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
涿郡人(一说
保州),生于
洛阳夹马营(今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五代至
北宋初年
军事家、
政治家、
战略家,
宋朝开国
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后周护圣都指挥使
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
昭宪太后)。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赵匡胤为涿郡人,于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于
洛阳夹马营(今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
赵朓,在
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
赵珽,于唐朝任
御史中丞;祖父
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
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
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
昭宪太后)。
赵弘殷“好儒事”,喜“访求书籍”,又意识到了“文武为立身之本”;杜氏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父母的影响下,赵匡胤最初投入夹马营“陈
学究”的学馆中读书,后来赵家又聘请了“赵学究”教导赵匡胤。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曾受学于饱学宿儒
辛文悦,学习“
五经”。在文化教育外,赵匡胤对习武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史称其“学骑射,辄出人上”,喜欢聚集伙伴按照战阵的模式排练,并时常把弄一根纯铁打造的杆棒。
少年时期的赵匡胤个性强横,好赌博,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惹了不少麻烦。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十八岁的赵匡胤和贺景思(与赵弘殷同在禁军供职)的长女贺氏成婚。
后汉初年,赵匡胤为寻求建功立业的机遇,离家出走,南下
复州(今湖北天门附近),投奔赵弘殷的旧同僚、复州
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只拿出一些钱财打发赵匡胤而已。赵匡胤转投
随州(今湖北随州附近)刺史
董宗本,得其收留,却又因与董宗本之子
董遵诲产生不快而离开随州。在寓居
襄阳的一座寺庙时,得到一位精通
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抵达了后汉
枢密使郭威与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作战的前线。但他这时应该没有与郭威等正式接触,只是探望了一下随郭威出征而左眼负伤的父亲赵弘殷,随后便北上太原,被正在“招纳亡命”的
河东节度使刘崇收留为
镇将。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在太原定居下来,而是继续散漫三秦至西北一带,待返回洛阳时,他敏锐察觉到以枢密使出镇邺都的郭威的权势之大,于是果断投奔了郭威。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在推翻
后汉隐帝的统治后夺取帝位,建立
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
行首,属“
殿前诸班”。广顺三年(953年),拜
滑州兴顺副指挥使,尚未就职,便被担任
开封府尹的郭威养子
柴荣招入麾下,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屡建战功
显德元年(954年)初,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此年,
北汉、
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在
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
巴公镇)与北汉军遭遇,赵匡胤以柴荣帐下亲兵(
牙军)副将的身份,与主将
张永德各率马军两千
扈驾。大战展开时,右军
樊爱能、
何徽部不战遁溃,步军千余人投降北汉,局势十分危急。在此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请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两千精兵左右夹击,以死拼杀,加上柴荣采纳枢密副使
魏仁浦的建议,亲自跃马冲击北汉皇帝刘崇的大营,使后周军士气大振,最终扭转局势,大破北汉军。赵匡胤作为先锋,乘胜进攻北汉都城太原,焚烧城门,但太原防守严密,后周攻城部队损失颇多,赵匡胤的左臂也被流箭射中,柴荣制止他再攻城,决定撤兵。回师后的三月,赵匡胤被破格擢升为
殿前都虞候,领严州(今广西来宾东南,时为
南汉辖地)刺史,虽是加衔,但已属中高级将领。十月,又升领永州(今湖南永州,时为
武平军辖地)防御使。
高平之战后,柴荣决定整顿积弊丛生的
侍卫司,扩充“殿前诸班”的兵力为殿前军。赵匡胤首先根据柴荣的指示,对侍卫司马步军进行汰除老弱和点选精锐的工作;其次,参与柴荣对
殿前司的扩建,组成新的殿前司所属诸班直及龙捷(马军)、虎捷(步军)、铁骑、控鹤等诸禁军,殿前司兵力大增,其所属禁军遂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史称“兵甲之盛,近代无比”。殿前司地位虽低于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但它所统辖的禁军是皇帝的亲卫军,赵匡胤成为柴荣的亲信将领之一。赵匡胤也利用这次整顿禁军的机会,广泛地同各级将领接触,在军中结拜了
杨光义、
石守信、
李继勋、
王审琦等“
义社十兄弟”,并通过点选禁军和选募殿前军的机会,扶植了
杨信、
崔翰、
田重进、
张琼等一大批亲信,从而在殿前司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显德二年(955年)五月,柴荣派兵攻取后晋灭亡时被
后蜀占领的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战事初期,后周军进展缓慢,一些朝臣坚请撤兵。同年七月,柴荣令赵匡胤至前线观察战局。赵匡胤回朝后,建议继续用兵,坚定了柴荣的信心。最终后周军成功收复四州。
就在收取四州之后,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发动了对
南唐的攻势,但初战不利,柴荣决定亲征淮南。显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南下,首战便在
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
何延锡等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
皇甫晖、常州团练使
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
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被赵匡胤率军击败。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请布阵决胜,赵匡胤笑着同意。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南唐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定武军节度使
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军又来争夺,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
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
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
义成军节度使、
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驻军,赵匡胤随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擒获南唐都应援使
陈承昭,次年正月攻下楚州。柴荣南下扬州,赵匡胤乘胜在迎銮江口、瓜步(今江苏扬州南)连破南唐军。此后,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与后周,柴荣罢兵北归。赵匡胤在此役中奋勇作战,于五月移领
忠武军节度使。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
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关南平定。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
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
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
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
太尉。
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
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
河南封丘东南
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
赵匡义(即宋太宗
赵炅)和亲信
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
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
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
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之后,下诏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
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仍定都开封,改元“
建隆”,史称“宋朝”“北宋”。
袭占荆湖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相继平定了昭义节度使
李筠、淮南节度使
李重进发动的叛乱,巩固了政权。他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宰相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加强
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为此,宋廷决定寻机出兵荆、湖。建隆三年(962年)九月,赵匡胤一面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契丹)、北汉南掠;一面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准备开始统一战争。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军
节度使周行逢病死,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
周保权继位。衡州刺史
张文表乘机兵变,占领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威逼
朗州(治今湖南常德)。周保权为讨张文表,向宋求援。赵匡胤决定以“
假道灭虢”的方略,出师湖南、假道荆渚,以达一箭双雕的目的。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
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
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二月,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攻占江陵(今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时周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
三江口(今湖南岳阳北),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治今湖南岳阳)。三月,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从此,宋军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可直取南汉,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攻灭后蜀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皇帝
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赵匡胤获后蜀叛将
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
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
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四川
剑阁东北)等关隘。十二月,北路宋军占领利州。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军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今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
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州(治今四川万县)、开州(治今四川开县)、忠州(治今四川忠县)、遂州(治今四川遂宁)等地。两路直逼成都,
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平定南汉
荆湖、后蜀灭亡后,
南唐、
吴越臣服,只有南汉皇帝
刘鋹拒绝附宋。
开宝二年(969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
王明为荆湖
转运使,为南征作物资准备。
开宝三年(970年)九月初一,赵匡胤命潭州防御使
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南汉国都
兴王府(今广东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等到刘鋹派大将
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十二月,进至韶州(治今广东韶关),南汉都统
李承渥率兵十万于
莲花峰(今广东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以强弓劲弩破阵,占领韶州。
开宝四年(971年)正月,宋军攻克英(今广东英德)、雄(治今广东南雄)三州。二月,进至马径(今广东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
郭崇岳六万军,继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收取江南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
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却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
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十月,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今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
朱令赟所率十万援军,于十一月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顿兵太原
开宝元年(968年)和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曾两次出兵进攻
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第三次进攻北汉,因其突然去世而结束。直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炅亲自统兵,灭亡北汉。
离奇去世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炅饮酒,共宿宫中;隔日(二十日)清晨(11月14日),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
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赵匡胤被葬于河南府永安县的
永昌陵(今河南省郑州市
巩义市)。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宋真宗
赵恒为赵匡胤加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最终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为政举措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分裂的局面之下,赵匡胤称帝后,采取“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统一。同时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以及“
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
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
中央集权。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
建隆之治”。
政治
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在中央,设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
知州;并设
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行政权的集中: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
政事堂。中央实行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和权力。赵匡胤在礼节上又取消了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使宰相失去了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宋初仍用后周宰相
范质、
王溥、
魏仁浦三人为相。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
赵普为相。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
薛居正、
吕余庆任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此外,宋初在学士院设
翰林学士若干人,为皇帝起草诏书;翰林学士还侍从皇帝“备顾问”,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对国事的建策。
军权的集中:宋朝建立后,允许枢密使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中书省号称“
二府”(政府、
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
财权集中:中央的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三司使统领
盐铁、
度支、
户部。地方设
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任甚重。
司法权的集中:宋沿唐制,朝廷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分为
台院、
殿院、
察院,最初由其他官员兼职。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赵匡胤在位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
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对于赵匡胤来说,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宋代建国后,赵匡胤等君主采纳朝臣建议,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
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宋初,多有言及《刑统》条目不便者,赵匡胤采纳判大理寺事
窦仪的建议,命其主持修订,至乾德元年(963年)重定《刑统》30卷,编敕4卷(即《
宋刑统》)。赵匡胤下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对于自后晋以来便被割让的
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一方面有着收复燕云故土的责任感,认为燕云未复,难称一统;另一方面,他对宋辽双方实力的估计又很实际:“今之劲敌,惟在契丹,开运以来,益轻中国。”认为以宋目前的实力,无法在军事上与契丹争锋。但他并不消极地等待契丹“自乱”,或幻想有朝一日契丹会“率土归仁”,而是设计了第三种方式: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
据《
渑水燕谈录》《
石林燕语》等书记载,赵匡胤削平南方诸国后,设置了“
封桩库”,将各国财富收归其中,并将每年财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他计划等到蓄满五百万缗后,遣使向辽赎回“山后诸郡”(燕云之地),如辽方不同意,则将钱财用于召募战士,以武力收复。部分学者认为该策“显示出太祖在外交政策上的灵活、务实和理性。”
经济
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
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赵匡胤在
建隆三年(962年),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除了黄河之外,赵匡胤对
运河、
汴河、
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军事
军权集中: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
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
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宋初的军队分为
禁军、
厢兵、
乡兵、
蕃兵四种。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
为征讨南方诸国,尤其是倚仗长江天险自固的南唐,赵匡胤于乾德元年(963年)起募人在开封朱明门凿池,引蔡水灌入,打造楼船上百艘,命镇国节度使
宋偓率领数千禁军在此操练水师,号称“
水虎捷”。他本人也颇为重视,几次亲往视察。
赵匡胤“常注意于谋帅”。他曾分命
何继筠镇棣州,
李汉超镇关南、
马仁瑀镇瀛州、
韩令坤镇常山、
贺惟忠镇易州,以防御契丹;
郭进镇西山、武守琪镇晋州、
李谦溥镇隰州、
李继勋镇昭义,以抵御北汉;
赵赞镇延州、
姚内斌镇庆州、
董遵诲镇环州、
王彦升镇原州、
冯继业镇灵武,以抵御西北少数民族。这些人组成了北宋西、北两处边防,使得北宋开国之后,“二十年间无西北之忧”。
北宋建立后,分裂割据局面仍未结束:北面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和辽扶植下的
北汉,南面和西面分布着
南唐、
吴越、
后蜀、
南汉、
南平(荆南)等割据政权。另外,
周行逢在湖南、
留从效在泉州、漳州还建立着一些割据势力。赵匡胤鉴于“地运南趋”“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各国力量较弱,北宋财力不济而辽政权实力又比较强大的现实,在征询了
张永德、
赵普等大臣的意见之后,完整地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努藏空虚。必先取巴蜀(后蜀),次及广南(南汉)、江南(南唐),即国用富饶矣。河东(北汉)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侯富实则取之。
为此,赵匡胤在位期间统一诸国的主要军事活动如下: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文化
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他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北宋刚刚建立时,三馆(
史馆、
昭文馆、
集贤院)仅有书1万2000余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荆南时收高氏图书,以充实三馆。乾德三年(965年)平定
后蜀,右拾遗
孙逢吉赴成都收图书1万3000卷。开宝九年(976年)平
南唐,
太子洗马吕龟祥到金陵收图书2万余卷,又收吴越图籍万卷。广泛征集民间藏书,规定凡有献书者,视其书籍价值,如果是
馆阁中没有的,就送此人到
学士院试问
吏理,堪任官职俱委以官职,如三礼涉弼、三传彭干、
学究朱载三人献书1200余卷,都被赐以
科名。通过征集和献书,在开宝年间,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建隆二年(961年),司空王溥领衔撰成《
唐会要》100卷、《周世宗实录》40卷。乾德元年(963年),又撰成《
五代会要》30卷。
建隆元年(960年),针对
唐武宗李炎“会昌灭佛”和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反佛”两次“法难”的后果,赵匡胤颁诏各路、州、府寺院:已经毁坏的寺院不重建,没有毁坏的寺院继续保留。停止反佛,对佛教采取扶植、利用和管理的政策。此后宋代各位帝王,基本上延续了这一国策。
乾德四年(966年),僧
行勤等157人请求游历西域求佛法。赵匡胤准许,各赐钱三万派遣前往。
开宝四年(971年),赵匡胤命令内侍张从信等到益州,监督刻印
大藏经13万版,共6620卷。此次刻印的大藏经被称为《
开宝藏》或蜀版,到太平兴国八年(982)全部完成。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木版雕印的佛经总集,它的印本成为后来中国—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日本刻藏的共同准据。同年,佛教徒建盛从西天竺携带贝叶梵文佛经回到宋朝。
民族、对外关系
赵匡胤建宋后,继承了后周时代与
辽朝(契丹)、
北汉的敌对关系,双方时有小规模战事。北汉煽动并帮助昭义镇李筠叛乱。开宝七年(974年)十一月,辽涿州刺史耶律琮致信于权知雄州孙全兴,申明和好之意,孙全兴献于开封,赵匡胤命他答信修好。次年(975年)初,辽方派使者携国书来聘问,受到赵匡胤的接见及厚赏。同年七月,赵匡胤遣西上閤门使郝崇信等出使辽朝。辽方于同月派左卫大将军耶律霸德等来聘,“献御衣、玉带、名马”,仍受赵匡胤厚待。宋辽关系转向缓和。开宝九年(976年),辽方还派太仆卿
耶律延宁等来祝贺长春节。
建隆二年(961年)八月,生活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的女真部派使者嗢突剌进贡名马。建隆三年(962年)正月、三月及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八月、九月,女真五次遣使朝贡。女真的贡马引发了宋廷的兴趣,赵匡胤专门下诏免去登州
沙门岛百姓的租赋,鼓励其运载女真贡马前往大陆。开宝三年(970年),女真遣使入朝,
定安国(中心为今吉林白山)“附表贡方物”。开宝六年(973年),女真遣使贡马。
开宝元年(960年)正月,
定难军(夏州)节度使、西平王
李彝殷得知赵匡胤代周建宋,立即派遣族子银州防御史李光曮奉表入贺,并避赵弘殷之讳,改名彝兴。赵匡胤给李彝兴加官
太尉。宋初加官三公的朝臣只有赵普,外藩只有李彝兴,由此可见赵匡胤对李彝兴来贺的重视。乾德五年(967年),李彝兴卒,赵匡胤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太师,追封夏王,并授其子
李光睿(后更名克睿)为定难军节度使。赵匡胤在位时,双方一直保持密切关系,李彝兴听说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