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简称“蓉”,别称
蓉城、
锦城,
四川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省会、
副省级市、
超大城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东部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截至2023年,成都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成都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始原,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早在距今约4500年至3700年,
成都平原已出现被后世称为“
宝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的聚落中心。这些聚落中心均已夯筑了城墙,建筑了祭祀和集会的场所。根据“
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历史遗存,基本可以推定,至迟在
殷商晚期至
西周初期,成都一带已经成为
古蜀王国的中心都邑所在。
先秦时期
早期为
百濮地,据《
华阳国志》载:“
越嶲郡会无为
濮人居地,有濮人冢。”《
史记·
楚世家》说:“(
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
大约在前4世纪中叶(前367年)的
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
广都樊乡(
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
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
蜀郡于成都。秦
张仪、
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
张仪在太城以西筑
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
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该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测量
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
水尺。秦末汉初,成都取代
关中而称“天府”。
两汉三国时期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
汉武帝分天下为
十三州,置
益州。
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
新朝地皇五年(24年),
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
司隶,蜀郡为成都尹。
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
刘焉做“
益州牧”,将益州从
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两汉时期,成都城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到西汉末年已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手工商业都会。成都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 “
南方丝绸之路” 的起点和重要口岸。
三国时期成都为
蜀汉国都。
延康元年(220年),
曹丕篡汉,次年(221年),
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
汉朝大统。蜀汉政权始于
昭烈帝刘备,终于
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
荆州、
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
关羽失荆州、刘备败
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
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从两汉至三国蜀汉,成都精美的蜀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间高度赞赏和欢迎;这一时期,成都因出现一座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 “锦官城” 而获得 “
锦官城” 和 “
锦城” 两个别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武帝改蜀郡为
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
永兴三年(306年),
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
大成”。至
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
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
成汉”。
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
东晋所灭。
南朝宋、
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都是成都,益州
刺史治太城,成都
内史治少城。
隋唐时期
隋开皇二年(582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次年,复置
总管府。大业初年(605年),府废,
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
唐朝复为益州,
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
都督府。
龙朔二年(662年),升
大都督府。
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
至德二年(757年),
唐玄宗幸蜀驻跸,升蜀郡为
成都府,作为
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为尹。时又分
剑南道为东西两川,成都为剑南道
西川节度使的治地。
上元初年(760年),罢京号,而成都府依然不变。
广明元年(880年),为躲避
黄巢起义,
唐僖宗驾幸成都。唐朝,以成都为中心的 “剑南西川道” 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当时有“
扬一益二”之说。
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
朱温灭唐,中国历史进入
五代时期。
王建、
孟知祥先后割据川蜀,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
前蜀”和“
后蜀”。后蜀主孟昶曾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故此得到 “
蓉城” 的别称。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初年,成都诞生了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
嘉祐四年(1059年),改
益州路(
川峡四路之一)为
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五代前、后蜀和两宋,成都的繁荣再一次达于鼎盛。
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使当地的生产和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
成都路总管府,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首府驻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
朱元璋设立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
朱元璋封其第十一子
朱椿为
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
皇城”。明末
崇祯十七年(1644年),
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
大西,称成都为西京。
清军入川,四川汉人极力抵抗,战乱多年,人口大减。
清朝设置四川省于成都。皇帝另派
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驻
成都府。
康熙年间,清廷实施“
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并繁荣发展。
清宣统三年(1911年)6月,
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清廷
四川总督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
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
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1月27日,立宪党人
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
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
尹昌衡任都督。民国三年(1914年),
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
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立成都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2月2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撤销四川省,成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川西行署区的驻地。
1952年9月1日,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
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经
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
计划单列市之一。
1993年,国务院确定成都市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十一年(1922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公所,县治保留。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都市政府建立,成都市为省辖市、省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9年9月对市管县体制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
市管县体制的发展。成都市行政辖区几经调整,由29.9平方千米扩大到14335平方千米。
1950年7月,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置的14个区调整为8个区,以序数命名;翌年8月,成都县、华阳县部分区域划入后,又调整为6个区。
1952年,撤销
成都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成都市和温江县、新都县、郫县、新繁县4县(政务院1952年6月21日政齐字第77号批复批准)。
1953年5月,又调整为
东城区、
西城区、
望江区、
龙潭区、
万年区5个区。
1955年,龙潭区、万年区合并为郊区(1960年更名
金牛区),望江区并入东城区。此后又相继建立了
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黄田坝办事处(区级)。
1958年9月,撤销
崇宁县,主体并入
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
1965年7月,撤销
新繁县划归新都县。撤销
华阳县划归双流县。
1983年3月,温江地区12个县(
温江、
郫县、
灌县、
彭县、
新都、
什邡、
广汉、
新津、
崇庆、
邛崃、
蒲江、
大邑)并入成都市。8月,广汉、什邡由成都市划转德阳市。
1988年5月,灌县撤县并更名为县级都江堰市。
1990年9月4日,国务院批复将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和金牛区调整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和成华区。
1993年11月,撤销彭县设立县级彭州市。
1994年6月,撤销崇庆县设立县级崇州市;撤销邛崃县设立县级邛崃市。
1996年5月,
成都高新区开始托管行政区域,形成一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
2001年11月15日,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
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2013年12月1日,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托管双流县部分街道(镇),又形成一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标准名称为成都市天府新区,也称作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
2016年1月18日,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
2016年5月3日,国务院同意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2017年1月22日,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
2020年5月6日,
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托管简阳市部分街道(镇),第三次形成一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
2020年6月19日,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成都市辖12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3个县,另有3个城市功能区,共161个街道、100个镇;市人民政府驻武侯区锦悦西路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成都市位于
四川省中部,地处
四川盆地西部,
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
德阳市、东南与
资阳市毗邻,南面与
眉山市相连,西南与
雅安市、西北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2016年,全市土地面积为14335平方千米,市区面积为4241.81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931.5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位于大邑县
西岭镇大雪塘(
苗基岭),海拔高度为5364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为
岷江、
湔江等江河冲积而成,是
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简阳市沱江出境处河岸,海拔高度为359米。成都市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由于气候的显著分异,形成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区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
气候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除西北边缘部分山地以外,成都市大部分地区表现出的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2021年,成都市年平均温度为15.7~18.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1~38.6℃,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7~-6℃;最热月在7至8月,最冷月在1月。成都市年总降水量为734.8~1142.3毫米,降水量总体偏多。成都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843.9~1406.2小时。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成都市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
平原、
丘陵和
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
水稻土、
潮土、
紫色土、
黄壤、
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水资源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成都市有
岷江、
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千米/平方千米;加上驰名中外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公顷;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成都地处岷江流域中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要求。
生物资源
成都市地处
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
银杏、
珙桐、
黄心树、
香果树等;主要
脊椎动物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有
大熊猫、
小熊猫、
金丝猴、
牛羚等;中药材860多种,
川芎、
川郁金、
乌梅、
黄连等蜚声中外。
2024年7月,在成都繁殖鸟类调查过程中新发现
林沙锥和
淡背地鸫两种鸟类。
矿产资源
成都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繁多,分布相对集中,共生矿多。已探明的有铁、钛、钒、铜、铅、锌、铝、金、银、
锶、
稀土等金属矿产以及
钙芒硝、
蛇纹石、
石膏、
方解石、
石灰石、
大理石、
煤、
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全市有大小矿产地400余处,多数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煤炭探明储量1.46亿吨,主要集中在西部边沿山区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和大邑;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42.2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带;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和双流;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集中于彭州。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78万人。从常住人口规模看,常住人口最多的区(市)县是新都区,有155.85万人。常住人口排名,前三位的镇(街)分别是,四川天府新区的华阳街道(44.40万人)、双流区的东升街道(43.97万人)和西航港街道(39.88万人)。常住人口最多的村(社)是,双流区西航港街道的常乐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最少的区(市)县是,蒲江县,有25.56万人。
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598.2万人,比2022年增加26.7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72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417.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0.5%,比2022年末提高0.61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
成都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境内除
汉族外,有55个
少数民族成分,常住少数民族人口为12.93万人。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位居前十位的有
藏族、
回族、
彝族、
羌族、
土家族、
满族、
苗族、
蒙古族、
壮族、
白族。
政治
经济
综合
2023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4.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370.9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5109.0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15.4%和82.9%。三次产业结构为2.7:28.9:68.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465元,增长5.5%。
2024年上半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5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5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3276.7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7668.9亿元,增长5.1%。
截至2021年底,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3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312家,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成都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9.3亿元,同比增长12.0%,剔除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后同口径增长5.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49.4亿元,增长14.3%,同口径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86.8亿元,增长6.2%。税务部门组织税费收入8053.6亿元,其中组织税收收入(不含海关代征)3729.1亿元,增长19.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8%。
2023年,成都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3%。
2023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医疗保健类上涨0.5%,居住类上涨0.2%,食品烟酒类下降0.1%,衣着类下降0.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7%。
2023年,成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5.3%;经营净收入增长3.8%;财产净收入增长3.6%;转移净收入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7.3%;经营净收入增长6.4%;财产净收入增长5.4%;转移净收入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9.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比上年缩小0.04。
第一产业
2023年,成都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种植业664.1亿元,增长4.8%;林业15.8亿元,下降6.7%;畜牧业207.6亿元,下降1.0%;渔业30.7亿元,增长1.5%。粮食产量231.9万吨,增长2.2%;经济作物中园林水果、蔬菜及食用菌、中草药材产量分别增长9.0%、1.6%、0.7%。生猪出栏435.2万头,增长1.5%。肉类产量44.0万吨,增长1.2%。
2023年,成都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7.8万亩,下降0.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71.1万亩,下降9.7%,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3.2万亩,下降22.5%;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74.6万亩,增长0.1%;中草药材播种面积21.9万亩,增长1.8%。
2022年,成都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0.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7万亩。
第二产业
2023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4.0%,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0.1%,装备制造产业增长8.1%,电子信息产业增长4.0%,绿色食品产业增长2.4%,新型材料产业下降1.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9.5%、5.3%。
第三产业
2023年,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经营地统计,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591.8亿元,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9.8亿元,增长8.9%。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8180.0亿元,增长6.9%;餐饮收入1821.6亿元,增长26.1%。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分别增长6.7%、88.4%。16大类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11个大类实现正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5.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5.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6%,汽车类增长10.7%。消费升级类中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8.7%、10.3%。
2023年,成都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807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04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7%。
2023年末,成都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4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17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8家;共有法人证券公司4家、法人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71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04家、期货公司分公司29家、期货公司营业部24家、基金公司分公司和第三方销售机构20家(公募基金)、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法人公司)。全年上市首发募集资金28.7亿元;证券市场交易额累计1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
2023年,成都市原保险保费收入1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87.1亿元,增长11.1%;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07.4亿元,增长13.2%。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461.6亿元,增长27.7%。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268.1亿元,增长26.9%;人身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193.5亿元,增长28.9%。
2023年,成都市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7489.8亿元,比上年下降9.7%。其中,出口总额4538.6亿元,下降8.3%;进口总额2951.2亿元,下降11.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3133.3亿元,增长1.8%,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1.8%;对东盟、欧盟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9.5%、19.1%。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766.3亿元,下降17.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成都市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8.3万个。年末共有在蓉高校65所,在校学生120.8万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07.2万人,研究生11.4万人,博士研究生2.2万人,专任教师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4所,在校学生17.5万人,专任教师1.1万人;普通中学643所,在校学生75.6万人,专任教师6.3万人;普通小学647所,在校学生127.0万人,专任教师7.5万人;幼儿园2840所,在园幼儿61.7万人,专任教师5.0万人。
科学技术
2023年末,成都市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6个,全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14个。专利授权70502件,其中发明25557件,实用新型3590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614.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4372.2亿元,年末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比上年末增长13.3%。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成都市共有博物馆(含民办)192个,文化馆23个,公共图书馆23个。年末共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23个,公共广播节目26套,公共电视节目28套。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实际用户340.0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214.7万户。
2021年12月,成都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第79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被选为2023年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地。
医疗卫生
2023年末,成都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457个,其中医院79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个,妇幼保健院21个。全年新增三甲医院2家,累计54家(不含妇幼保健院)。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7.6万张,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床位数15.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7万人,注册护士10.9万人。全年诊疗18764.9万人次。
体育事业
成都市于2018年10月启动申办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12月获得举办权,2019年3月1日签署举办合同。原定举办时间2021年8月18日至29日,受全球疫情形势等因素影响经历2次延期,定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举办。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沿太行山和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打造“三纵”,沿丝绸之路、318国道、长江、黄河沿线打造“四横”,构建户外运动“三纵四横”的空间布局。
2022年,成都市成功举办国家级体育赛事 12 项。年末建成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 12 个,全民健身路径达 16700 条。全年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1400 万人次,49 个大运会场馆面向市民分类开放。
2024年3月8日至12日,国际体育记者协会(AIPS)执委会会议在蓉举办,3月9日上午,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向成都授予“国际体育记者协会最佳合作城市”称号。
基础设施
截至2023年末,成都市建成区面积1309.9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57.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3亿平方米。全年供水总量56.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52.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7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3.1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56.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29.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9.7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3.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3.5亿立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0%。天然气供应量82.4亿立方米。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711.6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0%。
社会保障
2023年,成都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3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8.6万人。年末2.2万城镇居民、7.2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保障资金投入7.6亿元,其中投入农村5.5亿元。年末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977处,社区服务中心262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513个,拥有床位7.1万张。
交通运输
概况
2023年,成都市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旅客周转量1402.3亿人公里,增长110.8%。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84.3亿人公里,增长111.5%;公路旅客周转量45.5亿人公里,增长46.5%;航空旅客周转量1105.0亿人公里,增长139.0%。全年货物周转量546.1亿吨公里,增长6.1%。其中,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111.8亿吨公里,增长5.4%;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417.6亿吨公里,增长6.2%;航空运输货物周转量16.7亿吨公里,增长9.6%。
公路
成都市主城区设有十陵、成都东站、
成都机场、城东、城北、北门、茶店子、石羊场、昭觉寺、五桂桥、五块石、成都商贸城、新南门等13个客运中心。
2023年,成都市新改建公路176.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40公里。年末机动车保有量709.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1%,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42.8万辆,增长8.1%。
铁路
成渝线、
宝成线、
成昆线、
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在成都交汇;
成渝高速铁路、
西成高速铁路、
成贵高速铁路(含成绵乐城际铁路)、
成蒲快速铁路等四条高速铁路通车运营;
成兰铁路、
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均在建设之中。
航空
2022年,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1781.7万人次,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1327.6万人次。经国务院批准,自2019年1月1日起,成都市开始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自53个国家的人员,持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144小时内确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国(地区)联程客票,可以从有关口岸免签入境,分别在成都市免签停留144小时。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民航西南管理局、西南空管局驻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
中国国际航空、
四川航空、
成都航空、
中国东方航空、
西藏航空、
祥鹏航空的基地机场。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4F级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成都淮州机场为成都市境内A1类跑道型通用机场。2018年7月,成都淮州机场动工建设。2021年6月11日,成都淮州机场正式通航。
公交
成都公交大部分为无人售票空调公交,单程通票2元/人;少数由主城区开往郊区(县)的公交线路为有人售票公交,票价大多为2元/人~3元/人。所有全程在中心城区运行的公交车及部分由中心城区开往郊区(县)的可以使用“天府通”公交IC卡,全程在中心城区运行的公交车可刷次数和电子钱包,其中刷次数打5折,且在2小时内可免费换乘三次,但电子钱包仅打9折,且不享受免费换乘政策。
截至2023年末,成都市公交线路长度22831.7公里,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422条;全市公交营运汽车16265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601.7公里,其中地铁运营线路长度562.4公里。
轨道交通
成都地铁是服务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城市轨道交通,2010年9月27日
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成都成为中国内地第8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2024年12月,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突破600公里,其中地铁运营线路长度594.6公里,市域铁路运营线路长度38.7公里;2023年全年地铁客运总量21.1亿乘次,比上年增长35.0%。
历史文化
方言
宗教
地名
“成都”来历,据《
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
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
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
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1月,成都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39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86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3处。
参考资料
风景名胜
名优特产
饮食
手工艺
对外交往
领事机构
自1985年美国设立驻成都总领事馆以来,截至2023年6月,外国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共20家,位列全国内地第三,居中西部第一。另有英国、加拿大等国在成都市设有签证中心。
友好城市
合作交流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