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口之战
公元944年初后晋与契丹在马家口渡口发生阻击战
马家口之战是指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初,契丹大将耶律麻答趁后晋黄河东线防御空虚,于博州附近的马家口抢渡黄河,旋即被晋军李守贞军击溃的一场战争。
战争背景
后晋少帝石重贵即位后,拒绝再臣事契丹。天福八年(943年)秋,契丹主耶律德光为迫后晋臣服,在降将杨光远赵延寿劝诱下,乘中原饥荒、后晋国用困竭,决定兴师南伐。
十二月,以卢龙节度使赵延寿率山后诸州及卢龙兵共5万为前锋,耶律德光自率军10余万继后,出幽州(今北京城西南)趋魏州(今河北大名)向后晋发起攻击;另以伟王耶律安端为偏师,率军入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趋太原策应主力南下。
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初,西路偏师耶律安端军破代州(今山西代县),逼近忻州;东路契丹前锋军攻陷后晋粮储重镇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屯军南乐(今河南南乐),耶律德光设牙帐于元城(今河北魏县东),以铁骑三四万围困魏州。相较于贝州,魏州的军事地位更为重要。魏州一旦丢失,晋廷的防线便仅剩黄河。然而此时顺国节度使杜重威恒州(今河北正定)闭关自守,未对东路契丹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且魏州和恒州由于距离过远,信息交通不便,联合钳制契丹作用有限。
正月初七日,石重贵以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抵御西路耶律安端军,命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军进驻戚城(今河南濮阳北),以防东路契丹主力军突然南下渡河直击京师。十四日,东路契丹军前锋进至黄河北岸的黎阳。十五日,石重贵自率禁军抵澶州(治德胜城,今河南清丰西南),亲自督促对契丹作战。面对契丹这一次的大举进攻,后晋皇帝、军将、禁军、藩镇兵在短时间内都集中于黄河澶州前线一带,显示后晋君臣出对抗契丹的决心。
然而,石重贵任命景延广为御营使,总领晋军一切军务,这造成其与北面行营原来的最高统帅高行周相互掣肘,险些造成晋军在戚城之战的失利。
战争起因
开运元年(944年)正月二十三日,契丹军攻打黎阳,石重贵遣张彦泽率骑兵三千急援黎阳。同时,晋廷再遣使致书契丹,求修旧好,遭拒。本月底,契丹偏师耶律安端军攻忻州受挫,被杀三千人,余众逃至鸦鸣谷(今山西寿阳东南),出潞州(今山西长治)向东与契丹主力会合。而耶律德光自率的契丹主力军被晋军在澶州—戚城一线的重兵所阻,进展缓慢。
由于此时晋军主力多集中于澶州一线,黄河东线防御相对空虚。耶律德光得知晋军右翼空虚后,遂遣耶律麻答率兵数万向东急攻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准备令其南渡黄河后,接应青州叛将杨光远,合兵攻打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如同李存勖当年灭后梁那样直趋晋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战争经过
博州遽叛
开战前,晋廷已侦知青州(今山东潍坊)节度使杨光远可能反叛,故而数次増兵郓州,此举既可加强河津防备,还能断绝契丹与杨光远的交通。且郓州地处清河水、汶水交汇处,是后晋军事重镇,当黄河防线被突破后,晋都东北唯此处可据河防守。
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底,耶律麻答率军进至博州城下,后晋博州刺史周儒与杨光远勾结,突然献城投降契丹,并引导契丹军于马家口渡河。博州在郓州东南一百七十里,而晋军主力此时集中于黄河西线的澶州一带,郓州兵力有限,驻守郓州的禁军大将郭谨(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只能遣左武卫将军蔡行遇率数百骑北上截击,蔡行遇遭伏被俘,部下旋即被击溃。
与此同时,晋廷收到周儒反叛的奏报,由于“大河之南,直抵都城,并无州郡为限,虽有县镇,形势轻弱。”因此,契丹一旦大举渡过黄河,后晋几乎无力抵挡,石重贵立刻派遣石赟、何重建白再荣安彦威等分守黄河东线的麻家口(今山东鄄城东北)、杨刘(今东阿东北杨刘镇)、马家口(今聊城东)、河阳(今河南孟州南)诸津要。此时后晋以黄河为屏,依托城池,在黄河东线各渡口分派重兵,意图构筑完整的黄河防线,阻契丹骑兵于黄河之北。
分兵驰援
二月初一日,耶律麻答军率军自马家口渡河,其先头部队已开始在黄河南岸建立营垒,并开始攻击郓州北津,准备与青州的杨光远部汇合。此战略一旦得逞,契丹军与杨光远军将经郓州直逼防务空虚的京师大梁。初二日,石重贵从澶州前线分出骑步兵数万人,由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守贞、神武统军皇甫遇等将统领,沿黄河水陆并进,向东疾趋,力图趁契丹军在黄河南岸立足未稳时进行阻截。
半渡而击
二月初五日,李守贞军赶到马家口,契丹步骑万余已渡过黄河,并于东岸修筑好了城垒壕沟,正掩护后续数万兵渡河。晋军乘其半渡突然发动攻击,掩护城垒内契丹步卒的契丹骑兵当即撤退,防守城寨的契丹步卒立时陷入晋军的包围。晋军遂四面架起攻城梯,一举而上,攻破契丹于东岸的城寨。契丹东岸守军撤退时,由于不识水性,乘马渡河落水而亡的有数千人。
东岸契丹军溃败,西岸契丹军见势而逃,被溺死、俘斩各数千人。西岸的契丹军军心亦大受打击,不敢渡河南下,都仓皇北撤。契丹进行渡河作战时,杨光远也派兵西进,企图与契丹东路军会师,但亦受阻于郓州。此后,晋军石赟于麻家口分兵驻守郓州,杨光远只能退守青州。
战争结果
东线契丹军在抢渡马家口失利后,契丹军被溺死数千人,晋军缴获马数百匹,偏裨七十余人,俘斩数千人。契丹军在撤退途中,发泄愤恨,屠杀沿途百姓和被俘的晋军,又激起后晋民众对其的暴行的抗争。
契丹军此次分兵,东线麻答军虽然没有完成向东与杨光远合兵、奇袭晋都的目标,但成功使得晋军在西线的正面战场分兵,为西线契丹军攻打戚城创造了机会。然而耶律德光在戚城围困高行周符彦卿军失败后,无法进一步夺取澶州渡口的浮梁,亦无法继续挥师渡河南下。两线作战同时失利导致契丹军陷入被动局面,加之契丹军多为骑兵,其南下作战时间一般无法超过一个月,此时粮草不济故而契丹军急于与晋军主力决战。而此后耶律德光伪弃元城,佯作退兵,伏兵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诱晋军出战。适值霖雨,晋军旬日未出,伏击落空。开运元年(944年)三月初一,耶律德光亲率军10余万再次与晋军决战,晋帝石重贵亦亲自出阵。两军于澶州城北鏖战至暮,皆死伤甚众。契丹军乘夜退营30里,旋撤兵北归。
战争评价
石重贵后晋皇帝):“朕以契丹显违信义,辄肆侵陵,亲御戎车,往平桀虏,灵旗一举,狂寇四奔。”
刘知远(后晋河东节度使后汉开国皇帝):“中国疲弊,自守恐不足,乃横挑强胡,胜之犹有后患,况不胜乎!”
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伟王败而太原之兵遁;石重贵自将以救戚城,而溺杀过半,恸哭而逃;高行周拒之于澶州,而一战不胜,收军北去……当是时也,中国之势亦张矣;述律(按,太后)有蹉跌何及之惧,气亦熸矣。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者:(契丹)利用优势骑兵之机动力,与晋方青州节度使杨光远相呼应,深入大河南北,予晋方以重大之打击。如作战进行顺利,即渡河进攻大梁,否则即行撤退……第一次南犯,主力经安国深(州)冀(州)指向魏州,拟以有力一部由博州方面渡河配合平卢节度使杨光远之行动,以威胁晋方之右翼。及其渡河部队为晋方所阻,正面复遭坚强抵抗后即行撤退。
战争影响
契丹军队自马家口渡过黄河,接着攻打郓州北部地区,欲与青州叛将杨光远会师。倘若此意图得逞,契丹军与杨光远将经过郓州直逼防务空虚的晋都大梁(亦名汴州),后晋会重蹈后梁汴州被李存勖经郓州奇袭的覆辙。因而后晋以北面行营前军都虞候李守贞等领兵万人沿黄河水陆东进,在马家口大败契丹军。马家口之战的胜利极为关键,使得契丹之兵再不敢东进,杨光远之援至此绝矣,一举解决了晋都之危,使得晋军可以专心反攻而后方无忧。
参考资料
契丹灭后晋之战.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7:14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