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衡(1884年7月11日~1953年),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中国
四川省彭县(今彭州)人。清末民初政治、军事人物。
人物履历
少年英豪
光绪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884年7月11日)出生于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祖父尹善志,熟读经史,不曾仕进。父亲尹仕忠是个塾师,舌耕不足,有时做点小买卖,以维持一家生计。尹昌衡自幼从其父诵读儒书,稍长,五经皆能成诵,曾应
乡试不第。9岁时随家迁居成都,就学于
锦江书院。幼年喜读经史及时务论著,记忆力特强,对不少文章词赋都能背诵如流。
由于长期僻处内地而又深受封建教育,尹昌衡首重忠君孝亲的人伦道德,从小立志要为振兴国家出力效劳。18岁时,鉴于“国势方殷,不讲武不足以定乱”,结合自己身躯高大、声音洪亮的特点,考入
四川武备学堂,想走一条讲武救国的道路。入堂后尽管军事课程和训练繁重,他从不放松
四书五经的学习,常因读书过夜违犯堂规,受到学堂处罚。他作诗言志说:“我欲目空廿四史,以作胸中数万兵,一朝倘侍黄粱台,定歌士马羽林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尹昌衡由四川武备学堂选送赴日本留学。初进
振武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入
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在日期间,尹昌衡与
李烈钧、
李根源、
唐继尧、
刘存厚过从甚密,并结拜为兄弟。李烈钧等常劝他加入
同盟会,他以为“食人之禄,即宜死事”,而“背之不祥”不愿加入。然而,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家灾准却又时时震撼着他的心,常常“擦足摩掌,尤愤不可遏”,陷入自我矛盾中,转而服膺
老庄学说以求自解。
宣统元年(1909年),尹昌衡由日本回国。翌年,经
李书城介绍去广西任
陆军小学堂监督。由于尹昌衡“亢傲不羁”,不得广西巡抚
张鸣歧赏识,未能升迁。他感到“位卑禄薄,力短心长”,有志难伸,便佯狂愤世,表现出某种急进面目,致使当时的人误以为他是革命党人,更为张鸣歧所不容。是年年底,张鸣歧令其解职回籍。
尹昌衡回到成都,川督赵尔巽委派他担任军事编译局总办,后又改任为督练处会办。此时,他感到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自己又没有决心参加革命,便想抓取军权,培植实力,以求得另外一种有利于自身的结局。时值新军第十七镇建立,赵尔巽“以尹意气飞扬忌之,始终不派入十七镇任职”。该镇高级职务也多由外省人担任。尹昌衡遂与川籍军官
周骏、彭光烈、杨肇锡等结成川籍军人集团,借机向外籍军官寻衅,甚至指名叫骂。因而,尹昌衡渐渐成了这个集团的领袖,在他周围集结着一大批川籍军官乃至士兵,他们之间既有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的同学,又有家乡毗邻的好友,乡情旧谊和共同利害得失的纽带把他们紧紧地捆在一起。
成都平乱
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
保路运动爆发。因为川籍军官大都出身于殷实之户,在被清廷铁路“国有”政策收夺的川汉铁路租股中,也有自己父兄一份,所以大都反对铁路“国有”政策。时任川督
赵尔丰对保路运动实行血腥镇压,激起四川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各地同志军纷纷起义。尹昌衡等人对同志军“暗中送枪增弹,百般支持”。在同志军的打击下,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
危在旦夕。
辛亥革命爆发,有利的革命形势启迪着川籍军官们产生反赵上台的愿望,纷纷敦促尹昌衡率众起义。可是,尹昌衡又震恐旁徨,
瞻前顾后,说是“食禄忘忠,怀义不忍”。正当尹昌衡
举棋不定时,赵尔丰将其软禁于总督衙门。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同盟会员
夏之时率所部新军在
龙泉驿起义,并进军重庆。十月二日(11月22日)重庆光复,成立了蜀军政府。同盟会员
张培爵、夏之时分任正副都督。不久,率军入川的
端方也被起义士兵杀死,川东川南数十州县大都脱离清廷。在这种形势下,赵尔丰被迫于十月七日(11月27日)宣布四川独立,把大权交给了四川咨议局议长
蒲殿俊、十七镇统制
朱庆澜等人,成立了
大汉四川军政府。经过川籍军官奋力争取,尹昌衡始获军政府军政部长职务。
十月十八日(12月8日),赵尔丰指使部分官兵闹事,制造
成都兵变,城内一片混乱,军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庆澜相继逃遁。尹昌衡在乱枪声中,由东较场驰马去凤凰山邀周骏驻军处借得兵三百人,急率部队连夜入城,平定了叛乱,遂被成都军政各界会议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原川督赵尔丰交出四川政权后,仍率部驻在成都并暗中进行复辟活动,威胁着四川军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
西征立功
民国元年(1912年)初,尹昌衡在彭光烈等劝说下参加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同盟会成都支部名义负责人。正月中旬,他与张培爵各派出全权代表谋求成、渝两军政府之合并。四月二十九日,统一的四川军政府成立,尹昌衡任都督,张培爵副之。六月,西藏的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在英帝国主义唆使下叛乱,发兵东掠,占领
巴塘、
里塘,直逼
打箭炉(今
康定),川西震动。驻藏川军亦陷于围厄之中。面对西藏上层集团勾结英国,妄图分裂国家的阴谋,尹昌衡屡电北京政府,指出“藏亡则边地不守,边失则全国皆亡”,愿率精兵一镇亲往西征,获准。 7月10日,尹昌衡率西征军主力2500人,自成都出发,29日抵达打箭炉8月,西征军在收复
雅江后兵分两路:南路由朱森林率领3个营兵力进趋理塘;北路由刘瑞麟率领1个营兵力直趋昌都;北路避实就虚,南路重兵出击。西征军一路所向披靡,“昌都保全,巴塘困解,理塘克服,贡觉收复,三岩继定”,“川边全境,指日肃清”。袁世凯在致电
黎元洪时,称赞尹昌衡平叛“极为得手”。
原拟直抵
拉萨,因英人干涉,袁世凯怕引起外交争端,遂改征讨为安抚,尹昌衡受命为川督兼川边镇抚使。民国周年时,袁世凯授尹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后复委以川边
经略使。
西征期间,尹昌衡严令部队尊重藏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扰民,得到藏族群众的支持。现在的
太昭古城就是以尹昌衡的“号”命名。在
林芝工布江达,还流传着很多西征军的故事。
反被囚禁
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袁世凯以议决边务为名,将尹昌衡由川边调至
北京,诱以高官厚禄,以图为己所闲。尹昌衡拒绝了
袁世凯拉拢,并当面质问道:“武夫出死入生为国家卫藩篱,中央奈何不顾而汲汲斗骨肉?”曾与
章太炎一起痛骂袁世凯。致使袁世凯勃然大怒,遂捏称其“亏空公款”,逮捕下狱,并处以九年徒刑。在软禁中尹昌衡反复研习《周易》,思考中国出路,著《止心篇》《止园自记》。
晚年从文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尹昌衡被特赦出狱。其后黎元洪又明令恢复尹昌衡的陆军中将及陆军上将衔,发还勋位勋章。尹昌衡恢复自由后仍留住北京。其时黎元洪与段祺瑞间的府院之争日益尖锐,尹与黎较为接近,为段所疑忌。1917年8月,冯国璋继黎元洪任总统,李纯继任江苏督军,尹昌衡被聘为顾问,不久去南京居住,1920年春去上海。
是时,孙中山正留居上海,尹昌衡遂往谒,表示愿在其领导下为革命奔走效劳。是年7月,非常国会议员在昆明开会,曾决议将国会及军政府移设重庆。孙中山特派尹昌衡赴渝,协助李烈钧等筹备国会开会及军政府设置事宜。9月,川军总司令吕超及滇、黔军兵败,重庆已在熊克武、
刘湘等部包围之中,国会议员离开重庆,李烈钧率所部退黔、湘边境,滇、黔军亦全部被驱逐出川。尹昌衡乃留住重庆,次年回成都。
尹昌衡回蓉后,意绪消沉,常以诗酒、参禅自遣。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时期,为了笼络川军将领,曾于1924年7月11日发表尹昌衡为盛威将军,但仅为空名衔而已。
抗日战争期间,尹昌衡以社会贤达身份,发表演说,勉励青年抗日救国。尹晚年双目失明,更少问世事。
1949年四川解放,尹昌衡担任了
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病故于
重庆,享年69岁。
主要作品
尹昌衡一生著述颇多,有《止园文集》《止园诗抄》《经述评时》《止园通书》《西征记略》《生民常识》《止园寓言》等著作传世。
后世纪念
尹昌衡祖宅故居纪念馆开馆仪式于2011年10月19日在四川成都
彭州市升平镇隆重举行,同时还举行了《尹昌衡集》首发式暨尹氏家属赠书仪式。
重建的新祖宅故居总占地面积36亩,主要包括尹昌衡纪念馆、共和文化广场、辛亥园林、纪念群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