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ics)是指在
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国家
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利益的均衡化,国家之间的
商品、
资本、其他
生产要素的流动所形成的
经济联系。
背景介绍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经济全球化是
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极大的推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往来。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
对外贸易、
资本流动、
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
服务贸易及
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
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理论支撑
国际经济的理论支撑为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
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国际经济学
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
亚当·斯密、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
国际贸易理论,其
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
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
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
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
国家货币政策等。几十年来,在以
克鲁格曼、
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最新资讯
对60位知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美国第三季经济成长2.0%的环比年增长率有可能比预期上调至2.8%. 虽然如今的经济形势虽有一些不确定性,但可以很肯定地说:美国经济将再度遥遥领先于欧元区和日元区。
美国经济的增长的动力将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
奥巴马的成功连任和参议院保持在民主党手中,给了下一届奥巴马政府更多进行改革的动力,包括对
财政赤字状况的改善,加大政府对经济的推动。经济学家预测如果美国政治家能够避免所财政悬崖,美国的经济将会一片光明.
第二,美国将继续解决就业市场问题,从而提振消费者信心。周二即将出炉的11月美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将指明对财政悬崖问题的担忧是否损及信心. 近几个月来,在颇佳的就业数据支撑下,消费者信心有所改善.
第三,美国房地产市场回暖亦提振了市场人气.周二即将公布的Case-Shiller房价指数将表明是否房价上涨之势正在全国蔓延. 如果是这样,对经济来说将是个好兆头.
德意志银行外汇策略师James Malcolm说,美国楼市的上升趋势若能持续几年,应会对就业,税收,个人财富乃至信心产生很强的放大效果--这些都利多美元.
第四,美国的能源行业的重新崛起,因为美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页岩气的储量丰富。依靠高效成熟的社会体系,尤其是先进的开发生产技术以及完善的管网设施,使得美国页岩气的开发成本具有了商业竞争性,美国正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国家。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下,美国正朝着能源独立的方向快速推进。
以上四个原因加上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将给美国2013的经济发展提供增长的动力。
Pictet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策略师Luca Paolini预计明年第一季美国经济环比增长年率为1%左右,不过之后情况应会改善.
同样的,
摩根士丹利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仍将徘徊在增长与萎缩的边缘.
经济与企业研究咨询公司IMA Asia的董事总经理Richard Martin亦认为美国和中国颇具吸引力.
Martin认为,到第二季,全球性风险应会消退.美国当前最为紧迫的财政紧缩问题到那时应已得到解决.
当前形势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
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2004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呈现以下七个特点。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
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
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80%的广大
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
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2.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
金融衍生工具开发和推广,
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经济金融化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巨额
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
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
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
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平均跃升至330%。“
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3.国际
资本市场和劳动
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
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
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
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
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
收益分配和
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
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
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4. 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
全球经济体系,为
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
拉美、
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
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
贸易结构多元化。“
金砖四国”、“
新钻11国”等新兴
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如今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如今,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
发展中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
外汇储备以“
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
证券市场和
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5. 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
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
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
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
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6. 各种区域或双边
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
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
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
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
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
美洲自由贸易区”,
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
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
南方共同市场和
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
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
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
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7. 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
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俄罗斯、
沙特阿拉伯、伊朗、
委内瑞拉和
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
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
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2008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两个方面的突出变化:
第一个方面,就是以美国
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引起的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这方面的问题,还在继续恶化。美国房地产市场还在继续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就业的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
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
固定资本形成下降,所以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
第二个方面,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市场的石油等
初级产品的价格,像
矿产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
通货膨胀的压力。一些国家的CPI在持续攀升,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一月份上涨了4.4%,其他一些国家,像欧元区、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CPI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攀升。2008年1月份,上述这些国家的CPI涨幅还在继续升高。
另外,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扬,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升高。其他还有很多变化,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经济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中国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难。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的影响已经显露,并且还会继续显露。比如像
原油、
谷物、石油、
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国内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中国的出口增速和曾经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具体来说:
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
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 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中国的
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中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08年一季度,国外对中国发起11例
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中国商品设立了一些
非关税壁垒,将增加中国
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当前
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跨国购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中国在此方面已出台了相关的条例,对于吸引国际购并资本将有促进作用。境外股本融资的形势也相对乐观。全球
股市在止跌转升后,融资气氛已明显好转。这对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发行股票融资比较有利。2004年以来,国内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均有意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赴境外融资。另外,美元贬值使欧元区和日本的投资商在中国境内采购
投资品和雇佣员工的价格降低,这些也将增强中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国际主流资本的流入,中国
利用外资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3)其他方面的影响
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汇价大幅下跌,人民币也面临升值压力。虽然美元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没有消除。美联储连续大幅度下调美元利率,并引发其他国家跟进降息,世界主要
经济体利率处于低位,对于中国通过调整人民币利率调控经济运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可采取的对策
对于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需要有积极的应对之策。
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
扩大内需与保持
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持
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并且在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
财政政策和从紧的
货币政策,加强
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
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
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
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