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xīn)州市,古称“
秀容”,简称“忻”,别称“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截至2024年10月,忻州市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下辖1区1市12县。2023年年末,忻州市常住人口263.47万人。忻州方言属于山西方言晋北区。
名称衍变
忻州之名来源说法颇多。一说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说法二是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废郡设州,“以有忻口而名”,境域始称忻州。再有说当地有沙河发源于崞县之南,经忻口流入州境,后汇入滹沱河,当地人称作“忻川水”。因忻川水之故,以水命城,取名忻州。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忻州就有人类活动。忻州古属冀州,虞、舜时期割冀州西北为并州,夏朝复属冀州。商、周则属冀州唐国。春秋隶唐国、晋国,静乐、宁武曾为楼烦故土,保德一带为猃狁所据,境域大部分属晋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分晋地,今忻州地区属赵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设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忻州大部属太原郡,秦庄襄王三年境内始建城邑有葰人县、汾阳邑等。西汉时期,忻州相继为韩国、代国属地,曾置原平、阳曲、虑虒、广武、汾阳、卤城、楼烦、阴馆等县。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新兴郡,郡治九原在麻会,领九原、定襄、云中、雁门等县。云中县移至楼板寨一带。东汉末,九原县移治今忻州城。
三国时期,忻州地域大部属魏,仍称九原县,雁门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广武县,故治在今代县境。西晋沿袭魏制,分属雁门郡和新兴郡。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率领群臣由晋西北的左国城迁到晋西南的蒲子(今山西隰县),并在这里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汉,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也为各民族之间深层次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并州地域尽其所有。东晋十六国战乱频发,忻州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燕、魏等国所占。晋元康中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
北魏初年于肆卢县置肆卢郡。北齐废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广安、广宁、神武、齐、吐京诸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改廓州为北显州。北周废繁峙、太平2郡及北显州。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肆州治徙今代县境。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秀容郡置忻州,忻州之称自此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
隋炀帝巡行北塞,
东突厥始毕可汗率骑兵数十万围炀帝于雁门。东都洛阳及诸郡援兵北上勤王,云集忻口。九月,始毕可汗被迫解围出塞。
唐代初期也称忻州,境内分属河东道代州、忻州、岚州、宪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新兴郡为忻州,改雁门郡为代州,建都督府。
后唐改武州为毅州,后废。北汉于今繁峙县境置宝兴军,乾佑五年(公元952年),于今宁武县境置宁化军和固军。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于雁门县置静塞军,故治在今代县境,寻废。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废固军。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于岚谷县复置岢岚军,于宁化县复置宁化军。当年三月,辽景宗动用十万辽兵攻打雁门关,对北宋进行第二次军事报复。宋将杨业率数百精骑全胜辽军取得“雁门关大捷”。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于今静乐县境置静乐军。
宋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废宪州。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复置。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宪州为汾源郡。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于雁门县置震武军节度使,后废。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汾源郡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岢岚军、保德军、火山军、宁化军均升为州。
元太祖十四年(公元1219年),升崞县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太祖十六年(公元1221年),废岢岚州,并宁化州入管州。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睟州废入保德州。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宁边州废入武州。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武州,改崞、代、坚、台4州为崞、代、繁峙、五台4县。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管州为静乐县。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于代州置雁门道。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腊月,
俺答北侵,攻破长城防线入侵中原。沿内长城一线攻到偏头关老营城一带,山西镇三关游击将军梁平和老营城的守备指挥佥事祁谋出堡御敌。第一次大战挫败贼锋,俺答军队匆匆西逃。追击途中于老营城北之青石崖陷入俺答的埋伏,七百将士悉数殉国。
嘉靖中年改雁门道为雁平道,明末废。明末,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起兵反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十六日,李自成攻陷忻州。山西总兵周遇吉奋力抵抗。三月初一日,宁武关全部攻陷,李自成屠城数万,婴幼不遗。
崇祯元年因年荒乏食,村民
王嘉胤会同吴廷贵等组织当地大批灾民揭竿而起,后来白水县的王二,安塞高迎祥、王大梁,米脂李自成,宜川王左卦、飞山虎、大红狼,绥德王自用,延安
张献忠等队伍或投奔或听其号令,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11月,王嘉胤在王可贵的引领下,击败进剿的山西总兵王国梁,率部趁势攻下河曲城,王嘉胤称王,号“横天一字王”。次年,明末著名将领曹文昭率兵包围了山西河曲城,围剿并大胜农民军首领王嘉胤。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复置雁平道。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清末废雁平道。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各州、府均废,境内忻州、定襄、五台、代县等14县均直属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始称忻县,定襄、静乐2县分治,属胜门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复置道,今忻州地区境内除岢岚属冀宁道外,其余各县均属雁门道。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废道,直属山西省。二十六年忻口战役后,忻县抗日政府以北同蒲铁路为界,分为路东与路西2个县(亦称东忻县与西忻县)。同年九月,山西省划为8个行政区,东忻县属第一行政区,西忻县属第二行政区。二十八年十二月后,东忻县属晋察冀边区专署,后属晋察冀边区冀晋专署;西忻县先后属晋西北二专署、六专署,晋绥边区六专署。三十五年八月,东、西忻县合并,属晋绥边区六专署。三十七年七月后,先后改属晋中区、太原市一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置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等9县。1952年,将原兴县专区所属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岚县等8县划入忻县专区。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
雁北专区合并为
晋北专区。
1961年,复设忻县专区,专署驻
忻县。原晋北专区所属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恢复1958年属晋北专区时撤销的忻县、定襄、代县、岚县(驻东村)、岢岚、神池等6县;撤销忻定县。忻县专区辖16县。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
忻县地区,地区驻忻县。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忻县地区行政公署改称忻州地区行政公署,忻县改为忻州市,辖区未变。1993年,
原平县改为原平市。忻州地区辖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12县,代管忻州、原平2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
忻府区。忻州市设立忻府区,以原县级忻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忻府区的行政区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是山西省唯一横跨省际东西的市,南北长约170千米,东西宽约245千米,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6,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市。
气候
忻州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甚大,其中忻定盆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雨多于春雨,春温高于秋温。根据温度与降水条件全区可分为4个气候区,分别为五台山、管涔山、芦芽山严寒多雨区;神池、五寨、岢岚高原寒冷雨水较少区;宁武、静乐河谷和五台南部丘陵温凉雨水较少区;平川、谷地、黄河沿岸丘陵温暖少雨区。
忻州地区各地年日照时数2670~294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0~66%,优于中国长江流域,与省内其他地区比,优于运城地区,属中国光能资源高值区。忻州区各地温度变化较大,全区年平均气温-4.2°C~8.8°C,呈现由北向南升高,由平川向高山降低的分布趋势。东部五台山、西部管涔山和芦芽山为境内两个低温中心,年平均气温在5°C以下,五台山中台顶为-4.2°C,是华北的最冷区。温度的年变化1月份最冷,各地月平均气温介于-8.5°C~-18.9°C之间;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C~25.1°C之间。忻州境内各地年降水量在350~9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量463.5毫米。平川及黄河沿岸区较少,只有350~450毫米;繁峙砂河一带为少雨中心,年降雨量350毫米;神池、五寨、岢岚西部高原区年降雨量480~510毫米;五台山区是全区的多雨中心,年降雨量680毫米以上;半坡丘陵区的年降雨量400~600毫米。降水时间高度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
地质
●地层
忻州地区地层,除短缺古生界的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以外,其它各时代的地层均有出露,可分为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太古界阜平群为境内出露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古老山地的轴心部分;中太古界龙华河群以眼球状片麻岩最发育,主要分布在五台山清水河以东一带;晚太古界五台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北坡和东段,云中山东麓和恒山的南段。上元古界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区的南北坡、恒山西侧,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在境内不甚发育。古生界寒武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段、云中山北段南坡、恒山南段和芦芽山的主体、滹沱河盆地南缘、岚漪河及偏关河之中、上游等地,是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奥陶系分布在五台山、云中山及黄河东岸等地区,是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建造;石炭系主要分布在云中山及黄河沿岸一带,零星出露于五台山南部及五峰山顶,为一套海陆交替相、以陆相为主的含煤建造;二叠系伴随石炭系分布,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分布在云中山宁武、静乐县境内,零星分布在黄河沿岸保德县与兴县交界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侏罗系主要分布在云中山宁武、静乐境内,构成宁、静向斜的核部,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境内新生界地层的发育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而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所控制,分滹沱河盆地、五台山恒山地区、河东黄土高原等3个沉积区。
●构造
忻州地区位于山西陆台的北部,区内东为太行复背斜的西翼和五台复背斜,西部属鄂尔多斯台地的东缘,中部为吕梁复背斜的北段,宁静向斜和滹沱河槽地。区境内褶皱、断裂构造均很发育。根据构造发展史和成矿特点,境内地质演变过程可划分为6个构造发展阶段和相应的6个成矿时期,即太古代原始古陆核的形成阶段、早元古代末原地台的形成阶段、元古代末以来古地台的形成阶段、晚古生代海陆交替向陆地转化阶段、中生代燕山断褶运动阶段及新生代喜马拉雅差异性升降运动阶段。
●岩浆岩
忻州境内岩浆岩发育类型较齐全,主要分布于五台山区、恒山区,产于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岩浆岩类型主要有前寒武纪花岗岩、中生代中酸性侵人岩、基性岩、太古代超基性岩,其中基岩性为酸性岩、中酸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地形地貌
忻州地区位于山西陆台北部,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境内地貌表现为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高差悬殊的特征。忻州市山岳纵横,地貌多样,东部、北部、南部多为石质山区,西部、西北部多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间有一小部分断陷盆地,其中山区、丘陵区、盆地平川区的面积分别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3.5%、35.96%、10.54%。最高海拔位于五台山北台顶,为3058米;最低海拔位于定襄岭子底村,海拔600米。
忻定盆地平川区,四周环绕恒山、五台山、云中山系,滹沱河及其支流纵横其间,是一个依山麓残存的坡积台阶状黄土阶地与增积、洪积扇组成的盆地,海拔高度为600~1000米之间。黄土丘陵区位于忻州地区西北部的朱家川、汾河川、北川区、黄河沿岸以及忻州地区东部东、西两山缓坡,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之间。五台山、恒山、吕梁山、管涔山基岩山区,海拔一般在1500米以上。
忻州境内山丘居多,大小山脉数百座,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北有
恒山山脉,山势峻拔,古称
北岳,其主要山峰有禅房山、草垛山、馒头山;西有
吕梁山,主要山峰有
芦芽山、
管涔山、
云中山等;东有
太行山和佛教圣地
五台山;南有
系舟山。五台山、恒山是忻州地区东北部的主要山系,也是境内主要河流滹沱河的发源地,五台山北台顶海拔最高,号称“华北屋脊”。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忻州境内主要河流有
黄河、
汾河、
滹沱河、
恢河、牧马河、
云中河、
岚漪河等,其中黄河为过境河,汾河、滹沱河分别属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三条主要河流形成了完整的三大流域,即云中山以东为滹沱河流域;云中山以西及管涔、芦芽山东南为汾恢河流域;管涔、芦芽山以西的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漪河等直接汇入黄河,属黄河流域。
滹沱河是忻州市的母亲河,发源于繁峙县横涧乡桥儿沟村,流经繁峙、代县,转折西南入原平、忻府,又向东到定襄、五台,因受五台山阻隔,复流定襄,东入盂县,市境流长260千米,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峨河、峪河、清水河、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等,于定襄县岭子底村出忻州市境。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境内流域面积2975平方千米,流长95.2千米。汾河在境内有支流10条,其中较大支流有中马坊河、东碾河等,流域面积均在500平方千米以上。一般清水流量4.20立方米/秒。
黄河为过境河,由偏关县万家寨以上约10千米的老牛湾进入境内,到保德县冯家川出境,境内流长228千米。一般流量在300~5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100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56立方米/秒。在境内有支流9条,其中较大支流有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漪河等。
地下水
大气降水是忻州市地下水总的补给来源,地下水的排泄与地表水的排泄方向基本一致,即滹沱河流域地下水汇流于五台南部之坪上——南庄一带溢出形成河川径流向河北平原排泄;汾河流域地下水汇流于汾河河谷,向南在汾河水库一带溢出形成河川径流,然后又潜入古交一带石灰岩,最终向太原盆地排泄;恢河流域及神池一带地下水则向北流向大同盆地;西部黄土高原岢岚、五寨、河曲、保德、偏关一带地下水向西汇流于黄河谷地。
忻州市地下水含水岩系有4种,其中炭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系由震旦系白云质灰岩,下寒武系页岩、砂岩,寒武、奥陶系灰岩,中奥陶系灰岩等含水岩系组成,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占全区含水岩系总面积的37%,是境内地下水主要贮存地带;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系的岩性以石英、变质岩为主,夹千枚岩和白云岩;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系由砾状砂岩、中细砾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组成的石炭二叠煤系地层中,砂岩为含水层;松散岩孔隙水含水岩系由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含水层组成,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盆地、丘陵地带。
忻州市境内发现3处热水,水温36°~54°,含热水层均为第四系松散层,包括位于大营村西公路边的原平县大营热水井、定襄县白村乡上汤头村东南181号热水井及忻州市南高热水区。
●水利
截至2024年,忻州市有万家寨枢纽、龙口水库、天桥水电站、米家寨水库、双乳山水库、西岁兴水库、观上水库、神山水库、孤山水库、下茹越水库、唐家湾水库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40座,河道堤防20座。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交界的黄河托克托至龙口河段峡谷内,是黄河中游规划开发的8个梯级中的第一个水利工程,也是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的起点。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千米,水库正常蓄水位977米,最高蓄水位980米,总库容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项目,由水利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出资兴建,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和地方合作建设的大型水电工程。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托克托—龙口段尾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地带,左岸是山西省忻州市的偏关县和河曲县,右岸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龙口水利枢纽是万家寨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坝址距上游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25.6千米,下游距已建的天桥水电站约70千米。龙口水利枢纽以发电为主,对万家寨电站进行反调节,同时具有滞洪削峰等综合利用作用。水库总库容1.9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98米,调节库容0.70亿立方米。电站为河床式电站,总装机容量400兆瓦,装4台轴流转浆式机组,单机容量100兆瓦。此外,该工程可改善库区局部气候环境,改善农业及生态用水取水条件,并兼有一定的滞洪削峰作用,提高下游河道的防洪标准。
土壤
忻州区地处秦晋黄土高原东缘,土壤类型受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母质、水文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种类丰富,主要分为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栗褐土、黄绵土、粗骨土、风砂土、潮土、水稻土等10大土壤类型。
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于五台山的北台顶、中台顶、东台顶、西台顶与管涔山主峰区的黄草梁、荷叶坪等海拔约2700米以上的山顶平台缓坡上,是境内垂直分布最高的一个土类。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五台山、恒山、云中山、管涔山、大涧山等海拔约2000米以上的山梁顶部及缓坡上。棕壤主要分布于西部管涔山区、云中山区,东部五台山区海拔约1800~2700米之间的高中山地带,该土类可分为山地棕壤、生草棕壤、棕性土3个亚类。褐土主要分布于管涔山一恒山一线以东南地区,包括忻、定、台、原、代、繁、宁、静等东8县的广大平川二级阶地、倾斜平原、丘陵及低中土石山地上。栗褐土主要分布于管涔山梁以西的晋西北黄土高原区,包括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6县与宁武县分水岭以北地段的河谷川地、丘间盆地、黄土台坪、缓坡丘陵、丘陵梁峁及土石山地上。黄绵土主要分布在管涔山梁以西黄土高原区,尤其是河曲、保德、偏关黄河沿岸土丘沟坡地带,海拔约在850~1400米之间,与淡栗褐土呈交错复域分布,多为荒沟荒坡,也有部分陡坡耕地。粗骨土主要分布于全区各地的广大低山区和低中土石山区土层较薄的石质山地阳坡陡坡、悬谷两侧及荒山秃岭上,与其它山地土壤呈复域分布。风砂土主要分布在西部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背风坡梁以及丘间盆地的干旱多风地带,与黄绵土及淡栗褐土呈复域分布。潮土主要分布在滹沱河及各支流两岸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与忻定盆地广大的冲积平原区。水稻土零星分布在东部盆地区滹沱河及支流沿岸的一级阶地及河漫滩上。
自然灾害
忻州市境内主要有干旱、霜冻、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采空地面塌等地质灾害,同时忻州地区位于山西地震带的中北部,属典型的板内构造地震区。忻州市较为普遍的自然灾害类型是干旱,素有“十年九旱”、“十年九春旱”之称。全区干旱缺水现象一般由山地向丘陵、盆地加重,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管涔山、五台山区为基本不旱区,盆地平川区和缓坡丘陵区为半干旱区,河曲、保德、偏关和繁峙砂河、大营地区为干旱区。干旱出现机率以春季为最大。
2021年,山西多地包括忻州、晋城等5市13个县62个乡镇10万多人遭受严重洪涝、风雹灾害,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10万亩,倒塌、严重损坏房屋上千件,部分农业、交通、水利等设施水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忻州市是贫水区,水资源相对缺乏,人均径流量734立方米,为全国的26.5%,是美国的5.1%。忻州市境内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汾河流域较多,滹沱河流域次之,黄河流域较少。忻州市境内水的补充主要依靠降雨,降雨不均,造成水量的年内平均分配不均;境内地下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匀,其中忻府区、定襄、原平、代县、繁峙约占全市地下水资源的63%,其余9县的地下水资源只占全市地下水资源的37%。
2023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492.1毫米,折合水体123.7亿立方米,总体属平水年。与上年相比减少23.9%;与多年均值(1956~2000年系列平均值,下同)相比增加3.5%。地表水资源量13.0991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52.1毫米,较上年减少28.1%,较多年平均增加5.1%。地表水入境水量0.1992亿立方米,表水出境水量9.588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5.338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0.6692亿立方米。年末全市 8 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0.3032亿立方米,较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0.0335亿立方米。
2023年全市总供水量6.3217亿立方米(其中:新鲜水6.0110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075亿立方米。实际用水总量6.3217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持续向好。4条主要河流(滹沱河、汾河、偏关河、岚漪河)控制站,控制面积17105平方千米,悬移质年输沙量113.8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45.3吨/平方千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0年,忻州市土地总面积2.518万平方千米,是山西省耕地资源大市。据统计,全市耕地面积为948万亩,其中:水浇地(含水田)2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6%;旱坡地7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4%。全市基本农田面积768.3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296万亩。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标准划分,全市耕地分为三等:一等地为高产田,面积为225万亩,占耕地的23.4%;二等地为中产田,面积为380万亩,占耕地的39.5%;三等地为低产田,面积为357万亩,占耕地的37.1%。
矿产资源
忻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但贫矿多、富矿少,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截至2020年底,忻州市已发现矿产50种(以亚种计),其中编入《山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有32种,优势矿产主要为铁、铝土矿、金、煤、金红石、白云岩、高岭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等。铁、金、铝土矿、金红石、钼、铁矾土、白云岩7种矿产资源储量名列山西省前列,其中铁、金、金红石、钼4种矿产名列山西省首位。全市查明非油气类矿区(床)189处,其中大型及以上矿床44处,中型矿床43处,小型矿床102处;拥有探矿权16个,勘查矿种以煤炭、煤层气、铁、金为主,其中煤炭3个,煤层气1个,铁矿7个,金矿4个,铜矿1个,勘查总面积831.07平方千米。忻州市开发利用矿产28种,以煤、铁矿、铝土矿、金、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建筑用砂为主;有矿山3451个,其中大型矿山36个,中型80个,小型及以下335个。
忻州市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分布广泛,在各县(市、区)几乎均有分布,潜在蕴藏量极为丰富,煤炭主要分布于河曲、保德、偏关的河东煤田和宁武、原平、神池、静乐的宁武煤田,铁、金、钼、铜矿、铅锌等金属矿产集中分布于原平、代县、繁峙和五台一带的五台山区;铝土矿集中分布于保德—河曲、宁武—原平、五台3个铝土矿集中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定襄、五台、原平一带;高岭岩主要分布于河曲、保德。忻州市煤炭探明储量277亿吨、保有储量261亿吨,铁矿探明储量19.8亿吨、保有储量17.4亿吨,铝矿资源占山西省的三分之一,铁矿资源占山西省的一半以上,金矿储量占山西省三分之二,还有钼、金红石、高岭岩、白云石、大理石等保有储量在山西省均占较大份额。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22年,忻州市有陆栖脊椎野生动物189种,其中鸟类146种、兽类37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包括金钱豹、褐马鸡、黑鹳、原麝、大鸨、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包括青鼬、青羊、赤狐、豹猫、石貂、天鹅、猞猁、雀鹰、大鵟、红隼、游隼、雕鸮,长耳鸮、短耳鸮等;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主要为狍、刺猬、狗獾、猪獾、黄鼬、戴胜、环颈雉、石鸡、灰斑鸠、岩鸽、松鸦、灰喜鹊、黑枕绿啄木鸟、灰背伯劳、树麻雀等。
●植物资源
1998至1999年进行的野生植物普查结果显示,忻州市野生植物有121科519属1261种,其中乔木108种,灌木184种,其余为草本植物,野生草种400多种,野生中草药材300多种,农作物24类(其中秋作物13种,1226个品种,夏粮11种,119个品种)并有野生作物17个品种。截至2022年,忻州市野生植物达1500种。
忻州市境内植被由高到低形成明显的群落分布,可分为6个自然带,其中亚高山草甸带,分布于五台山、管涔山的顶部,植被以蒿草为主,其次有苔草、兰花棘豆豆等草甸群落;山地草原草甸带,分布在山脉上部,山顶平台缓坡处,植被种类主要有苔草、蒿草、兰石花棘豆、菱陵菜、苔藓、地衣,还有小叶龙胆、金莲花、零零香、火绒、珠芽蓼、短颖鹅冠草、深山米芝、小丛红景天、高山蒲公英、莎草、狼毒、羽茅、铁杆蒿丛及多种菊科草共同组成的五花草甸群落;森林灌丛带,分布于海拔1700~2700之间的深山山地上,上部主要以云杉(白木千)、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林为主,下部是以针阔混交林为主,阔叶树种主要是桦树、山杨等,内部混杂着野刺梅、丁香、山桃、山杏、绣线菊、胡榛子等灌丛以及一些莎草等草本构成的生物群落;灌丛草本带,处于海拔1200~1900米广大的土石山地上,植被以山杨、山杏、酸刺、绣线菊、刺梅、胡榛子、荆条等灌木和铁杆蒿、胡枝子、狼毒、莎草、柴胡、黄芪、野葱、早熟禾、黄花铁线莲、羽茅、地梅、兰花棘豆、菊科等草本为主构成草灌群落;旱生草本带,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和平川二级阶地区,植被以蒿草、披肩草、酸枣、甘草乙母、胡枝子、阿尔太紫宛、狗尾、白草、蒺藜、紫云英、莎蓬、棉蓬、野苜蓿、刺儿菜、甜苦苣旱生草本和田间杂草为主;隐域草菅带,分布于冲积平原一级阶地上,草本植物有碱草(菅草)、苦菜、灰菜、芦苇苇、马唐、狗尾、狗舌头、刺一草、水稗、醋柳、蒲草、盐蓬、盐吸、芦草、苍耳、旋花、蒲公英、车前子、芨芨草等田间杂草和湿生草甸复合群落。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忻州市先后建立了各类保护地2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5个、风景名胜区5个、地质公园3个、沙漠公园1个,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2023年,山西省根据野生动植物分布特点,按照生物地理区划方法,划分出5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其中4个保护区涉及忻州。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含宁武、五寨、神池、岢岚、静乐等部分县区,于1992年9月经林业部批准成立,1999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营总面积4.433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为2.2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31.5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云杉、华北落叶松和桦树,森林覆盖率90%,是华北地区森林质量最好的公园,素有“云杉之家”“华北落叶松故乡”的美誉。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毛健茶、银盘蘑菇、野生中药材等特产,而且有褐马鸡、金钱豹、梅花鹿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还有鸟类116种,兽类36种。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生长有7门99科860多种植物,乔木有13科67种,灌木26科111种,草木69科50多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4月,忻州市下辖1区1市12县,分别为忻府区、原平市及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12县。忻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忻州市忻府区长征街2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忻州市常住人口263.4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8.9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6.53%。男性人口135.98万人,女性人口127.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66。2023年全市出生人口1.44万人,出生率为5.46‰;死亡人口2.38万人,死亡率为8.98‰;自然增长率为-3.52‰。
忻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2689668人中,0-14岁人口为428424人,占15.93%;15-59岁人口为1650182人,占61.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11062人,占22.7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8457人,占15.93%。
民族
忻州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截至2020年,忻州市共有44个少数民族族别,4488名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有回族、黎族、满族、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方言
忻州方言属于山西方言晋北区,但忻州地处晋北南部,紧邻晋中,同时又受晋中方言特别是太原方言的影响。从声调上看,忻州方言平声分阴、阳,古清上次浊上与阴平同调,入声不分阴阳只有一个。从声母上看,“增”和“争”读音相同(声母都是ts),但和“蒸、征”(声母都是ts)读音不同,这一点也和晋北大部分地区相同;但“粗、初、处;除”声母相同(都是ts'),这一点却和包括太原市在内的晋中部分地区相同。从韵母上看,“根”和“庚”“忻”和“兴”分别同音,“南、党、旺”等丢掉鼻音韵尾(都是ā),这些和晋北其他地区相同,也和包括太原市在内的晋中部分地区相同。忻州方言内部,西南部山区比较复杂,尚须作进一步调查;东部平川一带差别不大。拿城区与城北四十里的高城乡比较,语音系统基本一致,只有少数字读音不同,如“般、半、满、漫”等字的韵母读音就不同。
宗教信仰
忻州地区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及天主教,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又以五台山地区最为繁盛。
●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忻州地区,正史并无记载,其他各代著述又说法不一。现在多数学者同意顾炎武的观点,佛教传入五台山当在北魏时代。记述五台止佛教史迹最古老的著作是唐代沙门慧祥所撰的《古清凉传》。忻州地区其他各县,佛教传入时间先后不同。佛教传入最早的是原平,代县,为东晋时期。北魏时期,佛教传入繁峙县、神池县。忻州地区佛教,主要是五台山佛教,自传入之后,大体经历魏晋以前的初刨发展时期,隋唐的极盛时期和宋元之后的继续发展时期几个历史发展时期。五台山寺庙众多,北齐时号称200余座,唐大中年间可查到有名寺庙64座,宋嘉祐年间可查到有名寺庙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碑刻90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载寺庙104座,1956年调查发现五台山有寺庙124处。截至2018年底,五台山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寺院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
●道教
道教是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上忻州市各县皆有道观、道士,但是其发展远逊于佛教。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道教在忻州地区已基本销声匿迹,现存道观道士也屈指可数。道教传入忻州市各县时间不一,汉唐时五台山地区已有道教传入,早于佛教,但发展速度与规模却逊于佛教。宋金时期,县城西南紫罗山上建有道观明阳观。道教传入代县、忻州、静乐县、神池县、繁峙县时间无资料可查。2021年,成立忻州市道教协会并组织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基督教
基督教在清康熙年间传入忻州地区,据资料记载,忻州地区的基督教传入途径大致有二,一是从太原、静乐方向传入,二是从雁北方向传入,传入时间最早的地方在静乐县。从太原传入的主要有忻县(今忻州市)、五台县、静乐县,宁武县部分地区等;从雁北传入的主要有繁峙县、崞县(今原平县)、宁武县、神池县等。截至1988年底,全区共有基督教教徒1244人,开放活动场所14处,其中教堂3所,简易活动点11处,分布在8个县市。
●天主教
天主教大约在清康熙年间传入忻县,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左右,武家庄建成了忻州地区境内最早的一座教堂。忻州地区境内另一个较早的天主教活动点在宁武县。清光绪年间,天主教从朔县沙楞河村传入宁武境内。最早的活动地点在南沟子、下官庄、圪缪沟三个村庄,后来陆续发展到甘沟、庙岭、王阁寨、寺湾等村。截至1988年,忻州市共有天主教徒2948人,开放活动场所18处,其中教堂12座,活动点6处,主要分布在忻州市、宁武县、五台县部分乡镇。
经济
综述
忻州市产业发展拥有太忻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百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专业化品质化高端化现代服务业集群、生态文旅康养产业集群、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七大产业集群。
2023年,忻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2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578元。三次产业构成比为9.1:50.2:40.7。忻州市经济在山西省排名靠后,2023年GDP总量位列第10名。
第一产业
忻州市农业产业多样化,包括杂粮、果蔬、中草药和畜牧业,其中杂粮是山西忻州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初步成型,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渐成主流。忻州市种植的杂粮有四大类20余个作物种类。截至2021年,忻州市杂粮种植面积超过360万亩,年产量7亿公斤以上,优质品种200多个,均居山西省之首。忻州市打造有杂交谷子、传统谷子、穈黍、莜麦、红芸豆、黄豆黑豆、藜麦、甜糯玉米、马铃薯及红薯杂粮产业十大片区。其中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等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莜麦、马铃薯等位居山西省第二。
截至2022年,忻州市5年时间累计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523个,位居山西省第一。截至2023年,忻州市中草药品类有300余种,其中黄芪、台党参、岩青兰(毛建草)为忻州市道地中药材品种,规模种植10余种,“代县黄芪”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岢岚柏籽羊肉、神池羊肉、偏关羊肉3个品牌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截至2023年,忻州市有农民合作社1396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个、省级122个、市级254个,注册家庭农场4286个;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杂粮企业171家,杂粮食品精深加工企业82家、省级杂粮龙头企业25家,杂粮合作社1500余个,种植户55万余户;各类果蔬规模经营主体100余个,蔬菜加工企业40余家;中草药种植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50余家,各类规模养殖场、企业及合作社达到3000余家。
2023年,忻州市农作物种植面积480.3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30.4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5千公顷,中草药材种植面积3.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0.6千公顷。粮食产量203.1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12.8万吨,禽蛋产量8.8万吨,牛奶产量8.6万吨,水产品产量0.3万吨,年末生猪存栏68.8万头,生猪出栏107.6万头。
第二产业
忻州市经过长期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由煤炭、纺织、食品、缝纫、皮革工业、造纸转为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装备、建材七大支柱行业。忻州市以制造业振兴升级为主攻方向,通过产业链、专业镇、开发区建设,打造8条重点产业链,培育链主链核企业50户;有定襄法兰、代州黄酒省级专业镇,繁峙铸造、原平煤机等7个市级专业镇。2023年,忻州签约项目123个,总投资281.5亿元,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节能环保等产业。
2023年,忻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68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66.8亿元,分门类看,采矿业732.0亿元,制造业490.9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4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3.2亿元。
第三产业
忻州市服务业包括五台山、芦芽山、雁门关等一流文旅康养景区服务业,京津冀、陕西内蒙古和山西省内的晋北生活特色体验地服务业,会展、5G、信创、信息化等新兴服务业,以及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忻州市建设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商贸流通枢纽,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十个服务业集聚区。
忻州市将文旅产业作为全市转型的新支点,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忻州市景区接待游客2647.1万人次,门票收入7.84亿元,经营收入14.89亿元,其中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老牛湾、忻州古城5个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27.2万人次、门票(经营)收入10.37亿元。
2023年,忻州市服务业增加值587.0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4.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1.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75.9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0.8%,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0.8亿元,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07亿元。分城乡看,城镇完成307.2亿元,乡村完成143.6亿元。分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为32.2亿元,商品零售418.6亿元。新能源汽车、网上零售快速增长。全市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47.8%。限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5.6%。
经济功能区
忻州经济开发区位于忻州市中心东北部,东倚北同蒲电气化铁路,西傍大西高速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南接忻台旅游公路,北接五保高速公路、顿村温泉渡假村,总规划面积约为128.11平方千米,于1992年9月经忻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开发区列为省级开发区,命名为忻州经济开发区。2006年10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更名为山西忻州经济开发区。忻州经济开发区经过长期发展,构建以半导体为首位产业,装备制造和智慧康养为主导产业,服务和信息为配套产业的“1221”产业体系,形成核心区、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忻州龙岗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忻州金山现代工业园区、忻州蓝天科技创新园区、忻州云中温泉生态园区和忻州豆罗建材工业园区“一区七园”的产业规划布局。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3年底,忻州市共有幼儿园392所,小学283所,普通初中142所,普通高中3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普通、职业高等学校2所。全年普通本科招生5441人,在校生19705人,毕业生5218人。职业本专科招生3607人,在校生9819人,毕业生3216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479人,在校生21988人,毕业生7042人。普通高中招生16930人,在校生56180人,毕业生17762人。初中招生27844人,在校生87564人,毕业生26277人。小学招生24547人,在校生161136人,毕业生29192人。特殊教育招生95人,在校生472人,毕业生95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64189人。
截至2024年5月,忻州市高等学校有2所,分别为忻州师范学院(本科)和忻州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忻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包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忻州实验中学、忻州市幼儿园等25所。
●忻州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组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为山西省三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高校唯一的“‘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后经历了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忻县师范专科学校、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个阶段,于2000年更名为忻州师范学院。
截至2024年5月,忻州师范学院占地面积1619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忻州师范学院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700余人,在编教职工1285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7人,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山西省教学名师7人,山西省高校“131”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5人,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3人。忻州师范学院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法、教、文、史、理、工、管、经、艺等9个学科门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8个。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职院校。学院座落于忻州市经济开发区学院街1号,占地面积404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313.64万元,图书馆有纸质图书530473册,电子图书275000册。学院有教职员工493人,其中专任教师383人;高级职称91人,中级职称147人;双师型教师186人;博士1人,硕士178人;聘用行业导师132人。
医疗
截至2023年末,忻州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3908个,床位14838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5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137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67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44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607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837人。
●忻州市人民医院
忻州市人民医院创建于1949年,位于国家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忻州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是国际SOS救援中心协作医院和忻州市120急救中心依托医院;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省内各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教学医院之一。截至2020年,忻州市人民医院分设南北两个院区,下设科室75个。两院区总共预设床位约1100张,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300多万人民群众。医院有在职人员1874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32人,医学专业博士后、博士、硕士百余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4人,兼职教授副教授62人。
媒体
2023年末,忻州市出版报纸1种(不含高校校报)、1079.5万份,各类期刊1种、3.4万册。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个,14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和五台山风景区融媒体中心。
科技
2023年,忻州市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71名,挂牌博士工作(服务)站、教授工作站43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忻州市“科创驿站”正式揭牌,入驻省内外高校研发机构6家,引进实验室、研究院、研发基地等创新人才33名。截至2023年,忻州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96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3家,专精特新企业135家。
文化
2023年,忻州市开展舞台艺术创作工程,创排《岩山寺》《徐继畬》等一批优秀舞台剧目;开展《班婕妤》剧本创作。《段家湾》受邀参加第三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展演,荣获山西省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岩山寺》《七品芝麻官》申报参加2024年山西省“两节”优秀剧目展演。忻州市以“奋进正当时聚力谱新篇”为主题开展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全市共举办山西省农民画优秀作品巡展、山西省剪纸大赛、民歌邀请赛3项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参加山西省群众文化比赛活动13项,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4个、优秀奖14个。获批山西省级彩票公益金资助公共文化建设项目11个,资金200万元。全市二级图书馆由1个增加为4个。新建遗山公园和忻州古城2个城市书房。定襄晟龙木雕、繁峙晋绣坊、五台山金石雕刻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6个。举办了第四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暨第八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和首届忻州文创设计大赛。截至2023年末,忻州市共有文化馆15个,文化站164个。
●“五馆一院”
“五馆一院”位于忻府区云中河南岸、开元街以北、慕山路东侧、建设路以西,主要由艺术中心和文化中心构成。其中艺术中心由大剧院和群众艺术馆组成,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文化中心由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组成,总建筑面积为5.78万平方米。“五馆一院”总建筑面积为13.08万平方米,建设总用地406.5亩。“五馆一院”是忻州市文化新地标,2012年开始筹备,2017年正式成立忻州市五馆一院文化广场发展有限公司,图书馆于2021年9月开馆;博物馆、档案馆于2021年12月开馆;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忻州区运营中心于2022年3月入驻。
体育
2023年,忻州市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94名,举办各类市级群众体育赛事15场,开展社区运动会90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3.7%。组织参加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14项群众体育项目比赛中,门球、中国式摔跤两个项目均获山西省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项目建设取得新发展,健身步道、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设施大幅增加。体育产业将冰雪运动融入“体育消费+大众旅游”,促成忻州市云中河冰雪运动中心与多所学校达成校企合作,体育彩票销售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2023年末,忻州市有体育场地面积701.4万平方米。体育场地12535个,基础大项场地数量为329个,球类运动场地7234个,冰雪运动场地2个,体育健身场地4710个,大型体育场馆5个。2023年,忻州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8枚、19枚和23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全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16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4项;全年全市销售中国体育彩票2.1亿元,增长17.9%。
环保
2023年,忻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79天,14个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248-329天之间。PM10、一氧化碳平均浓度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臭氧同比改善率居山西省第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山西省第二。黄河流域“清废行动”累计清运固体废弃物10万余吨。22个重点企业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五台、静乐、繁峙3个县入选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县。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忻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68.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3.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8.4万人,失业保险27.5万人,工伤保险30.5万人,生育保险22.9万人。
2023年,3.1万人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9亿元。年末全市农村五保供养2.3万人。截至2023年末,忻州市城镇有199个社区服务设施,其中,25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各类收养性单位床位数14675张,收养人数2776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8877.1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407.4万元,接受社会捐赠款412.9万元。
交通
综述
忻州市处于太原、大同、北京、天津、榆林和鄂尔多斯黄金通达距离之内,是天然的“旱码头”、南北东西的大通道和物流集散地,也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和西部地区进入环渤海经济区的桥头堡。忻州市是山西省唯一横跨省际东西、连接太行、吕梁两山的市,是环渤海、黄河几字湾、晋陕蒙金三角、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大通道和能源保障基地。忻州市有“三纵两横一环”的立体交通网络中公路路网,有高铁1条,主干线3条,支线3条,煤运线6条铁路线。建有代县站、原平站、忻州站等火车站,新建五台山站、五台县站、定襄北站三座高铁站。同时,忻州市有五台山机场1座机场,形成以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为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截至2023年末,忻州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765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917千米。民航旅客吞吐量54.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6.3吨。
公路
忻州市五盂高速、神岢高速、原神高速、晋蒙黄河大桥、五保高速公路、五台山机场连接线相继建成通车,静兴高速、朔神高速、太原西北二环陆续开工建设,繁五高速公路进入招投标程序,朔宁静高速公路成功争取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项目,由G55、G59、S40高速、G108、G208、G241、G338、G209国道和S110、S313、S310、S311省道等构成“三纵两横一环”的立体交通网络中公路路网。
截至2020年底,忻州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44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891千米、普通干线公路1758千米、农村公路14799千米。公路密度达到69.38千米/百平方千米。普通干线公路网逐步升级改造,累计完成投资33.6亿元。忻定大道、忻原大道开工建设,G208忻州至太原段、G337定襄至忻府区段改线工程列入“十四五”时期普通国省道改造项目。农村公路网深度优化,完成新改建里程11070千米。
铁路
截至2020年底,忻州市铁路运营里程1111千米,铁路密度4.41千米/百平方千米,超过山西省平均水平(3.18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铁1条(大西客运专线原平至太原段)56千米,主干线3条(北同蒲、韩原线、京原线)358千米,支线3条(忻河、宁静、宁岢瓦线)274千米,煤运线6条(神朔、准朔、准池、兴保、朔黄、静静)423千米,忻州县县通铁路。2021年11月17日,途经山西省忻州市集大原高铁山西段全线建设正式启动。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省首条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高速铁路,于2022年10月1日开工。忻州市火车站建有代县站、原平站、忻州站等站点,新建五台山站、五台县站、定襄北站三座高铁站。
航空
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境内的五台山机场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通航,是由军用机场扩建成的军民合用国内支线机场,按4C标准建设。截至2023年年末,五台山机场共开通了五台山至昆明、广州、海口、哈尔滨、长沙、沈阳、天津、南宁、桂林、上海、贵阳、厦门、武汉、呼和浩特、揭阳、西宁、杭州、成都、重庆、临汾、长治等21个城市,共19条航线。民航旅客吞吐量54.6万人次,增长228.9%。货邮吞吐量146.3吨,增长1194.7%。
水运
截至2020年底,忻州市内河航道里程61千米,水运码头3个,建有老牛湾大型客运码头。水上运输较为薄弱,全市营运类船舶20艘。
2023年10月30日,山西内陆货物的班列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驶出,标志着河北港口集团与山西企业共同打造的“山西忻州岢岚内陆港—唐山港—广西钦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通,发挥内陆港优势,实现煤炭和铁矿石、铝矾土、集装箱重去重回钟摆运输;调整运输方式,实施“散改集”,谋划“矿入箱”“煤入箱”“百货散货入箱”。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底,忻州市拥有营运客车2002辆39972个客位,营运货车54990辆864124吨位,全市共有公交车704辆,其中纯电动新能源505辆;有出租汽车运营车辆3238辆,其中纯电动新能源794辆;忻州市城区712辆出租车和230辆公交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新能源车。全市2702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共建成12个县级中心、122个乡物流综合服务站、925个村物流服务点,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忻州市建成二级汽车客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17个。
人文
综述
忻州文化底蕴厚重,是佛教名胜区、古战设施区、黄河文化区,又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摔跤之乡”“八音之乡”“北方民歌之乡”等美誉。截至2022年,境内不可移动文物4729处(其中,古遗址1950处、古建筑1695处、古墓葬595处、石窟寺及石刻9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89处、其他9处),保存较好的长城478.59千米(其中,早期长城229.857千米,明长城248.731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42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全国仅存的4座唐代建筑,有2座在忻州,依附于古建筑中的彩塑近万尊,寺观壁画2万多平方米,古迹众多,瑰宝随处可见。忻州市曾养育了班婕妤、杨业、元好问、白朴、徐继畬等历史名人。
饮食
忻州历史悠久,忻州菜除了主流烹调方法蒸、煮、烤、烙、煎、炸之外,还有爊、扒、煨、焖、酱、炖、烧、熘等多种烹饪方式。每逢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八大碗”是传统宴席中的菜肴。“八大碗”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另外,忻州地道菜七盔八碗又叫七碟子八碗,其中七个冷菜为水晶肘子、酱头肉、忻州蒸肉、芝麻拌粉、凉拌豆芽、西张豆腐干、葱油老咸菜;八大碗(八个热菜)为红烧肉、盐煎肉、小酥肉、肉丸子、金针海带、肉汤萝卜、烧豆腐、炖粉条。
忻州、晋中等大多数地区,常年都是干旱少雨的,且大风多,老百姓喜欢带汤水的食物,但过去山西地区的蔬菜比较匮乏,一般家庭都是配盐、醋以及葱、蒜、辣椒等佐餐,于是就形成了喜欢吃汤食,配以腌制酸菜、咸菜等作为配菜佐餐的传统饮食习惯。忻州市是“中国杂粮之都”,除了广种杂粮,还研发了各种各样的杂粮吃法,包括莜面栲栳栳、红面鱼鱼、荞面河捞、豆面擦擦、油炸糕、玉米面糊糊等几十种杂粮面食。
●红面鱼鱼
红面鱼鱼是晋北忻州地区的经典面食,主要原料是高粱面,因山西人称“高粱面”为“红面”,又因其形状如小鱼,故名为“红面鱼鱼”,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佳肴。红面鱼鱼传统做法是先将上好的高粱倾入锅中在开水里淘煮十几分钟,然后捞出来晾一至二日;待到高粱不干不湿之际,即可上石磨加工;取一至二箩细白的面粉作原料,在锅中炒;面加热后以沸水及时和好,再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搓成河捞状的“鱼鱼”上笼蒸20分钟即成熟食,而后配以各种臊子食用。
●保德碗托
保德碗托是山西省忻州市保德传统名吃,一般用荞面原料加少许盐用冷水和面机揉拌二十分钟左右,将和好的荞面加水稀释成糊状,盛在碗里,上笼蒸二十分钟,出笼后,将每一只碗中蒸熟的荞面分别用搅拌机“上劲”,然后再分别摊抹在碗中,晾凉以后即成。
●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产自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以猪肉和土豆为主要原材料,原是宫廷御膳秘方,历代宫廷御苑将其视为珍品,后流入民间成为筵席佳肴,有上千年的历史,有“晋式三蒸”中的第一蒸的美名。定襄蒸肉的主要做法是把猪肉切条、土豆成泥,再加淀粉、调味佐料搅拌混合,放入碗里上锅慢火蒸上1个小时,出锅放凉后取出就可食用。
●莜面栲栳栳
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因为形似蜂窝 所以也叫莜面窝窝,其做法和名称的来历要追溯到隋末唐初。一般在菜刀或者光亮的瓷砖上,将开水和好的莜面团揪成指头粗细的面剂子,然后一推、一搭 、一卷,再上锅蒸水开后5分钟即可。
●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是五台县人民为了改变以玉米为主的单调饮食创造出的美食。砍三刀要经过发酵、面粉融合、面配制作、油炸、蒸等多个步骤制作而成,色泽金黄、绵甜利口,是山西忻州五台县人们的日常“豪华”饮食,也是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
●神池月饼
神池月饼以山西忻州神池县命名,是忻州市神池县中秋节传统特产,以香鲜酥甜闻名忻州乃至整个山西。神池月饼被认定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点”,以其“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了晋陕蒙一带民众的喜爱。其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神池月饼以当地特产胡麻油、白面、糖为主料,以玫瑰、青红丝、核桃仁、花生米、葡萄干、芝麻等为辅料,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散,久放不馊之特点。
●原平锅魁
原平当地的名小吃,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色泽金黄,口感香、甜、酥、脆。原平锅魁与全国其他地方的锅魁不同,是唯一被做成了长方形的锅魁,其四角呈圆弧形,卷边滚圆,宽约一寸半,长约三寸,一指厚,每个二两重,好似鞋底子一样。锅魁根据是否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市场上常见的多是甜馅锅魁,如红糖锅魁、白糖锅魁、豆沙锅魁、枣泥锅魁、椒盐锅魁等。其中,最上乘的是玫瑰锅魁。
●河曲酸饭
相传河曲人吃酸饭,始于北宋。酸米饭分为酸粥、酸捞饭和酸稀粥。河曲人一般早上吃酸粥,中午酸捞饭,晚上酸稀饭。酸米饭中含有乳酸菌,可以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凉泻火。在盛夏酷暑季节,河曲人到远地劳动时,总要带上酸涝饭和酸米汤作为野地午餐,这样的饭食可以有效地抗拒高温酷暑。
●代州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历史悠久以片薄、质脆、香甜可口著称,是地地道道的面点美食,代州面麻片二寸长、半寸宽,色淡黄、薄如叶,制作时将面粉拌糖和油、揉蜜水,擀皮、涂蜜、撒芝麻,然后切片上锅烘烙,烙制金黄即可。
●崞阳麻叶
崞阳麻叶是原平著名美食,手艺始自清末,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因战乱,新中国成立初几近失传。崞阳麻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麻叶,崞阳麻叶外表香脆,内里柔软,刚出锅的麻叶呈金黄色,用胡麻油炸制而成,深得当地人的喜爱。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路过崞县时曾吃过崞阳的麻叶,很有名气。在当地流传着崞阳麻叶传统制作工艺的顺口溜,“上等糖饎上等油,上等石磨春麦面,一钱食盐二两碱,三两糖饎十斤面”。
●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其约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内外皆呈金黄色,水印“忻州瓦酥”字样。其质酥脆,味甜香郁,堪称炉食中之一绝。久放色味可不变,常食有健胃壮身的功用。制作瓦酥选用精粉、纯蛋黄、上等食油、细砂糖为料。成形时用模托就,再经油炸,出锅后压制成瓦状。
特产
●原平中阳木瓜杏
中阳杏栽培始于明代,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中阳杏的品种繁多尤以木瓜杏为最。其特点是个大、形圆、肉厚、核小、汁多,香甜浓郁、里外透黄。瓤带金丝,属粘核甜仁,果实阳面有红晕。单果重46--62克,大的可达70多克。中阳杏营养丰富,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佳品。在医药上具有祛痰平喘、止渴生津、开胃润肠的作用。可加工成杏干、杏酱、杏脯、杏罐头等,产品不仅国内走俏,而且远销西欧、日本、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保德油枣
保德油枣是山西八大名枣之一,栽培史至今约有1100多年,在冯家川、神山、林遮峪、寨沟、韩家川等沿河一带广泛种植。其中冯家川油枣拥有个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色泽深红,油光闪亮等诸多优点,含糖高达57.9%,干制的油枣富有弹性,用手掰开可拉出3-4厘米的油丝,且耐贮耐运,成为保德油枣诸多品类中的上品。
●海红果
晋西北的河曲一带盛产形似山楂的小果,名叫红果,亦叫醉果,当地群众称之为海红和海棠,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栽培历史。红果树开白花,果实呈粉红状或呈微黄,果实如鸡心石,鲜红美艳,甜酸可口。果实含可溶性糖15.18%,可滴色酸1.04%,维生素C2.38mg/100g,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含钙66.59mg/g,铁2.16mg/g,锌0.54mg/g,含钙居水果之首,素有“果中钙王”之美称。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果干、醉果、果丹皮、糖葫芦及酱、醋、罐头等。
●五台山蘑菇
五台山蘑菇俗称台蘑,亦称香菇。一般蘑菇多数生在山野的草丛和树林里,而台蘑却有规则地生长在台顶草丛的“圈道”上,俗称为“蘑菇圈”。台蘑的特点呈伞形,肉质细嫩,色泽黄白,菌体肥大,可烹制成多种荤素名肴,是席上的压轴大菜。入菜后色泽素洁清新,味道鲜美甘甜,口感嫩脆爽滑。除了营养价值外,台蘑还有很好的医疗功效,长期食用延年益寿。蛋白质丰富,人体所需要的八种氨基酸均有,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含量也很多。经常食用能产生免疫抗体,增加身体对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还能起到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糖尿病、肝硬化等作用。
●沙棘
消炎、治妇科病、减少辐射、防治癌症等。沙棘主要分布于岢岚、宁武、静乐山区,面积达50-60万亩,年产鲜果3000万公斤左右。
习俗
●摔跤(挠羊赛)
摔跤在忻州、原平、定襄又名挠羊赛,起源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系由忻州传统的“角抵”演变而来。角抵斗胜者连续摔倒六个人之后,会得到祭祀用活羊一只作为奖励。获胜者将羊高高举起,绕场一周,向“神灵”表示敬意,向观众致以谢意,民间因此有挠羊赛(忻州方言“挠”即举起的意思)之称。2008年,挠羊赛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忻州捏面人
山西面塑是流传于忻州地区民间传统艺术活品。春节期内忻州人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清明节,当地人捏制一种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面人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和“花糕”;寿诞之期,忻州也常蒸制“喜馍”;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人;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人,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人,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
●河曲河灯会
河曲河灯会是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的一种民俗活动,也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河灯节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历时三天,是当地民俗内涵和经贸活动相结合的庆典节目。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河曲河灯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
●音乐
晋北鼓吹
忻府区、五台、定襄、原平一带,过去民间庆典祭祀、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鼓手”和“响器”。1953年,殷二文等八位晋北鼓吹代表性人物进京参加全国首届“三民(民乐、民歌、民舞)调演”,震动首都乐坛,因演奏时三人吹奏、五人打击被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称为“八音”。该民间器乐合奏现在被称作“晋北鼓吹”,又叫“八音会”,代表性曲目《大得胜》。2006年,忻府区获“中国八音之乡”美称。2008年,晋北鼓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24年,忻州已形成八大套曲、五大吹奏世家,70余个表演团体,1000多名表演艺人,影响远播东南亚国家。
河曲民歌
河曲地处“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从而产生“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其形成时间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代表作品《三天路程两天到》《人家都在你不在》《割莜麦》《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在你身左右》《哥哥在东妹在西,天河隔在两头起》等。2006年,河曲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戏曲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起源于蒲州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其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宝钏》《打金枝》《算粮》《金水桥》《哭殿》《斩黄袍》《血手印》《铡美案》《蝴蝶杯》《斩十王》《访白袍》《回龙阁》《九件衣》《杨八姐游春》等两百多个。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夹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滚白、介板、花腔等的分别。传统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由梆胡、二弦、三弦、四弦、笙、笛、唢呐等组成,武场乐器由板鼓、马锣、铙钹、手锣、梆子、战鼓、堂鼓、碰铃、小音锣等组成。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具有高亢激越、淋漓酣畅、稳健粗犷的特点,同时又结合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咳咳腔”等自成一体的唱法。2006年,河曲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地区象征
●市花
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丁香”为忻州市市花。丁香(拉丁名:Syringa oblata Lindl.)别名洋丁香,为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树皮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较粗,疏生皮孔;叶片革质或厚纸质,卵圆形至肾形;圆锥花序直立,由侧芽抽生,近球形或长圆形,花期4~5月;果倒卵状椭圆形、卵形至长椭圆形,果期6~10月。丁香产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在长江以北各庭园普遍栽培;生于海拔300~2400米的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丁香寓意勤奋、谦逊、高洁,代表了忻州人民勤劳、谦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市树
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国槐”为忻州市市树。国槐(Sophora japonica L.),别名家槐、豆槐、玉槐、笨槐等,为豆科槐属植物,树干端直,树冠宽广、枝多叶密,花期较长,花富蜜汁。国槐寿命长,是良好的绿化树种,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忻州市规划区11株古树中有9株为国槐,是当地乡土树种。国槐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忻州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4729处(其中,古遗址1950处、古建筑1695处、古墓葬595处、石窟寺及石刻9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89处、其他9处),保存较好的长城478.59千米(其中,早期长城229.857千米,明长城248.731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42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全国仅存的4座唐代建筑,有两座在忻州—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中华第一国宝、亚洲第一古建”佛光寺,其中佛光寺“四绝”即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标本。依附于古建筑中的彩塑近万尊,寺观壁画约两万多平方米。
佛光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北25千米的佛光新村,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灭佛教,寺宇被毁至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佛光寺坐东朝西,依山而造,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寺内殿、堂、楼、阁120余间,其中寺内主体建筑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为明、清建筑,是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阿育王塔位于忻州市代县县人民政府院内,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塔,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山西代县阿育王塔是中国19所阿育王塔中位置最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忻州市是非遗大市,截至2020年,忻州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省级59项、市级196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86人、市级314人。非遗名录数量和传承人数量居山西省前列。
五台山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同生并共兴衰。五台山佛教开山之时,是五台山佛教音乐乐初始时期,经文诵咏是以个体为主的“赞呗”“唱导”阶段。唐代,五台山佛教音乐达到繁盛时期,佛教仪式集体化、规范化,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被应用与经文诵咏中,经文诵咏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元、明之交,乐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乐器进入佛教后,除为经文诵咏伴奏外,还要演奏乐曲,使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提高。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也分为两大类,即汉传(
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黄庙音乐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仅在五台山繁衍发展,而青庙音乐则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五台山佛教音乐作品较多,可分为“和念”常用曲调青庙和黄庙及器乐演奏的“小曲”等。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我省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地区,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雁门民居屋顶构造多采用硬山式,房顶有脊,构架和门面饰以木材,大门多采用棋盘式装饰,为光亮大门或二虎头大门。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其中木构技艺又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主体。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主要包括扇骨麻花挑角技术及工艺、传统多层建筑的梁架结构起重运料安装技术及工艺、传统建筑的彩画和塑像技术及工艺。
风景名胜
综述
忻州是山西省唯一同时拥有太行、黄河、长城三大旅游资源的市,全域旅游资源丰富。忻州市自然景观价值极高,有亚洲大陆最早期地质演化的活标本五台山景区,有201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的管涔山—芦芽山景区,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宁武、静乐80万亩原始次森林,有五台山、管涔山、禹王洞、赵杲观等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忻州历史底蕴厚重,境内的雁门关、
宁武关和
偏头关合称内长城的“外三关”,见证了多民族融合变迁的历史;不可移动文物4729处。忻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山西省乃至中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市,有红色革命遗址179个,其中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夜袭阳明堡机场遗址等4个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142个入选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有6个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21年,忻州市有世界文化景观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各类文化旅游景区景点294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截至2022年,忻州市有A级景区39个,其中AAAAA级景区2个,AAAA级景区12个,AAA级景区23个,AA级景区2个。
主要景点
●五台山风景区
五台山(Mount Wutai)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同时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存有寺院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经典包括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雁门关风景区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西北20千米处的勾注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雁门关自古以来就以“险”著称,有“中华第一关”“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是长城上战事最多、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关口,与偏头关以及宁武关,合称“外三关”。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区内以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时期,又称“秀荣古城”,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晋北的政治、文化和商品集散重要集镇。忻州古城有四个城门,包括永丰门、新兴门、景贤门和拱辰门,分别位于古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四面城墙八座门”的说法。忻州古城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旅康养示范区,主要有秀荣书院、泰山庙、关帝庙、忻州北城门楼、财神庙等景点。截至2024年,忻州古城逐步形成了以忻州市民为核心的生活消费地,以太原市民为主体的假日休闲地,以五台山客源为引动的文旅禅修地,以晋陕蒙、京津冀客源为重点的省内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
万年冰洞位于忻州市宁武县麻地沟村西南3千米的石灰岩漏斗中,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是世界中纬度中山地区最大的冰洞。万年冰洞是一处石灰岩溶洞,在冰洞中可看到冰钟乳、冰笋、冰柱、冰瀑、冰花,是中国已发现的所有冰洞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堪称‘华夏第一冰洞’。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