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使,
五代和
宋朝时期的军职, 为
指挥(指挥是五代、宋朝军队的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指挥)的最高军事长官,下辖副指挥使。
根据《
旧五代史》卷四十三(唐书) 明宗纪九:长兴三年,三月,丁未,以神捷、神威、雄武、广捷已下指挥改为
左右羽林军,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军置都指挥使一人。
根据《
五代会要》卷十二:“
后唐长兴三年(
公元932年)……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宋代沿用其制,以
指挥为军队编制单位,每指挥人数约五百人左右。
按规定,北宋
禁军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
指挥,而此时各指挥编制不满员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宋史》载“额存而兵阙”,马军一指挥仅数十骑,步军不满一二百,虚籍委实不少。
宋英宗朝时,禁军一指挥只有二三百人,“虚费将窠请受”(《
宋朝诸臣奏议》卷121),军队借虚籍之便冒领军俸,“
吃空饷”遂滋生蔓延开来。
《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中记载:指挥这一级编制,至晚在五代时已有。北宋时,每指挥兵力规定是五百人。其统兵官是指挥使和副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