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是指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
经济危机的一种说法。认为经济危机只是经济发展中暂时的“衰退”现象。经济衰退表现为
普遍性的
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
表现形式
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
滞胀(Stagflation)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
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
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
商品存货、
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
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
随机性有关。
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经济周期的存在,然而经济衰退并非总是存在。经济学领域在“政府干涉是可以抹平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或是放大经济周期后果的影响(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是制造了经济周期(
货币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
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这段经济
大萧条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不仅仅限于收入的减少,对于某些人来说,它还破坏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
家庭关系。
事例介绍
美国
2000年美国新经济危机
2000年下半年,
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
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
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
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
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四次调低
联邦基金利率(2001年
美联储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
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
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
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
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美国经济是否确实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众说纷纭。
衰退原因
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衰退是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行的一次结构性修复。自1991年走出衰退后,美国经济开始高速扩张并持续了10年之久。但是,
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客观上要求美国经济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因此在高新技术行业进行产业调整之时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波动也就显得十分必然了。
1.“
新经济”不但无法消除周期波动,而且自身也需要结构性调整
“新经济”虽然有高增长、低通货膨胀、
全球化导向和
倍速发展等新特征,但由于其脱胎于
传统经济并与传统经济长期共存,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
经济周期规律仍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化的发展,使整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调整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
传导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变化速度与增幅较以往的经济变动更为灵敏。“新经济”对
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
信息产业投资热的蔓延,美国在90年代后期吸收了
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量外资,从而造成美国股市的大规模膨胀。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
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包括
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为6070亿美元,2000年为7824亿美元。由于
信息不对称,争先恐后的群体效应造成了
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一旦经济出现波动,
技术投资造成的供给过剩就立刻显现出来,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公司大批倒闭。据美国网络兼并公司调查,到2000年底约有210家上市的网络公司
停止营业,约占上市网络公司总数的60%左右。
2.
股市泡沫破灭后,
财富效应变为负效应,使
过度消费骤然下挫到谷底
据美国税收署估算,1995年-1999年美国股市处于
牛市时期,实际
资本收益的
年均增长率达到34%,为居民增加了1.7万亿美元的收入。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的空前高涨,带动经济每年多增长约1个
百分点。然而1999年以后,股市暴跌使
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财富效应由此走向了反面。同时,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批公司纷纷裁员或降低雇员
薪金,
消费者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前几年
过度消费使美国
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这是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储蓄率。从1995年到1999年,
消费贷款增加了34%,达到6.2万亿美元。如今,为了偿还
超前消费欠下的债务,众多消费者开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于是消费降温造成了美国
经济下滑。
美国石油进口比例高达54%,
国际油价从1998年底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上升到每桶14.9美元(2000年9月),这使相关企业的
经营成本和消费者在能源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严重地抑制了经济增长。据美国制造协会估计,1999年—2000年间的油价上涨使美国经济损失了115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一个百分点,油价上涨对美国的经济衰退产生了
负面影响。
4.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三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对外贸易巨额
逆差、
美元汇率超值和
个人储蓄负增长是当前困扰美国经济的三个主要问题。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
内需,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巨额逆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当内需大幅下滑,经济不景气时,巨额逆差则会加速经济的衰退。
美元保持强势会影响出口,进一步扩大
贸易逆差;个人储蓄负增长则会导致
货币市场萎缩,在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下挫时,货币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5.“
9.11事件”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直接与潜在的影响
“9.11”事件之前,美国经济的减速仅限于信息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占美国GDP很大比重的
第三产业及航空业等还在勉力支撑。而遭受“9.11”事件打击最重的恰恰是当前美国经济的优势领域,如航空、保险、金融、旅游和商业等。另外“9.11”事件与
自然灾害相比,它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的
安全感被严重削弱。
影响因素
一.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分析
1.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有所恢复
2001年第四季度,受汽车
无息贷款促销和
消费预期有所改变的影响,
耐用品消费增长了38.4%,增幅比第三季度提高了36.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私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消费者信心较“9.11”事件发生时有所恢复,美国2002年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97.3,比1999年12月份上升了2.7个百分点。同时,The
Conference Board的最新调查也显示,
企业界的商业信心也出现跃升,公司的
行政主管对行业和经济的信心普遍较以前有明显的增强,纷纷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2002年1月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的
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12月份美国的“
购买经理指数”在11月份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48.2,此后便持续上升,至2002年2月份该指数达到54.7,自2000年7月份以来首次超过50.由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公布的“购买经理指数”是衡量美国制造业是否增长的核心数据,如果该指数在50以下,即表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之中。此外,2002年2月份美国的
生产指数也急增至61.2,尤其是计算机业与半导体业的
工业生产值分别于2001年的10月份与8月份开始回升,其
上升趋势持续至今。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3月份美国工业增长0.7%,为2000年5月份以来的最大
涨幅,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美国制造业已逐步开始复苏。
3.设备和软件投资降幅缩小,企业存货调减已接近尾声
2001年以来,信息产业投资锐减,全年设备和软件投资下降4.4%,
按年率计算,各季分别下降4.1%、15.4%、8.8%和5.2%。从第二季度开始降幅逐季减小,这表明美国信息产业继续调整的空间在缩小。同时,由于企业加速消化库存,使库存水平持续降低。根据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2月份美国企业的库存比1月份下降了0.1%,已连续13个月下降。而且美国企业非农业部门库存与销售之比已降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前两年过度生产引发的泡沫已经大幅消化,PC
库存天数已降至5年来的新低,部分产品(如零售业)甚至必须提高库存水平才能满足
市场需求。
美国
进口额约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0%,美国进口下降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美国出口下滑。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进口降幅开始大幅缩小,加上国内需求止跌转升,有利于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美国出口,促使美国经济加速上升。
受减税、降息和
政府转移支付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比2000年提高0.1%。收入的增加增强了消费者的
购买能力,,
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回升。
二.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至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非
金融公司的
税前利润继续下降,其中制造业、
运输业和服务业利润下降的幅度最大。2001年第三季度,非金融公司税前利润下降了577亿美元,第四季度非但没有止跌反而加快了
下降速度,达到612亿美元。再考虑到政府减税等因素的作用,第三季度企业
税后利润下降347亿美元,而第四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额则达到540亿美元。如果美国公司的利润无法在短期内真正实现止跌转升,那么
企业投资就无法真正恢复,势必会影响
总需求的增长。
2.美国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
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仍在继续大幅度下降
在2000年第二季度,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的
增长速度为19.5%,此后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便逐季度下滑。事实上,在2001年第四季度,当
个人消费需求恢复增长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幅度却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
最大值。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
增长幅度分别为:—2.8%,—2.3%,—12.3%,—12.1%,—10.5%和—23.5%。其中,2001年第四季度
非居民固定投资下降了3.8%(第三季度下降8.5%),非居民建筑投资下降了33.6%(第三季度下降7.5%)。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数据表明,2002年3月份美国的
失业率比前两个月还略有回升,由2月份的5.5%回升到5.7%,与步入衰退后5.8%(2001年12月份)的最高失业率相差无几。失业率回升表明美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存在不均衡性。
这些年,美国公司和
会计师事务所合谋创造了许多关于
虚增利润的办*.例如:用
股票期权代替工资,
工资成本为零,利润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许多大公司受利益驱使,违背了基本的
商业道德,大造
假账。近期发生的
安然公司事件可能仅仅是美国金融体系不良运作中的冰山一角。今后,投资者看待盈利报告的眼光会变得格外挑剔和仔细,一旦再发生类似
安然事件的金融丑闻,那么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将会是十分沉重的。
经济预测
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不大可能经过短暂的调整就
恢复正常增长。尽管美国的CEO们普遍认为“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近期公司
财务报告中显示的盈利好转主要是由于大幅
削减成本所致,需求增加的因素并不明显。从中长期来看,一国的
经济增长速度是由该国的劳动生产率和
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之和决定的。根据英国
金融时报的报道,从199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2.4%。美国官方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2%-2.5%之间。1996年美国
经济界基于美国劳动生产率和
劳动供给增长速度的实际情况,认为美国
潜在GDP增长率为2.5%,由于
经济泡沫沫的存在调整为3%。因此,笔者预测即使美国经济短期内反弹,经济增长速度也仅可能保持在3%左右,乐观估计也不会超过3.5%。除非有新的
技术突破使劳动生产率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否则美国经济不会恢复到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态势。
但是,美国经济也不会重蹈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持续萧条10年之久的覆辙。因为美国股市泡沫和经济现状与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相比虽有一些类似之处,但总体形势要明显好于当时日本经济的状况。另外,
美联储和美国领导人拥有更多的经验、手段和更大的回旋空间来调整经济,使之在经过一段低速回落和衰退之后尽快恢复增长。
东南亚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1.
经济结构改革、调整进展缓慢。东盟四国(指
泰国、
马来西亚、印尼、
菲律宾,下同)在70年代起开始实施依靠引进外国投资发展面向出口的
经济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
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形成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带动了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形成了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高度依赖电子、电机及其零部件的
出口贸易结构。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这种
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后起新经济增长区(中国、
越南、印度)的激烈竞争,为此它们在90年代初提出了从劳动密集型
产业结构向
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的
经济结构改革、调整的
战略目标,但进展却十分缓慢。出口增长速度逐步趋缓,加上1995年起以美国市场为中心的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疲软,东盟四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2.
金融自由化政策实施得过早、过急。8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
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与
新加坡、香港相比,甚至与台湾相比,它们的
金融市场体制都并不十分健全,
金融监管能力不强,金融管理技术不成熟。金融自由化固然有利于促进
国际资本的流入,但在条件不完备的背景下却容易形成一种在缺乏防范、缺少制约手段的条件下把吸引国际资金放在首要目标(不仅是长期直接资本投资的流入,更多的是
短期借款甚至是投机资金的流入)的
金融体制。这就容易为国际投机资金提供操纵当地金融市场以
牟取暴利,把当地金融市场搞乱后又迅速撤走资金的机会与条件,并形成以房地产、股市为中心的“
泡沫经济”。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菲律宾被
世界银行列为东南亚
金融危机五大受灾区。其中泰、马、印尼的金融危机基本上是由上述这些原因引起的;菲律宾的金融危机则主要是东南亚国家
货币危机导致菲律宾居民对
比索的
不信任感而引发的。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指标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各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与特点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各国的
经济结构和
经济基础决定的。
1.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受影响程度最大,而且都是直接内发的、迅速引发的和全面触发的。这直接起因于其内在的
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与
金融政策失误、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大量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股市,从而形成“
泡沫经济”成分较大、
不良债权比率高、外债数额庞大等经济结构方面的弊端。
2.菲律宾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较小,而且特点是间接的、滞后引发的(1997年下半年所受影响不大,进入1998年后影响程度才加大、加深)。这是由于;(1)菲律宾经济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4年以后)才开始有中速的经济增长,没有太多“
经济过热”问题;(2)“泡沫经济”成分较小;(3)由于
工资水平低,其
劳动密集型产品尚有一定的出口
竞争能力;(4)从1984年
债务危机后到1997年已经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下进行了
经济结构、
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3.新加坡所受影响的程度最小,而且是间接和滞后引发的(直到1998年
东亚地区国家普遍出现经济衰退后才显现出来),同时也不是全面触发的(它的货币贬值幅度不大,主要是股市价格数下跌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1)金融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和香港、台湾相同);(2)“
泡沫经济”成分不大;(3)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不高;(4)由于有不少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在其
证券市场上市(与香港相同),并为印尼等东盟国家提供巨额的贷款,间接引发了部分经济指标(股市
价格指数)的恶化;(5)高度依赖出口与
转口贸易间接引发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较大幅度下降。
4.越南、
缅甸、
柬埔寨、
老挝所受的影响都是间接引发、滞后引发的。这基本上是由于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邻国的直接投资和对
东亚地区国家的
出口贸易支撑,所以受东亚各国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这四个国家的经济也于1998年开始出现衰退。
二次衰退
2001年的第二次经济衰退
受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表现远不如2000年,出现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第
二次衰退。
新加坡经济自2001年第二季度以来即呈现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0%,是东南亚国家中表现最为疲软的;
马来西亚经济自2001年第三季度起转呈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虽仍取得0.4%的正增长,但远低于2000年的8.3%;菲律宾经济在投资与
消费支出支撑下增长3.4%,略低于2000年的4.0%;印尼经济增长3.3%,低于2000年的4.8%;泰国经济增长也明显放缓,增长1.8%,低于上年的4.6%。
上述情况说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同样是不平衡的:(1)新加坡所受的影响程度比东盟四国大得多,其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10.3%下降到2001年的-2.0%,下降了12.3个百分点,远远大于东盟四国的下降幅度。(2)东盟四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都是重灾区,到了第二次经济衰退期间尽管它们的国内
经济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良债权处理也还不彻底,但它们对美国市场、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依赖程度已比新加坡低,故其所受的影响程度也较低。(3)东盟四国中马来西亚的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及其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最高,加之其出口产品多为信息电子产品,因此其所受到的影响在东盟四国中也最大(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幅度比其它三国至少高出5个百分点)。
以上情况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东盟四国所受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新加坡的情况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其主要原因是:(1)1997年7月~1999年6月的金融危机是起因于东南亚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因此
金融体制较不健全、金融
管理能力较弱、
泡沫经济程度较大、银行不良债权和企业
债务危机较为严重的东盟四国所受到的影响较大,而新加坡则由于这方面情况不如东盟四国严重,故所受到的冲击比东盟四国小得多;(2)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衰退起因于
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因此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和对美日市场及对信息电子产品出口的依赖程度都比东盟四国高的新加坡所受到的影响就要比东盟四国大得多。
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转趋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1.出口严重衰退。2000年,世界
经济景气良好,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都相当强劲,带动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取得较大幅度的复苏。但进入2001年,国际市场转趋低迷,美国经济衰退,日本经济衰退加深,欧盟经济减速,国际市场信息技术产品需求再度趋向疲软和九一一事件的爆发,严重冲击了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导致东南亚国家出口严重衰退。2001年新加坡的出口增长由2000年的22.4%降为-8.3%;马来西亚的出口萎缩10.2%,除了电子产品出口减缓外,油价下跌对马来西亚出口的冲击也颇大;电子产品占泰国出口比重超过30%,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由2000年的19.4%降为-6.4%;石油是印尼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在石油与非
石油产品的出口同时萎缩的冲击下,2001年印尼的出口衰退了9.8%;菲律宾的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高,电子产品占出口比重也不低,在出口市场双重减缓打击下,2001年菲律宾的出口衰退15.6%,是东南亚国家中出口表现最差的国家。
2.投资低迷。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在2001年都不景气,普遍影响各国企业的投资预期心理,
投资支出开始减缓。新加坡的实质固定资本形成出现4.6%的负增长;2000年马来西亚的资本投资增长达24.1%,是推动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的主力,但2001年受
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投资支出衰退2.1%;菲律宾的投资支出也出现负增长;泰国政(论文库)府虽然采取
财政措施刺激景气,但
民间投资仍大幅衰退,2001年的投资支出仍然下跌0.3%,远逊于上年;印尼的国内外投资在2001年严重下滑,创十年来的新低,其原因除了治安较差、经济不稳定与法治薄弱外,还因为印尼实施
地方自治后,各种地方条例对投资者并未产生激励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东南亚国家经济出现第二次衰退与其第一次衰退的成因有明显的差异,两次衰退对其经济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1997年7月~1999年6月东南亚国家的第一次经济衰退首先出现在泡沫成分很大的金融和
房地产业,导因于该地区各国的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金融体制、企业
债务危机等问题。而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出现第二次衰退主要是受
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通过
出口贸易的大幅度衰退(尤其是信息技术产品对美国出口的锐减)传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次衰退(即东南亚金融危机)更多地表现为对东南亚国家
虚拟经济的巨大影响,而第二次衰退则主要表现为对
实体经济的冲击。
日本
日本经济衰退:中国前车之鉴
一系列金融大案
要案的集中爆发和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
张恩照的莫名其妙辞职,给中国
金融改革留下了很多的
不确定性,政府在努力将
国有商业银行推向市场的同时,却对绝对控股权的掌握情有独衷,让人不禁担心,
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日本曾经经历的问题,毕竟两者有很多的相象。
日本经济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仍然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型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日本经济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和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
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积累的政策后果。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
政府干预过多、
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被动的体制转轨破坏了经济增长的
内生性动力。
破坏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日本经济是东亚经济的代表,虽然日本政府部门总是声称自己并不属于
亚洲经济的一部分,很多国际投行也因为日本
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而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管理区域,但这并不能改变日本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具有典型东亚
文化属性的事实。
一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是一国社会的一部分,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将推动并决定这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但在短期内并不会决定这个社会的存在面貌,相反,短期内的经济发展是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制约的。日本社会具有典型的东亚特征:强势政府部门主导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这种
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经济体系内部很难自我调整。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时期内能够促进经济飞速发展,但时限一般不超过50年,之后就是绵绵不绝的衰退。
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在日本型
经济体系中,虽以
市场经济为法则,但尽量回避
市场调节,更多地采用
契约关系的方式,长期合作。像
终身雇佣制、企业集团的结合、总公司和承包公司、
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等都是一种长期契约,所以说日本的市场经济是长期契约型经济。繁荣时限50年的原因就是强势政府所带来的
社会结构固化,只能在一代人的主导下强大,而不能获得制度的保证,随着激发社会全体成员奋发图强的社会背景消失和制度保障的缺失,社会经济自然会陷入绵绵不绝的衰退。
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自
明治维新以来的14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日本人民的勤劳和社会各方的勉力而为成就了日本的强盛。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国力强盛和
国内市场狭小促使日本走上了
军国主义道路,给
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实不然,真正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恰恰是使日本走向强盛的“明治维新”,它的另一面就是政府部门主导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对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的破坏。
在日本
经济起飞的同时,日本政府部门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论是妄图恢复封建政权的失意武士还是受西方
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都死于明治政府的屠刀之下。由大地主转变而来的大资本家深深明白依靠政府权力谋得自身利益的优势所在,
三菱重工集团就是典型案例。即使是在
二战以后成立的和平政权也沿袭了日本的这一经济政治紧密结合的典型发展模式。
日本无奈,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来自东亚社会的
传统文化根基,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强大、完善和成熟的封建经济所形成的文化熏陶了几千年,日本社会的强势政府文化深深扎根于日本经济当中,对于善于学习但没有根基的
日本文化来说,想改很难。这恰恰说明了坚持原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一个具备原生文化的社会才具有更新换代的可能,仅仅是模仿,只能成一时,不能成一世。
不过,日本因为模仿而成就了一时的繁荣,但强势政府对
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的破坏导致了社会经济陷入了“结构性低迷”。经过50多年的发展强大,1929年的
世界经济危机将日本拖下了深渊;再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强大,1990年代初期再次陷入衰退。衰退了15年之后,在本次
全球经济的高涨之中,日本经济犹如
蜗牛一样前行,还经常时不时犹如
狗熊一样冬眠一段时间。
悲情的
动漫产业兴起。有学者认为日本的
经济周期应该是:50年繁荣——20年衰退——50年繁荣——20年衰退,日本经济正处于20年衰退的第十四五个年头。充满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动漫产业在日本很是兴盛,它代表了日本经济的内生性动力正在成长。
的确,在和平宪法的压力下,日本无法通过发动战争来卸载经济结构固化所带来的痼疾。除了默默的忍受就是充满幻想,幻想也带来了生产力,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广义的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的十几个百分点。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
青木昌彦就认为,日本处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又一次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其结果不光是在日本和韩国出现一串超过
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更令人吃惊的还将在后面。
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出,当世界其他
经济体将
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通讯产业的时候,日本却将其应用于制造新
文化产品,这种旁溢斜出的趋势得到了日本社会上下的赞同和追捧,因为整个
社会文化处于经济增长
大萧条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岗员工的精神压力不亚于
失业人员的精神压力,
社会需要动漫产业的兴盛来解决整个社会精神压力的释放渠道。
但是,正当动漫业似乎进入黄金时代之际,动画制片商、政府官员和
分析师都警告说,该产业的长期前景黯淡。由于薪水微薄、
工作条件恶劣,日本的年轻人再也不愿从事动漫工作。同时,随着对动漫的需求猛增,人们担心制作质量已经下降。“日本动漫业的未来肯定不太光明,”
吉卜力工作室总裁铃木敏雄说道。
宫崎骏获得2003年
奥斯卡奖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就是在该工作室制作的。
从十多年来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当代经济的两大特征:第一要有金融市场的强大支持才能获得飞速的发展;第二是必须要有很好的盈利点和真实的赢利,才能有很坚实的发展基础。而两者又归结为一点:为社会创造价值。
回归金融回归财富金融市场对
新兴产业的支持意味着它应该会有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预期,否则,金融市场不会支持它,所以,“
永动机”项目是融不到资的,日本的动漫产业注定了是一个类似的项目,它不仅仅不能带来财富的创造,而且还是在消耗财富,消耗财富的产业从本质上就不可能成为主导社会的产业,起码现在
人类社会的
发展阶段是这样,没有听说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开设大量“高尔夫球场”发展起来的。
目前的人类社会还处在创造财富的阶段,金融业中流动的就是社会的
积累财富,长期来看,这些财富应该是为财富的增长服务。但是,在政府主导的经济(金融)体系下,金融往往成为了破坏财富的场所。原因很简单,
金融资源的配置不是以效率为核心的,而是以“关系”的近疏为标准的。
在日本,以互相持股为特征的长期契约型经济主导了日本经济,这种
经济模式不仅仅不接受外来的投资,而且还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消费增长。面对经济长期衰退,日本并没有真正下决心进行金融改革,而是各个
利益集团在你争我夺,从日本的多党之争就可看出。所以,每次日本经济的繁荣都以房地产迅速增值而告终,日本的土地真的比其他经济体的土地更能创造财富吗?不会的,真正更具有财富价值的是
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需要良好的
社会环境得以发挥出来。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而且处于典型
东亚文化的中心,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成为了必然。不过,中国还没有互相持股的固化经济结构,但是,金融改革中出现了国有金融企业互相持股的苗头,如果上市不顺利,相信这种互相持股局面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这对中国金融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如果金融企业形成了一个固化的网络,将会导致
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堕落,从此次
房地产泡沫中的情况就能看出一二。
中国的情况和日本有所不同,不仅仅有原生文化作为基础,而且其中的兼收并蓄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中国的开放前景远远超过日本,虽然程度不如日本。但是,中国培养市场经济文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中国落后西方强国不是三十或者五十年,而是两百年。
全球衰退
全球经济
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
随着世界经济和主要国家经济指标从今年年初的趋向好转骤然转向低迷,关于世界经济增长再次“撞墙”,以及新一波金融危机即将袭来的说法在国际上不断发酵。6月1日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继续缓慢下降,对
中国GDP增速放缓和
通胀加剧的担忧进一步刺激了外界对于全球经济“
二次探底”的猜测。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所谓“探底”之说需要谨慎看待,全球经济在近期依然有走稳的可能。
根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发布的报告,衡量中国制造业生产和营销整体景气程度的
PMI指数在5月份为52.0%,较4月回落0.9%,其中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分别较4月下降1.7%和0.4%,反映了制作业规模增长进一步放缓的态势。就在上周,
高盛银行基于通胀和油价因素下调了中国2011年和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日本经济新闻》5月31日分析称,在
流动性过剩和抵御通胀的总方针下,中国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遇到一定阻力。成本的增长、贷款环境的恶化和国际贸易壁垒使得贸易
企业竞争力下降,订单大量损失。另外,分析人士称,最近中国所遭遇的大旱和电力供应危机导致
生产成本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受到抑制。
汇丰银行一名分析人士5月31日预测说,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遭遇“
硬着陆”。
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令世界经济“撞墙”的猜想在舆论界和经济界人士当中盛行。
摩根大通银行5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全球产业整体产出总量已经创下21个月低点,而全球产出价格则远高于历史长期均值近10个百分点。世界经济近期出现衰退也被主要经济体的
经济数据所验证。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8%,远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3.1%,而制造业增速在过去的一个月已经下降到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据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月31日报道,高盛银行和
美林银行已经分别将美国第二季度增长率预期大幅下调,并预计月份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将从前一个月的24万个下降到约15万个。遭受大地震冲击的日本经济数据更为惨淡,第一季度GDP负增长3.7%,即使考虑灾后重建的
内需拉动,今年全年
实际增长率也可能只有0.6%。另外,
欧债危机“重灾国”
希腊、
葡萄牙和
爱尔兰等国经济和财政状况难以改善,欧盟内部因欧债危机矛盾加剧,使得
欧元区整体
经济低迷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在发达经济体面临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时,
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经济难题。5月31日,印度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第一季度GDP增长
年率换算后为7.8%,创下5个季度以来的最慢增速。
巴西、
南非等国也面临通胀增长过快的压力。
对于全球经济在今年“急刹车”,一些分析人士称,这是“各种灾难综合累加”的结果,其中包括一些突发性因素。高盛银行分析师扎克·潘德尔5月31日称,日本大地震给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打击超出预期,美国经济基础甚至都受到震动。另外,欧债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也延误了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并干扰了金融市场的信心。
然而,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周世俭告诉《
环球时报》,现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还不至于
二次探底。全球经济下挫表现突出的是日本,但下半年日本经济因灾后重建会有所好转。韩国《
朝鲜日报》称,只要快速妥善地解决欧洲债务危机,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混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另外,如果中国能够在控制通胀基础上逐步放开增长的“步子”,就可以带动地区甚至全球
经济复苏。
2022年
2022年据美国《
新闻周刊》网站3月3日报道,随着俄罗斯升级对
乌克兰的军事打击,大型石油企业纷纷退出俄罗斯,加入宣布退出以谴责俄罗斯打击一个
主权国家的西方企业行列。据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
俄罗斯石油公司在
伦敦上市的股票周一双双遭遇暴跌,
跌幅分别为42%和53%。
报道认为,事实证明,全球制裁对俄罗斯而言是灾难性的,俄罗斯经济已在崩溃边缘徘徊。但史无前例的制裁也将给全球造成负面影响,大型企业退出俄罗斯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俄罗斯的边界。
随着俄罗斯进一步加大打击乌克兰,
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风险仍然很大。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导致全球
经济关系破裂,其程度为近8年来所未见。格里斯特媒体组织称:“如果俄罗斯对外输出石油和天然气被打断,那么在全球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使需求增加之际,全球最终可能为购买能源付出更多。”
这将对俄罗斯造成严重后果,但也会增加西方国家的
生活成本压力。把能源列入制裁清单意味着石油和天然气在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里将变得更昂贵,从而增加经济放缓演变成经济衰退的风险。
通胀问题
周世俭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最值得关注的是通胀问题。美国可能会采取隐性的印钞行动来刺激经济,不会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地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饱受通胀之苦的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此一来,凡是以美元记价的大宗资源性产品都会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