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顺差亦称“国际收支盈余”。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各个国家之间对外经济往来的
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的差额,即为顺差。一般冠以“+”号。
意义
促进经济增长
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刺激国内
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
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
二是净出口的
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净出口增加的结果。
净出口的增加具有
外贸乘数效应,在外贸乘数的作用下,经 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
净出口额,大于经常项目顺差额。其次,
资本项目顺差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一是资本项目顺差直接增加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资本项目顺差源于资本净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对我国的
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资本净流入增加了国内的总需求中的
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是
外商直接投资的
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在外商直接
投资乘数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
外商直接投资额,大于资本项目顺差额。
增加外汇储备
2.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
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
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
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资本项目有
逆差外,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伴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
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长,外汇储备2003年底已超过4010 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增加有利方面:
一是提升了综合国力,使我国在
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二是表明我国有良好的国际
偿债能力,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时,能够较为容易地以较低成本取得各类贷款。
三是对我国进行
直接投资的外商,对其利润汇回本国有
安全感,这些外商愿意 更积极注入资本,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
3.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在
开放经济条件下,
经济总量平衡不仅与储蓄投资有关,还与外贸有关。当财政有
赤字时,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
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
供求平衡,那样,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
外贸赤字并存的
双赤字现象。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
净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保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我国的现实是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从1998年以来,连年实行了积极的
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递增,因而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特别是净出口增加部分地弥补了财政赤字。以国际收支顺差弥补
财政赤字,不但有利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而且避免了
双赤字现象。
4.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我国抗击
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
国家经济安全。
连年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使得我国成为国际上的
债权国。因而,我国不仅有足够的外汇满足
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我国对外
清偿能力、保证对外支付,还有利于应对
国际金融风险,提高了国家抵抗各种
经济风险的能力。
利于宏观调控
5.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
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
宏观调控政策。
一是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家有充足的外汇
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二是国家有充足的外汇
调节国际收支,执行主动的对外经贸政策。
三是国际收支顺差增强了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由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资,因此,我国
资本流动性实际上比较大。在资本流动性实际比较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四是国 际收支顺差有利于国家实施宽松的
货币政策。
弊端
1.国际收支顺差使得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国际收支顺差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我国
贸易顺差增加,就意味着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有
逆差,逆差国就会利用WTO的规则,限制我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在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与美国
贸易逆差比较大,使用反倾销最多的是美国,我国是被反倾销最多的,居WTO成员方第一位,并且我国被反倾销
案例的数量在逐年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弱化了
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外汇流入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
固定汇率和
外汇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
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
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
物价水平上 升。
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大量
外汇储备高达4000多亿美元,同时,国内居民储蓄高达11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约有14多万亿人民币。这14多万亿人民币没有形成
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闲置资金,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
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加并存的现象。
3.国际收支顺差提高了
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
在
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有风险的,最明显的是
汇率风险。我国实行钉住
美元的
固定汇率(我国的
汇率制度在2005年7月21日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每当
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
通货膨胀,我国外汇储备都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国际收支顺差越大,需要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外汇越多,国家外 汇储备的成本越高。
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
资金流出。在
结售汇制度下,由于流入的外国资金都要转换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主要是储备美元、
欧元的债券。国际收支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越多,
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这两方面形成了内在的矛盾:国际收支顺差引导外资流入,出口越多和
外国直接投资越多,资金流入越多;国际收支顺差导致
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越多,资金流出越多。
难以调整出口结构
4.国际收支顺差异致经济
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
出口和引进外资都是有代价的:
一是出口使国内资源被国外利用,而且出口对
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出口的数量和结构随国际市场需求而变化;
二是外资不论是
间接融资还是
直接融资,都是有代价的。间接融资,如外国贷款到期要用外汇来还,需要国内有更多的出口产品换取外汇。直接融资,如跨国公司在我国
直接投资设立生产和销售企业,那更是直接地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不但其利润要汇回母公司所在地,而且,其产品占领了我国的市场。
三是国内经济受制于国际市场,一旦出口受挫,本国经济萧条,外国资本会乘虚而入,控制我国市场和关乎
经济命脉的产业,经济发展受制于外国资本,导致经 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国际收支顺差挤压了民族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首先,在
国内市场上,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其产品可以迅即进入中国市场,既可以绕开
进口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又有利用我国
廉价劳动力之利。
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不仅是
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越来越多地进入
传统产业,与我国企业直接争夺国内市场。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增加,挤压了民族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国际收支顺差增大,特别是
资本项目顺差太多,实际上是外国资本直接在
国内投资增加。资本项目顺差增多,外国资本在我国出口市场上的份额随之增加,外资企业出口中占主导地位。2003年,在出口产品中,外资企业产品超过50%。因此,国际收支顺差缩减了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空间,客观上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民族经济发展。
再次,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政府出口
结构调整政策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仅使得国内出口结构难以调整,而且进一步影响国内
经济结构的调整。
影响市场化进程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国内
货币供给增加,在市场对货币的需求
增长幅度小于货币供给增长幅度时,货币
市场供给大于需求,金融市场的利率下降。当国际市场利率比较低时,一国金融市场利率下降,那么,国内利率与国际市场利率的
利差会缩小,这种利差的缩小会减缓
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然而,利率下降会导致
人民币贬值,产生
通货膨胀。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维持现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贷款浮动利率,从而推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主要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既影响国内经济也影响对外经济,因而,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 济发展,化国际收支顺差之弊为利。
国际收支顺差是我国长期执行出口导向型经济
发展战略的结果。在
开放经济条件下,化解国际收支顺差之弊,需要依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将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出口与
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的新取向是:从国际收支顺差转向保持
经常项目适度顺差、
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
经常项目适当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时,出现国际贸易
赤字,不能通过多印人民币来弥补国际贸易赤字。因此,在
国际收支有
逆差、
外汇储备又不足时,
中国会缺乏足够的外汇购买进口产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国债务,影响国家信誉和经济发展。因此,经常项目有顺差,有利于我国外汇市场和
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强国际
支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有 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
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
不利表现
由贸易项目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反映一国的
国际储备或对外支付能力的增强;由资本项目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反映资本的大量流入。
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也有不利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
1.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
资金闲置浪费,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
3.一国的外汇储备增加,
本币发行也必然相应增加,从而产生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4.本币若是
可兑换货币,顺差将使外汇市场上对
本国货币求大于供,易受抢购冲击;
5.本国货币被迫升值,使出口处于不利的国际
竞争地位。
策略
实行出口与
内需并重的
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依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把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保持
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的要求,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调整
经济政策,逐步缩减国际收支顺差,协调对外经济与国内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1.实行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完善
投资政策,拓宽
投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由于国内
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难以带动就业增长,
失业率逐年攀升。努力拓展投资渠道,改善储蓄转为投资的机制,将充分利用14多万亿元的
居民储蓄和
外汇储备,那么,在技术水平不变、
资源利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即使不依赖
引进外资,我国
经济增长速度也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就业机会随之大大增加。
2.保持
经常项目适度顺差,必须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大经常项目开放力度,完善结售汇制度。调整进出口结构,主要是在重视出口的同时,要考虑适当增加进口。增加进口要注意优化进口结构。政府要鼓励企业引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和
产业升级;加大石油和矿产等
战略物资的进口;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教育和旅游及消费增长带动进口。
大量的顺差给经常项目加大开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放松经常项目中对企业和个人
外汇管理,增加售汇数量,不仅能更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用汇、促进
对外经济贸易,而且有利于调节
外汇储备。同时,由于
资本项目还没有放开,为了防止资本项目从经常项目下汇出,政府还需要规范对经常项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实性审核。
完善
结售汇制度,推广意愿
结售汇,增加开设
外汇账户的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从强制结汇转为
意愿结汇,这样,企业在进出口过程中,减少
外汇买卖,可以节省时间,
降低成本。
3.
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必须完善汇率机制,推动
利率市场化改革,控制外资进入和增加对外投资。实行
浮动汇率,有利表现:
三是对汇率敏感的部门受益,有利于企业控制出口
产品成本和防止价格上升。
四是促进
金融市场、特别是与外汇相关的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
五是
企业融资会逐渐从
银行业转向
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多元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该兼顾国内经济和对外
经济发展,确立有市场适应性的利率—
汇率机制。在
固定汇率制度下协调
利差,常常受制于
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国际收支顺差是国内
货币供给增加,
中央银行应该降低利率,但在
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较高或面临
通货膨胀压力时,考虑到国内利率和外部利率的名义利差或
实际利率的利差过大,降低利率会导致
资本流出,因此,不能轻易调整利率。而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能够充分发挥
货币政策效应,增强货币政策的
自主性。因此,
利率市场化需要汇率
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即利率市场化和浮动汇率要同步进行,才能建立起适应国际经 济和国内经济变化的利率—汇率机制。
实现
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需要控制外资进入和增加对外投资。
一是要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调整外资的结构。
二是引进外资需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引进外资要注重质量,注重引进高技术企业,引进有利于延长产业链的外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
民族企业的设计、研究和开发能力。
三是要控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和进入的速度,减少资本项目顺差,给
民族经济留出生存和发展的
市场空间,通过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能在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自立于世界民族经济之林。
四是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减少资本项目顺差,不能简单地限制外资进入,还要
增加资本的流出。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既有利于减少
资本项目顺差,更有利于企业超越外国设立的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
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4.加强与WTO规则相关的微观经济规制及其政策体系建设,规范进出口贸易。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需要围绕出口与
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民族产品、
民族工业的现代化。利用WTO要坚持讲
民族经济的政治、讲维护
国内产业利益的政策、讲
应对策略的三原则。同时,做到
三要:一要合法,按WTO规则办事;二是要合理,科学地有针对性地使用规则;三要有效,要注重按照规矩办事的实际效果。
5.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
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和
扩张性货币政策。
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
一是统一国内外企业
税赋,取消给外资企业的
超国民待遇,给民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民族经济发展增加
税源。
三是适时推进
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实际负担,促进
企业发展,扩大就业。
四是增加
转移支付,主要是
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或提高
弱势群体的
生活水平,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增加消费。
五是增加财政
担保贷款或
财政贴息贷款,通过
财政担保或
贴息贷款支持
出口企业和
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中小企业发 展,以增加供给,缓解
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等。
二是配合财政公债政策,在
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中央银行买进公债,扩大
货币供给量。
三是
银行贷款向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鼓励出口,扩大出口企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
四是增加
消费信贷,促进有增长潜力的产业迅速地将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
五是适度偏紧
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激活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保险市场和
信托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开放和发展增加投资渠道,将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报道
2014年,我国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148亿元人民币,
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5939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209亿元人民币。
按美元计价,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471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981亿美元,收益逆差298亿美元,
经常转移逆差30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6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1985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1178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1188亿美元,
特别提款权及在
基金组织的
储备头寸减少11亿美元。
2024年2月1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3983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1088亿元,服务贸易逆差4402亿元,初次收入逆差3019亿元,二次收入顺差31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储备资产增加8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