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贞
五代十国大臣、将领
李守贞(?—949年8月17日),孟州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五代十国时期将领。
人物生平
出身寒微
李守贞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家世不显于史书,年少凶悍狡诈,为河阳牙将。后唐末年,石敬瑭任河阳节度使时,甚得器重,被任命为客将,负责接待事务,自此追随石敬瑭任职于各地。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登基,李守贞因藩邸旧将的身份,被拜客省使
晋高祖石敬瑭即位后,父事契丹,向契丹割地、称臣,为众藩镇节帅不满,“诸侯咸有异志”。这一时期,后晋朝廷对藩镇控制最严,频频采取措施削弱藩镇势力。由此,激发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诸藩镇反叛此起彼伏。天福五年(940年),安州节度使李金全南唐,以监军平叛有功,拜宣徽使。此后,李守贞多次参与平定叛乱藩镇,逐渐获得晋高祖的宠信,开始掌握禁军兵权。天福六年(941年),以宣徽北院使遥领忠正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天福七年(942年),少帝石重贵即位,领义成军节度使(治滑州)、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加检校太傅。九月,出任大行皇帝山陵都部署(为石敬瑭治丧)。
初战契丹
石重贵即位后,拒绝再臣事契丹。天福八年(943年)末,契丹主耶律德光为迫后晋臣服,在降将杨光远赵延寿劝诱下,乘中原饥荒、后晋国用困竭,决定兴师南伐。十二月,以卢龙节度使赵延寿率军5万为前锋,耶律德光自率军10余万继后犯晋境。天福九年(944年)正月,契丹军犯澶州(今河南濮阳)、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进逼黄河沿线。晋廷遣使致书契丹,求修旧好,遭拒,遂以黄河为障,重兵部署防御,并命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藩镇军进驻戚城(今河南濮阳北),晋帝石重贵自率禁军抵前线督战,李守贞以北面行营前军都虞候伴驾出征。耶律德光知晋军正面防守严密,遂以耶律麻答率数万奇兵向东奔袭博州(今山东聊城),自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马家口渡河,钳击正面晋军。同时,联络青州(今山东潍坊)叛将杨光远,攻打郓州,想要效仿后唐李存勖之举,奇袭晋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同年正月底,耶律麻答率军进至博州城下,博州刺史周儒突然献城投敌,并引导契丹军于马家口(古黄河渡口,今山东聊城东)渡河,郓州所派阻击的百余骑兵旋即被契丹击溃。二月初一日,契丹军自马家口渡河,其先头部队已开始在黄河南岸建立营垒,并开始攻击郓州北津,准备与青州的杨光远部汇合,经郓州直逼防务空虚的京师大梁。初二日,石重贵从澶州前线分出骑步兵数万人,由李守贞等将统领,沿黄河水陆并进,向东疾趋,力图趁契丹军在黄河南岸立足未稳时进行阻截。初五日,李守贞军赶到马家口,契丹步骑万余已渡过黄河,并于东岸修筑好了城寨,掩护后续数万兵渡河。李守贞率晋军乘其半渡突然发动攻击,掩护城垒内步卒的契丹骑兵当即撤退,晋军遂四面架起攻城梯,一举而上,攻破契丹在东岸的城寨。契丹东岸守军撤退时,斩杀和溺水各数千人,西岸契丹军见势而逃,缴获数百匹马,擒获裨将七十余人。至此,耶律麻答部军心溃散,不敢渡河南下,耶律德光无奈与晋军在戚城决战,三月初,兵败北归幽州。
讨杨光远
天福九年(944年)四月,晋帝石重贵封赏众将,李守贞以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改任泰宁军节度使(治沂州),仍掌侍卫亲军马军,随后晋廷于契丹军北撤后,逐步收复北方失地,并决定剿灭盘踞在青州的叛将杨光远。五月七日,李守贞被任命为青州行营都部署(讨伐杨光远的主帅),率领步骑两万讨伐青州。由于李守贞与杨光远有嫌隙,于是欣然接受任命。杨光远虽投降契丹,但晋廷早有察觉,故而其手中士卒并不多,只能凭借青州城坚池深,坚守以待契丹救援,李守贞遂以重兵包围青州,断绝其粮草。
开运元年(944年)九月,契丹有兵至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等地打算救援杨光远,但很快被晋军击败。十一月,城中粮草将尽,杨光远诸子纷纷劝说他投降,以此保全全族性命,但杨光远坚信着自己有做皇帝的天命,仍固执地期待契丹援军。十二月十九日,青州城中粮尽,城内居民饿死超过一半。杨光远长子杨承勋当机立断,斩杀曾经力劝其父反叛的节度判官丘涛等人,并将首级送到李守贞处,又纵火焚烧官舍民宅,趁乱将其父押出官署,囚在私宅,然后大开城门向李守贞军投降,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宽恕。晋廷收到奏报后,认为杨光远罪大恶极,可是他的儿子却率众投降,不便公开斩首,于是命李守贞相机处理。闰十二月五日,李守贞率军入青州,得财宝名姬,好马无数,后派人将杨光远杀死在其宅内,而奏报病亡。青州平定后,李守贞因功加同平章事,晋廷将杨光远在京的宅邸也赐给他。李守贞在京中肆意侵占民宅官邸,大兴土木,将自己宅邸修建成京中官宅的第一名。
阳城大捷
主词条:阳城之战
开运二年(945年)春,契丹再犯晋境,前军进入邺都(今河北大名)境内,后又围困魏州,河北地区再次告急。晋帝石重贵再抵澶州督战,以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守贞为马步都监,命各路藩镇兵在定州(今河北定州)汇合后继续北上。三月九日,晋军收复祁州后又攻克契丹泰州(今河北保定)、满城(今河北满城),十九日,攻克遂城。契丹主耶律德光听闻后,立率骑兵八万返回,追击晋军。二十七日,重兵将晋军包围于白团卫村(今河北顺平县),并派骑兵绕到晋军身后断其粮道。当日夜,忽然刮起很强的东北风,村内晋军异常缺水,军心浮动,契丹军更是借着风势,顺风纵火烧营,同时,拔除晋军营外围的木栅鹿角,引导契丹步战骑兵主力杀入大营,以刀剑等短兵器格杀后晋士卒,进一步压缩晋军的防守纵深。晋军诸将请战,主帅杜重威却希望等风势稍小一点,查明敌情后再做决定。李守贞作为监军分析认为,战场形势是敌众我寡,依靠风沙的遮蔽,契丹都无法了解晋军具体参战人数。晋军此时借风暴掩护拼死战斗,才有获胜可能。而等风沙停了,虽然晋军没有了逆风的劣势,但契丹军乘势进攻,各部沟通没有阻碍,晋军必然全军覆没。李守贞旋即高呼:“各军共同出击!”又对杜重威说:“大帅你善于防守,我愿意率中军决一死战!”
随后,药元福皇甫遇等将领相继率麾下精锐骑兵,从营寨西门出发(此举为尽可能顺风出击),闪击契丹下马步战的骑兵,战场局势瞬间翻转。这次出奇不意的进攻使得契丹军稍退数百步。符彦卿等人问监军李守贞:“我们是在这里凭借坚实的营垒和敌人拉锯作战,还是以少击多追击敌军呢?”李守贞说:“情势如此,怎么能撤退呢?只有长驱直入,一往直前!”符彦卿等人听令继续追击契丹军。这时,风沙更劲,白昼如同黑夜,契丹军指挥受到限制。符彦卿等人抓住机会,集中一万余名骑兵横击契丹军中段,契丹军遂溃逃,李守贞趁势命守营步兵出营追击。晋军步骑兵同时挺进,向北追杀二十余里,契丹精骑仓皇逃窜,契丹主耶律德光狼狈间弃车改骑骆驼向北逃去。然晋军主帅杜重威懦弱,阻止诸将对契丹残军的追击,李守贞也认为晋军人马疲乏,不如求稳,于是晋军退守定州(今河北保定)。契丹军一路向北溃退回幽州(今北京),后晋朝廷取得一场极为关键的大捷。阳城大捷本是后晋与契丹重修旧好的契机,然而后晋从上到下都被这场胜利冲昏头脑,反倒更加骄傲自满起来。
阵前降辽
主词条:中渡桥之战
开运二年(945年)四月,李守贞升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禁军副统帅),移镇宋州,为归德军节度使,又加检校太师。九月,晋帝石重贵在万龙冈校阅亲军后,驾临李守贞府第,极尽荣宠,随后命李守贞代替高行周行驶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最高指挥官)之权,戍卫前线重要关隘——澶州。十二月,李守贞因厌恶中书令兼枢密使的桑维翰,遂与他人合谋诬陷其有不臣之心,将这一后晋重臣排挤出中央决策圈,晋廷此后持续采取对契丹的强硬政策,为契丹再次兴兵南下埋下伏笔。
开运三年(946年)春,李守贞在巡边时,于衡水抓获契丹鄚州刺史赵思英,因此功正式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移镇郓州。李守贞虽升任禁军统帅,然其意甚怏怏,因为其意在枢密使之职。六月,契丹再次寇边,晋廷下诏命李守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总揽对抗契丹事宜,晋帝石重贵在内殿设宴以示恩宠,宴会上教坊司有人献诗云:“天子不须忧北寇,守贞面上管幽州”,宴会结束后,李守贞洋洋得意,常以此在外夸耀。八月,李守贞上奏称其与契丹千余骑在长城以北短兵相接,转战四十里,斩杀敌酋解里,剩余的契丹兵慌不择路,淹死了非常多人,随后晋廷诏李守贞回师镇守澶州。尽管这些都是小胜,然李守贞颇为自得,总认为自己功大,认为朝廷有亏于自己,因而心怀两端。
九月,李守贞加兼侍中。十月,晋廷受契丹赵延寿、刘延祚等诈降之计蒙蔽,预十万大军北上接应,本意让李守贞为帅。然而李守贞曾两次收受杜重威的重贿,遂向朝廷推荐杜重威为帅。最终晋廷采纳其意见,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李守贞为兵马都监,领军北伐,由于杜重威是皇帝的姑丈,本次出征几乎带走了后晋全部的禁军,晋都大梁防守极度空虚。十一月,以李守贞权知幽州行府事。杜重威与李守贞北上至瀛州(今河北河间),察觉情形有异,捎一遇挫,就退兵至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耶律德光率大军沿易、定一线南下突进至恒州(今河北正定)城下。杜重威与李守贞率军与张彦泽合兵返回恒州,进至滹沱河,中渡桥(恒州东南的三座浮桥中间的一座)已被契丹军占领。张彦泽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夹河对阵。耶律德光遣别将萧翰等迂回晋军之后,抢占栾城(今河北栾城西),扼晋军粮道及退路。十二月初八日,因杜重威与李守贞等人心怀异志,怯懦惧战,晋军内外交困,粮草将尽,两人遂谋举军投降。李守贞在军中多次扬言造势说:“这次作战失利,都是由于皇帝失德,亲信奸邪,猜忌自己造成的。”军中闻听此言者,都恨的咬牙切齿。初十日,杜重威胁迫晋军众将出营投降,李守贞除了保留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外,还被拜为司徒
叛辽投汉
耶律德光将杜重威和李守贞麾下兵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锋赵延寿统帅,并收缴了归降晋军的马匹和武器,命两人领着手无寸铁的晋军降卒一起南下,一时间后晋诸镇大多望风而降。契丹军乘后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大梁,晋帝石重贵奉表出降,后晋灭亡。杜重威和李守贞奉命驻扎于大梁城外的陈桥,时值寒冬,契丹人并不供给晋军降卒衣物粮食,晋军士卒苦不堪言,京都百姓亦受契丹劫掠之苦,见到杜重威和李守贞出行,纷纷咒骂于道,但两人丝毫不见愧色。
后汉天福十二年(辽会同十年,947年)二月初一日,耶律德光称帝,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由于辽军的大肆劫掠和扣押藩镇节度使,激起中原百姓和藩镇军反抗的浪潮,不久,有群盗截断澶州的浮桥,耶律德光担心退路被截断,遂遣天平军节度使李守贞领军返回汶阳(今山东汶阳)。 十五日,后晋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并沿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中原各地纷纷归附。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难治”,率主力回师北上,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七月,天平节度使兼侍中李守贞奉表归后汉,被任命为护国军(治河中府)节度使,加兼中书令。十二月,拜太保、移镇河中府(今山西蒲州)。
再叛后汉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命幼子刘承祐承继帝位。刘知远在弥留之际,担心杜重威反复无常,遂授意众托孤大臣伺机除之。三十日,宰相苏逢吉等人矫诏诱杀杜重威及其三子。二月初一日,刘承祐即位。三月十一日,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李守贞封守太傅,进封鲁国公。然而,李守贞得知杜重威死讯后,内心更加惶恐不安。他一方面广招亡命之徒,蓄养死士,修筑城防工事,训练军队,暗结契丹;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己长期执掌禁军,战功显赫,深得禁军人心,加上后汉政权建立不长,天下诸镇与刘知远并无深厚的渊源关系,人心不附,此外,天子年轻且刚刚继位,朝中执政大臣都是其后辈,所以对朝廷很傲慢。
同月,前永兴军节度使赵匡赞(赵延寿之子,赵延寿去世后投降后汉)的亲信部下赵思绾,因惧怕后汉朝廷追究赵延寿父子勾结契丹之罪而牵连自己,遂纠结数百牙兵占据永兴(今陕西西安)造反,同时派使者到河中府送御衣给李守贞,表示愿意投靠。李守贞本就有反叛之心,加之听信术士之言,认为自己有天命在身,遂反,自称秦王,任命赵思绾为晋昌节度使。凤翔(今陕西宝鸡)巡检使王景崇,与节度使侯益不睦,加之侯益的中伤,亦不愿回京,遂鼓动军士拥戴自己为凤翔节度使。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反而调其为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于是王景崇举兵造反,后汉隐帝即命赵晖讨伐,王景崇西招后蜀军队为助,同时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主,永兴(今陕西西安)、河中、凤翔三镇遂成连横叛乱之事。
为了抵御官军,李守贞派其部将王继勋抢先占据潼关,没多久就被澶州节度使郭从义攻克。同时为了防止距河中最近的同州(今陕西大荔)被其攻占,朝廷命滑州马军都指挥使罗金山将部兵戍同州,由于这两处要地被朝廷控制,李守贞南下之路被堵住,其在军事上已经失去了先机。
四月,后汉已收到邠、泾、同、华四镇上报河中府李守贞与永兴、凤翔同反的军报,削夺李守贞一切官爵。命澶州节度使郭从义任永兴行营都部署,率侍卫亲军克潼关后直趋永兴;命白文珂任河中行营都部署,率军自陕州(今三门峡市西)进军同州,待昭义节度使常思率潞州(今山西长治)兵进至潼关后会攻河中;命凤翔节度使赵晖进屯咸阳。从四月至七月,后汉诸路军延迟不战,师老无功,一时间朝野内外对于后汉军能否镇压三镇叛乱议论纷纷。
兵败自焚
乾祐元年(948年)七月十三日,隐帝刘承祐派遣枢密使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统领诸军。郭威采纳太师冯道的计策,厚赏禁军将士,宽以治军,将士遂归心郭威。八月初六,郭威率京师护圣军进抵陕州后,召诸路将领计议,针对三叛连衡,河中为首,且位居水陆要冲,河中叛军灭,永兴、凤翔叛军自败的形势,决定集重兵攻取河中,以余部牵制永兴、凤翔。遂以赵晖出咸阳攻凤翔;郭从义攻永兴;郭威自率军出陕州,命白文珂、刘词军出同州,常思军出潼关,三路会攻河中。二十三日,白文珂克河中西关城(今山西蒲州镇黄河西),郭威、常思兵临河中城下,采取蓄盈待竭之策,令白文珂领诸州丁夫二万余人,筑垒连城,长围久困,并遣水军列舟河岸,绝其水上通路。九月,李守贞屡次突围未果,派人赴南唐后蜀、辽求援,都被后汉军抓获。当时凤翔、永兴叛军也纷纷遣使向后蜀求救,后蜀援军进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被赵晖部击退。十月,赵晖克凤翔西关,遣千余人伪作后蜀军至,伏击全歼王景崇数千出迎之兵,王景崇再无出兵连横李守贞之力,唯有婴城自守。
乾祐二年(949年)正月,李守贞遣王继勋率精兵千余人,沿黄河向南迁回,登岸袭击河西后汉军,并在军营内放火引发后汉军躁动,然而随后遭刘词军截击,阵亡七百人。四月,李守贞见城中粮将尽,再发兵五千人,分五路向包围圈西北角突围,又遭截击,死伤大半。五月,李守贞再次出兵突围,旋即被击败,其军中大将魏延朗、郑宾也遭擒。此时河中李守贞军饥困,将士离散,降者相继,郭威始下令后汉诸军攻城。二十二日,永兴赵思绾以粮尽遣使请降。
七月十三日,后汉军破河中外城,李守贞收拢兵力,困守子城。二十一日,内城破,李守贞与妻子举家自焚,后汉军随即入城,于烟烬中斩其首级,传送京师,悬首南市示众,其未死诸子及余党也被押送京师,施以磔刑
主要影响
后晋前中期,晋廷打压地方藩镇势力,加之石敬瑭父事契丹,诸道藩镇反叛此起彼伏。李守贞多次领兵主持平叛,颇有战功,于后晋两朝中央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有功。石重贵一朝与契丹交恶,两国战事频频,李守贞执掌禁军,其在后晋与契丹三次大战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福九年(944年)二月的马家口之战,他率军即时驰援马家口,击退麻答渡河之军,使得契丹之兵再不敢东进,杨光远之援至此绝矣,一举解决了汴州之危,使得后晋军可以专心反攻而后方无忧;开运二年(945年)三月的阳城之战,在主帅杜重威畏缩避战,大军被围的不利情况下,李守贞与诸将抓住机会,步骑齐出,借助风沙的掩护,出奇制胜,战后又果断下令追击敌人,获得关键性大胜;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的中渡桥之战,李守贞与主帅杜重威密谋阵前降敌,成为契丹灭亡后晋王朝的先锋军,直接断送后晋国祚。此后,李守贞又投降后汉,在隐帝刘承祐时期,占据河中,自封秦王,与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连横叛乱,是五代时期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藩镇对抗中央的一个事件。
历史评价
后晋宰相赵莹:“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只李守贞将之可也。”
后汉隐帝刘承祐在《赐郭威平李守贞诏》中:“李守贞顷在前朝,骤承委遇,迨事先帝,复委藩垣。效浅功微,宠深位大,而狡性难制,小器易盈,蔑义亏忠,穷凶极逆,江海不能流其恶,鼎镬不足快其诛。”此外,在《旧五代史》记载的制书中也评价道:“河府李守贞、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等,比与国家素无雠衅,偶因疑惧,遂至叛违。”
欧阳修等编撰的《新五代史》中评价杜重威、李守贞和张彦泽三人:“呜呼,晋之事丑矣,而恶亦极也!其祸乱覆亡之不暇,盖必然之理尔。使重威等虽不叛以降虏,亦未必不亡;然开虏之隙,自一景延广,而卒成晋祸者,此三人也……然当是时,举晋之兵皆在北面,国之存亡,系此三人之胜败,则其任可谓重矣。盖天下恶之如彼,晋方任之如此,而终以不悟,岂非所谓‘临乱之君,各贤其臣’者欤?”
脱脱等编撰的《宋史》:“守贞贪而无谋,性多忌刻”。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 》:①“李守贞、杜重威、张彦泽,兵力之彊,与不相上下,而交怀忮害之心……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之恶已播而不可掩”。②“自唐以来,彊臣擅兵以思篡夺者相沿成习,无有宁岁久矣……盖其闲效之蹶起,或谋而不成,或几成而败者,锋刃相仍,民以荼毒也,不可胜纪当其使为偏裨与赞逆谋也,已伏自窃之心。延及于石、刘之代,而无人不思为天子矣。安重荣、安从进、杨光远、杜重威、张彦泽、李守贞虽先后授首,而主臣蹀血以竞雌雄,败则族,胜则帝,皆徼幸于不可知之数。幸而伏诛,国亦因是而卒斩。流血成川,民财括尽,以仅夷一叛臣,而叛者又起。”
人际关系
轶事典故
守贞首
李守贞领兵讨伐叛乱获得胜利后,朝廷对参与平叛的将领和士兵大加赏赐,而李守贞却克扣赏给士兵的金帛,分给他们的尽是变质的茶叶和不值钱的草药。军中非常愤怒,有人就用布裹着这些赏赐品,假装成人头,悬挂于木杆上,指着说:“这就是李守贞的首级”,以此诅咒他早日灭亡。
吾妇母天下
起初,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娶了符彦卿的女儿,有一个相士告诉李守贞此女日后必会成为皇后。李守贞听后高兴地说:“我的儿媳都可以母仪天下,何况是我呢!”于是更加坚定反叛的决心。等到李守贞在河中反叛被郭威击败后,决定举家自尽。李崇训先杀了弟弟妹妹,然后要杀符氏,符氏藏在帷幕下,李崇训匆忙寻找未果后,就自杀了。乱兵进入后,符氏安然坐在堂上,斥责乱兵说:“我父与郭公是结拜兄弟,你们不要无礼!”郭威遂派人将她送回符家,不久后,郭威为义子柴荣聘其为妻。后来郭威称帝,传位其子柴荣,符氏果真成了皇后。
射虎问卜
李守贞在河中府听闻同是后晋降臣的杜重威被杀死后,就开始暗暗准备谋反。当时,有一个叫赵修己
史料索引
关于李守贞的生平,主要参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九·列传第六》《新五代史·卷五十二·杂传第四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至卷二百八十八也有记载。
影视形象
2015年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杨树饰李守贞。
参考资料
卷二百八十四.国学导航.2024-04-21
卷二百八十五.国学导航.2024-04-2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1: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