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1919年10月28日-1999年),现代画家。
江苏太仓人。早年从
张石园学习山水,后得
陆俨少指授并拜
吴湖帆为师。1951年入
江苏省国画院受
傅抱石影响,致力于
山水画创新。其早年
作品风格疏秀;中年笔墨劲健,意境灵奇,时代气息浓郁;晚年变法,尝试没骨
泼彩,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曾任
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美协副主席、
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出版有《
宋文治画集》《宋文治作品选集》等。
人物简介
宋文治(1919年10月28日-1999年)江苏
太仓人;早年于上海广告社学徒,又于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肄业;后任中小学及师范美术教师。
1957年任
江苏省国画院副画师,后任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生前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
南京大学教授,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省政协常委。
擅
山水画;初习“
四王”山水,后从师吴湖帆等;五十年代起,
深入生活,探索推陈出新。
作品有《山川巨变》《梅园长春江南春潮》等;先后在北京
中国美术馆、
江苏省美术馆、
安徽省博物馆以及香港、日本、
新加坡、
西德举办个展。
作品分别为
中国美术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国
波士顿博物馆、日本福冈美术馆等处收藏;曾赴美、法、意等国进行交化交流。
出版有《宋文治作品选集》《宋文治山水画小辑》《
宋文治画集》《宋文治山水画选集》《宋文治画谱》及赴新加坡画展、日本西武画展有关选集等专集。
文治山水,起首“
四王”,后转益多师,笔墨融洽南北,骨力劲健,气势高迈,善作高远、深远之景;却又喜绘江南三月,风光旖旎,另具娴都之姿,在开创山水画新貌上有声誉。
人物年表
宋文治先生笔名宋灏;1919年农历9月5日(阳历10月28日)出生于
江苏省
太仓市,养父养母在太仓西郊镇开
小面店为生,后因经营不善,日益败落,生活困难。幼时困苦的生活,对其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造就他自强、自立、坚毅、奋发的性格。
1931—1941
1931年 初级
小学毕业。在学校美术课成绩名列第一。经常描摹
香烟盒上印的《
水浒》等古典人物画,初步萌发了对美术的兴趣。
自太仓毓娄商业中学肄业。曾有作品被选送参加国际儿童画展,并获纪念奖。在县城书店购得
《芥子园画谱》临摹习画,开始自学国画
1935年 经
上海亲戚介绍入上海秀堂广告社当学徒,前后一年半。学习
美术字、
装潢设计等。假日去上海
大新公司、
永安公司画廊参观画展。观摩了
张大千、
齐白石、
任伯年、
吴湖帆、
张石园及日本
竹内栖凤等画家的作品,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国画的兴趣。
1936年 离开秀堂广告社。得苏州亲戚帮助入苏州明光眼镜公司任助理会计兼
橱窗设计。
1937年 日军进犯上海,殃及苏州。失业回老家,靠借贷勉强度日。
1938年 路遇太仓城中小学美术教师,得其介绍入太仓浏河小学担任美术教师。
1941年 得上海亲戚资助,考取苏州美专沪校。时
颜文梁为校长,教师有
蒋仁、
朱士杰、
陈旧村等。学习西洋
透视学、素描、水彩等技法。半年后,日军占领租界,学校被迫停学。
1942—1949
1942年 回太仓,
任城中小学美术教师,兼任太仓西厢小学美术教师。是年专程赴上海向乡前辈
朱屺瞻先生求教。
1943年 借调到太仓中学(原太仓师范)代教美术课,不久转为正式教师。开始参加太仓文化人士组织的曲社,研习昆曲、京剧、
评弹等艺术,增加了多方面的
艺术修养。
1944年 和表妹
杨冰女士结为伉俪。迁居太仓
城厢镇。
1945年 在
太仓中学任教,兼任太仓县立中学美术教师。
1946年 经太仓县教育局推荐,任太仓民教馆馆长,负责美术、体育等活动。
1947年 辞去民教馆馆长之职。经太仓唐祥伯介绍,赴
安亭师范任教。自此在该校任教长达十年之久。同时兼任安亭
震川中学美术教师。经朱屺瞻介绍,拜海上名家张石园为师,开始研究“四王”山水。
1948年 在震川中学教学之余,创作花鸟、山水等作品百余件,在校举办画展。义卖得米一百八十余担,全部赠送学校,建“松隐庐”以扩大
教师办公用房。“松隐庐”由
国学大师唐文治撰文,
吴湖帆手书,立石铭于“松隐庐”墙内,以志纪念。一次偶然机会,获观
陆俨少先生作品,钦佩
之至。前后三次专赴南翔拜访陆先生,最后一次幸获得见,从此经常与先生一起看画谈艺,交谊在师友之间。
1949年 全国解放,安亭师范也获新生。兼任校
总务主任。由陆俨少先生介绍拜上海名画家吴湖帆先生为师。在向
张石园、吴湖帆先生请教之外,更多的是得到陆俨少先生的指导。
1949年 陆俨少作《松隐庐》长卷相赠,该卷引首由吴湖帆题,
卷末有
沈尹默、陆俨少、
邓散木、
白蕉、
叶恭绰、
徐邦达、
启功、黄怡庵等先生题跋。
1951—1959
1951-1954年 全家自太仓迁居
安亭镇,生活日趋安定。1952年,次女玉英出生。参加安亭师范扩建校舍工作,亲自
设计草图并赴各地采购树木、花草以绿化环境。每逢星期日,去上海向师友求教。暑假到
富春江、
太湖等地写生。1954年,次子玉明出生。
1955年 应
安徽省委宣传部、省
文化局之邀,与陆俨少,
孔小瑜,
徐子鹤四人赴
合肥参加
艺术创作活动两个多月。期间到
梅山水库、
黄山等地写生。创作《桐江放筏》《黄山松云》入选全国国画展览。此次在
安徽的艺术创作活动,虽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却给了宋老一次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锻炼和实践。
1956年 《桐江放筏》《黄山松云》先后在《
人民日报》发表。《桐江放筏》在《
人民画报》
画刊发表并做重点介绍。作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参加“江苏省国画展”获三等奖。赴南京参加江苏省国画家座谈会。当选为
嘉定县人民代表。
1957- 1959年 6月,经
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推荐,调省国画院工作。期间,赴省内各处深入生活,创作了《放鸭》《
牛首山》《邵伯水闸》《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中》《锦屏山磷矿》《中山陵》等作品。其中《劈山引水》(与
金志远合作)参加
社会主义国家造型
艺术展览。《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发表于《
中国画》杂志。在创作上不断向
傅抱石、
李可染、
钱松喦等先生学习、请益,得到很大帮助。
1960—1969
1960年 3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任副画师兼院长秘书。9月,作为由傅抱石、
亚明率领的江苏国画家的一员参加在全国六省十几座城市访问和写生活动,担任后勤总管。行程二万三千里,画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全国
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品有《
华岳参天》《山川巨变》(横幅)、《山城晓色》《
广州造船厂》等。江苏油画展赴京展出,
即兴创作油画《洞庭春色》参展。《
光明日报》评论该作是“油画民族化的有益尝试”,并有单页画出版。
1961年 创作《山川巨变》(二稿)、《韶山》《红岩》《枣园秋色》《杠甫草堂》等数十幅作品。参加在北京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江苏省国画院“山河新貌画展”。《山川巨变》《枣园秋色》等在《
人民日报》发表。江苏人民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山河新貌》画集、画辑,有部分作品入选其中。加入
中国美术家协会。
1962年 创作《江南春朝》《太湖之滨》等作品,开始反映
江南水乡的创作。《太湖春朝》被北京
荣宝斋制成水印木刻后,十余次再版。刻画和《山川巨变》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年由
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与
张安治、
白雪石、
陈大羽四人首次赴井冈山写生,归来在北京举办了“井冈山写生画展”。展品全部被中国对外文委收藏。
1963年 由中国美协主编、
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画中山水》专题片,反映了傅抱石、
关山月、李可染、吴湖帆、钱松喦等画家深入生活、创作活动的情况。《山川巨变》也在该影片中被介绍。由中国美协主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可染、
叶浅予、
黄胄、
关山月、
亚明、
石鲁、宋文治等十几位画家作品的专集。《宋文治作品选集》由吴湖帆题字,钱松喦作序。是年初登庐山,二上
井冈山。创作了《
庐山人工湖》《井冈山朱砂冲哨口》《瑞金云石山》《茨坪》等作品。
1964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小辑》。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运河两岸稻花香》巨幅作品。创作《
新安江上》。
1965年 借调到
江苏省京剧院担任京剧《
江姐》
舞美设计,前后近一年。秋,上海市政府邀请傅抱石、钱松喦、宋文治、张文俊等为上海国际机场创作巨幅山水画《
井冈山》。一行乘飞机赴上海接受创作任务,
回宁后因傅抱石突发
脑溢血逝世,此画未能完成。在此期间,前后在南京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师范学院、
工人文化宫兼课,教授山水画技法。全家自安亭迁居南京。
1966-1969年 “文化在革命”开始,先后在高资
蚕种场、桥头省五七干校、
金坛等地学习、劳动。
1970—1979
1970-1975年 从五七干校奉调回南京,参加省美术创作组。1973年起任省美术创作组副组长。期间曾到南京
炼油厂、
徐州微山湖等地深入生活。创作《太湖新装》《太湖清晓》《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炼油厂》《
扬子江畔大庆花》《银线跨太湖》《向阳渠畔春意浓》等作品。《向阳渠畔春意浓》被印制成
单页画发行。
1976年 因
心脏病住“八三”医院治病。1月,惊悉周总理逝世,当夜即写《梅园长春》一画以寄托哀思。《梅园长春》入选
全国美展并出版。此画前后共作四稿,两稿赠
梅园新村收藏,一幅由廖承志题字、赠日本
公明党委员长
竹入义胜。
1977年 江苏省国画院恢复成立,任副院长。创作《茨坪长青》《韶山朝晖》(与
金志远合作)两张巨幅山水。《茨坪长青》被
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韶山朝晖》为
毛主席纪念堂收藏陈列。开始尝试
彩墨相间的画法,有《轻舟已过万重山》《黄山晴雪》《巫峡高秋》《井冈山朱砂冲哨口》等作品问世。随江苏省国画家赴湖南写生,创作《
雷锋故居》《韶山灌渠》《
爱晚亭》《长沙烈士纪念碑》等作品。后因病提前返宁。
1978年 应外交部之邀,赴北京作画。在北京
友谊宾馆为
文化部创作大幅作品《飞流图》,作为国家礼品,由国家领导人出国赠外国元首。参加江苏省政协四界全会,当选为省政协常务委员。
1979年 应广东省政府的邀请,赴广州为小岛国宾馆创作《小鸟天堂》《黄山》等大幅作品。4月,由北京荣宝斋和
香港集古斋主办在香港举办“
金陵八家画展”。与亚明、侯凯、王大山等一行四人赴港出席开幕式。出版《金陵八家》画集。自香港返宁,创作《香港》。秋,赴京参加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和中国美协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应聘为杭州
西泠印社社员。1980年 春,赴日本出席“江苏省国画院书画展”,任代表团团副团长。在日期间 ,参加了
东京、
大阪、
长崎、
神户、北海道等多座城市。有《岚山——周总理纪念碑》《
阿苏火山》《札幌雪景》等作品问世。自日本回国,在
无锡休整,为无锡小箕山国宾馆作大幅山水《太湖》。江苏省美代会召开,当选为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
1981—1989
1981年 4月,北京荣宝斋、日本西武在日本
东京举办宋文治新作展。中国驻日大使符浩和夫人出席了开幕式。出版了展览画集。回国,住北京饭店作大幅山水《庐山飞瀑》。应邀在
北京画院讲学。
夏,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宋文治画展。国家领导人王震、谷牧、彭冲,美术界著名人士
华君武、
李可染、
吴作人、
蔡若虹、
叶浅予以及日本著名画家赤松俊子、丸木位里等出席了开幕式,《
人民日报》等多家
新闻单位予以报道。期间,由中国美协叶浅予副主席主持召开了宋文治画展座谈会。
10月,与亚明一起赴新加坡出席亚明、宋文治画展开幕式。各出版画集一本。作品在新加坡展销,所得稿酬六万元,全部捐赠给江苏省省画院。
中国国际书店将个人历年珍藏部分名家作品汇集出版了《现代中国画集粹》大型画集。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被中国美协选送参加法国沙龙展。开始泼彩画的研究和探索。
1982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画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集》,画集由赵朴初先生题字。
春,和
宋玉麟合作《洞庭春晓》大画,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陈列之用。
1983年 春,宋文治山水画展在
江苏省美术馆举行。《晨韵》《飞流》《黄山石笋图》三幅作品被中国美协选送
美国参加
现代中国画在美巡回展。展出期间美方出版了画集。《石笋峰》一国在美国一大型刊物上刊登,并有大篇评论文章。是年创作《唐人诗意》《层峦积雪》《青山横云》等作品。省政协五届全会召开,连任省政协常委。被聘为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1984年 1月,应安徽文化局的邀请,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宋文治画展。展出作品90余件。画展结束,偕
玉麟、易进、
萧瀚一起赴
皖南写生,归来创作了《云岭朝晖》《桃花潭》《章渡清晓》等作品。
秋,作品《唐人诗意》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应日本神户鳞美术馆的邀请,赴日参加该馆的开馆仪式并举办宋文治山水画小品观摩会,游览了
富士山、日光等风景胜地。香港出版大型画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序言称宋文治?“60年代中国
现代绘画创作的开拓者之一”。11月退出江苏省
画院的
领导工作。12月,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文代会。
1985年 春,江苏省国院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当选为副理事长。南京大学东方艺术中心聘为
终身教授。中国美协第四届代表大会在
济南召开,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应香港方面的邀请,由文化部派遣,和
吴冠中一起参加香港艺术节,举办
方召麟、
王季迁、宋文治、吴冠中画展,并进行讲学活动。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选集》,国家领导人王震率中日友好代表团赴日访问,作品《源远流长》作为国礼赠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秋,应
福建省政府、省政协的邀请,偕杨冰赴福建写生,并出席
厦门陈嘉庚在
集美1986年 春,应
美国运通公司之邀,北京、南京、广州、
云南等地八画家赴美并举办文化交流和作品观摩会。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宁期间,作品《庐山飞瀑》经江苏省省长顾秀莲作为
省政府礼品赠密特朗总统。
秋,将多年收藏的朱屺瞻、陆俨少的作品汇集,由荣宝斋出版《朱屺瞻、陆俨少作品精选》。创作泼彩作品《蜀山小景》《晴雪》《天都积翠》等,意味着宋老整个创作中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黄苗子1987年 北京
荣宝斋出版《宋文治画谱》及《宋文治山水画小辑》四套。应邀为北京
京丰宾馆创作《太湖》大画。7月,列入英国为
牛津大学主编的1987年
世界名人录、英国
剑桥大学主编的
远东亚太地区名人录。创作泼彩作品《嘉陵静泊》《华山》《匡庐雪意》等。
1988年 4月,应
联邦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之邀,偕宋玉麟访问德国,并在底林恩市举办了宋文治新作展。画展在市政大厅举行,底林恩市市长芮渥纳特致
开幕词,阿登纳基金会主席黑克博士及中国驻德国
文化参赞邓志全和数百来宾出席开幕式与酒会。在德期间,访问了
法兰克福、
波恩、
慕尼黑、
柏林、
汉堡等城市,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并和德国艺术家进行了交流。
9月,偕杨冰和亚明及夫人一行四人应
澳大利亚东方艺术馆这邀赴澳访问并在
悉尼大学讲学。
10月,赴美参加中国国际书店在纽约东方
画廊举办的金陵画展。省政协第六届全会召开,继续担任省政协常委。被评为
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9年 年初,在省美术馆举办赴德画展回宁汇报展览,此为在宁举办的第二次个展。6月,为
天安门城楼作大幅山水《轻舟已过万重山》。
12月17日,太仓县人民政府批准建造的
宋文治艺术馆正式开馆,陈列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59件、明清书画30件及出土古陶器30件均无偿捐赠给家乡。省电视台、《解放日报》《
新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都对艺术馆开馆做了报道。香港集古斋举办八家山水画展,参展画家有
李可染、陆俨少、
谢稚柳、
关山月、宋文治、吴冠中、
程十发、亚明,并出版了《八家山水画选集》。为香港
中国银行新厦作巨幅大画《轻舟已过万重山》。担任全国第七届
美展评审委员,赴广州参加评选工作。山水画两幅入选七届全国美展。《新华日报》著名记者吴友松出版《人物春秋》一书,内收录介绍宋文治的文章《二上世界名人录》。 1990年 4月,赴日本参加荣宝斋与日本西武合作十周年纪念画展,30件作品参展,并出版了展览画集。
1991—1999
1991年 元旦,在深圳参加陆俨少作品
回顾展。3月,偕杨冰赴香港荣宝斋有限公司举办的宋文治山水画作品
观摩展。出版了《宋文治画集》。自香港回来,即在北京荣宝斋举办汇报展。《
中华英才》大型画报第三期刊登泼彩新作和评论文章。《
现代中国》第三期发表评论文章并介绍宋文治艺术馆收藏的部分作品。
1992年 3月,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之邀,偕杨冰赴港,在中文大学讲学一月。期间与香港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
饶宗颐、
高美庆、
刘国松教授等进行了
学术交流。4月,取道北京赴日本参加荣宝斋和日本怡文阁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主办的宋文治新作展,出版了《宋文治作品选集》。中国驻日大使
杨振亚为画展致
贺词。12月,在深圳参加
中国画研究院和
深圳画院主办的深圳国际水墨画展开幕式。
1993年 2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并获国务院颁发的
特殊津贴。3月,应国务院之邀,赴北京
钓鱼台国宾馆创作《轻舟已过万重山》,13日有钓鱼台国宾馆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的接见。6月去
常熟筹建松风亭。由朱屺瞻题写匾额,谢稚柳书写对联,
陈佩秋书写《松风亭记》。冬省政协第七届全会召开,再任省政协常委。
1994年 5月参加《
工人日报》为患
肾病女工捐画义卖活动。9月参加为影片《南京大屠杀》
摄制组捐画义卖活动。先后多次为
地震灾区、
希望工程、残疾人协会、
儿童福利基金会、
红十字会等捐画、捐款。作品《江南春色》入选全国八届美展。10月,赴北京参加荣宝斋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美术馆参加纪念傅抱石诞辰90周年大型画展开幕式并出席研讨会。
1995年 初夏,为全国政协新大楼主席会议室作八尺大画《轻舟已过万重山》。为江苏省委作《太湖春晓》。7月,赴北京为全国人大作画两幅。9月,在宁参加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日书展开幕式并致词。10月去常熟出席松风亭落成
茶话会。冬,作品《章渡清晓》参加省纪念抗日 战争胜利50周年画展。
1996年 夏、冬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分别创作《苍松图》《坚松叶茂图》等作品。秋,应
香港回归庆委会之邀,创作《海棠花》及书法各一幅,为出版大型画册做准备。谢稚柳、启功、程十发、宋文治、陈佩秋、
田世光、
刘旦宅等十位著名书画家参加此次创作活动。12月,当选全国第六届文代会代表,赴北京参加会议。
1996年5月1日,应香港东方国际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志荣邀请,偕
宋玉明赴港参加香港回归
中国现代名家画展。
1996年5月8日,自港返深圳,为
五洲大酒店作大画两幅(与
孙日晓合作)。
初夏,创作《轻舟已过万重山》,由李鹏总理作为国礼赠法国总统
希拉克。
1996年8月,宋文治山水作品展在南京
金陵美术馆开幕,
江苏电视台、省电台、《
新华日报》等各报刊均对画展作了报道。
12月,赴北京参加庆祝江苏省国画院建院4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为荣宝斋创作《峡江》,为新侨饭店作《
四季山水》四幅。参加省第六届文代会,当选省文联名誉委员。创作《苍松图》等作品两幅,赠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活动。
1998年 1月,作品《春》《夏》《秋》《冬》参加文化部在美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
5月5日,捐赠给太仓宋文治艺术馆的40件作品在上海
朱屺瞻艺术馆1998年展出。
8月,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大型系列画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宋文治》,
郜宗远先生作序。
1999年 2月,在南京度除夕。春节后任省文史馆副馆长。
1999年4月2日 回宁,住省人民医院检查,经
CT诊断为
肝癌;5月4日,由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院长、
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副院长
杨甲梅教授来南京省人民医院主刀,作肝部手术,切除
肿瘤。
8月10日,凌晨2时47分,因心力衷竭,
肾功能衷竭病逝于
江苏省人民医院。
2000年4月2日,宋老的汉白玉、青铜塑像在太仓宋文治艺术馆落成。
绘画经历
他从事画艺初期由《
芥子园画谱》、清初“四王”入手,笔墨精妙,品味高雅,继而又上溯明、元、宋笔墨韵致,兼学南北诸家。曾得朱屺瞻、陆俨少二老指点,又从张石圆、
吴湖帆学画,得见大量名家真迹,心摹手追。特别是在解放后他开始背起
画夹走向自然,广师造化,进一步融合诸家诸法,致力于探究以传统笔墨表现
新时代风貌,历二万三千余里,创作出大批讴歌祖国山河的、属于自己的、溶入了新时代特点和现代人感情的山水画。
1956年便以
成名作《桐江放筏》在画坛崭露头角。受清僧石涛“
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影响,他在特定的绘画语境中用“老瓶装
新酒”,创作出了《山川巨变》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个人画风也随之一变。
之后他继续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游历名山大川,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不断锤炼笔墨,开拓画境视野,继续以
传统水墨写意笔法表现时代风采,由此画名日隆。
他以典雅独致的
审美观念和笔触生动地描绘黄山、庐山、长江等,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特别是他的江南风情画作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标一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
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
青绿山水、
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进一步地锤炼新的
绘画语言,力求探究
中国画未来新路,终以没骨
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
与
张大千、
刘海粟凭借激情泼墨
泼彩偶然所得画法不同的是:他大胆地将泼彩、流痕、拓迹等渲染手法与勾、皴、擦、点等传统笔墨有机地融为一体,作画程序恰与水墨设色技法相反,意在笔先,于色中施墨,并在绘画中增添了“制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客观自然,这同时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丰富变幻的技巧,又再次引起了我国画坛的密切关注。
他还曾被誉为“当代山水画八家”之一,因其喜绘
江南水乡柔美
虚灵、清新隽秀的风光,秀润中见苍茫,得有“宋太湖”之雅号,由此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了现代“
金陵画派”
山水画风。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树一帜,有“宋太湖”之美誉。
名作选析
叫人能不忆江南
家父宋文治是
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之一。曾任
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南京大学教授,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江苏省文史馆副馆长,江苏省政协常委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
文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宋文治作品选集》《宋文治画集》《宋文治山水画选集》《日本西武画展选集》《宋文治画谱》《宋文治山水画技法解析》等。多次在
日本、
美国、德国、
澳大利亚、
新加坡、香港等
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作品被国务院总理李鹏作为
国礼赠送
法国总统希拉克。
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国外
博物馆,以及许多名人政要都收藏家父的作品。
家父宋文治1919年生于江苏省
太仓市。早年师从
张石园学习“四王”,后又拜
吴湖帆为师,学习宋元技法,并向
陆俨少、
朱屺瞻请益,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1957年到
江苏省国画院从事专业山水画创作,受到
傅抱石、
李可染等人的影响,博取众家之长,1960年经过二万三千里写生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特别是反映江南风情的
山水画,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树一帜,有“宋太湖”之美誉。
父亲宋文治多次说过,他喜欢太湖,最喜欢苏州
洞庭东山。
洞庭东山,俗称东山,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个半岛。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四季花香,八节果鲜。历代帝王将相、
文人雅士去苏州都要到东山。 那里有保存完好的“江南第一楼”
雕花楼,宋代的泥塑
罗汉像,元朝的
轩辕宫,明清两代的建筑群等。最负盛名的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
碧螺春”,声名久远的
枇杷、
杨梅,以及
洞庭红桔等都生产在那里。
家父的一生,画了不少以
洞庭东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他笔下的太湖,尤以红桃花为
主景的的太湖,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如梦如醉,人称“红太湖”,最受人们喜爱。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挂的巨幅
苏绣的画面是父亲的“红太湖”,
南京人民大会堂大厅挂的也是“红太湖”。
这幅“红太湖”《江南春色》是《宋文治山水画选辑》的封面(2011年10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长72公分,宽48公分,约3.1平方尺。画面是
洞庭东山春天的景色:辽阔的湖面,细雨飘濛;一块块绿田濒水连天,渔船扬帆竞发;近处飞鸟点点,轻舟静泊;一片片桃花红遍山峦,黛色的房顶白色的粉墙,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之风韵。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诗人
丁芒专门为此画赋诗一首:“万顷湖面烟雨渺,渔帆绿野鸟儿叫。桃花
满山红胜火,
粉墙黛瓦丛中笑。”
这幅《江南春色》是经典的“红太湖”。
品相很好,是单款,又是大家最喜欢的横幅,真是难得。这幅画的构图以平远法处理透视及空间的关系,尽显江南水乡富饶秀丽的景象。父亲在画这幅作品时,心情颇为快意、自得。他先从画面左下端起笔,渐渐将景色推远。先画坡石,行笔顿挫,浓淡相宜。坡石皴擦明暗,以显示坡石的体量感。然后画
桃树的主干,近大远小。桃林在整个画面上呈起伏回环之势,一层山坡夹着一层桃树。然后画出房子,勾勒水田、小船。待墨色干后开始敷色,先
点红桃花。用中小号
狼毫笔,
蘸水将
曙红颜料调浓调匀,一棵桃树、一棵桃树地点,从每棵桃树的
树冠点起。最后进行提神作业,坡石山岗用
石绿加少许青色连皴带染,体现石头的
立体感,强化远近层次,水田加一层
汁绿后,再加染一层石绿。在红桃花留出的空白处染上较淡的曙红,远处的田埂上略加红色,和近处的桃花相呼应,使之远近分明,浑然一体。再依照右边山形画出湖面上远方飞来的小鸟,为画面增加生机和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红太湖”流传有序,是家父1986年3月专门为王陵先生创作的。王陵是江苏省从事文化工作的名人,酷爱收藏书画,和家父、
林散之、
程十发、
陆俨少、谢秩柳、
唐云、
亚明、
魏紫熙等书画名家交往密切。前不久,王陵移居
美国,为了不让几十年收藏的珍品流失国外,
十竹斋为他推出王陵藏画专场
拍卖会,家父宋文治先生《江南春色》是专场中最重要的一件拍品,排放在拍品的第一件。2011年5月25日,《
扬子晚报》《
雅昌艺术网》、《
中国台湾网》等60多家媒体刊登了“红太湖”《江南春色》这幅名画的照片并作了介绍。5月29日一个姓王的先生以918,400元的高价拍得《江南春色》,创造了家父宋文治先生山水画在金陵拍卖
又一新的纪录。王先生是江苏省
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收藏家,他收藏的
林散之《
中日友谊诗》
书法手卷是“神品”,是“
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最美的地方是太湖沿岸的
洞庭东山,苏州最美的时刻是春天,苏州最美的景色是红桃花。家父宋文治先生的代表作《江南春色》把这“人间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表现得惟妙惟肖。面对这名画美景,叫人能不忆江南?!(原载《国画网2012年10月15日》)
艺术评价
20世纪的山水画经历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过程。在上世纪50年代,不仅并存了历经晚清、民国的一代著名山水画画家,而且造就了一批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20世纪具有历史地位的山水画画家,宋文治(1919—1999)就是其中之一。
1949年,宋文治31岁。他所师承的
吴湖帆(生于1894)、
张石园(生于1898)长他20余岁,
陆俨少(生于1909)长他10岁。而这一时期比他们更年长的山水画画家则有:
齐白石、
黄宾虹、
吴待秋、
高剑父、
冯超然、
贺天健、
朱屺瞻、
胡佩衡、刘子久等。他们的年龄不仅都超过了50岁,而且都是作为传统山水画的传人,表明了与传统在某一方面一脉相传的关系。显然,让他们来改造山水画,并承担历史的责任,有点勉为其难。另外一部分势力,如
钱松喦、
傅抱石、
潘天寿、
赵望云等,同样是从
旧社会过来的,但是,他们正值壮年,以其超凡的领悟力理解了当时的文艺政策与传统的关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了一批为时代所认可的作品,在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并带领了像南京的
亚明、宋文治、张文俊和西安的
石鲁、
何海霞等一批中青年画家,形成了金陵和
长安两个画派集群,加上岭南的
关山月、
黎雄才等,共同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辉煌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新山水画的崛起,主要是以写生改变了传统山水画通过
画谱而世代相袭的画法,不仅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而且因其具有启示性的意义对其他
画种的改造和表现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加上后来北京、上海、江苏
中国画院的相继建立,在国画发展的重要地区集聚了一批著名的画家,发挥了群体的力量,形成了创作高潮,新作层出不穷。而每有突破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往往成为时代的样板。上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出现了前无古人的时代新貌,而一批与时俱进的画家也在创作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宋文治从1956年开始创作《桐江放筏》《黄山松云》,刚一入道就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因此,在江苏国画院刚成立的时候,就以一个不太为人重视的师范美术教师的身份首批进入了江苏国画院,与一批江南的老画师集聚金陵。可以说宋文治是生逢其时。宋文治也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历史的机缘,后来又相继完成的《京口新貌》《采石工地》《劈山引水》等。
从
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宋文治在20世纪山水画发展史上的地位,除了他在山水画创作方面的成就之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认:
一、以“四王”的浅绛画法写时代新意,使这一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宋文治生于
娄东(
太仓),和“四王”之首的
王时敏为同乡。因此,他和“
娄东画派”有着天然的
血缘关系,加上他后来所师的张石园、吴湖帆都是“四王”的传人,表明了宋文治具有
画史上所强调的
文人画家的“胎性”。虽然,20世纪50年代的
山水画创作,比以往更注重题材所反映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更注重题材所表现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这一新旧的
过渡时期,如何用旧法表现新的内容,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标准。尽管晚清、民国以来激进的思想家都把“四王”作为保守势力的代表,而推崇像
石涛和“
扬州八怪”那样的反叛精神,可是如果以石涛和“扬州八怪”这样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那种狂怪与时代的距离更遥远。20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的主流样式,实际上是在“四王”一派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宋文治正是适逢其时地运用了他所掌握的传统笔墨,以“四王”的浅绛法巧妙地表现了时代的新题材,推陈出新。
二、以传统的笔墨抒一己胸臆,创造了独特的“宋家山水”面貌。
宋文治的山水画在“四王”的基础上,又受到
朱屺瞻、傅抱石、钱松喦、
李可染的影响,反映出转益多师的特点。从画家的个性特点上来看,宋文治属于亦步亦趋的儒者,规矩法度不仅反映在他的画面中,也表现在他其曲中规的品性中。因此,他的绘画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的画内敛而不事张狂,具有了传统
文人画的从容雅逸的品格,也反映了发展过程中的传统方式。
直到1981年,宋文治开始了以
泼彩法入画,在严谨的法度中融入了许多偶发性的生动效果,画面从此氤氲弥漫、色彩斑斓,其
个人风格亦即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文治晚年的创作,在个人风格中增加了丰富性的笔墨语言,使“宋家山水”的面貌进一步得到确立。
宋文治山水画历经50年的发展,在当代山水画的格局中,是南方一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从而在20世纪山水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作者:
陈履生个人嗜好
名家的业余“癖好”,历来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傅抱石平生
好酒,醉卧画坛是常事。
启功先生好玩毛公仔,家中摆放的各式毛公仔,趣致极了。说到宋文治的癖好:一是戏曲,二
为美食,三乃收藏,这在美术圈中流传甚广。
“戏曲癖”
宋文治的家乡
江苏太仓,有着丰厚的
文化底蕴,这里的乡民受传统影响,爱好戏曲、书画相习成风。年轻时的宋文治,在家乡时就爱好绘画和戏曲。他喜欢戏曲的范围很广:京剧、
昆曲、评弹、
黄梅戏等,他喜欢观赏,还喜欢演唱。他嗓音好,尤擅唱小生,如《
琴挑》里风流倜傥的潘必正,《焚香记》里落泊失意的书生王魁等等。他还会演唱《长生殿》里
唐明皇夜游
御花园的片段,唱腔、音色、扮相极像
俞振飞,朋友们都说他是“小俞振飞”。
宋文治虽然不是北京人,但谈起京剧,他如数家珍,
马连良、
程砚秋、
梅兰芳等梨园名角经常挂在嘴边。数年前,他应邀到北京为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室绘画作品时,曾与李瑞环主席一起大谈京剧。李瑞环当时就感叹道:“谈得真开心!宋先生真懂戏。”还将许多“音配像”的京剧
录像带和
录音带送给了宋文治。
“美食癖”
太仓地处
长江三角洲,乃江南鱼米之乡,有着“美食”的传统。那时“同期”轮流在各家举行,被轮到的这一家,事先得早作准备,花两块大洋请两个人:一是琴师,一是厨师。由于是大家轮流做庄,因此各家都得使出浑身解数,让朋友们在自己家中吃得比别家好,花样也不同。宋文治风趣地说:那时没钱,当然是“跟吃”为多了。
宋文治对
淮扬、鲁、川、粤
四大菜系,以及许多地方名菜、名点,其特色、口味,以及这些菜最正宗、最传统的做法及配料都了如指掌,而且会品味,能说出其所以然,告诉你这个菜应该改进。他品菜评菜,能让南京
金陵饭店、北京饭店、
钓鱼台国宾馆等大饭店的特级厨师都称一个“服”字。记得数年前,笔者与宋先生在南京金陵饭店进餐时,他滔滔不绝地谈起了
淮扬菜的风味,谈兴正浓时,即刻把厨房的大厨师唤来,专门添加了一味“
东坡肉”,让我们品尝到地道的淮扬菜色。
家乡的文人墨客在将戏曲、美食的雅好带给宋文治的同时,也将收藏书画之癖传染给了他。如果说,他对戏曲和美食的癖好是“好玩”的话,那么收藏书画则是他用心去做的一件大事,除了绘画以外,花去精力最多的当推书画的收藏。
宋先生最早收藏到的字画是
任伯年的《白头》和
赵之谦的《海棠》
团扇,是太仓画友让给他的。后来,与外界交往多了,便把重点转向现代名家。在五六十年代,主要收藏海上名家的作品;70年代开始,北京画家的作品也渐多了起来;当代名家傅抱石、齐白石、吴作人、陆俨少、唐云、
黄胄等人的精品都收集其中。有时碰到一些
古代书画,也会倾其所得之
稿酬,选购到
文征明、
董其昌、
郑板桥、
吴昌硕等名家之作。
宋文治收藏书画,当初是为了借鉴和学习,用他的话说:“求得佳作,置于案头,信手可翻,似师似友,获益匪浅。”他在与当代前辈和同道画友的
长期交往中,或拜求,或交换,或购买他们的精品。日积月累,终于使他在成为国画大家的同时,又成为一位颇负盛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80年代,他曾将收藏的名家精品编印出版成集,供后学者参考学习,并在1989年将所收藏的30件明清书画及30件出土古陶器,无偿捐献给他的老家——太仓宋文治艺术馆。
人物作品
代表作品
1、《松隐觅句图》61×37㎝ 1949年作
2、《山川巨变》28×115㎝ 1960年作
3、《北温泉道中》 49×38㎝ 1960年作
4、《韶山毛主席故居》28×33㎝ 1960年作
5、《江南春朝》 67×49㎝ 1962年3月作
6、《山城雨后》75×42㎝ 1962年作
8、《江南三月》 1965年作
9、《长征第一关》91×73㎝ 1965年作
10、《太湖新装》93×145㎝ 1972年作
11、《扬子江畔》68×85㎝ 1973年作
12、《太湖清晓》82×148㎝ 1973年作
13、扬子江畔282×148㎝ 1973年作
14、《井冈山八角楼》1973年作
15、《洞庭春色》1973年作
16、江南细雨82×148㎝ 1973年作
17、《劲松挺翠 梅园长春》1976年1月作
18、《黄山云》 131×64㎝ 1977年作
19、《茨坪常青》 97×243㎝ 1977年作
20、《李花春雨江南》47×94㎝ 1978年作
21、《春到江南》92×67㎝ 1979年作
22、《香港》45×105㎝ 1979年作
23、《江南春》20世纪70年代作
24、《水乡三月》37×45㎝ 20世纪70年代作
25、《云壑涧泉图》68×43㎝ 1980年作
26、《日本岚山周总理纪念碑》41×32㎝ 1980年作
27、《华岳积翠》38×45㎝ 1981年作
28、《茅山壮姿》69×69㎝ 1981年作
29、《江南三月》68×45㎝ 1982年作
30、《江南春晓》 1983年作
31、《白云涧泉图》77×47㎝ 1984年作
32、《春风又绿江南岸》96×73㎝ 1984年作
34、《秋江晓泊》45×38㎝ 1986年作
35、《运河两岸春意浓》 1987年作
36、《晴雪》38×45㎝ 20世纪80年代作
37、《轻舟已过万重山》89×60㎝ 20世纪80年代作
38、《黄山石笋峰》28×38㎝ 20世纪80年代作
39、《黄山晴雪》 44×78㎝ 20世纪80年代作
41、《山高水长图》60×40㎝ 1990年作
42、《洞庭春晓图》1990年作
43、《江南春》37×45㎝ 1995年作
44、《万壑松云图》 35×50㎝ 1997年作
45、《江南春色图》 20世纪90年代作
46、《溪畔山村》37×45㎝ 20世纪90年代作
47、《李白诗意》53×45㎝ 20世纪90年代作
48、《幽涧图》45×38㎝ 20世纪90年代作
49、《奔流图》38×46㎝ 20世纪90年代作
作品保护
艺术馆
太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
娄东画派”的发祥地,素有“画乡”的盛名。从元、明、清以来六百余年间,这里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数以百计的书画家和彪炳画史的丹青巨匠,明代
仇英、清初
王时敏、
王鉴,开启了娄东先河;又以
王原祁为代表的“娄东画派”庞大画家群体,形成了江南山水画的大本营;继之后“
小四王”、“
后四王”等等,连锦不断几百年。建国后,“娄东画派”重振。太仓藉著名画家朱屺瞻(1892-1996)、宋文治(1919-1999)两位大师,德艺双馨,各树一帜,艺术成就饮誉海内外,为世人仰目,太仓人民也引以为骄傲。
为了弘扬两位大师高尚的人品和献身艺术的精神,
太仓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九年拨款,相继建成“梅花草堂”和“
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为全民
公益事业单位,占地1000余平方米,主体陈列馆
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庭院内,假山荷塘,布置典雅,宋文治先生汉白玉雕像座落于嘉木修竹之间,供参观者瞻仰。艺术馆紧接宋文治先生故居“松石斋”,古松相拥,奇石作伴,为宋老生前回乡创作生活的寓所。
宋文治艺术馆是一处当代名人纪念馆,收藏有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赠的其代表作品及明清书画珍品和
出土文物。同时还收藏有众多当代书画佳作。艺术馆除常年对外开放外,并开展学术研究、书画交流、培养人才等工作。朱屺瞻百岁画展也曾在此隆重举行。先后接待了彭冲、王光英等国家领导人和
华君武、唐云、亚明等众多书画家和中外友人,参观者达数万人次。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专为宋文治艺术馆书写了“祖国山河美,入画更光辉”的题词。艺术馆是太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太仓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旅游景观之一。
作品赏析
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