作物,一般不用灌水。
抽穗成熟期:主攻方向是攻籽粒,重点是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促大穗,争粒数,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籽粒运转积累,增加结实率,减少砒籽,提高粒重。
适时收获
粟在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应及时收获,脱粒后及时晾晒,干燥保存,以确保丰产丰收。收获过早,籽粒不饱满,影响千粒重,产量下降;过晚,易落粒,遇雨天可能发生霉籽及穗发芽等,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防治
谷子的病虫害有谷瘟病、白发病、粟灰螟、玉米螟、黏虫、蚜虫等。
谷瘟病、白发病通过拌种预防,播种前用托布津拌种,用量为种子的0.3%~0.5%。如感染谷瘟病,用甲基 托布津 600 倍液喷雾。如感染白发病,发病初期,亩用 10% 苯醚甲环唑 30 克与生根剂 35 克和 481 芸苔素 10 克二次稀释,对水30千克喷雾,每隔7天用药1次,连喷3 次。实行轮作倒茬、清除地块周围杂草、拔除感病植株,对预防病害有一定作用。
粟灰螟、玉米螟以幼虫蛀食心叶与茎秆。在粟灰螟幼虫蛀茎前,亩用 48% 毒死蜱乳油 20~30 毫升,对水 30千克~40千克喷雾。在玉米螟幼虫三龄前,用44%多 虫清800~1000倍液喷雾。
黏虫通过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杀死幼虫,并可降低田间湿度,增加幼虫死亡率。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3龄以下,当谷子田间虫口密度达到15头/平 方米时,用 90% 敌百虫晶体或 20% 氰戊菊酯乳油 2500 倍液喷雾。 蚜虫当田间蚜量达 500头/百株时开始防治,用菊酯 类药剂喷雾,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亩用药液 量40千克~50千克。
近种区别
黍,在古代特指一种名为黍子的谷物,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呈线状,所结子实呈淡黄色,脱壳后称为黄米,烹饪后具有粘性,是中国关键的粮食资源之一。在古时候,中国人民将百粒黍子排列成行,以其总长度作为一尺的度量标准,形成了所谓的黍尺。
粟,通常被称作粟。在古代,粟这一称谓涵盖了黍、稷等粮食作物。在古农学文献中,粟被称作梁,而糯性的粟则称为秫。在甲骨文中,“禾”字即代表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一种较细小的粱称为粟,而在北方地区,人们习惯将粟磨成的米称为粟。区分粱和粟的方法较为简单:穗大、芒长且粒粗的是粱,而穗小、芒短且粒细的则为粟。粟的幼苗与茅草相似,至今人们仍然在种植粟这种古老的作物。
黍与粟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首先,粟即为谷子,其穗状如棒,而黍的穗则显得较为疏散,且黍的成熟期相对较早。其次,黍是一种早熟作物,其种子多呈红褐色,少部分为浅黄色,并且表面光亮;相比之下,粟的种子表面缺乏光泽,主要以浅黄色为主。最后,在米质方面,两者均为黄色,但粟的颜色较为浅淡,而黍的颜色则较为深沉。至于粘性,这一点在两者间无法作为区分标准,因为它们都有粘性和非粘性的品种。
主要价值
食用
粟的谷粒可食,为中国北方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谷粒去皮后称为“小米”,煮粥、煮饭都可以,又是制饴糖和酿酒的原料。
饲用
粟的秆、叶是骡、马、驴的良好饲料。
药用
粟的种仁可入药。药性:味甘、咸,性凉。功能:和中,益肾,除热,解毒,可以治疗反复呕吐、脾胃虚弱、泄泻等症。粟米味咸,性微寒,无毒,粟主养肾气,除脾胃中热;陈粟米味苦,主治胃热消渴,利小便,制成粉末成汁,能解多种毒,能治霍乱及腹部抽筋,且镇惊安神;粟糖主治痔漏脱肛;粟奴利小便、除烦闷。
营养
成分:种子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B2、胡萝卜素;其中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种,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和少量赖氨酸,糖类有蔗糖、棉子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从种子中还分得α-粟素、β-粟素、甘油单葡萄糖酯、甘油二葡萄糖酯、非淀粉多糖;种子中还含无机元素
粟的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烟酸、钙等,适合身体虚弱的人补充营养,而且还有减轻皱纹、色斑等美容功效。
植物文化
李白称赞道:“家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从原始农业时代中期“粟”就居于粮作的首位。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管子·治国》
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
参考资料
粱(liáng).植物智.
粟(sù).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1:1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