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平价理论(Rate Parit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
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
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
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
抛补套利所引起的
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
套利者在比较
金融资产的
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
外汇风险。
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
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
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
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
现汇汇率下浮,
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
汇率上浮,期汇
汇率下浮。
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
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
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
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
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
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
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
升水。
1.
利率平价说没有考虑
交易成本。然而,交易成本却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各种交易成本过高,就会影响
套利收益,从而影响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如果考虑交易成本,国际间的
抛补套利活动在达到利率平价之前就会停止。
2. 利率平价说假定不存在
资本流动障碍,假定资金能顺利,不受限制地在国际间流动。但实际上,资金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
外汇管制和
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只有在少数
国际金融中心才存在完善的期汇市场,资金流动所受限制也少。
2、汇率状况导致的
本币预期贬值率的变化,即本币面临的贬值压力的上升(下降)会导致资本从本币(外币)向外币(本币)的转移,发生
资本流出(流人)。
3、利率和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即
资本流动的方向不仅取决于利率差异和汇率水平,而且取决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
1、当各国利率存在差异时,投资者通常希望将资本投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这种
套利行为会导致资本的跨国界、跨市场流动。
4、利率较高的货币的
即期汇率上浮,
远期汇率下浮,出现
远期贴水,利率较低的货币的即期汇率下浮,远期汇率上浮,出现
远期升水。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l9世纪60年代。l9世纪90年代,研究
远期外汇理论的德国经济学家沃尔塞·洛茨提出了
利差与
远期汇率的关系问题。
3、不论远期汇率与其利率平价偏离多大程度,获得足够利润的机会使
套利者把资金转移到更有利的金融中心。
4、如果
外汇交易被少数集团控制,或在主要交易人之间达成交易协议,那么,
挂牌汇率可能偏离其利率平价。
20世纪30一40年代,保罗·艾因齐格运用
动态均衡思想,发展了利率平价的动态理论。经过罗伯特·z·阿利布尔等人的进一步完善,现代利率平价理论框架趋于成熟。
由于新兴市场的
金融危机涉及大量
国际资本进入或离开一国
金融市场,
直接验证了利率平价理论的解释力。从新兴市场危机的 质看,
货币危机导火索是短期国际游资的投机性炒作,而
投机商决定资本投向的依据是股票、债券和货币等
金融资产的价格或
收益率,由于
资产价格与利率水平之间具有
负相关关系,而且投资收益涉及的
货币兑换也会受到汇率水平的影响,反映在金融市场上。
投资决策的依据实际上是利率、汇率以及由利率平价之问的联动关系。
(1)如何解释
亚洲危机的大面积传染。鉴于利率平价利率通常考虑两个国家的利率差距及汇率预期变动,对于多国
汇率变动的关联性的解释能力严重不足。
(2)如何识别
市场心理逆转的拐点,尽管利率平价利率成功地证明了亚洲危机出现之前的市场失衡,但不具备对于一国承受失衡的耐久力及
资本流动完全逆转的拐点的解释力。
(3)在
资本完全流动前提下,无法区分外部冲击的长期反应与短期反应的本质差异。
1. 与持有国内资产相比较,持有国外资产具有额外的风险。随着
套利资金的递增,其风险也是递增的。
2. 套利还存在
机会成本,由于套利的资金数额越大,则为预防和安全之需而持有的现金就越少。而且这一机会成本也是随套利资金的增加而递增的。基于以上因素,在现实世界中,利率平价往往难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