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的“流动性(Liquidity)”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一词,即指有过多的
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
经济过热(Overheated Investment Growth)现象,以及
通货膨胀(Inflation)危险。“流动性过剩”有时被称为“资金周转过度”。
类型特点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
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
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
增速大大快于
贷款增速。
通常意义的“流动性(Liquidity)”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
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股票市场提到的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
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
股票帐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
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
热钱。
上面两种流动性多数情况下会有关联,既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表现不佳。
针对于个股,流动性是另一个概念,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我买了这支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支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
小盘股或
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
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很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
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
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对
通胀的定义也有多种,但通胀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通中的货币出现膨胀状态,即
货币贬值。第二,一般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上涨。注意普遍和持续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把
通货膨胀和其他的
物价上涨现象区分开来。Inflation除了通货膨胀的意思之外,还有
信用膨胀、物价暴涨的含义,从这些字意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货币过多和信用膨胀,物价持续普遍上涨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预期货币
存量均衡水平实际对应着合意的
物价水平。当我们说流动性过剩,即
货币超发时,预期均衡的
货币存量没有变化,此时,物价没有出现普遍、持续的上涨。但是,由于实际货币存量已经超过合意水平,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如果
中央银行此时能够控制
货币发行并使实际货币存量回归到预期的均衡水平,那么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就有可能不会发生。反之,
物价水平就可能出现普遍、持续上涨。
这里,又不得不涉及货币的本质、货币如何超发以及从货币超发到物价普遍上涨之间的传递机制问题。在马歇尔那里,“货币”一词有较大的伸缩性,如果没有相反的意义,“货币”可以看成是“通货”的同义语。在金融市场上,“货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等于
贴现率或短期贷款所收的利率。在托马斯·梅耶那里,足值的
商品货币指的是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交换中介的价值完全相等的货币。如果货币作为商品自身的价值不能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完全相等,且不能用以(直接)兑换商品,就称为信用货币。
问题
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性议题。美国经济显露疲软致使
美联储再度迈开降息的步伐,日元长期维持
零利率或者低利率,欧洲国家为阻止
本币升值步伐而放慢提高利率的节奏,全球性扩张的货币政策在刺激
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积蓄了大量的流动性。受经济失衡的诱导,这些爆炸式的流动性绝大部分都流到了
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也成为全球流动性的巨大蓄水池。然而,仅仅将流动性过剩归结为外部因素显然有失偏颇。由于独特的经济环境和
金融制度,中国流动性过剩有着自己特殊的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
测度
对于流动性的测度有不同的口径。根据所研究对象的不同,流动性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世界范围来讲,流动性是指
储备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从一个国家的整个宏观经济来讲,流动性是指该国
主权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一般用M2来反映;从银行体系来讲,主要是指银行体系内可贷放资金的多少,一般用
存贷差来反映。这里我们通过测度后两种口径,来检测我国流动性的规模与发展趋势。
原因
综述
流动性过剩可由多个原因单个或共同导致。总的来说包括了
中央银行实行
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手段包括调降
准备金率和利率,
回购国债以放入资金到市场),
经济周期的变化,
汇率制度的缺陷,
热钱大量涌入等。这些因素皆可大大提高流动性,当过度时,便会引起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也可理解为伴随或缘于
通货膨胀,即部分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流动性过剩。
中国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近几年
M2与GDP继续维持高位,却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第一,从
货币超发压力到全社会
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有一定的时滞。由于现代信用货币的复杂性,货币超发压力往往不会立即导致物价的广泛上涨。这种滞后期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价格指数的重视程度、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以及国家货币和财政部门对于通胀的态度。我们看到,现实经济中
货币发行量尽管已经在高位运行数年,而
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是负数;而当货币当局为了抑制通胀将各个口径的
货币发行降下来时,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在上涨。如此,
物价上涨相对于
货币超发压力的
滞后效应,仍然会造成反通胀理论和政策上的混乱。例如,一些观点认为,我国货币多发根本不会带来物价上涨压力,应当以货币超发来抑制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价格下降。这样的论点把
时滞效应理解成了货币多发与物价上涨没有必然联系。“通货”的“膨胀”,并不会立刻带来“
通货膨胀”,但时间上的不一致并不能否认货币超发是全社会
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的最基本的成因。
收入差距扩大
第二,
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富人的
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作为养老金、医疗费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
消费品企业的激烈竞争
第三,消费品企业的激烈竞争,阻断了商品价格水平从原材料到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传递,从不动产和
资产价格到普通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传递。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
资产价格膨胀也会导致
通货膨胀。刚卸任国家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
余永定先生就指出,仅看到
物价指数的稳定而不注意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上涨,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过松,以致不能及时制止
泡沫经济。他举了日本的例子,上世纪80 年代末,日本
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 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 因而没有提高
利息率,
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 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余先生还提醒说,在中国存在大量超发、但暂时沉积为
居民储蓄存款的货币(我们暂时将这一部分货币称之为“沉积货币”)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也可以是
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很可能激活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将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 从而导致
通货膨胀的复活。
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