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壤(yellow soil),土类名。是指亚热带常年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山地或高原。主要成土过程是脱硅富铝化作用及铁、铝氧化物水化,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伴生表潜和灰化。
黏土矿物以蛭石为主,高岭石、水云母其次,表明富铝化强度较砖红壤及红壤弱,由于常湿润引起的强度淋溶,交换性盐基量仅20%,呈盐基极不饱和状态,pH4.5—5.5。黏粒硅铝率2.0~2.3,有机质可达5%以上。表层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高于红壤,质地也较轻。经施石灰改土后,适宜种水稻、果树、茶及多种旱作物。
分类
黄壤
多见于原生植被保存较少,次生栎类灌丛和稀疏马尾松、杉木混交林较多的山地,有机质含量随自然植被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灰化黄壤
多见于海拔较高、森林保存较好、郁闭度较大的地段,有明显的枯枝落叶层,表土呈强酸性,有机质含量达10%以上。
表潜黄壤
多见于亚热带山地的山脊地带,常年云雾弥漫,相对湿度较大,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水分常呈饱和状态而有滞水现象,表层有机质含量达20%左右。黄壤的利用以多种经营为宜。已耕种的黄壤为防止土壤侵蚀,宜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多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并适量施用石灰和磷肥。
剖面形态
黄壤的基本发生层仍为腐殖层和铁铝聚积层,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乃是其铁铝聚积层,因“黄化”和弱
富铝化过程而呈现鲜艳黄色或蜡黄色。其典型剖面形态如下:
O层:枯枝落叶层,厚10~20cm左右,受到程度不同的分解。
A层:为暗灰棕(5YR4/2)至淡黑(5Y3/1)的富铝化的腐殖质层(Ah),厚10~30cm,具核状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AhBs是过渡性亚层。
B层:呈鲜艳黄色或蜡黄色的铁铝聚积层,厚15~60cm,较粘重,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带光泽的胶膜,为黄壤独特土层,用Bsg表征此层特征。
C层:多保留母岩色泽的母质层,色泽混杂不一。
分布
黄壤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在非洲中部、南美、北美的狭长地带和北美的南部、东南亚、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的北部等山地都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两省以及云南、福建、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台湾等地,是中国南方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在各个山地的垂直带谱中,黄壤的下部一般是红壤,上部则以黄棕壤为多。黄壤带谱并与区域性水湿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湿润条件下的黄壤垂直带带幅较宽,有的可宽达1000米;类型也较多,往往出现两个以上的黄壤亚类。垂直分布的下限变幅很大,低者在500米左右,高者可移至1800米。随着下限的不同,黄壤垂直分布的上限也有变化,一般在800~1600米之间,云南高原山地则在2200~2600米以上。
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其面积为2371750.3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的分布面积最大,占黄壤总面积的75.22%。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重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黄壤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其农业土壤剖面构型为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自然土表层有10~30cm的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淀积层,颜色为黄至棕黄色。黄壤的有机质随植被类型而异。在自然土中,有机质由于腐殖质层存在,可高达5%以上,但心土层则迅速降低,耕作黄壤随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氮、钾含量均属中等水平。在农业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闭蓄态存在于土壤中,使绝大部分黄壤速效磷低于10mg/kg,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由于土壤淋溶强,盐基饱和度低,土壤酸度大。绝大多数黄壤pH值小于6.0。
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主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林业基地。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红苕、土豆和多种蔬菜以及茶叶。自然林被为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次生林被主要为马尾松、松木、香樟等乔木林和种类繁多的竹林、灌木、草本植物,同时林下附生多种药材。黄壤具有过粘、过沙、过酸三大特点。耕作土壤具有瘦、冷、湿和特别缺磷的共性,因此在黄壤上种植玉米、小麦常出现红苗现象。当前黄壤最主要的问题是植被破坏,迹地和蔬林地比重比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性多显贫瘠。根据发育阶段,黄壤划分为黄壤、漂洗黄壤和黄壤性土三个亚类。
形成
黄壤的形成包含两个过程: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
富铝化作用指铁、铝在风化壳或土壤中富集的过程,是所有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土壤的共有过程。由于这些地区高温多雨、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以及水溶性盐、碱金属和
碱土金属先后受到破坏和淋失,移动困难的铁、铝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对增多。氧化铁的水化作用是由于土壤终年处于雨量足、云雾多、相对湿度大(通常在75%以上)、水热状况稳定的环境中,土层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吸湿水含量在10%左右),因而土体中大量的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使心土层呈黄色。
黄壤可发育于各种母质之上,以花岗岩、砂页岩为主;此外还有第四纪红色粘土及石灰岩风化物,以贵州高原较有代表性。发育于不同母质上的黄壤,其特点各异:①发育于花岗岩、砂岩残积、坡积物上的黄壤。土层较厚,质地偏砂,渗透性强,淋溶作用较明显。在森林植被下,地表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较厚,表土为强酸性,因酸性淋溶作用而可见灰化现象。②发育于页岩上的黄壤,质地较粘重。③发育于紫色砂页岩上的黄壤。心土也见黄色,底土逐渐过渡为紫红色。母质极易风化崩解,多为壤土,渗透性好,风化度较低,淋溶脱硅作用较弱。④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黄壤。土层深厚,富铝化作用较强,心土为棕黄色,以下逐渐转为棕红色或紫红色,质地粘重,渗透性差。黄壤的
交换性盐基含量很低,表土层一般不超过10毫克当量/100克土。
盐基饱和度一般在10~30%之间。呈强酸性(pH4.5~5.5)。粘土矿物以蛭石为主,高岭石、伊利石次之。有效磷含量也较低。
利用
黄壤的利用以多种经营为宜。分布于中山山脊和分水岭地区的表潜黄壤和灰化黄壤,因处于海拔高、坡度陡、土层薄的地段,种植农作物或经济林木均不适宜;在其所在的原始林地宜以护林和采集、培育药用植物为主。对分布于高原丘陵地区的黄壤,尤其是老红色风化壳或砂页岩发育的黄壤,如所处地形坡度较小、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的则可发展农业和农、林综合利用。丘陵下部缓坡和谷地可种水稻、玉米和麦类;丘陵中、上部可以发展果树、茶和油菜等
经济作物和薪炭林。已耕种的黄壤为防治土壤侵蚀,宜进行以山、水、田综合治理为中心的
农田基本建设,多施
有机肥料和种植绿肥,并适量施用石灰和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