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
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
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
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
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
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
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
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
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名义货币供给和以
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
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由于
货币供应量包括
通货与
存款货币,货币供给的过程也分解为通货供给和存款货币供给两个环节。
通常包括三个步骤:①由一国
货币当局下属的印制部门(隶属于
中央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印刷和铸造
通货;②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经营活动而需要通货进行支付时,便按规定程序通知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运出通货,并相应贷给商业银行帐户;③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兑现方式对客户进行支付,将通货注入流通,供给到非银行部门手中。
特点:①通货虽然由中央银行供给,但中央银行并不直接把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而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借助于存款兑现途径间接将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②由于通货供给在程序上是经由商业银行的客户兑现存款的途径实现的,因此通货的供给数量完全取决于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非银行部门有权随时将所持存款兑现为
通货,商业银行有义务随时满足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兑现需求。如果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得不到满足,商业银行就会因其不能
履行保证清偿的
法定义务,而被迫停业或破产。
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与
通货一样,充当完全的
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存款者可据以签发支票进行购买、支付和清偿债务。因此,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投资以后,一般并不立即提现,而是把所得到的款项作为
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之中,以便随时据以签发支票。这样,商业银行在对客户放款和投资时,就可以直接贷入客户的活期存款。所以,商业银行一旦获得相应的
准备金,就可以通过帐户的
分录使自己的资产(放款与投资)和负债(活期存款)同时增加。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即使每家商业银行只能贷出它所收受的存款的一部分,全部商业银行却能把它们的贷款与投资扩大为其所收受的存款的许多倍。换言之,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一旦
中央银行供给的
基础货币被注入商业银行内,为某一商业银行收受为活期存款,在扣除相应的
存款准备金之后,就会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辗转使用,从而最终被放大为多倍的活期存款。
货币供给问题,历来受到各国
中央银行和货币
管理当局高度重视,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重大课题。其原因皆在于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货币供给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不足又容易引起
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
可持续增长。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讨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问题,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货币供给问题时,大多关注其结果,无论是凯恩斯学派的“
相机抉择”主张,还是现代货币学派的“单一法则”主张,无论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还是货币供给“内生论”,都非常重视控制货币供给的结果,以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性。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布伦纳、梅尔兹等
货币供给理论的名家重点研究了影响货币供给结果的因素,他们在选择影响货币供给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这为后来的货币给研究提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引,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乔顿模型,该模型集中反映了各个主要因素对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了解和研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随着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复杂,也随着对货币供给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各个因素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过程。
后凯恩斯学派的学者大力主张货币“内生论”,认为货币供给是
经济运行的一个应变量,不是货币管理当局能够任意改变的。英国当年的《
拉德克利夫报告》以及格利、肖、莫尔等人都对
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于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争论目前已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就一个
经济体的运转起点而言,需要货币管理当局或政府投入一定的货币,发挥货币的
第一推动力作用,而在现存的
信用货币体制下,一旦经济运转起来,大量的
内生性需求必然导致大量的内生性货币供给。这种货币供给过程.究竟如何发生发展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我国
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理论建设意义。
杨力教授的这本《适应性货币供给》,在我看来是一本致力于货币供给过程研究的力作。杨教授在书中有创意地提出了适应性货币供给的概念,认为:“内生性货币供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
存款机构适应
货币需求而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