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中国江苏省公办高校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研究型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江苏省重点共建。该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20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校园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成员等。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1901年,在清政府颁布《人才为政事之本》兴学诏书,喻令各省督抚学政兴办各级学堂的背景下,三江师范学堂正式成立,其创始者为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地址在北极阁前,是彼时江苏的最高学府。1902年起,三江师范学堂开始筹备,次年6月19日开学,由中日教习“互换知识”一年。1904年5月13日~7月7日,《三江师范学堂章程》制定完成。同年9月15~16日举行招生考试,正式开始招生。
1906年5月改“三江”为“两江”,并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同年10月,周馥奏请停办两江的初级师范,并以江宁原有的算绘师范学堂扩充为初级师范学堂,李瑞清接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2月,宣统逊位,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学堂师生各自离去。
民国时期
随后,学堂师生多次发起复校运动,但均未成功。1914年1月5日,韩国钧命令两江保管员李承颐封闭学堂,以备后用。7月15日,韩国钧委任江谦为两江师范学堂校长,筹办开学,但未能成功。8月30日,韩国钧咨请教育部改两江优级师范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或“南高师”)。9月2日,江谦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15年夏季,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并相继制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南高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倡“三育并举”。8月11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始招生,与北京高师、成都高师、武昌高师和广州高师一同成为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3月21日,校长江谦因病休养,教务主任郭秉文代理校长,次年9月正式任校长。1919年12月,陶行知提出《女子旁听办法案》,并于次年暑期招收第一届女生,实行男女同学,成为全国首开女禁的2所国立高校之一。同期,南高开始实行选科制(即学分制),后因其优越性在实施后逐步显示出来而后来被广泛采用。
1921年开始,南高不再招生,待学生全部毕业后与东南大学(简称“东大”)合并,共拥有5科27系,是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与北京大学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1924年,工科自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国立河海工程大学。此后,东大便只有文理科(1926年分设为文科和理科)、教育科、农科和商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经过通盘考虑,实行大学区制,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的9所公学合并,在首都南京改组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学校更名第四中山大学后,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山大学不止一处,不易辨认。1928年国民政府颁行《大学区条例》,要求“各省大学依据各地名名之”,规定改第四中山大学为江苏大学。于是,1928年2月改名为“江苏大学”。此令一出,即刻招到广大师生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全校师生群情激愤,组成“改定校名请愿团”,要求政府依照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的做法,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但国民政府执意要改江苏大学,最后还是定名为江苏大学。
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8月,国立中央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改设文、理、法、教、农、工、商、医等八个学院,成为当时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抗日及内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危在旦夕,中央大学将学校迁至重庆,其医学院迁至成都华西大学,实验中学迁至贵阳。重庆新校址选定在沙坪坝松林坡,是重庆大学东北面的一个小山丘,占地不足200亩。但随后,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使其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1940年前后,该校学生先后创刊《太公报》和《大学新闻》。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吴有训任中央大学校长,次月底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成立,全校师生陆续自重庆迁回南京,医学院在成都开办的公立医院由四川省政府卫生实验处接收,改名为四川省立医院。次年10月,原实验中学自贵阳迁回南京三牌楼,更名为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重新回到中央大学,由师院教授彭百川兼任校长,并在大石桥、丁家桥各设附属小学一所,由雷震涛教授兼任校长。11月1日,中央大学开学上课。1947年10月,中央大学成立党总支,颜次青任书记,同时各学院建立分支部,重建后的中大党组织带领群众,继续进行爱国、民主斗争。
1948年6月,美国大使馆文化署在中央大学设立英语教学研究及教师训练部,经费与教师均由美方负担,该校提供场所和部分教师参加辅导工作。8月,吴有训辞职,原教务长周鸿经担任校长。次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中央大学被行政院下达国立院校应变计划,要求其选定迁校地址,最终经过多方斗争,中央大学留在南京。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2日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梁希为主席。
1949年10月10日,国立南京大学即去“国立”二字称为“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南京大学医学院于1951年元旦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建制,但仍保持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名称。同年度第一学期起,南京大学改行校长制,由潘菽任校长,孙叔平任副校长。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下设6个学院37个系、4个专修科。
1952年3月24日,南京大学文、理、法三院各系与金陵大学文、理两院合并,成立正规的综合大学,仍名南京大学;以南大工学院为基础,合并金大理学院电机、化工两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大、金大农学院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南大师范学院各系与金大文、理两院相同或有关各系及与高级师范专修班合并,成立南京师范学院;新南京大学保留原南大必要职员,成立行政机构,其余为南大者拨归工学院;南京大学把校址让给工学院,迁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6月,南京大学下设6个学院37个系、4个专修科。后以南京大学文、理、法三学院和金陵大学文、理两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震旦大学外文系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学系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1953年10月并入)等,成为一所文理学科型的综合性大学,仍名南京大学。校园自四牌楼迁至天津路原金陵大学校址。南大其余院系依次迁出南大,至9月中旬顺利结束。10月1日,举行“南京大学”校门横匾揭幕典礼,后于10月10日正式开学。
曲折发展
自1953年起,南京大学在大政治背景下开始学习苏联先进科学和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随后三年期间,不仅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还创办学术性刊物《南京大学学报》。
1967年起,南京大学绝大多数师生员工被卷进文革斗争,无心开展教学工作。1969年8月,在停止党内生活达三年之后,南大开展整党运动。10月19日,根据江苏省革委会的指示,南大全校师生员工被迫离家启程,徒步前往溧阳分校。28日,改溧阳分校为南京大学五七农场,师生们被安排从事修筑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和上山砍柴等劳动。
文革结束后,南大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并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整顿。随后,南大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制恢复为四年。
改革开放后
随着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南京大学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员的交往日益频繁,交流与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层次不断提高。1986年,中美两国高校合作创立第一个教学科研实体: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1994年11月18日,南京大学通过国家教委专家组的“211工程”预审,后成为国家首批7所“211工程”高校之一。1998年5月4日,中国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即“985工程”),次年与另外8所高校最早被列入“985工程”,被称为“C9高校”,并因此开展工作,不断发展,立志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
2011年,教育部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4月,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7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
2015年,南京大学设立“白先勇文化基金”。3月,南京大学入选2014年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1月,中国提出建设“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学,南京大学于2018年1月进入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其1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次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南京大学入选成为首批4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示范基地之一。
2018年1月,与江苏省作家协会在仙林校区共建江苏文学院。3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南京大学成为首家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C9高校,月底南京大学5个项目成功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11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3月,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次月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南京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5月,与民政部合作成立的“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在仙林校区揭牌,这是中国首批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随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同年7月,成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创始成员。9月,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
2020年4月2日,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校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6月,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成立。次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9月23日,南京大学梅庵书院成立。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该年度,南京大学共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1年度,南京大学成立两大附属医院、一个下属学院与一个研究所,分别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国际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阿克苏医院、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1月17日,倡议并主办发起成立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24日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5月21日,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6日,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中,由南京大学牵头申报的“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是学校文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又一重要的智库平台。11月29日,南京大学大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召开庆祝建校120周年大会。6月2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软件与工程、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与管理四个学院同时揭牌。8月9日,南京大学无锡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8月19日,南京大学-苏银金融租赁联合研究中心成立。11月28日,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揭牌大会暨国关学术季启动仪式在仙林校区举行,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正式亮相,同时标志着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
4月8日,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7月,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30所“双一流”大学成为“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学校。9月5日下午,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理事会在常成立。9月12日,南京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苏州)正式启动。10月21日,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所“双一流”大学的教育智库发起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11月29日,南京大学参与发起设立的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正式成立。12月28日,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揭牌。
2024年2月27日,南京大学正式发布2024年9月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为中国高校首例。3月,南京大学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在仙林校区正式揭牌。7月,南京大学撤销哲学系(宗教学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进而建立哲学学院、数学学院和计算机学院。10月16日,南京大学获授牌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11月12日,南京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11月28日,南京大学昆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南京大学设有40个院系,开设92个本科专业,1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截至同年12月,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
在2017年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共有41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获得数共21个,A类学科总数位居全国第6。其中天文学、地质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学科获得A+,哲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等11个学科获得A,理论经济学、法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获得A-。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南京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25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为1231人、808人。截至2023年10月,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近40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400余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35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8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南京大学设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4个,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强基计划)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个。
2023年7月,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3项、二等奖8项;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附属医院
南京大学附属医院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等,并以南京市各专科医院作为教学医院。
合作交流
始建于1982年的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截至2024年4月,南京大学和美国美利坚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英国约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法国昂热高等商学院、法国巴黎商学院、埃塞克商学院日本立教大学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日本德岛大学日本国际教养大学、日本立正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韩国东国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西江大学、新加披管理大学、新加披科技设计大学等院校建立国际合作关系。
2015年,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动计划”。
2023年7月,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所“双一流”大学共同成为“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学校。同年10月21日,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所“双一流”大学的教育智库发起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11月,首批加入“建构复杂系统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含2个教育部等部委联合认定基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
科研成果
南京大学于2000年以来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0项。
学术资源
南京大学图书馆分为仙林馆与鼓楼馆,截至2021年12月,馆藏量累计6485411册;其中:中文图书新增59388册,中文期刊新增4820册,外文图书新增6459册,外文期刊新增493册。数据库共205个。馆内收藏地方文献、古代目录学文献、丛书的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语种的期刊,尤以物理、生物、地学、数学为特色。
截至2024年7月,南京大学共有15本学术期刊,分别为《生态环境与健康》《化学与生物医学影像》《npj量子材料》《Kidney Diseases》《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分析;理论与应用(英文版)》《当代外国文学》《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物理学进展》《无机化学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生态环境与健康》
《生态环境与健康》(英文名:Eco-Environment & Health,简称EEH)期刊是由南京大学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共同创立的英文期刊,以期打造成为环境健康领域旗舰期刊。 EEH聚焦大健康(One Health)理念,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关注生态、环境与健康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机制与干预,范畴包括生态安全、环境健康风险、生态与环境修复。重点方向为: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的环境归趋与生物过程,人体暴露与健康效应,环境风险评价、管理与调控。
《化学与生物医学影像》
《化学与生物医学影像》(英文名:Chemical & Biomedical Imaging,简称CBMI)是由南京大学主办、依托美国化学会出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期刊聚焦单分子、单颗粒、单细胞成像以及新型分子影像探针和活体成像新技术、新方法。内容涵盖光学成像、质谱成像、扫描探针显微成像、磁共振成像、核素成像、成像探针和造影剂、用于原位成像的微流控和纳米流体平台、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工具等。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徽为燕盾形,燕意寓学校培养的学生像春天的燕子一样活泼、可爱,富有朝气、向上的精神;盾意寓南京大学荟萃着众多的学者、名流,他们为构筑科技长城作出卓越贡献。
校徽的外部轮廓类似于U字型+“人”。其中,字母U是大学(University)的首写字母,最上方则是由“一”字变形而成的“人”字,寓意是一切为了人,为了立德树人,培养大写的人。
校徽正中为南京的市树——雪松,作为常青树,雪松表示着南京大学历史悠久,寓意南大坚韧不拔的精神。雪松下方的书本图案形象,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代表着南大对于知识不断探索的追求。“1902”字样代表南京大学建校时间为1902年。
校徽上方为一对辟邪。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也被认为是能体现南京古都形象的神兽,它似狮而带翼,象征吉祥如意。在辟邪中央,是由变形的“南京大学”四个中文字组成的圆形。圆形具有全球化的含义,意指学校以争列世界一流的大学为努力目标,圆形的设计智慧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南京大学校旗旗面为标准色紫色,长宽比例为3︰2,旗面印白色校名,左上印白色校标。
南大标准色为紫色(南大紫)。中央大学时校色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故依据传统当为紫、金、青三色。紫色象征典雅、高贵和浪漫,代表权威和声望、深刻和精神、魅力和浪漫;金色象征光明、辉煌和智慧。
南京大学校园文化吉祥物是“南大小蓝鲸”,2016年12月30日发布。
精神文化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南京大学的校训,既反映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
南京大学历史上最早的校歌(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创作于1916年前后)为南京大学的校歌。该校歌由现代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制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江谦先生作词。
南京大学校庆日为5月20日。1947年5月,爆发了中央大学始发而后扩展到京沪苏杭平津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称为“五·二〇”运动,被毛主席誉为开辟了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1954年,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作出决议,确定5月20日为校庆日,以纪念伟大的“五·二〇”运动。
社团文化
截至2015年9月,南京大学共有108个社团。2022年12月12日,南京大学学生知行社、南京大学学生青年廉洁社、南京大学学生辩论协会等12个学生社团被授予十佳学生社团称号。2023年4月,南京大学学生知行社承办第四届“金陵杯”华东地区高校模拟法庭竞赛,邀请协办方律所、司法机关、高校的82位实务与学术专家先后担任评审,活动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校区情况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位于南京三大副城之一的仙林大学城,毗邻九乡河湿地公园,是南京大学一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占地约3000亩,自2006年11月奠基,历时3年顺利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于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南大仙林校区是具有较高建设标准、现代化和智能化程度的大学新校区。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在仙林校区隆重举行,仙林校区正式成为南大主校区。环境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个院系位于仙林主校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鼓楼校区
鼓楼校区为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是历史最悠久的老校区,坐落在南京市中心区域,与南京市中心鼓楼广场相邻,面积近800亩。有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等。南园有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故居(中山楼),还有设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拉贝故居,北园金陵苑一带为中华传统风格建筑群,有赛珍珠故居、何应钦故居(斗鸡闸)等,其中北大楼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
浦口校区
浦口校区坐落于南京珍珠泉风景区的龙王山脚下,面对长江,东接宁连、宁通高速公路,西邻宁合等国道,毗邻南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鼓楼校区相距18公里,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所在地。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南京大学开始征地建设浦口校区,1993年9月,浦口校区开始接纳第一届新生。浦口校区占地2848亩,各类建筑设施约28.9万平方米,截至2021年,在校学生10000余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学府路8号
苏州校区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位于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美誉的苏州高新区,是“环太湖科创圈”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黄金交汇点,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苏州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苏州市重要的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其综合实力在国家高新区及全省开发区中名列前茅。苏州校区建设范围北至昆仑山路、南至太湖大道、西至长巷路、东至九曲河。202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3年9月,首批师生入住校园,苏州校区正式启用。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太湖大道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南大文物古建筑共27处,包括北大楼、大礼堂、东大楼、拉贝旧居、学校史博物馆等古建筑。
北大楼
北大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19年,建成之初称“行政院”,位于金陵大学校园中轴线的尽端,是原金陵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灵魂所在。北大楼由美国人赛弗伦斯先生(Mr.Severance)及其子捐资而建,故也称Severance Hall,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A.G.Small)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3473平方米,砖木结构。
大礼堂
大礼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礼拜堂(今大礼堂)位于西大楼南面,始建于1918年,由塞奇基金会(Sage Legacy)捐资所建,因此又称Sage Chapel。此楼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于1917年完成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
校友情况
中国政府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纪要》中遴选出解放后23项最重大的科技成果,其中有十项主要由南大校友完成。1955年至2014年中科院共评选出1255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学校友有226人(此处不包含5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以下校友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所获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