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创作政治学著作
《政治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政治学著作,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
内容简介
现存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共八卷,各卷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卷:涉及城邦和家庭的起源、奴隶和财产的管理。第二卷:批评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设计的理想城邦,评论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三种当时典型的政体。第三卷:关于公民和政制。第四卷:对各种现实政体的分析批评。第五卷:论政体变更的原因及其方式。第六卷:论建立稳定政体的方法,主要论述民主制和寡头制的组织。第七、八卷:理想的城邦及其教育制度。由此可见,这是一部论述政治问题的专著,但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和阐释奴隶制各类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过程中,也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七卷和第八卷。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说明了最好的城邦的目的是让人民有美好的德行,过上最幸福的生活,他设想理想城邦的规划,如人口的多少、疆域的大小直到社会结构和城市规划等,其中还涉及到婴儿时期的教育问题。第八卷专门讨论教育,谈论教育的一般原则,讨论到体操和音乐两种教育,全书就结束了。因此,《政治学》应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亚里士多德写作《政治学》时,希腊城邦在马其顿的统治下,不但社会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加深,而且自由民贫富两极分化的速度也加快了。各城邦中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民对大奴隶主的统治日益不满,对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热情也越来越低,过去被希腊人民奉为真理的“个人离不开城邦”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普遍怀疑。这表明希腊城邦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动摇。与激烈的社会冲突、阶级冲突相适应,希腊城邦的思想界也发生了激烈的哲学和意识形态冲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不断深化。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虽然摇摆于唯心与唯物两大阵营之间,但是他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并无怀疑,所以,更加接近唯物论。在认识论上,他也动摇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但是他对辩证法确做过缜密的研究,成为有名的辩证法大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上的元和折衷的思想和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温和民主共和制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的哲学观念的反映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作为中小奴隶主集团的代言人,提出建立由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以调和社会矛盾,挽救处于瓦解中的奴隶主城邦国家。《政治学》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对希腊城邦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作品思想
一、教育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承袭其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肯定了教育与政治间的紧密关系,提出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的控制。他十分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以及对于巩固奴隶主政治统治的作用。这应当说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反对私人教育,认为国家应该成为公民唯一的教师。既然教育对于国家生活如此重要,就应将它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因此他说,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国家要建立统一的官办教育制度,公民要遵循同一学制,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同一的教育和相同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教育与政治关系时,将城邦实施“法治”与进行公共的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他认为要使公民了解并遵守法律,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必须承认并发挥教育作为“法治”宣传和进行法制教育工具的作用。这对于奴隶主政权的巩固与顺利开展社会民主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亚里士多德把教育看作是从属于政治艺术的一种艺术,同时又将它看作,是从个人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城邦与教育
古代希腊的国家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与教育的论述,就是关于国家与教育的论述。
第一,教育方针应引向善德。亚里士多德指出,政治学术的终极目的是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城邦应是自然所趋向的至善的社会团体。城邦的善德不是命运决定,而是人力可达到的。立法家应制定措施,通过教育,使城邦中参与政事的公民都具有善德。一个城邦的公民人人都是善人,城邦才能成为善邦。
第二,只有教育才能达到城邦的统一。城邦应该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惟有教育才能使它成为团体而达到统一。亚里士多德批评苏格拉底、柏拉图企图用公产制达到善德,而忘记了积习、文教和法度可以化民成俗。
第三,唯有教育才能节制人欲。亚里士多德指出,现世的种种罪恶,都源于人类罪恶的本性。人类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许多人终身营营,力求填充自己的欲壑。但是,欲望无尽,欲壑难填。因此,必须用法律制定有效的教育。人欲无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
第四,用公立教育取代私家教育。当时的情况是,教育作为各个家庭的私事,父亲各自照顾其子女,各授以自己认为有益的教诲,这在实际上是不适宜的。一个城邦就所有公民的全体而言,共同趋向于一个目的,全体公民也应遵循同一教育体系,而规划这种体系乃是公众的职责。教育(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既然为全体所共同,大家都应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案。因此,亚氏倡导建立公办的教育制度。
第五,倡导教育要立法。少年的教育应为立法家所最应关注的事情。理由有二:一是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经常教导公民,使之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政体随人民性格的高下而有差异,国民性格优良方可缔造较优良的政治制度。二是人要运用每一种机能或每一种技术,必须先行训练并经过相当的复习,使各个为之适应。在作为一个城邦分子之前,必须先行训练和适应,而后才能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善业。亚里士多德特别推崇有些城邦设置从事教化的专门机构,例如妇女监护、法律(礼俗)监护、儿童监护、体育训导等项职司。
三、优生优育
为了培养健康的下一代,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优生优育的政策,而且提出以下主张:
第一,用法律规定婚配制度,保证在最宜于生育的年龄生育健康的下一代。
第二,已婚夫妇要受教于医师和自然学家,学习关于生育知识。
第三,重视孕妇的保健。孕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行经常的操练,但不宜过于劳累;要摄取富于滋养的食物,保持安静的情绪;此外应实行人口控制,如胎婴超过规定的数额,就要实行人工流产。
第四,早期教育。婴儿出生以后,食物对他们体力的影响甚大。乳类最适宜于儿童身体的发育,故宜多食。应及时诱导儿童作适宜于他们肢体的各种活动,让婴儿尽早训练成耐冷的习惯是有益的。凡在儿童身上可能培养的习惯,都应及早开始,然后渐渐加强这些训练。
亚里士多德建议5岁以前,不要教孩子任何功课,可安排他们适当的游戏和娱乐。负责这一职司的官员(即教育监导)要注意慎选讲给儿童听的故事和传奇。指出儿童的号哭有助于扩张肺部,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发育。教育监导应注意儿童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和周围的环境影响,因为任何卑鄙的见闻都可能养成不良的恶习。立法者要负责在全城邦杜绝一切秽亵的语言。对于儿童,应该特别谨慎,不使听到,更不使出任何恶言。凡不顾一切禁令,必须予以惩处。
四、初等教育的学习科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初等教育的学习科目包括读写、体操、音乐和绘画。读写不仅有实际应用价值,也是研究学术和从事政治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体操除了强身,还可培养勇毅的品德。绘画可以培养对物体和形象的审美观念和鉴别能力。音乐则具有多种功能。亚里士多德论述较详的是体操和音乐。
关于体操。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在教育儿童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所以,开始要让少年就教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体育教师将培养他们身体所应有的习惯,竞技教师将授以各项角赛的技能。亚里士多德批评斯巴达的体育训练过于严酷,采取的是发展兽性的野蛮措施。只能使青少年趋于鄙陋。14岁以前的儿童应教以轻便的体操(竞技)。到了18岁才适宜从事剧烈的运动。他认为对儿童的训练不宜过度,一定要与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相适应。
关于音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陶冶性情、娱乐和操修心灵3种功能,所以应将音乐列教育科目。少年所使用的乐器应当是对音乐方面,以及其他学术面能够助长聪明、增进理解的乐器。歌词和乐调的选择应以培品德为主。
五、教育的宗旨
第一,达德成善。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由入德成善者出于三端。即出生时所禀的天赋、日后养成的习惯以及其内在的理性。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修炼理性,运用思想。此为邦国教育制度上所应树立的宗旨。
第二,亚里士多德批评斯巴达教育的片面性。他指出,斯巴达教育制度的整个体系都在培养一种战斗的军人的品德,以保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而树立霸权。但却昧于和平时期的生活和性情,不懂得如何利用其闲暇以为长治久安之计。他们所受的锻炼完全属于军事性质,此外就不具备其它才德。所以人们如欲达善成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就不应实施斯巴达和克里特的教育制度。
六、道德教育
培养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以理性节制情欲。人的道德“存乎人心”、“成于习惯”、“见于行动”。这三端为天赋、习惯及理性。其中,他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认为道德训练的过程就像人们学习技艺一样,是经过多次重复练习而学会的,一个人要想成为公正的人,就要通过公正的行为才能变成公正的人,要想成为一个勇敢和节制的人,就必须实行勇敢和节制的行为。他还认为,对善行的模仿是形成儿童良好品德最有效的方法。为此,要求成年人要注意修身,用自己的善行去影响青少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应具备的品德是节制、勇毅、坚韧、智慧。人间的至善是善德,善就是正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的目标。总之,他认为美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利用天性,并经过反复行动形成习惯,使感情得到适当发展,最终使美德日趋完善,达到理智的高度。
七、教育方法
亚里士多德对教育、教学方法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有两个论点对后世有着长远影响:
第一,效法自然。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效法自然的原则后来由夸美纽斯作了进一步发挥。
第二,正确处理兴趣与努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少年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他们娱乐。学习必须努力,而且免不了疲劳,实在不是娱乐。这些话隐含有对柏拉图的批评。
八、教育年龄分期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越有成效。
第一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这是学前教育时期。幼儿主要应在家庭里受教育。这个时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促使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应该注意幼儿的营养,应该用母乳喂养。对幼儿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对游戏应进行指导。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要进行身体锻炼,但要循序渐进,要适量,不能过度,防止儿童受到伤害。
第二个时期,即7岁到14岁,相当于初级阶段的学校教育。进入正规的集体教育的阶段。此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发展非理性灵魂,让儿童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儿童自7岁起,就必须送到国家办的学校学习,接受体、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青少年期通常学习的科目有4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绘画。
第三个时期,是从青春期即14岁到21岁。这段的教育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由于《政治学》未有完卷,此期教育的具体情况只能靠推测。估计这时期的学校设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文法、文学、诗歌、修辞学、伦理学以及宇宙学和哲学等科目,而对思辨科学和哲学尤为注重。
后世影响
第一,亚里士多德以《政治学》一书开创了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从《政治学》开始,政治学才从体系上从哲学、伦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政治学》可以称得上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之作。第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独具匠心。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的理念出发,通过玄想和演绎,阐述政治主张。而亚里士多德则不同,他从实际或现实出发,在收集与研究大量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种政体的得失,然后再归纳出政治理论,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走的是一条从具体到一般的研究和分析之路这种研究方法为后来的许多思想家和研究者所效仿。第三,《政治学》中的许多政治主张,尤其是关于政体的分类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西方思想家都直接或间接沿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版本信息
《政治学》原用希腊文写成。现存的希腊文本最早的是手抄本。另外,也有一些拉丁文手抄译本。15世纪开始出现印刷本,这为《政洽学》的普及创造了条件。15、16世纪以后,欧洲相继出现了《政治学》的多种译本印刷本,英文、德文、法文译本多次出现。比较好的英译本是187年~1902年在英国牛津印行的由纽曼校注的版本。通行的中文译本是1965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政治学》中文本,译者是吴寿彭等。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人,古代先哲,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代表作品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气象学》《动物志》《修辞学》等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10:1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