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
中国古代公爵第一等
韩国公,中国古代公爵第一等。历朝封韩国公者,凡31人,其中著名者有张仁愿程权赵桓富弼潘美李善长等。
北周
元罗
元罗北魏宗室,权臣元叉的弟弟。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时期是右仆射、东道大使。出帝时,迁尚书令,寻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梁州刺史。西魏元宝炬大统元年(535年)七月,南梁武帝萧衍围攻梁州,时任梁州刺史的元罗投降南梁。何时北归则没记载。北周世宗宇文毓武成二年(560年)九月,时任少师的元罗封韩国公。
元谦
元谦,北魏宗室,广平郡公元赞之子。封韩国公。
唐朝
张仁愿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
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余里。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苗晋卿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朝宰相
苗晋卿出身儒学世家,进士及第,历任修武县尉、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河东太守、工部尚书宪部尚书
安史之乱爆发后,苗晋卿因不肯出镇陕郡,被勒令致仕。长安失陷,苗晋卿逃奔金州,被唐肃宗召赴凤翔,拜为宰相。他两次担任侍中,进封韩国公,并开创宰相奏对延英殿的先例[2]。广德元年(763年)以太保致仕。
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逝,追赠太师,赐谥懿献,改谥文贞。大历年间配享肃宗庙庭。
庞玉
庞玉,隋未曾任监门直阁。大业十三年(617),瓦岗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率军攻下洛口仓,并增筑洛口城,他率关中精兵随王世充与李密作战。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又率万余骑兵投降李渊,封韩国公。李渊因他是隋朝旧臣而给予礼遇。庞玉身材魁伟,英武有力,明晓军法,由于久守宫禁,熟知朝廷典章礼制。高祖看到各将领大多不懂礼数,于是任命他为领军、武卫二大将军,要大家以他为楷模。后出任梁州总管,转任越州都督,又召还为监门大将军。太宗因他是资历老、有名望的大臣,命他掌管太子东宫军兵事务,其时他虽已高龄,但从不怠懈,大小公事无不亲自处理。死后,太宗为之废朝,追赠幽州都督、工部尚书。
程权
程权(?-819年),原名程执恭定州安喜县人。唐朝中期将领,横海节度使程怀信之子。 程权初为横海节度副使,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程怀信死后,以知留后事代掌横海镇,获朝廷允准。次年,被正授为横海节度使。其后累官至检校兵部尚书,封邢国公。次年改封韩国公,元和六年(811年),程权入朝,加尚书左仆射淮西之乱平定后,他忧惧不已,遂举族入朝,辞去节度使之职,受到唐宪宗礼遇。旋即出任检校司空、邠宁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年),程权逝世,获赠司徒。
鱼弘志
鱼弘志,太监。拥立唐武宗有功,封韩国公。
五代
郑仁诲
郑仁诲年轻时曾跟随唐骁将陈绍光。后来退归乡里,不问政事。后汉高祖刘知远镇守河东时,随行的郭威经常到郑仁诲家中与他长谈。后汉政权建立后,郭威任枢密使,就召郑仁诲来授职郭威西征,郑仁诲曾为密谋军机,凯旋后升郑仁诲为检校吏部尚书。郭威建立后周,又授给郑仁诲一系列的官职:初为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继而再转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加同乎章事。真可谓官运亨通。
周世宗即位后,郑仁诲仍受重用。世宗北征时,以郑仁诲为东京留守。郑仁诲的后勤工作相当出色,调拨军需物品非常及时,从未出现短缺。后周世宗回来后,郑仁晦加兼侍中。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冬,郑仁诲病危。后周世宗到他府上亲自慰问,异常悲伤,欷歔不止。郑仁诲去世后,世宗又亲自去吊唁,临行前近臣曾启奏:“岁道非便、不宜临丧”,世宗不但不听劝阻,而且哀哭数次。
中书令,追封韩国公,谥曰忠正。
白文珂
白文珂(876-954),字德温,太原人也。曾祖辩。父君成,辽州刺史。文珂初事后唐武皇,补河东牙将,改辽州副使。庄宗嗣位,转振武都指挥使。天成中,镇州节度使王建立表为本州马步军都指挥使,遥授舒州刺史、检校司空,历青州魏府都指挥使,历瀛、蔚、忻、代四州刺史。领代州日,兼蕃汉马步都部署汉高祖镇并门,表为副留守、检校太保。汉国初建,授河中节度使、西南面招讨使、检校太傅。汉祖定两京,改天平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未几,镇陕州,检校太师。会河中李守贞叛,诏充河中府行营都部署。时文珂已老,朝议恐非守贞之敌,乃命太祖西征。河中平,文珂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太祖践阼,加兼中书令,顷之,以太子太师致仕,封韩国公。世宗即位,封晋国公。显德元年,卒于西京,年七十九。辍视朝一日。
赵晖
赵晖,字重光,五代时期将领,历侍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后周显德元年,封韩国公,随即以疾告老,授太子太师致仕,进封秦国公。寻卒于其第,年六十七。制赠尚书令
杨信
杨信,原名杨承信,因避后汉隐帝刘承祐名讳,改名。其父杨光远先后叛后唐归后晋,又外接契丹而欲自立,由于契丹失约失败被杀。后来,杨信被契丹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并将原来杨光远手下的军队交给他。后汉隐帝时期,杨信先后任安州节度使、鄜州节度使、并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杞国公、韩国公、鲁国公
北汉时期,杨信作为殿前都指挥使曾与北宋进行过几次战斗,但鲜有胜绩。
他的儿子就是鼎鼎有名的杨家将杨业了。
宋朝
赵桓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大观五年(1111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拜开封牧,不久受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
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
赵楗
赵楗宋徽宗第二十一子,初封韩国公,晋封广平郡王
赵相
赵相,宋徽宗第三十二子,韩国公。
赵从蔼
赵从蔼北宋宗室,燕懿王赵德昭之孙,舒国公赵惟忠之子。庆历四年,以从蔼袭封颍国公,至齐州防御使,赠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韩国公。
赵宗礼
赵宗礼,汉恭宪王赵元佐之孙,平阳郡王赵允升之子。宗礼尝侍宴太清楼,仁宗赋诗,命属和,侍射苑中,复献诗。终虔州观察使成国公,赠安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
赵宗缋
南康郡王赵宗缋,镇恭懿王赵元偓孙,相王赵允弼子。袭祖恭懿王封为韩国公。卒,赠南康郡王,谥良孝。
曹利用
曹利用(?—1029年),字用之,北宋大臣、将领。官至宰相,澶渊之盟签订时宋朝的代表。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南侵,宋真宗亲征,驻澶州,宋军射杀辽国主帅挞览,曹利用以阁门祇使、崇仪副使至辽国兵营议和,拒绝割地要求,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乾兴初年,加任左仆射兼侍中,封韩国公。后恃功益骄,并得罪太后及宦官。恰逢其侄曹汭犯罪,曹利用因被牵连,遂贬为知随州,又被诬指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安置,并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至襄阳驿站时,杨怀敏不肯再走,并用话威逼他,曹利用素来刚烈,于是上吊自杀。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1]—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
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富弼动员救灾,以地为食,募数万饥民为兵。
至和二年(1055年)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后因母丧罢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又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熙宁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赵顼问他如何处理边事,富弼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认识到辽国“委实强盛”,西夏“日渐壮大”,与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劲敌。富弼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熙宁二年,再度复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又求退,出判亳州。拒不执行新政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以韩国公致仕,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
元丰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临终前上书神宗割地于西夏,已达到修兵息民。谥号“文忠”。
武行德
武行德(908年—979年),并州榆次人。家贫,樵采自给。体伟力大,石敬瑭召入帐内。后晋天福初,授奉国都头,改控鹤指挥使,宁国军都虞候刘知远起兵太原,即称河阳都部署,奉表劝进。广顺初,加兼侍中,迁河南尹、西京留守。周世宗即位,兼中书令,进封宋国公。入宋,加中书令,进封韩国公,再授忠武军节度使,改封魏国公。以本官致仕。
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北宋开国名将。父亲潘瞒。
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惠。
王宴
王宴,徐州人,本是农民,后唐同光中,应募隶禁军,累迁奉国小校。后晋时,任建雄军节度。后汉时,加封同平章事。后周时,封滕国公。宋太祖即位,进封赵国公。从征李筠,师还,改安远军节度。乾德元年,进封韩国公,上章请老,拜太子太师致仕。每朝会,令缀中书门下班。俄归洛阳别墅。四年冬,卒,年七十七。废朝三日,赠中书令。
辽国
耶律仲禧
耶律仲禧,汉人,本姓李。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坐误奏事,出为榆州刺史。俄诏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赐国姓,封韩国公,改南院枢密使。时枢臣乙辛等诬陷皇太子,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乙辛荐仲禧可任,拜广德军节度使,复为南院枢密使,卒,谥钦惠。
萧韩家奴
萧韩家奴,字括宁,奚族首领渤鲁恩的后代,为人孝顺,对兄弟很友爱。
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年间,当上祗候郎君,后晋升为敦睦宫使。讨伐西夏的时候,为左翼都监,后晋升北面林牙。不久后晋升为南院副部署,赐玉带,改封奚族六部大王,治理地方很有声色。
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初年(1055年),封韩国公。历任南京统军使、北院宣徽使,晋封兰陵郡王
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耶律隆基去太子山狩猎,得知皇太叔耶律重元谋反,大惊失措,要逃亡北、南大王院去避难。萧韩家奴和耶律仁先拉住他的马缰再三进谏,才打消念头。
第二天,耶律重元利诱奚猎夫来攻打皇帝行营。因是同族,萧韩家奴独自一人出来劝说道:“你们跟随耶律重元谋反,乃是取死之道,祸及子孙。若能悔过,必转祸为福!”于是奚猎夫率部投降。谋反平定后,因功升迁殿前都点检,封荆王,赐资忠保义奉国竭贞平乱功臣。
咸雍二年(1066年),升西南面招讨使。大康初年徙封吴王,赐白海东青鹘。大康三年(1077年)皇太子耶律浚耶律乙辛诬告被废,幽禁在上京(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萧韩家奴上书为太子鸣冤,却没有下文,十一月,太子被耶律乙辛派人杀死。大康四年(1078年),再次任西南面招讨使,按例要削封,于是改回兰陵郡王。
金国
蒲察赛补
蒲察赛补,金睿宗完颜宗辅钦慈皇后蒲察氏的曾祖父。
金睿宗没有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完颜雍即位,为金世宗,追封他为金睿宗。并追封他的生母完颜宗辅的妾侍李氏为贞懿皇后、完颜宗辅的正室蒲察氏为钦慈皇后。蒲察氏的曾祖父蒲察赛补追封司空、韩国公。
完颜劾者
完颜劾者,金景祖完颜乌古乃的长子,追封韩国公。
斜卯阿里
斜卯阿里金朝著名将领。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致仕,加特进,封王。改封韩国公。年七十八,病卒,谥智敏。
刘麟
刘麟,字元瑞,生卒年不详,金国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之子。伪齐建立后,任兴平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太中大夫、济南知府等,封梁国公。多次与南宋军队作战。伪齐亡后,在金国任职,历任参知政事、尚书右丞尚书左丞转运使等,封韩国公。刘麟死时六十四岁,正隆二年(1157年),改赠特进、息国公。
元朝
赵良弼
赵良弼(1216-1286)字辅之,元代著名的外交家。赵州(今河北赞皇)人。元代女真族本姓术要甲
任江淮宣抚使时,主张中国待日以亲藩之礼,被世祖采纳。1270年12月世祖择廷臣赴日,他不顾年迈请行,世祖特授少中大夫秘书监充国信使,持书赴日。世祖命派兵3000护送,谢辞仅偕书状官24人前往。1271年9月,抵日本肥前金津(松浦郡),因太宰府置之不管,无结果。1272年3月,再赴金津,又为太宰府所拒。赴日期间他记载的日本群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返燕京后呈上。以在日所见具奏,不宜以有用之民力对日用兵,有益于中日友好。1285年 (至元二十三年) 退隐怀孟务农。赠推忠翊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韩国公,谥文正。
李孟
李孟(1255—1321),字道复,号秋谷沙陀族人,元代中叶政治家。封秦国公、韩国公。死后,赠旧学同德翊戴辅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文忠。
明朝
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他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以李善长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韩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
在历史上朱元璋对其评价很高,被称为“在世萧何”。他在朱元璋最式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是朱元璋大封功成时的“首席公卿”,是朱元璋的亲家翁。朱元璋曾特赐他一方铁制的凭券,上面明写着可以免除他两次死刑、免除他儿子一次死刑的承诺,但最终,他还是由于一句话不慎,招惹灭族之灾,全家70多口被满门抄斩,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也即公主附马。
六公之首
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长位居第一。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褒称甚至。但李善长富贵极便意稍骄,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四年,以疾致仕。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今安徽凤阳)宫殿。时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于临濠,又以善长管理其事。九年,与曹国公李文忠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临安公主,拜驸马都尉
胡惟庸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着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诉其冤,朱元璋得书,竟不加罪。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
死因
关于李善长详细的死因,因其当时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为什么要花那个风险去帮胡谋反呢?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读书不多,粗通文墨,但为人有智计,喜欢法家学说,“策事多中”,里中推为祭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颍州起义,淮河南北大震李善长出于对元朝统治的不满,“欲从雄,未果”②,乃避乱东山中。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校,用计收得横涧山兵二万,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在路上,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很礼貌地接待他,双方谈得很投机。朱元璋问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李善长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为人气量大,看得远,善于用人,不乱杀人,五年功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与沛相去不远,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天下太平也就快了。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嘱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烂,仗要打得好,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文武不团结,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败不可。将士垮了,主帅势孤力单,也相继而亡,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协调诸将,不要学那些幕僚的坏样子。从这时候起,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随他“下滁阳,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很受信任。随着事业的扩大,四方将士来投效者日益增多,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处分不积极的将吏,使部下能人尽其才,安心做事。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李善长就“委曲调护”,致使不发生矛盾。①但是李善长的乡里观念很重,在战争年代,这个缺点还不很明显,到明皇朝建立以后,他的同乡观念不免有结党之嫌,最后则成了致祸的口实。
至正十四年(1354),郭子兴南下,率万人至滁阳,因统朱元璋军,并欲夺善长自用,李善长不愿,朱元璋曰:“主帅,我父也,安得不去?”但李善长极力推托,始终未往,久之,郭子兴也不再相强,而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②。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代领其兵,镇守和阳(今安徽和县)。有一次,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临行嘱曰:“敌人一旦来犯,千万不要出击!”当时元朝王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也先先后屯兵新塘、青山等处,闻和阳城虚,急来偷袭。李善长临危知变,暗设埋伏,大败敌军,朱元璋闻报喜曰:“不意缝掖乃办执戈!”③因共谋渡江,李善长说:“我兵众粮少,舟楫不备,请稍候。”碰巧巢湖水帅俞通海廖永安等,以水军万余来投,李善长大喜曰:“天赞我也!”便决定渡江,败蛮子海牙,拔牛渚,下采石,乘胜取太平。在军队进城前,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不许掳掠,违令按军法处置!”等太平城一下,就四处张贴,军士们看了,“肃然无敢犯”。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留下良好的影响。乃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任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军纪好,民众都放了心,这名气传遍了,朱元璋军事上的成功和巩固便有了保障。这年,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李善长。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常比我为汉高祖,你是酂侯。至于徐达吗,也比得上淮阴侯,可留侯在哪里呢?”李善长答:“金华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可当此任。”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①可以这么说,以宋、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与淮西力量发挥着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
至正二十年(1360)夏,陈友谅张士诚合攻应天朱元璋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命康茂才速使陈友谅来攻,李善长不解曰:“我正以来为忧,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朱元璋解释道:“假如陈张相结,我怎么抵挡得了。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攻破友谅。陈败,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李善长称是。遂出兵,大败陈友谅。②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时犹承元制尚右。李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擅长辞令,朱元璋有所招纳,往往由他代草。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今江西九江)、两平洪都(今江西南昌)、援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下武昌,都由李善长留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前方战事频起,命将四征,百万供给,皆由李善长转调。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不久复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①。
吴元年(1367)九月,平吴,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赏赐无算。时惩元纵弛,颇用重典,法律有三条关于“连坐”的款文,李善长建议除大逆以外皆免之,朱元璋遂命他与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称帝后,命李善长为大礼使,定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仍旧。不久,又上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祇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存恤国初都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禁淫祀。总之,明初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各种典章制度,事无大小,皆由李善长和刘基宋濂及其他儒臣共同商量、斟酌制定的。
洪武三年(1370),以徐达李文忠班师回京,大封功臣。当时,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小的也攻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留守南京,“雍容无所见绩”①,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与我共事的时间很长,又努力保障后勤供应,功劳很大,进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然犹位在李善长之下。
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多刻薄,进封大国,却受爵不让;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其所厚者中书都事李彬犯法,刘基铁面无私,置之于法,李善长“恶人先告状”,以致刘基被迫告老退职。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他作了皇帝以后,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他们不但有汗马功劳,也有了政治地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势下,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李善长既富且贵,骄横专擅,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满。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朱元璋只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曰:“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②。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长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与魏国公徐达等。洪武五年病愈后,命他督建临濠宫殿,凡数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担任府州官员。洪武九年,又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拜为驸马都尉。光宠赫奕,时人艳羡。婚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也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宣至殿前又不谢罪,大不敬,请付有司议处。”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李善长“自是意忽忽不自得”①。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获诛。胡惟庸是善长同乡,初为宁国知县,时善长当政,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贿赂之,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②。累迁中书参政,又以兄女李佑,因相互往来。惟庸任相后,“与善长深相结”③,“贪贿弄权,无所畏忌”。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遂以“擅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④,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⑤群臣请并诛李善长朱元璋以彼为初起时心腹股肱,置不问。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许之。
胡惟庸被杀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特别是随着自己年事的增高,懿文太子又柔仁,便决心消除“棘杖上的刺条”,使下一代保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⑥。凡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员、大族豪强,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随时扩大。最初增加的罪状是
“通倭”,接着又是“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是当时明朝两大敌人,通敌当然是谋反了。史载:“时四方仇怨相告讦,凡指为胡党,卒相收坐重狱。”①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诏免死,发放崇明。李善长知道个中缘由,也不去道歉,朱元璋衔之。
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耄不检下”,然仍欲增隆其第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汤和密以闻。四月,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李善长又数次请托,免其所亲丁斌等。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严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结果词连李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诧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遗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②“又旬日,惟庸谒善长,延之东西向座,屏左右款语良久,人不得闻,但遥见颔首而已。”③这时,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劾李善长:洪武二十一年(1388),将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掳获元宗室大臣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无数,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而李善长却匿不以闻。④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⑤这时,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亦上告他与胡惟庸“通赂遗,交私语”①。狱词锻炼完毕,朱元璋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恰好天象显示有灾变,占得应在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②
李善长子祺,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第二年,御史解缙、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朱元璋得书,竟未怪之于罪。
结局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着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21:58
目录
概述
北周
唐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