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书院
四川成都市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中国古代书院。在中国历史上,书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制度。自唐代出现书院,至清朝末年废书院,书院制度存在达一千年以上。有学者统计,全国历代书院在6600所以上。书院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所有名的锦江书院。
学院简介
成都锦江书院,位于四川成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文翁石室旧址上建。成都锦江书院有讲堂、学舍等。诸生挑选秀才以上生员。教学要求“先经义而后时文,先行谊而后进取”。采宋王安石“三舍之法”,实行正课、附课和外课。初定正课、附课生各50人,外课生视成绩和正、附课生名额盈缺而定,先约20人左右,是为候补。膏火正课生月给米1.5斗、银1.5两,附课生减半,外课生无。
发展历程
康熙六十年四川提学方觐增建讲堂、学舍,增加生额,扩大规模。雍正十一年(1733)列为省城书院,经费由政府所拨学田收入开支。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总督文绶等又增修讲堂学舍等设施,添置田产,再次扩大规模。嘉庆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尧栋仿古制建石室于讲堂后。二十四年四川总督蒋攸铦鉴于规制不备,学子懈怠,特制定《锦江书院条规》10条,以行整顿,加强教学管理。
道光二十八年(1848)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名额。按原额招生数:正生50人,附课50人,外课约20人。本年度增加为:正生60人,附课60人,外课约30人,共计150人左右。
咸丰七年(1857)增附课生28名,外课名额不限。学生总人数已逾200人。
历任山长有顾汝修、敬南华、张晋生、侯度、姜锡嘏、易简、牛树梅、彭端淑等著名学者。“锦江六杰”之一的李调元,“文名籍甚”的举人张邦伸等均为院中高材。
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锦江书院与尊经书院合并,次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川总督奏准在锦江书院原址设成都府中学堂,于尊经书院原址设立四川通省大学堂,旋即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锦江书院是清代四川地区延续最长的官办省级书院,与今日四川大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四川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28 21:26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