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币升值通过宏观途径向
证券市场传导,是一种间接影响,其表现是本币升值影响国内
经济的产业结构,具体包括两种方式:(1)升值对
贸易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影响;(2)升值对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影响。
西方经济理论将
开放经济体的国内产品分为
贸易品和
非贸易品,贸易品是指可以进口或其价格与国际
市场挂钩的成本要素,非贸易品是指不能进口、不与
国际价格挂钩的成本要素。相应地,生产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部门就称为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从贸易品的定义可以直观看出,贸易品的价格容易受到国际
市场影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贸易品包括服装、电器等等。
贸易品的价格在世界
市场中没有显著差异,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就会有
套利者通过套利活动快速填平这一价差。极端地讲,在小国
经济中,贸易品价格为外生因素。而非贸易品的价格则基本不受国际
市场影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非贸易品包括
金融服务、运输等。
根据经典
汇率决定理论,
本币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本币升值引发的
汇率变动必然影响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在国际
市场贸易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本币升值会负向影响到国内市场贸易品价格,非贸易品部门取得相对价格优势,
投资非贸易品部门也变得有利可图,从而使生产要素向非贸易品部门聚集,非贸易品部门得到更快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非贸易品部门在
本币升值过程中经营条件向好是结构性的。
外延增长型
企业是指主要依靠扩大
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包括土地投入、劳动投入、
资本投入等)来增加产出的企业。对于出口
企业来说,企业利润包括
正常利润和汇兑损益两个部分。外延增长型
企业由于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其只能接受同业价格,自身没有
定价权。根据西方
经济理论,其利润水平也接近于零。汇兑损益对于这样的
企业来说,是重要的利润来源。极端条件下,
本币升值会刚性地削弱外延增长型
企业的
价格竞争力,使其立即丧失全部
市场份额。
企业必须从其他方面增强竞争力:一是“逼迫”企业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即促进内涵型
经济增长;二是通过降低
工资或者增加劳动时间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对于第一点,短时间内显然是无法快速实现的。对于第二点,历史经验表明,在
本币升值过程中,国内
劳动力价格往往相应上涨,降低
工资或增加劳动时间显然也无法轻易实现。因此,
本币升值将从经营角度制约外延增长型部门的发展。
本币升值通过上市公司途径向
证券市场传导,也是一种间接影响,其表现是本币升值影响上市公司的
财务和营业状况,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从
资产重估的角度出发,持续、大量的国际
收支顺差,将形成大量的对外债权。这些对外债权的积累,将显著影响国内
企业的资产配置策略。整体来看,国内
企业基于
分散风险的需要,将卖出对外债权,买入
本币资产,以规避涉外风险。这种对外债权的卖出和
本币资产的买入活动本身,就将影响以本币计价的
资产价格。本币资产将会获得一个重新
估值和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会影响到所有本币资产,而不仅仅局限于
金融资产。在此过程中,资源性上市公司将会从普遍性的
本币资产价格提升中获益。对于包括
房地产在内的这一类型的上市公司,
资产重估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上市公司
投资价值,推高上市公司股票价格。
除此之外,对于包括航空、煤电等高外债上市公司,其本身
财务杠杆较高,债务多以
外币结算,但是在
资产负债表中,则需要以
本币计值。
本币升值引起的外债的本币价值下降,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和
财务成本,将明显改善这类公司的
财务状况,直接带来会计账面上的
汇兑收益,有利于提高经营业绩,增加这类公司的
投资价值。
对于
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来说,
进出口的贸易行为对其
经济影响深远,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大量
生产要素被投入到进出口相关产业部门。
本币升值最为直接的影响是
出口部门的产品价格丧失竞争力。外国购买者买入升值国产品的
外币价格因
本币升值而提高,而进口部门的买入价格则变得合意。
根据
经济理论,价格变化势必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
本币升值将导致外国购买者减少升值国产品的买入,而增加本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这种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在于: 纺织、服装、鞋帽、玩具、木材、家具、机电、机械等依赖产品出口的上市公司,
本币升值将影响其价格的国际
市场竞争力,不利于这些产业的收入水平和盈利状况。
在退出
投资时,也需要首先将本币的
本金和
投资收益兑换成
外币。从这个角度看,
本币升值显然有利于境外
投资者,这是因为在
股息、分红以及
资本利得的基础上,境外投资者还将获得本币升值的收益。也就是说,在开放的
经济体中,境外投资者的
投资收益应当包括证券
股息、分红、
资本利得收益和
货币汇兑收益。
本币升值预期将会显著推高境外
投资者投资境内
证券市场的收益预期,放大证券投资需求。
从
汇率决定的
国际收支理论出发,
本币汇率的升降,是源于
外汇市场上
本币的供求情况。持续的
国际收支顺差会在
外汇市场上形成持续的买入本币、卖出
外币以结算国际收支的需求,这种需求必然导致外汇市场上产生持续的
本币升值压力。从理论上来讲,升值压力将持续到把
国际收支调整为零。在现实
经济中,由于价格的刚性和预期的持续,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超调。如果人为控制
本币汇率的调整,那么
国际收支顺差就会反映为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增加,在中国这样控制结汇的国家,将直接导致
基础货币以
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
基础货币在
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呈现数倍的放大。这些被动投放的
货币供给自然需要在境内以适当的
本币资产形式持有,而
金融资产无疑是流动性最高、风险可控性最强的本币资产之一。对于这些
金融资产的需求,将在
国际收支顺差和
本币汇率管理的共同作用下放大,推高
证券资产价格。
根据
汇率决定的
利率平价理论,
本币兑
外币汇率未来的涨跌应当决定于两国
货币利率之间的差异。
本币利率相对
外币提高,也就意味着以本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收益增加,则导致本币
需求增加,外币需求减少。这种
套利活动将持续到
本币升值将这种收益差距吸收掉为止。对管理
本币汇率升值的国家来说,对境内本币
利率与境外
外币利率保持一定的
利差,是减小
本币升值的有效手段。相应的低利率,则造成被动的
宽松货币政策。这也是“蒙代尔三不可能”定理所诠释的
固定汇率制、
资本项目开放以及独立的
货币政策三者只能取其二的意义所在。被动的
货币投放如果无法完全冲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广义的财富效应,进而推动境内居民和企业
证券投资需求的提升。寻摇钱术 到顶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