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消费是指当下的收入水平不足以购买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分期付款,预支形式进行消费。
基本介绍
又称消费超前、消费早熟,是指居民的
消费水平超过本国同期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
消费行为。在超过暂时的收入能力的情况下将今后的收入提前到现在支出。 这种消费虽然在一定时期对
经济发展有一定的
刺激作用,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运用经济的、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手段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予以科学引导。
超前消费
产生原因
1、是西方
发达国家消费方式带来的“国际
示范效应”。
2、宏观
管理失控,
消费基金膨胀和对劳动者
消费引导失误。
3、跟由国内富裕阶层引起的“国内示范效应”也有关。
本质
超前消费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所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需求不足,也即“
相对贫困”。马克思说过,这是
资本主义的
基本矛盾之一。但时至今日,马克思早就被遗忘了,大概没有谁能将今日美国的“超前消费”与马克思的“相对贫困”理论联系起来了。许多人认为,高福利国家怎么还可能有“贫困”?甚至更有人指责所谓相对贫困理论根本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然而,高福利下仍然有“
相对贫困”,其表现就是“
有效需求不足”。这里没有任何
价值判断因素,只是从纯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从本质上看,“超前消费”正是资本用来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手段之一。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凯恩斯的方式是由国家投资来拉动需求和就业。但
新自由主义反对
国家干预,因此就“创新”出一种新的借贷形式——“
消费信贷”。这样既避免了国家干预,又能产生有效需求,完全符合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制度理念。为什么
金融资本肯借钱给消费者呢?既然需求能力不足,是不是可以放缓经济发展呢? 第一,资本必须维持运转,否则企业会倒闭,继而是银行倒闭,将会发生经济衰退以至
经济危机,已经投入的资本会血本无归。
第二,资本不仅要运转,而且要不断扩大再生产,因为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尤其在
全球化条件下,谁放慢
发展速度谁就会在竞争中败北,进而被外国资本吞并(欧洲的‘私有化运动’就是被美国和日本逼出来的)。 第三,从社会方面看,失业上升,贫富进一步分化,
社会问题成倍增加,可能引起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资本运转是不能停摆的。问题在于必须使没有能力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说资本必须想办法“创造”出一
消费市场。既然消费者买不起商品,何不直接给他们发钱?但在
私有制下,这样做无异于抢劫(劫富济贫),根本违背私有制原理(反向抢劫倒是可以的),如
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市。送钱不行,第二个办法就是借钱。于是资本创造出了“借贷消费”,或者叫“超前消费”。这样一来,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经济可以继续循环,资本可以继续赚钱,老百姓又提高了
生活质量。所以说,
消费信贷既不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也不是
福利国家的贡献,而是自由资本发明出来的赚钱形式。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良好运行的假设前提下,是一种“信心经济”。美国凭着
超级大国地位,凭着
美元霸权,可以有超级信心。美国民间债务15万亿美元,平均每人负债5万美元。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便不敢如美国那样胡乱借钱,所以
金融海啸出现在美国也是合乎逻辑的。 但这是对
消费能力的预支,
有效需求的增加只是暂时的,超前消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只是缓解了矛盾,推迟了矛盾的爆发。“出来混,早晚要还的。”这种
虚假繁荣只能靠不断的“
制度创新”,包括“
金融创新”来维持。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泡沫越来越多,一旦某个微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
多米诺效应,早已被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绷得不能再紧的
资金链就要断掉,那时
金融系统,继而是整个经济将面临灭顶之灾。这就是“超前消费”和
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马克思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他并没有看到今天的
资本主义。哪知在一百多年之后,已经经过无数次“创新”的资本主义居然还是没有逃脱马克思关于资本发展规律的咒语。
特点介绍
危险性极大。由于
消费基金膨胀,挤占
积累基金,造成
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经济
增长速度下降;消费品生产,尤其是
高档消费品占用的资金和资源过多,造成
产业结构畸形发展,膨胀起来的
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满足不了时,需要用外汇进口大量消费品,从而造成
国际收支逆差;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被刺激起来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又形成增加工资的压力,而当工资增长速度超过
劳动生产率和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人民实际
消费水平下降。
好处
1、通过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新的
消费热点,扩大
市场需求,使
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其次,超前消费可以增加资金
利用率,只有真正进入市场流通的资金,才能具有货币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我们将会引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去说明这个观点,促进
个人信贷消费是政府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变银行
经营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消费总额中信贷消费的比例占到10%,就能拉动经济增长4个
百分点。
2、超前消费是
社会发展对消费者的现实需要,也是进入小康社会人们
消费观的转变,负债过日子,对人们的是一种动力和压力,激励人们更努力的工作去解决自己的负债,以满足自己的生活要求。另外,适度的负债能够有效地提高
投资效率,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3、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消费的积极性。为了刺激国民消费,国家强化了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加速商品房的建设和家用汽车的生产,扩大了
消费领域。国家还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其中
信用消费、按揭消费、
个人贷款 就是很有吸引力的办法,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敢用明天的钱的超前消费者。其实政府的大量举债,企业的借贷也是超前
消费观念的一种宏观表现,政府、企业的这些举措也推动了地方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同样,作为消费观念的微观表现,
居民消费的转变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扩大内需、推动
社会消费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超前消费的观念可以激活银行资金。它以相当高的利率,贷给客户,视客户的年龄、收入等情况决定贷款的额度和期限;而且客户把
贷款消费的项目如,购买的房子、汽车抵押给银行,当客户一旦丧失偿还能力时,银行就可以把
抵押物收回。同时,还可以激活市场,特别是激活了
房地产市场和汽车消费市场,扩大了
内需。另外,这种消费方式还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困难。
弊端
不能否认的是,超前消费是一把
双刃剑,我们要在肯定它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如投资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样,信贷消费同样也有风险。贝尔曾经针对西方盛行的分期付款有过如此妙论:造成
新教伦理最严重伤害的武器是分期付款制度,或
直接信用。“
负翁”现象是超前消费特有的产物,如果控制不当的话,会对社会的思想和经济方面都带来不良影响。超前消费会刺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使得社会上的
拜金主义思想日益严重,公众的价值观
人生观极度扭曲,甚至会产生极具破坏性的
享乐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浪费文化。经济方面,如果城市中的这种“
负翁”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一切只会走向预期的反面;经济发展的稳定会受到影响,扩大内需的背后是
银行里泛滥成灾的呆账坏账,还可能为社会埋伏下许多“失控”的危险:一方面,它会对
借贷方的财产构成侵害,产生社会
信用危机;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负债人的信誉,造成他们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更会产生
经济纠纷。 不仅如此,过度的超前消费还会给
消费贷款居民以超过心里承受能力的压力,如果出于攀比心理消费,随之而来的还贷压力必然加大经济压力,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生活质量、自身心态也会受到影响。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高达98.09%背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
焦虑情绪。循序渐进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任何揠苗助长的浮躁心态对于社会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今天我们醉心于搭造空中楼阁,明天必然要承受从空中摔下来的痛苦。对于超前消费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量力而行,防止超前消费成为
过度消费,让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又尽量避免潜在的风险。 在美国,
消费信贷为社会经济埋下祸端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与消费信贷制度相配套的有许多完备的
制度规范,“
负翁”从借贷之初就处于制度监控之中:有没有不良减信记录,具不具备还债能力,借出去的钱如何花等等,有了这些制度规范,“负翁”就处于制度框架以内。中国想要控制“负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有必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制度。
应对措施
首先就是建立严格的消费
审查制度,用来监督“
负翁”们在消费什么。并不是凡消费就能
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正如某位经济学家所言,只有消费那些“
发展资料”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信贷消费的对象包括“
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只有对于“发展资料”的消费,才能不仅仅满足于人们当下的欲望,而且有利于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对于目前有不少“负翁”是在
高消费“享受资料”的现象,我们要及时制止他们进行信贷消费就是为了超前享受及时行乐的思想,避免超前消费给我们社会带来破坏性的
享乐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浪费文化的危险。然而,对于“发展资料”,我们就要鼓励。消费审查制度就是对这种现象进行制度的约束,规范“
负翁”的消费选择。 然后就是以规范对“负翁”们的信贷过程进行
合法性审查。严格对贷款者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在银行审批
贷款项目时,就要看贷款者的信用和
收入证明是否真实,贷款使用的项目是否符合规定,贷款者在本行和其他银行还有没有其他贷款,有没有超越他的
偿还能力,以此减少贷款变成
坏账的可能性。 此外,我们还要建立个人诚信记录审查制度,一个有说谎记录的“负翁”是对
消费信贷制度最大的危险。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
信用担保机构,推行个人破产制度,在
个人资产小于个人负债且无能力偿还的情况下,如同
企业破产一样,实施
个人破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