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
中国学者、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1883年6月11日-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人物简介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6月11日生于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
主要经历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着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出版主要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人物关系
祖父:沈际清,为沈氏95世裔,后随左宗棠由湖州去陕西,任兴安知府。
父亲:沈祖颐,生于吴兴竹墩,随父定居陕西。
母亲:彭氏。
长兄:沈士远。
三弟:沈兼士
夫人:褚保权,于1947年10月10日在上海结婚。
长子:沈令扬。
次子:沈令翔。
长女:沈令融。
沈尹默之孙:沈长庆,北京铁路局退休干部。
主要影响
北大诸多学术泰斗、资深教授的书法,大都写得非常精到,不是书法家而胜过书法家,但他们多是以学术贡献和专业造诣名世。纵观北大百廿历史,真正以书法闻名于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沈尹默。
艺术特色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部分书法
他的书法用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頫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赏识。
出版图书
理论著作
沈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则多发表于1949年以后,1952年的《谈书法》,1955年的《书法漫谈》,1957年的《书法论》和《文学改革与书法兴废问题》,1958年的《学书丛话》,1960年的《答人问书法》,1961年的《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以及《和青年朋友们再谈书法》,1962年的《谈中国书法》和《怎样练好使用毛笔字》,1963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1964年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1978年的《书法论丛》,1981年的《沈尹默论书丛稿》。沈老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民的喜爱。特别是1981年出版的《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他二十岁以后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1999年的《沈尹默手稿墨迹》则为他的草稿书扎精品四十余件,以行草为主。1960年,横跨四十年,可以看到沈老楷书从北碑、唐晋风味演变到自成独特风格的过程。乃为研究沈氏碑帖及学书者临摹之范本。其中一种为沈老在1921年为蒋(中正先生)母王太夫人书墓志(现陈列于台北中正纪念堂)。孙中山先生为蒋母写祭文并书“蒋母之墓”四个大字。此帖碑即将付印。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在评点北大书法史时还提出:“北大历史上称得上书法理论家的屈指可数,似只有沈尹默、林宰平(志钧)诸公,李志敏先生承其遗绪,先后写成并发表了《书论》和《草论》。薄书两册,重量压手,意蕴不凡。”
人物生平
1883年6月11日,生于陕西省兴安属之汉阴厅。姓沈,名君默,后更名尹默。尝署名沈中、长名思渊次。斋名秋明、匏瓜,人以斋为号焉。原籍浙江吴兴县竹墩村人。沈姓吴兴望族。
1887年,入家塾读书,启蒙李老师为年逾七十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
1894年,始习书法,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先生对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最为欣赏,此贴所收,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皆略有选取,足资取法。于是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
1896年,先生因背不过书,急至生病,在家疗养,于是连读《红楼梦》数遍,于李、杜、韩、白等唐人亦多所诵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时邀兄弟姊妹同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甲乙。
1897年,先生从父命书写三十柄带骨扇,又从父命把祖父在正教上所书赏桂花长篇古诗,以鱼油纸钩下来。
1902年居西安。先生与蔡师愚相识,师愚大事宣传包世学说。又遇父执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心摹手追。当时先生应人请索,即用这种字体。
1903年,先生之父逝世。遂举家离山城,返居长安。
1905年赴日本留学。先生与其三弟兼士,自费往日本求学。抵日本时,同乡许炳方来迎。先生不仅擅长书法,亦以诗词著名。
1906年,因家庭经济关系,无力供应先生继续求学,游日一年即返国。随回陕西居住。是年作诗,存稿二十首,词四首,见《秋明集》上下二册。
1910年12月,东坡生日,周梦坡燕集灵峰补梅庵,先生与戴子开(启文),褚伯约(成博),褚稚昭(成昌),沈衡山(钧儒)等十四人皆至。是年作诗存稿二十六首,词一首,见《秋明集》。
1911年,先生能悬腕作字,笔画也能平正。先生为灵峰补梅庵定记,词精意雅,现能见到的早期文章此为鳘篇,有墨迹影印行世。是年作诗存稿七首,见《秋明集》。
1912年春节,杭州工业学校长许炳坤访见先生。并向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鹬时,预科学长胡仁源推荐先生到北大任教。是年作诗,存《破晓》一首,见《秋明集》。
1913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寓南小街什方院36号,书斋悬颜平原《家庙碑》旧拓全幅。又把杜甫李义山杜牧等诸家诗集认真从事研究。
1915年2月14日,诣章太炎先生寓所,先后至章寓者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许寿裳马叙伦,周树人等人。
1916年,在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课,医专校长汤尔和,与蔡元培为知交,先生得元魏新出土碑刻元显俊,元彦诸志,暇即临习。
1917年1月,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欲革新北大,先生积极参与。蔡元培到任之前访见先生,目的在于相识。
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由六教授分期轮流担任编辑。先生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
白话诗,《生机》《赤裸裸》《小妹》。
1920年,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白杨树》《秋》。先生的诗选入九首,为此书入选入选最多的一位。北大章程规定,教授任满七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先生在评议会上提出出国进修,评议会即予通过。
1921年,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十月辑《曼殊上人诗稿》,由亚东图书馆写本印行。
1922年,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24年,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寿裳被迫辞职杨荫榆继任。杨氏反对新文化,将学生自治会干事六人揭示开除,遂有拒杨风潮之爆发。先生积极支持学生之正义行动。
1925年5月26日先生与马裕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6年,刘半农校点唐韩偓《香奁集》,先生为之序,论述韩冬郎诗的造诣,风格及得失,由北新书店出版。先生序文缩小手迹印行。
1927年,手书《秋明小词》稿本二卷,请朱孝臧圈阅,朱疆村为写评语。
1929年,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所作诗词,辑为《秋明集》,上下二册,由北京书局出版。
1930年,赠保权君东涧写校本义山诗集后记。先生开始致力行草,从米南宫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以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曾遍临其传世诸碑。
1931年,辞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职务,返回北京大学任教。
1932年任北平大学校长,兼任农学院院长。旋因反动政府开除学生事,先生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当局未披露,先生即行离校。年底卜居上海环龙路,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
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秘密潜回上海与先生往来甚密。先生以所著《秋明集》二册奉赠。吴湖帆,陈定山为先生所书卷子题句,先生写绝四首报之,题为《湖帆蝶野各为拙书卷子题句,辄以小诗报之》,这是先生最初的论书法诗。
1938年,汪亚尘招宴,先生与徐悲鸿皆至。饭后,悲鸿画竹赠先生。先生题《蒋谷孙所藏怀仁圣教序》,及《与谷孙论帖书》。
1939年,吴梅卒,先生以诗挽之。钱玄同卒于北京,先生亦有诗挽之。下半年,日冠侵沪,先生西去重庆,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及孔德图书馆亦抗战而结束。是年作论书诗《题群玉堂米帖》,《与豫卿夜话因赠》,《柬植之》等篇。
1940年居成都,重庆。重庆住在上清寺考试院陶园之鉴斋,先生有六言诗咏鉴斋。题沈祖叶《涉江词》乙稿。是年作论书法诗《观履川家二音子作大字因赠》《劝履川学书》《学书一首叠竟字韵》。
1941年,先生所作诗,为同时诗人所称道,以秀逸闻名诗坛,尝谓无字不可入诗。是年,先先生得谢稚柳敦煌千佛洞来书,言壁间书画之胜,先生因取其语赋寄稚柳并简张大千
1942年,先生在重庆曾家岩借地
1943年,撰《执笔五字法》分清了五字执笔法与四字拔镫法的混淆,当时他对书法的体会与认识,已可于此文中见之。这是先生第一篇论书著作。
1944年,《世界美术大辞典》主笔荷兰高罗佩,称先生为民间第一大书家,并撰对联一副求教于先生。是年,先生为许寿裳书鲁迅诗。
1945年,先生关于词的问题,给马一浮写信,发表见解,并酬词四首;又资助马一浮《复性书院丛书》。作论书诗《题伯鹰书评五绝句》。题跋有《题张镜轩所改熹平石经春秋残石拓本》,《题庞镜塘藏汉刘熊碑》,《跋枯树赋》。
1946年,抗日胜利,先生东归,辞去星空委员。住上海虹口区海伦路。10月以后所作诗为《归来集》。三年间,先生以鬻书自给。作《跋王石谷仿巨然山水》。
1949年,即聘请先生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员。嗣后,中央人民政府聘请先生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历届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及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历届讪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50年参加市第一次文代会。撰写《回忆五四》,是年何君携先生与陈独秀往返书诗稿见示,先生为之题记。
1951年,先生撰《谈书法》一文,又《跋翁松禅临平原李玄靖碑》。先生将重庆及解放前所作诗词,选写一通,为《秋明室杂诗》及《秋明长短句》。
1952年,先生题跋有《题徐平羽所藏明人手札》及《跋徐平羽藏郑板桥自叙册子》。
1953年题文怀沙离骚今译《减字木兰花》一首。
1954年,先生再题沈祖叶《涉江词》诗五绝句。
1955年,《书法漫谈》在5月8日至30日于《新民晚报》上连载。又在《光明日报》发表《怎样为拼音化准备条件》。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先生被聘为画师。在《文汇报文艺月报》,题跋有《为叔藏通君笔拓跋》。
1957年,《学术月刊》创刊,先生为编辑委员。在《学术月刊》上,先生发表《书法论》一文系统地论述笔法,笔势和笔意。其阐述的透辟,远胜古人论书之作。
1958年,观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馀演出队表演赋诗四首为赠。《学书丛话》刊载在《文汇报》上。同时撰写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谈谈魏晋以来的主要几个书家》《书法的今天和明天》。先生应邀演讲《陶渊明及陶诗》。
1959年,先生为政协委员。在会议期间,毛主席鼓励了先生。上海解放十周年,先生作《哨遍》一首为纪念。又作《回忆上海解放时情事三绝句》。国庆吉年,先生作诗一百一十五首向中央献礼。
1960年,先生被国务院聘请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同时被聘请为副馆长的还有陈寅恪谢无量徐森玉等。国庆节,先生发表《给海外侨胞公开信》,宣传国内突飞猛进的建设,民生康泰,科技进步,与团结协作精神。
1961年4月8日,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先生出席了大会,被选为该会的主任委员。会后举行书法展览,先生展出所书正,行,隶等作品,1月1日,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也谈毛主席书赠日本的鲁迅诗》。
1962年,参加第二次上海市文联,先生被选入主席团成员,在文代会上先生被选为市文联副主席。6月,先生八十生辰光明日报》上。
1963年,先生被选为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
1964年9月14日,日本丰道春海书法展览在沪揭幕,先生与郭绍虞丰子恺,王个等出席开幕式。9月26日,在上海市五届一次人代会上,先生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月,先生赴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5年,先生书法在湖州展出。《兰亭序》真伪问题曾引起争论,先生作了多首有关兰亭的诗,与赵朴初互有唱和。撰写《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发表于香港《大公报》《艺林》周刊。
1966年1月,为《文史资料》撰写《我和北大》。2月,先生因肠阻塞入华东医院进行开刀治疗,割去肠约十寸,手术良好。2月20日,先生在病室中口占《西江月》一首。6月,先生返回上海,身体恢复如旧,刀痕已长得看不出了
1967年,马一浮卒于西湖先生含泪吟诗纪念一代儒宗。
1971年,周恩来西宝兴路火葬场中厅家属向遗体告别
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先生平反昭雪,开追悼会。追悼会在12月29日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恺主持,市革命委员会秘书长致悼词,参加者约五百人,各地致电致函惧者为数甚众。
人物纪念
人物故居
故居是沈尹默自1946年从重庆东归即租赁此屋至1971年病故。1987年沈夫人褚保权虹口区人民政府请求自费筹办故居,并于1988年7月得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虹口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并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区文化局资助下,1988年10月故居经修缮落成,1990年10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属民办公助性质,划归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协助管理。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虹口区海伦路504号的沈尹默故居,是沈老人生中最后25年的居住地。 虹口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出资20万元用于故居修缮,并对故居展览重新布局。修缮后的沈尹默故居,面积达到190余平方米。此次对外免费开放的展室主要集中在一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一代清才书法家”“老树逢春也著花”。
故居规模
故居是一座北朝南三层楼房,清水外墙,黑色的门旁悬挂着沙孟海题写的“沈尹默故居”木雕直匾,门厅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横额“沈尹默先生故居”。占地面积9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故居陈设
故居一楼原会客室与餐厅分别辟为陈列室,二楼书房与卧室保持原样,三楼仍为储藏室。一楼展厅呈横“8”字型。厅内安放着一尊玻璃钢的沈尹默半身塑像,通体洁白,上有李力群“一代风骚”行书题词,展厅共有六大块版面组成,内容六个部分:我党早期挚友;五四文化先驱;书坛一代宗师;领袖赞赏自书;伉俪砚边情深;毕生精通书法。有沈尹默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于右任、郭沫若等交往活动的照片,沈尹默凝神执笔的大幅工作照片,有沈尹默长年临摹的名碑书帖,各地出版的沈尹默墨迹、手稿和论著,展柜里陈列着毛泽东1950年12月26日签署的任命沈尹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的委任状,周总理签发的任命沈尹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的原件,还有沈尹默生前使用过的一套文房四宝、图章等珍贵实物。
二楼西侧为卧室,东为书房,书房中有沈尹默与夫人的合影照,两旁悬挂着“艰苦自得力,金石不随波”的沈尹默手书的对联,墙上还有多幅沈尹默书法精品和一幅竹画镶嵌在玻璃镜框里。书房中的书架、沙发、桌椅、笔砚等均保持原样。至1991年底,故居珍藏文物史料、照片计有200余件。故居工作作人员利用馆藏资料出版了《沈尹默书小草千字文传》《尹默二十年祭凝静》等书刊。
纪念碑
2001年8月20日,是沈尹默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上海福寿园“秋明湖”畔,“造极峰” 旁,一座高达2米的汉白玉沈尹默纪念雕像正式落座于青山绿水之间。宠辱不惊的面庞、睿智专注的双眸、道劲有力呈握笔状的右手,无不显示出一代宗师“人淡如菊”的风范。纪念像前洁白的石碑上刻有沈尹默亲笔座右铭:“险艰自得力,金石不随波”。
作品保护
作品收藏与拍卖
2015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百年风华,人间岁月”展览,展出了沈尹默书写的《南通朱铭山先生暨德佩袁夫人七十寿序》十幅屏,这件作品是沈尹默楷书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中国台湾何国庆先生手里。2017年12月28日,在上海敬华秋拍出现,在香格里拉酒店拍的。这次专场一共88件东西,沈老的这件拍了989万。这件作品在书画界也好,收藏界也好,也是有相当大影响的。
人物轶事
名门望族
湖州有“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旺竹墩”之说。湖州吴兴沈氏是名门望族,竹溪沈氏是吴兴沈氏最重要的支脉,谱牒连绵,流传有序,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吴兴《竹溪沈氏家乘》记载,自西晋太康二年(281)至光绪甲申年(1884),历经1603年。实际上吴兴沈氏的历史更久,至2009年已延续到104代。许多人只知道孔府家谱已有2500年近80代,其实沈氏家谱的历史更长。据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对沈氏后裔说:“沈氏代系有103代,比孔子代系还长。”
艺术创作一丝不苟
1961年冬天,湖州王一品斋笔庄费在山等人一起去了上海访问沈尹默先生,同行的还有新华社摄影记者章耕辛。在上海北四川路海伦路的一幢日本式普通楼房中,他们拜见了沈老。刚进门时,看到沈老正伏案写字,他写字的姿式很特别,脸部几乎贴到了纸面。原来沈老长期眼疾,又是高度近视。他见客来,示意先坐,而自己继续写字,直到手上的那帖字写毕,这才站起身来说,非常对不起,要你们久等了。其实是来客打扰了他写字,是客人对不起主人。虽然,主人可以停下笔来招呼客人,但沈老没有这样做,可见他对艺术创作是如此地一丝不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6:50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