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官刻本之汉文大藏经。由于开雕于北宋·开宝四年(971),故称为《开宝大藏经》,略称《开宝藏》。此外,又有《蜀版大藏经》、《北宋官版大藏经》等称呼。
期刊介绍
中国汉译佛教典籍以一大藏经数千卷的规模来刻版印行,开始于宋初。开宝四年,宋太祖命高品张从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计划刻藏,经过十二年,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全部刻成,运到汴京(据说有十三万板)。就在
新创的译经院西边建筑了印经院,藏版印刷,初印的本子恰好供给了译经的参考。这一刻版因为刻在益州,所以通称为‘蜀版’;又因它是朝廷所刻,也称做‘北宋官版’。
字数
蜀版藏经的印本现存的极少,国内仅有公私收藏的几卷。照现存的印本看,是卷子式,每板(即印纸每幅)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板首另刻经题、板号、帙号小字一行。这些大概是参酌写本款式而定的。
卷数
蜀版的内容,从金代的复刻本(即《金刻藏经》)上,可见它最初刻成的部分完全用《开元录》入藏写经为底本,一共四八0帙(千字文编号为‘天’字到‘英’字),五千零四十余卷。它的印本于淳化二年(991)传到高丽;后来高丽僧守其等用它校勘新刻藏经(即《高丽再雕版》),称为‘宋本’,举出其中的缺卷、错简、脱文、衍字、误收、重出等错误。
版本
唐代写经本来还有《贞元录》继续入藏的一部分,但在五代时候,大概这类写经流行的区域只局限于关右一带(见恒安集《续贞元释教录》序文),所以蜀版没有将它收入。
蜀版收藏于印经院之后,译场学僧校勘,有过几次改订。同时,宋代新译入藏的经、《贞元录》入藏的经,还有一些新入藏的著述,都陆续刻版附带流通,因之蜀版后来印出的本子,随时不同。其中比较重要的,凡有三本︰
咸平本
第一,‘咸平本’。这是蜀版在
咸平初(998~)校订以后的印本,也可谓之‘蜀版初校本’。校订是由
译场证义字学沙门云胜主持,从端拱二年(989)起,到咸平初完成,文句上改正错误不少(云胜还着成《大藏经随函索隐》六六0卷),缺经也大部分补上了。宋代新译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982~999)一共二七九卷,这时刻成三十帙(继续《开元录》入藏经编号为千字文的‘杜’字到‘毂’字),还有太宗所著《莲华心轮回文偈颂》等四种五十七卷也刻成五帙,一并印行,所以这一‘咸平本’包含《开元录》入藏经、宋代新译经、新入藏著述三部分。徽宗崇宁初(1102~)惟白禅师在
婺州金华山智者禅寺所见的旧藏(依《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的记载)以及
王古《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所据的印经院本,都是这个本子。
天禧本
第二,‘天禧本’。这是蜀版在天禧初(1017~)经过再一次校订以后的印本,也可谓之‘蜀版再校本’。所用以对勘的有天寿、皇建两院的写经,刻版上的缺点大都得到订正,并且依据唐·玄逸《开元释教广品历章》改动一些卷帙、品次。例如改《放光般若经》二十卷为三十卷,《大集经》六十卷为三十卷(分出《日藏经》、《月藏经》单行本),又变动《摩诃般若经》、《思益梵天经》、《法华经》等品目,又用《苏悉地羯罗经》代替了《苏悉地供养法》等。随同流通的除了宋代新译和入藏著述而外,还有咸平以来访得《贞元录》未入藏的一些典籍(如《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法苑珠林》、《宝林传》等,都是散刻,没有编号)。这一印本于乾兴元年(1022)分别传到当时中国北方的契丹和国外高丽。
熙宁本
第三,‘熙宁本’。熙宁四年(1071)印经院停办,蜀版全部移
熙宁本送京城显圣寺圣寿禅院,从此再无校改,所以印出的本子可以谓之‘蜀版校定本’。这时《贞元录》入藏经二四二卷,连同《广品历章》三十卷、《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陆续刻成二十七帙(仍未编号,其中各书的次第大体和《天圣释教总录》所载相同),另外还有咸平二年(999)以后新译经《法印经》等,以及入藏著述《景德传灯录》等刻本,这些都随着藏经印本流通。此本因归寺院经理,印造较易,所以流布稍广,元丰六年(1083)此本并传到高丽。
熙宁以后,蜀版的内容还不断有增加。因为当时译经断断续续地一直进行到政和初年(1111~),新版就随着陆续添刻。此外,天圣四年(1026),诏许天台、慈恩两宗章疏一九三卷联编入藏;景祐二年(1035)新修
经录,又有著述约二百卷编入。这些典籍或者搜集旧版,或者另刻新版,格式种种不同(有卷子、有书册,行格疏密、字迹大小更不一律),数量也相当庞大。蜀版最后的内容究竟如何,这可从它的翻版即《金刻藏经》上看出一个轮廓,大概有这样八部分︰
(1)《开元录》入藏经︰五千零四十余卷,四八0帙(千字文编号‘天’字到‘英’字)。
(2)宋代新译一︰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982~999)所译一八七部,二七九卷,三十帙(编号‘杜’字到‘毂’字)。天禧后删去《频那夜迦经》四卷。
(3)入藏著述一︰太宗文集四部,五十七卷,五帙(从此以下都未编号)。
(4)《贞元录》续入藏经︰连目录等一二七部,二七五卷,二十七帙。
(5)宋代新译二︰从咸平三年到熙宁六年(1000~1073)所译九十部,四二三卷,四十三帙。
(6)入藏著述二︰《法苑珠林》、《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景祐天竺字源》、《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录》、《景祐法宝录》、《宝林传》、《宋真宗注四十二章经》等约共二十四部,三百一十余卷,四十二帙。
(7)宋代新译三︰从元丰元年到政和二年(1078~1112)所译十部,四十余卷,四帙。
(8)入藏著述三︰天台、慈恩两宗章疏四十二部,一九三卷,二十二帙。
由
上列的数字,可见蜀版到北宋末年已积累到六千六百二十余卷,六五三帙,规模可谓宏大。但不久随着汴京为金兵攻陷,大概就被兵火毁灭,一无所存了。
蜀版藏经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高丽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据的祖本。各版开雕的年代有先后,所据的蜀版印本不同,因而内容略有出入;但它们中间的一些联系还是可以了解的。大体说来,关于《开元录》入藏经的一部份,金刻和高丽初雕都用蜀版初印本为据,所以它们的错误处很相类似。《契丹藏》据‘蜀版再校本’,‘福州版’和‘思溪版’据‘蜀版校订本’,所以《契丹藏》改动旧版的地方,福州、思溪也同样地改动(如《大集经》的卷帙、品次等)。从这些方面,都可看出它们的间接关系。至于《贞元录》入藏经部份,蜀版补刻年代较晚,契丹没有得着印本,另据北方写经付刻,这就和福州版等所收而源出于蜀版的显然不同,它们的关系也比较疏远了。 (吕澄)
[参考资料] 童玮《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