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
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
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
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定义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
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词源
“经济”一词的演变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
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
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是
儒家学派的众人,会按照《
大学》中“三纲八目”的要求去做学问、做人,而三纲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古代“经济”一词的最外向的表示。
基本解释
含义分别有:
1、指社会
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我们
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经济,人有着自身的消耗需求,
物质资源因而得以认知与定义,而同时,货物有着其自身的界限与范围,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作用。这样的一种基于人体需求而存在的
时效性用途,在人的思维认知之下,而给予了它一种表面性的客观价值,从而在人的一定的思维下被普遍接受,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思维常识。
如此,货物得以确定规格,在人的相互认定之下继而得以流通,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置换与交易...而同时,人有着自我意愿上的
偏向与取舍,这也就决定到了所需物质的每个方面...或许,这样的一种以货物的客观价值为共知,以人的自我意愿为前提,由此而产生的合理有序的
人类活动,是为经济。
经济之下,由人的意愿和对货物的价值认定,而产生公平自由的交易原则,而同时,各种各样的意识、行为、交易的出现和发生,都在人的理解之下,或许,这样的一片、整体的意识思维的承载,就是场,随着人的意愿而自由伸展。
引证详解
1、经世济民。
《
晋书·
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唐
袁郊《甘泽谣·
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三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2、指治国的才干。
清《睢阳袁氏(
袁可立)家谱序》:“与参由明经高第为
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
清
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一:“(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
《
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
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
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
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香港设一个第二
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
4、指财力、物力。
鲁迅《
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
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丁玲《母亲》二:“小菡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
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
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
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
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
工业经济、农业经济、
商业经济等。
概念解读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
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
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
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
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
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
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既节约成本扩大效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
国民生产总值、
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
王通《
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
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经济就是
家庭管理(见[
古希腊]
色诺芬著:《
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
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
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
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6.经济是指社会
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
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
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
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
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
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
逻辑错误,即
循环定义)。
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
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
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11.经济是指财富;
12.经济是人类和
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
稀缺资源;
1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1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1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1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
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1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
社会资源被利用;
20.经济是指在
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21.经济是指
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
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22.经济是指
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23.经济是指
政府支出、税收、预算、
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经济是指
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26.经济是指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
交换分配和消费等
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
经济规律;
2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30.经济是人类运用生物、
非生物、信息、能量、资本等资源及工具制造或创造出满足人们不同需求产品的活动。
类型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
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
经济运行体制。计划经济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计划经济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
逻辑推理是:
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无论在何种
社会经济制度下,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区别:
独立的
市场主体是
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是由
市场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的,企业要对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的变化作出灵活反应。
因此,企业必须有独立的产权,能够自主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实行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预算约束硬化。
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二是企业有充分的
决策权,能够根据
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
市场机制要达到提高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必须具有一个完善的
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在市场中必须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
充分竞争,以避免产生买方或卖方的垄断现象,否则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市场经济是以
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
商品经济。伴随着
社会分工的深化和
社会生产的增长,必然要求市场的扩大,从而要求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国家连成一个相互依赖的
有机整体,把分散的
地方市场联合为统一的
全国市场;把
国内市场联合成为
世界市场。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无国界的,资本、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
健全的法制基础
在
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如市场的准入、市场的交易、市场的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保证和约束,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协调与管理市场上各种
经营活动。没有好的
法制环境,
市场主体的独立性、
市场竞争的
有效性、
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
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缺乏根本的保证。因此,从根本上讲,健全的法制是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基础资源的整合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当建立在资源广泛的整合过程当中。
土地资源以及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应当合理的予以开发利用,使大量的基础
经济资源做经济发展的后续储备。建立长期而有效的经济
资源供给制度,才能够确保市场经济长期稳步的发展下去。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
立身之本,应当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实体经济不仅包括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也包括部分服务业。除了个别行业,服务业大多属于实体经济。也就是说,实体经济既包括
第一产业和
第二产业,也包括部分
第三产业。
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投资过度增长、
关联交易持续扩大的
经济现象,它越来越脱离
实物资本和
工业部门的增长、
金融证券,
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和极其活跃的投资交易。泡沫经济造成了社会经济的
虚假繁荣,最终泡沫破灭,导致
社会震荡乃至
经济崩溃。
新常态经济
新常态经济是与以
GDP为导向的旧
经济形态或
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
全面发展扬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
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把改革开放的
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增长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新常态经济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新常态;
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
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
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
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
人均GDP增长与
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
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追求目标。把减速和高效划
等号、高速和低效划等号、GDP高速增长和
经济过热划等号,把经济新常态定义为减速增效、
增长速度降温是错误的;人为降低增长速度将导致“滞涨”的严重后果。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
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
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根据
再生经济学原理,无
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
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
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
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
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
增量改革才有
存量调整,只有
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
产业结构化解
产能过剩实现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
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
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
伪命题。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
投资驱动和
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
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新常态经济与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扬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新常态经济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追求目标。把减速和高效划等号、高速和低效划等号、GDP高速增长和经济过热划等号,把经济新常态定义为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是错误的;人为降低增长速度将导致“滞涨”的严重后果。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
根据
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经济学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狭义指GDP增长,中义指能够用货币来计算的
经济总量增加、
国民收入提高(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广义包括能够用货币来计算的与不能用货币来计算的
社会财富的增加,既包括社会财富量的增加,也包括社会财富质的提高。增长属于
宏观经济范畴。广义的增长是狭义的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增长方式
增长方式即
经济增长方式,狭义指GDP增长方式,即把GDP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目标与指标的增长方式;广义指社会财富的增加(包括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方式,即价值(包括能够用货币来计算的与不能用货币来计算的社会财富,既包括社会财富的量,也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增长方式。
GDP增长方式
GDP增长方式;以GDP增长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与目标的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狭义指转变GDP增长方式,广义指
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如从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
资源运营—产品运营—
资产运营—
资本运营增长方式向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狭义指能够用货币来计算的
国民经济总量,既包括
有效经济总量,也包括无效经济总量;广义指社会财富总量即社会
价值总量,包括能够用货币来计算的与不能用货币来计算的社会财富总量,既包括社会财富的量,也包括社会财富的质。广义的经济总量不包括无效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增加、经济规模扩大有两种途径:外延扩张与内涵深化。狭义的经济总量增加往往通过外延扩张来实现,广义的经济总量增加更多通过内涵深化来完成。
有效经济总量;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
有效产出总量之和,社会有效产出总量即社会
有效供给总量。有效经济总量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单纯是
GDP增长的结果。
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
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
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
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
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
微观经济是统一的
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
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
宏观经济学与
微观经济学之别;而
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又叫
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
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
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
正外部性和
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
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
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外部性最早是由
英国经济学家
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
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时间了。
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
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
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更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很难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经济外部性可用消费者的
效用函数表示。
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存在外部性时,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促使资源的
最优配置和
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适度的干预。从现实上讲,外部性特别是
外部不经济仍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
研究对象
由于
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
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财富说是一种年代最早、历史最长,持有人数最多的经济学对象理论。古希腊
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到
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多数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对象理论。
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
色诺芬的著作《
经济论》,通篇都是研究
家庭财富及其增长问题。
重商主义者对研究财富的热情,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他们以财富为中心研究了财富的形式(金银)、产生(
流通领域)和增长途径(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多为财富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
国家税收,如何增加国家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在他的《
赋税论》中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
古典经济学的
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就是研究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财富增长之道的。大卫-李嘉图遵循斯密的财富对象理论,但特别重视
财富的分配问题,他把财富的分配作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政治经济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
据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加以论述,创立了
三分法。
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中,继承和发挥了萨伊的三分法,提出了
四分法对象论,即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研究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原理。
2、历史或制度说
19世纪
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反对者,在经济研究中始终将历史放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坚持以
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经济学。
19世纪初
亚当·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有两重目的:既求
个人利益的极大满足,又使整个民族
大家庭得以加强,并且后者是主要的。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学与
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他认为国家经济学是代表经济落后
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的富强之道。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代表经济上先进国家的利益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
世界经济。
历史学派创始人
罗雪尔指出,
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应与法律、国家、宗教等学科密切相关,并以他们为基础。希尔德布兰德声称,经济学应该产生一种
文化史的
经济史,并与历史的其他分支和统计学密切相关。
新历史学派代表
施穆勒进一步区分了国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
组织结构及其
经济职能。美国
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为根本特征。美国制度学者
凡勃仑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变对相应社会
经济关系的作用。
康芒斯则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于
集体行动(风俗、家庭、公司、国家等)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说
西斯蒙第和
罗雪尔都曾提到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但他们所讲的人的概念比较含糊。
主观
经济学派的先驱者马斯夏在《经济和谐》中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并解释说,“欲望、努力、满足,这就是经济观点中的人”。
奥地利的
门格尔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他把经济学分为
应用经济学、历史统计经济学和
理论经济学,他在《
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
庞巴维克和
维塞尔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杰文斯也指出,经济学为人
快乐与痛苦的
微积分学。
4、人与财富综合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马歇尔在经济学是财富科学的说法遭到异议,研究人的定义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综合了各种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在《
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
1932年,罗宾斯总结许多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概念的共同实质,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门研究目的与具有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
行为科学”。这就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就在于人类无尽的欲望与物品稀少性的矛盾。
希克斯的《
价值与资本》中,也更为明确地显示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科学。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
6、宏观经济行为说
宏观经济行为说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凯恩斯为代表。
凯恩斯革命以前的经济学多是分析
微观经济行为,如研究单个消费品、个别市场或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经济行为,多属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而凯恩斯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转向宏观经济行为分析凯恩斯强调的是
国民收入、总就业、
总需求、
总供给等总量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整个
经济体系,如何使该体系中之全部资源达到
最适度就业”。
1936年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说
为弥补
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
经济分析,忽视微观经济分析的缺陷,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以
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
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
中会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
国家干预。
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
经济体制问题。
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
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
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
宏观控制的经济。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
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
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
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
经济政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三个方面。
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政策。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