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对外经济往来、对外
债权债务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货币收支。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
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
经济活动的
货币价值之和。它是一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缩影,也是一国在
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升降的反映。国际收支状况通常是通过
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它是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及金融的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是各国全面掌握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状况的基本资料,是该国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亦是国际营销者制定营销决策必须考虑的经济环境。
基本概念
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国际收支
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净
金融交易的
帐目表。通常被分成
经常帐,它包含
有形贸易(净货品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和
无形贸易差额(如航运,银行和
旅游服务的支出和收入);
资本帐,该帐户的短期和
长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如来自
直接投资、证券、地产等收入)。有形及无形贸易、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
有机会出现盈余(如出口大于进口)或赤字(如进口大于出口),但原则上整体国际收支则应该没有盈余或
赤字。
概念发展
早在17世纪初叶的
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了国际收支概念。当时的
葡萄牙、法国、英国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在提倡“
贸易差额论”即通过扩大出口
限制进口的方式积累金银货币的同时,就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分析国家财富积累、制定
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当时的
国际经济仍处于
发展阶段,国际收支被解释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差额。
随着
国家经济的交往不断扩大,国家收支的含义也不断发展和丰富。在
金本位制度崩溃后,国际收支的含义逐渐被扩展为反映一国
外汇收支。凡是涉及一国外汇收支的各种国际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并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这是国际收支就是人们所称的狭义国际收支的概念。这一定义以现金支付为基础,即只有以现金支付的国际
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对其他的
债权债务则不予理会。但是,一国在对外交易中,并非所有的交易都涉及货币的支付,如
补偿贸易。其中有些交易根本不需要支付,如以实物形式提供的无偿援助和投资等。这些不涉及货币支付的对外贸易中在国际交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
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收支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由狭义的概念逐步发展为各个国家使用的广泛概念,即
IMF制定的概念。
定义
IMF在《
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规定:国际收支(BO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它包括:一、一个
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益交易;二、一个经济体的货币黄金、
特别提款权的所有权的变动和其他变动,以及这个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的债权债务的变化;三、无偿转移以及在会计上需要对上述不能相互抵消的交易和变化加以平衡的对应记录。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
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
经济活动的
货币价值之和。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
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
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注:在国际收支的统计中,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
经济领土内具有
经济利益中心的家庭及其内个人和法人或
社会团体。
以美国为例,
美联储(美国的
中央银行)在进行
外汇市场干预时,联储
资产负债表上的国际储备会发生增加或减少。为什么美联储(或其它国家的中央银行)要持有国际储备或者哪些因素可以解释其储备持有量的大小呢?
国际储备交易是美国与其它国家间的几大
资本流动之一。为了理解美联储如何积累国际储备及其可以用于外汇市场干预的储备数量,我们必须考虑美国与外国间的更广泛的资金流动。我们可以利用国际收支账户来理解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收支账户(balance-of-payments account)度量了本国(本例中的美国)与所有其它国家之间的所有的私人和政府的资金流动。
美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类似于家庭或企业可以用于记录收入和支出的簿记过程。在国际收支中,从外国人到美国的资金流入是收入,被记录为正的数字。收入包括由于
购买美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美国的出口)、获取美国的资产(资本流入)以及美国居民收到的馈赠(单边转移)所带来的资金流入。
从美国到外国人的
资金流出是支出,支出用
负号记录。支出包括:
(1)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进口);
(2)美国家庭或企业购买外国资产的货币支出(资本流出);
(3)对外国人的馈赠,包括
对外援助(单边转移)。国际收支账户的主要组成部分概况了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有关的交易(
经常账户余额,包括了
贸易余额)以及与
国际借贷有关的资金流动(
金融账户余额,包括了官方结算)。
每一笔国际交易代表了商品、服务或资产在家庭、企业或政府之间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双方必须总是平衡的。换言之,国际收支账户的收入和支出必须等于0,或者说,经常帐户余额+
金融帐户余额=0。
账户结构
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概括了一国与其外国贸易伙伴之间由当期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所带来的交易。如果美国存在经常账户盈余(正的数字),这意味着,与向外国人购买的
进口商品相比,美国居民向外国人销售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因此,美国居民拥有了可向外国人贷出的资金。通常,美国的经常账户存在负的余额,或者说处于
赤字状态。美国2009年的经常账户赤字是3784亿美元。当存在经常账户赤字时,美国必须借入这一差额以支付购自国外的商品和服务。总而言之,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必须由
国际借贷或
官方储备交易的变动来平衡。决策者一直担忧美国在1980s、1990s和2000s的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导致了美国严重依赖于来自国外的储蓄以融通国内的消费、投资和联邦
预算赤字。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自2000s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提高的对来自外国
中央银行而不是
私人投资者的资金的依赖。
美国2000s年代的
经常账户赤字的一大原因可能是全球“储蓄过剩”。储蓄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诸如
新加坡之类的国家高
储蓄率的结果,这些国家存在不断
老龄化的人口,从而提高了其为退休而准备的储蓄。此外,全球储蓄水平提高了,因为自1990s年代后期开始,诸如中国、韩国和其它
亚洲国家之类的
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
东欧国家随着其收入水平开始上升也提高了储蓄。由于高的储蓄率和相对有限的
投资机会,资金从这些国家流入美国,抬高了
美元的价值。高的美元
币值减少了美国的出口,增加了进口,导致了
经常帐户赤字。
金融账户
金融账户度量了现有的金融或
实物资产在国家间的交易。当一国的某个人向
外国投资者出售了一项资产(例如,
摩天大楼、债券或股票份额)时,该交易
被作为一项
资本流入记入
国际收支账户,因为资金流入该国以购买资产。当一国的某个人从国外购买了一项资产时,该交易被作为
资本流出记入国际收支账户,因为资金从该国流出以购买资产。例如,当一位富有的中国企业家在纽约的
川普大楼(Trump Tower)购买了一套复式公寓时,这笔交易被记录为中国的资本流出和美国的资本流入。
金融账户余额等于资本流入量减去资本流出量,再加上
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交易的净值,资本账户主要由
债务减免和当移民进入美国时的
金融资产转移所构成。[1]如果与向外国人购买的资产相比,美国居民向外国人出售了更多的资产,金融账户就是盈余的。如果与向外国人出售的资产相比,美国居民向外国人购买了更多的资产,金融账户就是
赤字的。美国在2009年的资本流入是3565亿美元,资本流出是1405亿美元,再加上1亿美元的
净资本账户交易,其净的
金融账户余额(由外国人持有的美国资产的增加)是2159亿美元。
官方结算账户
并非国家间所有的
资本流动都代表了家庭和企业的交易。政府和
中央银行的资产持有量的变化为私人资本流动提供了补充。官方储备资产(official reserve assets)是中央银行持有的用于国际支付以结算国际收支和执行国际
货币政策的资产。历史上,黄金是主要的官方储备资产。
官方储备主要是美国和其它
工业化国家的
政府证券、在外国银行的存款以及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们在
本章后面会讨论的一家国际机构)创造的被称为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s)的
特殊资产。官方结算等于一国的官方
储备资产的净增加(本国持有量减去外国持有量)。
官方结算余额有时候被称为国际收支盈余或
赤字(balance-of-payments surplus or deficit)。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术语有些令人费解。我们前面已经看到,国际收支等于
经常账户与
金融账户之和,因此,总是等于零。考察国际收支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官方结算余额从金融账户中剔除。这一剔除使得一国具有
国际收支顺差和
逆差成为可能。从这一角度看,美国在2009年存在巨大的
国际收支逆差。当一国具有这个意义上的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获得了
国际储备,因为其收入超过了其支出。换句话说,外国
中央银行向该国的中央银行提供了国际储备。当一国具有这个意义上的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损失了国际储备。由于美元和美元计价的资产充当了国际储备的最大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美国国际储备的减少和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
美元资产的增加来融通。类似地,美国国际储备的增加和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的减少相结合可以抵消美国的国际收支顺差。
账户关系
原则上,
经常账户余额和
金融账户余额之和等于零。实际上,度量问题使得这一关系无法准确地成立。对度量误差和统计不一致的调整是在国际收支账户的金融账户部分报告的。2009年,这一调整等于1625亿美元(资本流入)。很多分析家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巨大的统计不一致反映了与非法活动、避税或
政治风险导致的
资本外逃有关的隐秘的
资本流动。
总结一下,国际贸易和
金融交易同时影响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为了结清一国国际收支的国际交易,该国
中央银行和外国中央银行从事会影响到
基础货币的
官方储备交易。
[1]资本账户是国际收支的第三个且不太重要的部分。资本账户记录了相对较少的交易,如债务减免、移民的转移(包括了当人们进出一国时所携带的商品和
金融资产)以及非生产、
非金融资产的买卖。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是版权、专利、商标或
自然资源开采权。金融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定义经常被误解,因为1999年之前的资本账户记录了既包括在金融账户又包括在资本账户的所有交易。换言之,资本账户交易从国际收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变为一个相对不重要的部分。由于所称的资本账户的余额是如此之小,为简单起见,我们在这里将其与金融账户合并在一起。
调节理论
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适当政策。
1.弹性论,又称为
弹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该理论研究收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不考虑
国际资本的流动,将商品和
劳务收支作为国际收支。
其基本原理: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商品之间本国生产的
贸易品和
非贸易品之间的
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
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该理论假定:出口商品和
进口商品的
供给弹性无限大。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数量随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
本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升;而本国进口数量随进口需求减少而减少,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的本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该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商品的
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这是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即
马歇尔-勒纳条件。该理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是不符和实际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化后进出口的实际变化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2.
吸收论,其代表人物为亚德历·亚历山大,该理论以凯恩斯
宏观经济理论中的
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着重考察总收入与
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开放经济条件下,
国民收入帐户可表示为: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
可变换为:X-M=Y-(C+I)。设X-M=B,B表示
国际收支差额;A=C+I,A表示国内总支出;B=Y-A。当国民收入大于
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
顺差;反之,国际收支为
逆差。吸收论的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基于改变总收入和总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
支出增减政策。出现逆差时,表明
总需求超过
总供给,即总收入少于总吸收,应采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
货币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会降低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总收入,必须运用
支出转换政策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
3.货币论,其创始者为英国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该理论建立在货币学说的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货币论的假定有:(1)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国的
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当函数。(2)从长期看,
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3)贸易商品的
价格水平是由
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是和
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
物价水平。
货币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
货币需求供给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货币需求,P国内价格水平,f表示
函数关系,i是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Ms=D+R,Ms表示货币供给,D指国内通过银行体系的贷款,R是通过国际收支获得赢余储备。该式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受两个机制的影响,一个是
国内信贷,一个是
国际收支顺差。若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有Ms=Md。Md=D+R这个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是由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之间的均衡状况决定的;国内收支顺差表明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过度的货币需求由
国际储备来满足;国内收支逆差,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国际收支问题反映的是
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
经济变量所反映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想一致时,国际收支处于
平衡状态。
4.结构论,其代表人物为保尔·史蒂芬等。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的
国际收支逆差,可以是长期的
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
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引起长期逆差的结构性因素有:
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结构论认为调节政策应主要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
替代品的数量和品种供给。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资,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使劳动力和
生产要素胜利地从传统部门流向
新兴行业。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外,经济的独立性和公有度决定了一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实现水平。
产生发展
(一)国际收支概念的产生
国际收支是由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往来活动而引起的。
生产社会化与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日益增多,
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从而在国际间产生了货币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在一定日期内进行清算与结算,从而产生了国际间的货币收支。
国际间的货币收支及其他以货币记录的
经济交易共同构成了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
(二)国际收支概念的发展
国际收支的概念是随着国际经济交易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主要的国际经济交易是对外贸易,因而早期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一定时期的
对外贸易差额。
金本位货币制度崩溃后,演化为
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
二战后,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增加与扩大,就发展为被各国普遍接受的广义的国际收支。
广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
货币价值总和。
调节政策
各国政府可以选择的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包括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
直接管制和其他
奖出限入措施等。这些
政策措施不仅会改变国际收支,而且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其他影响。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不同措施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
1.财政政策
当一国出现
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可以通过
扩张性财政政策促使
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减税或增加
政府支出通过
税收乘数或
政府支出乘数成倍地提高国民收入,由于
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导致进口相应增加。其次,需求带动的收入增长通常伴随着
物价水平上升,后者具有刺激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价上升的过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后者会刺激资本流入。一般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对
贸易收支的影响超过它对
资本项目收支的影响,因此它有助于一国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货币政策指一国政府和金融当局通过调整
货币供应量实现对国民经济
需求管理的政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般通过改变
再贴现率、改变
法定准备率和进行
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变动可以改变利率、物价和国民收入,所以货币政策成为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3.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指一国通过调整
本币汇率来
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当一国发生
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实行货币贬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强出口商品的
国际竞争力并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改善该国的
贸易收支。当一国长期存在
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可以通过
货币升值(Revaluation)来促使
国际收支平衡。为了保证国际间汇率相对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规定各
会员国只有在国际收支出现基本不平衡时才能够调整汇率。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
直接干预对外经济往来实现
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上述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都有较明显的间接性,更多地依靠
市场机制来发挥调节作用。直接管制可分为
外汇管制、财政管制和
贸易管制。
5.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国际协调
各国政府
调节国际收支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它们采取的调节措施都可能对别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并使其他国家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为了维护
世界经济的正常秩序,战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国际协调。
(1)通过各种国际经济协定确定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原则。
关贸总协定规定了
非歧视原则、
关税保护和
关税减让原则、取消
数量限制原则、禁止倾销和限制
出口贴补原则、磋商
调解原则等。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多边
结算原则、消除
外汇管制和制止
竞争性货币贬值原则等。这些原则以贸易和
金融自由化为核心,通过限制各国采取损人利己的调节政策来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
(2)建立
国际经济组织或通过国际协定向
逆差国家提供
资金融通,以缓解
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会员国发放多种贷款用于解决暂时性国际收支困难,并创设
特别提款权用于补充会员国的
国际储备资产。
借款总安排和
互换货币协定要求有关国家承诺提供一笔资金,由逆差国在一定条件下动用以缓和
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和稳定汇率。
(3)建立区域性
经济一体化集团以促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和
国际收支调节。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主要有
优惠贸易安排、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和经济共同体等类型。其中最为成功的是欧盟。它已经实现了商品和要素国际流动的自由化,制定了
共同农业政策,统一了货币。
(4)建立原料输出国组织以改善原料输出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不等价交换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长期
国际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为了反抗原料消费国垄断集团对原料价格的操纵,以
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原料出口国建立了许多原料输出国组织,如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铜矿业出口政府联合委员会、
可可生产者联盟等。特别是
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限产提价等斗争手段,显著地提高了石油价格,对扭转石油输出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5)通过各种国际会议协调多种
经济政策,以提高经济政策特别是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效力。
各国的经济政策可以相互影响,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国领导人通过国际会议进行政策协调,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国首脑定期举行最高级会议,对财政、货币、汇率等多种政策进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的效力。
经济影响
持续的、大规模的
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存在国际收支持续
逆差的国家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而外汇的供给不足,从而促使
外汇汇率上升,
本币贬值,本币的
国际地位降低,可能导致短期
资本外逃,从而对本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2、如果一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不仅会严重消耗一国的
储备资产,影响其
金融实力,而且还会使该国的
偿债能力降低,如果陷入债务困境不能自拔,这又会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并失去在国际间的信誉。如20世纪80年初期爆发的
国际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
债务国出现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所致。
持续的、大规模的
国际收支顺差也会对一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持续性
顺差会使一国所持有的外国
货币资金增加,或者在
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抢购
本国货币的情况,这就必然产生对本国
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由于市场法则的作用,本国
货币对外国货币的
汇价就会上涨,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对本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2、持续性顺差会导致一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因为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顺差,那么就是意味着国内大量商品被用于出口,可能导致
国内市场商品供应短缺,带来
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出口公司将会出售大量
外汇兑换本币收购出口产品从而增加了国内市场货币投放量,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如果
资本项目出现
顺差,大量的资本流入,该国政府就必须投放本国货币来购买这些外汇,从而也会增加该国的
货币流通量,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3、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容易引起国际摩擦,而不利于国际
经济关系的发展,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就意味着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因其顺差而国际收支出现
逆差,从而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他们要求顺差国调整国内政策,以调节过大的顺差,这就必然导致国际摩擦,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演越烈的欧、美、日
贸易摩擦就是因为
欧共体国家、美国、日本之间国际收支状况不对称之故。
可见,一国国际收支持续
不平衡时,无论是
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该国经济带来危害,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调节,以使该国的国内经济和
国际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
其他:
国际收支大量逆差的影响:
2.耗尽本国
外汇储备,
金融实力减弱,
本币汇率下降,损害该国的国际信誉
3.由于
出口收汇主要用于还本付息,因而无力进口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生产资料,影响
国民经济国际收支大量顺差的影响:
2.央行需拿出大量
本币购买外汇,基础
货币供给增大。增加
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他信息
人民币汇率的浮动,主要还是跟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关,因为人民币汇率浮动,不针对单一的一个货币,对美元浮动,对
欧元浮动,对
日元也浮动,因此如果说其他一些主要货币不稳定,不管是升还是降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更需要人民币浮动机制灵活一些,这样,才能应对其他货币的变化。
全球经济不平衡,包括
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着所谓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校正的过程也不会是很短的时期,好象能有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忽然到哪天就结束了,事情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当然,最主要的大家还是要通过分析
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看这个趋势的变化。
而关于为了防止
人民币升值,央行是否会进一步采取
市场干预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也是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根据一定的规律对市场的供求采取某种干预。总的来讲,人民币汇率越是接近
均衡点,市场供求就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允许和鼓励
市场供求关系起到更大的作用,中央银行在市场中的参与和干预的程度会有序地减弱,这样可以更加体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