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关,位于安徽省
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地形险要、山高谷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北方进出
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
历史沿革
清流关始建于南唐建国初期,约公元939元。公元937年,徐知浩篡得杨行密建立的吴国政权,将国都由原来的
扬州迁到金陵(今天的南京)。当时的南唐仍然统治着江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江北十四个州。这十四个州中的滁州、濠州、泗州、庐州、寿州、
楚州以及
光州等,需要一条由南京过江往北的便捷通道,以便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唐开凿了清流关。并在清流关上设兵把守。战时封关防守,平时通商行贾收税增加财政收入。
清流关的开凿,不仅打通了南京过江通往南唐这几个州的道路,以后,由这条道路一路北上,直通
北京。
清流关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是出入
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这里地形险要、悬崖峭壁,山高谷深,在此设关真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春秋战国,吴楚相争,清流关口已是用兵要隘;三国时期魏吴也曾在此兵戎相见当初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曾兵败垓下,经过这里,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汉高祖刘邦挥兵南下,过清流关至大丰山留有“汉高祖饮马池”的古迹。;南北朝侯景起兵寿阳,南袭谯州,兵经清流山口,攻陷历阳(今和县),渡江取采石,破建业,史称“侯景之乱”。
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攻打淮河一线的军事要地滁州。要攻打
滁州就要途经清流关,而清流关易守难攻,且有南唐军两员大将把关,如若强攻不仅徒劳,还会损兵折将,恰好这时赵匡胤闻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赵名普,教书数年,为人学识渊博,多智善谋。赵匡胤欲求万全之策,微服出访。赵普见赵匡胤到来,十分欢喜,赶忙说:“我有奇计,可以转败为胜,求福避祸。”“何计?”赵匡胤问。赵普方说清流山背后,有一条小径可通到滁州城,素来无人行走,连南唐军士都不知晓,如果从此绕道而出,趁着涧水大涨之期,浮水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滁州唾手可得。赵匡胤大喜,要求赵普引路,赵普欣然允诺。周军连夜誓师,由小径悄悄而行,突然出现于山后,断南唐军退路,守将皇甫晖等人大吃一惊,想立即退兵撤回滁州城,断桥自守,但为时已晚。皇甫晖无奈整列队伍,拥众复出,赵匡胤手抱马颈,突入敌阵,连声喊道:“单要捉拿皇甫晖,别人不是我们的仇敌!”说着闯至皇甫晖面前,抽出利剑,一下砍中他的头部,将其擒获。南唐大将姚凤跃马出战,又被赵匡胤生擒,后周军很快拿下滁州城。
明清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离濠(今凤阳临淮)至定远收得驴牌寨地方3000兵,破元兵张知院于定东横涧山,降元兵2万,过清流关占滁州,集江淮健儿屯军练兵于此,以此为根据地,至正十五年(1355年)攻破和州,消灭元兵10万,收复巢湖水师廖永安、俞通海部战船千艘,后大败元兵,夺取了采石天险,进取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了明朝。明朝崇祯九年(1636),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兵与明朝兵部尚书卢象升在清流关一带的广武卫、珠龙桥发生激战,兵马“填沟委壑,河水为赤”,起义军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于咸丰三年(1853)五月派大将罗大刚攻打滁州,与清朝将领胜保的3000骑兵大战于清流关下,终没能攻破关隘,太平军死伤甚重。
民国
1927年北伐军主力一部沿津浦路北上,到滁州后即分一支经清流关西进。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在清流关一带设防,并沿清流山麓修土公路一条以备军需供应之用。后未战而撤。1939年冬,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建立了以皇甫、常山、曲亭、大柳、珠龙等地为一体的皖东路西抗日根据地,清流关仍为向东警戒的重要哨口。1949年解放军一部也是过清流关北新修的龙亭口公路浩荡南下,驻滁州修整后直捣南京的。 清流关古战场方圆百里,其历史遗存犹在,如古地名“常山寨“、“将军岭”(又分南将军、北将军)、将军庙、将军集、大柳驿(古驿站)、广武卫(明代的军事驻屯地)、马场(古军马场)、北关(清流关北),在滁州与定远接壤处还有方圆二十余里的中军帐基等。
相关文集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征束燎①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②,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文物遗存
以关圣殿为尊的寺庙群,散立于道旁山间。历代文人墨客,颂清流关诗文甚多。尤以欧阳修“清流关前一尺雪”.及陆游“阵云冷压清流关”两首为最。更有明代文学家程敏政的《夜渡西关记》及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
乙亥北行日记》,记叙关中风景。两公里长的古石道上,宽5厘米,深3厘米的车辙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清流四景(古迹春晓、清泉古井、中秋望月、清流瑞雪)、清流四石(上马石、点兵石、磨刀石、试剑石)及三古遗址(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残迹犹在。
文物保护
1989年,安徽省政府将清流关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旅游资源考察团及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对地处江淮间的这一重要古道遗址,给予“国内罕见”的评誉。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